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_第1页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_第2页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_第3页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_第4页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PAGEPAGE1CollegeofCollegeofiMaterialandTextileEngineering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专业代码:081412S专业名称: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负责人:薛元(签名)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易洪雷(签名)2012

目录一、专业基础课TOC\o"1-1"\h\z\u《非织造材料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1《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5《纺织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13《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 16《粘合剂与助剂化学》教学大纲 21《高分子物理》教学大纲 26《纺织应用化学》教学大纲 31《非织造学》教学大纲 34《非织造材料成型原理》教学大纲 38《非织造染色与后整理技术》教学大纲 42《专业英语(非织造I,II)》教学大纲 47二、专业模块课《高分子材料概论》教学大纲 52《高分子材料改性》教学大纲 55《非织造材料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58《土工合成材料》教学大纲 62《非织造材料性能与测试》教学大纲 66《非织造材料新技术(英)》教学大纲 69《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 72《外经贸英语函电》教学大纲 76《纺织外贸跟单》教学大纲 80《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教学大纲 83三、专业选修课《纺织科技前沿》教学大纲 86《纺织简史》教学大纲 90《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93《纺织用化学品》教学大纲 96《生态染整技术》教学大纲 100《功能性医用敷料》教学大纲 104《产业用纺织品》教学大纲 108《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 112《服装概论》教学大纲 116《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大纲 121《国际商法》教学大纲 124《非织造材料专业导论》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02522002总学时:32学时(讲课28学时,实验4学时)总学分:2.0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预修要求:无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非织造材料专业导论》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知课程。主要内容为现代纺织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基本知识,包括专业术语,性能和规格,生产系统和流程,产品种类和用途以及高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现代非织造材料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增加学生的非织造材料的科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奠定基础。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安排两次现场教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视频、音频、图形及文字等方式,系统、全面、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凸显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及基本要求,以及纺织工艺的基本流程与特征。重点:纺织品的概念、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工序难点:纺织业的主要专业术语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的主要任务第二节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三节纺织品的定义与类别第四节纺织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及主要流通渠道第五节课程的学习方法第二章纺织纤维及其形态结构特征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纺织纤维的来源,分类,纺织品商标、标志及名称,理解纤维对产品影响的重要性,熟悉并掌握纺织纤维特性及相关术语。重点:纤维的来源、纤维的结构、纤维的特性难点:纺织纤维的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纺织纤维的定义及分类第二节纤维的分子结构及其形态特征第三节天然纤维的生长及其形态结构特征第四节化学纤维及其形态结构特征第五节新型纤维第三章纱线的基本概念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所使用的纱线类型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各类纱线的区别及它们的性能,介绍纱线的粗细指标和一些特种纱的性能。重点:纱线的种类、纱线的粗细、特种纱及其特征难点:各类纱线的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纱线的定义及分类第二节纱线的几何特征及其参数第四章短纤纱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学时:6学时(讲课4学时,现场教学2学时)基本要求:介绍短纤纱纺纱准备工序、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重点:短纤纱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难点:短纤纱成纱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纺纱前各道工序第三节纺纱工艺原理第五章长丝纱线的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长丝的纺丝工艺、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长丝纱的多重加工与复合变形技术等。重点:长丝的纺丝工艺、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难点:长丝纱的多重加工与复合变形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长丝的纺丝成型加工原理第二节长丝纱线的成纱工艺第三节长丝纱的变形加工工艺第四节长丝纱的复合变形与多重加工技术第六章织物的概念及机织物成型原理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机织物的概念与形成方法,以使学生准确理解织物的外观和性能,熟悉并掌握机织物的织物特征。重点:织造工艺与织机类型,织物特征,织物的基本组织。难点:机织物的成型原理与织造工艺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定义及分类第二节机织物的成型原理与加工工艺简介第三节织物组织结构及其表达第四节织前准备工艺第七章非织造布的概念、成型方法及应用学时:6学时(讲课4学时,现场教学2学时)基本要求:介绍非织造布的概念、成型方法及应用,以使学生准确理解非织造布的外观和性能,熟悉并掌握非织造布特征及与机织物的区别。重点:非织造布的概念、成型方法及应用难点:非织造布的成型原理与生产工艺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织造材料的概念及加工原理第二节非织造材料与传统纺织品的结构差异第三节非织造材料主要生产工艺方法第四节非织造材料及其应用第八章涂层织物的概念及加工方法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涂层织物的概念、结构和原料组成以及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并介绍相关的专业术语,以使学生理解涂层织物的加工原理及对纺织品性能的影响。重点:纺织品的整理加工方法,重点介绍涂层织物的加工原理及方法。难点:涂层织物的加工原理及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涂层织物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涂层织物的组成与生产原材料第三节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第四节涂层产品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应注重对原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练习,切忌死记硬背。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系统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原理和方法,确立专业知识结构并具备通过课程考试的能力。要求学生自学教师推荐的相关服装材料相关书籍.以学习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为主,着重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课时数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讲课实验(现场教学)小计1第一章绪论222第二章纺织纤维及其形态结构特征443第三章纱线的基本概念444第四章短纤纱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4265第五章长丝纱线的成纱原理及其工艺流程446第六章织物的概念及机织物成型原理447第七章非织造布的概念、成型方法及应用4268第八章涂层织物的概念及加工方法22合计28432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非织造材料专业导论》是考试课,采用平时表现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作业20%,BB平台自我测试5%,考勤5%),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70%。推荐教材:1、薛元.非织造材料导论.嘉兴学院内部讲义,2010年参考书目:1、袁观洛.纺织商品学(第二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薛元.现代服装材料及其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3、杰奎·威尔逊著,郭兴峰,王建坤译.纺织品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审核人:易洪雷 执笔人:薛元参与讨论人员:薛元、钱程、杨树、曹斯通、沈加加、吕海宁、史晶晶、邓丹、代正伟、陈伟雄、连媛、颜志勇、易洪雷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14522002总学时:80学时(讲课64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4.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纺织工程预修要求:纺织导论、工程力学、大学物理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作为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解纺织原料(包括棉、毛、丝、麻、常用化学纤维等)和产品(包括各类纱、丝、线和各大类织物)的品种、命名、结构、性能及成形方法;解释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的结构和性能及其与加工工艺和成形的相互关系;介绍纺织材料的认识与表征方法及技术。适于纺织类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并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和扩展学习。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纺织原材料及产品的基本属性,结构和性能特征,掌握纺织材料常见性能的检测方法,了解纺织材料及其表征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做准备,并为今后工作中能够正确运用纤维原料,设计合理的纺织工艺和产品,识别与测量纺织材料,研制性能优良的纺织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与现场教学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在实验与现场教学中,要结合生产实际,在阐明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自编有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习题集,课内外学时比大约为1:1.5。利用《纺织材料学》网络课程的CAI课件,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帮助。大纲的使用说明:《纺织材料学》课时少、内容多,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变化又非常快,为反映纺织技术与理论的最新进展,教师可以对本大纲部分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大纲正文绪论 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纺织材料,分析纺织材料的研究对象及其间关系,探讨为何纺织材料学发展较慢、如何丰富该知识体系?重点:纤维、纤维制品的各层和相互关系、纺织材料发展中的问题难点:纤维、纤维制品的各层和相互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纺织材料的定义与内容第二节纺织材料发展中的问题第三节纺织材料学应关注的知识及思考第一章纤维分类、加工与发展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纤维分类、命名、性状特征和基本获得途径及方法,了解常用纤维的加工及应用。重点:纤维的定义与要求、分类与命名,天然纤维的初加工、化学纤维制造概述难点:天然纤维的初加工、化学纤维制造概述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及其分类第二节各种常用纤维简介第三节纤维的加工第四节纤维的应用与未来第二章纤维的结构特征学时:5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纤维的形态结构、聚集态结构、分子结构,了解常用纤维的结构测量和典型纤维的结构与特征以及纤维结构和成形方法对纤维性质的影响。重点:常用纤维的形态结构、聚集态结构、分子结构及其特征难点:纤维结构一般要求、化学结构的测量、聚集态结构的测量、形态结构特征的测量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基本结构的构成第二节纤维的结构特征与测量第三节典型纤维的结构与特征第三章纤维的形态与表征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纤维形态的基本概念与表达,纤维的长度分布及关系、典型长度表达,纤维细度表征、细度不匀指标、分布及测量、表征意义,纤维卷曲形式及表征、转曲表征,异形纤维的基本概念、截面异形的表征、截面空心与复合的表征。重点:纤维的长度及其分布,纤维的细度及其分布和测量,截面异形与复合的表征难点:纤维的长细度及其分布和测量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的长度及其分布第二节纤维的细度及其分布第三节纤维的卷曲或转曲第四节纤维的截面形状与表征第四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学时:5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纤维吸湿性的表达和常用性能指标,影响纤维基本性能的因素以及相关测量方法重点:吸湿机理、吸湿滞后性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吸湿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第二节吸湿性的测量第三节吸湿对纤维性质的影响第五章纤维的力学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纤维机械性质的表达和常用性能指标,影响纤维基本性能的因素(包括纤维结构、加工成形工艺、环境条件等)以及相关测量方法。重点:纤维的拉伸机理及影响因素、应力松弛和蠕变,动态力学性质、基本力学模型,纤维的弯曲与压缩。难点:纤维的拉伸机理,动态力学性质及其基本力学模型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的拉伸性质第二节纤维力学性能的时间依赖性第三节纤维的弯曲、扭转与压缩第六章纤维的表面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纤维表面特征的表达和常用性能指标,影响纤维的摩擦性质的因素以及相关测量方法。重点: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表面特征、纤维表面改性和高性能纤维的表面特征,纤维的摩擦机理与测量难点:纤维表面改性和高性能纤维的表面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表面的内涵第二节纤维的表面特征第三节纤维的摩擦性质第四节纤维的浸润性与芯吸第七章纤维的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纤维热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的表达和常用性能指标,影响纤维基本性能的因素(包括纤维结构、加工成形工艺、环境条件等),以及相关测量方法。重点:纤维的热学性质的指标、热作用时的纤维性状、耐热性和热稳定性、燃烧性能,反射与折射、光泽、双折射、导电、静电。难点:热作用时的纤维性状、耐热性和热稳定性,导电、静电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的热学性质第二节纤维的光学性质第三节纤维的电学性质第八章纤维的可加工性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天然纤维的可初加工性,化学纤维形态、溶解、回用、整理及纤维损伤、清洁化加工。重点:棉、毛、丝、麻的可初加工性,化学纤维的形态、溶解、回用、整理难点:化学纤维的形态、溶解、回用、整理,纤维损伤及其清洁化加工教学内容:第一节天然纤维的可初加工性第二节化学纤维的初加工第三节纤维的损伤与清洁化第九章纤维的鉴别与质量评定学时:3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纤维鉴别基本方法和常用纤维鉴别方法,影响纤维质量要素与纤维的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重点:纤维鉴别的手感目测、显微镜观察、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纤维质量要素与评定难点:影响纤维质量要素与纤维的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纤维的鉴别第二节纤维的质量要素与评定第十章纱线的分类与结构特征学时:3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纱线基本结构特征及常见纱线的结构特征,纱线分类体系、组成、用途,纱线的加工基本原理。重点:纱线基本结构特征及常见纱线的结构特征、纱线的加工基本原理难点:纱线的加工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纱线的分类第二节纱线的加工与发展第三节纱线的结构特征第十一章纱线的基本特征参数学时:5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纱线的细度与细度不匀及不匀的测试,纱线加捻的指标及对纱线性质的影响,纱线的毛羽的形成、指标、测量与控制,纱中纤维的转移和径向分布规律。重点:纱线的细度与细度不匀,纱线加捻的指标及对纱线性质的影响难点:纱线的毛羽的形成、指标、测量与控制,纱中纤维的转移和径向分布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纱线的细度与不匀第二节纱线的捻度与捻缩第三节纱线的毛羽与表征第四节纱中纤维的转移与分布第十二章纱线的力学性质学时:5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纱线一次拉伸断裂机理,拉伸性能指标及影响因素,混纺纱的拉伸性质,纱线的弯曲、扭转与压缩性质和拉伸疲劳、弯曲疲劳、磨损等。重点:纱线一次拉伸断裂机理,拉伸性能与指标及影响因素难点:纱线一次拉伸断裂性能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纱线的拉伸性质第二节纱线的断裂机理第三节混纺纱的拉伸性质第四节纱线的弯曲、扭转与压缩性质第五节纱线的耐久性能第十三章纱线的加工性能与品质评定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纱线的可加工性概念、可纺性、长丝纱可变形性、线的成形性,纱线的识别及方法,纱线的品质要素与评定。重点:纱线的成形性、可纺性,纱线的品质要素与评定难点:纱线的成形性、可纺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纱线的可加工性第二节纱线的识别与方法第三节纱线的品质要素与评定第十四章织物及其分类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织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平面型、立体型织物概念,二维纺织加工、三维纺织加工。重点:织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二维纺织加工、三维纺织加工难点:二维纺织加工、三维纺织加工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第二节一般织物及名称第三节特种织物第四节织物加工及其发展第十五章织物的结构与基本组织学时:7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3学时)基本要求:机织物和针织物的基本结构、组织参数、基本组织及其性能,非织造布的主结构、加固结构、特征指标。重点:机织物和针织物的基本结构、组织参数、基本组织及其性能难点:非织造布的主结构、加固结构、特征指标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织物的结构与组织第二节针织物结构与组织第三节非织造布的结构第十六章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质学时:7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3学时)基本要求:织物的拉伸、撕裂、顶破和弯曲的机理、指标、性质和影响因素重点:织物的拉伸机理、指标、性质和影响因素难点:织物的拉伸机理和性质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拉伸性质第二节织物的撕裂性质第三节织物的顶破性质第四节织物的弯曲性第十七章织物耐久与安全性学时:3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织物的耐疲劳、耐磨损、耐钩丝性质和织物的单一老化、复合老化现象及分析。重点:织物的耐疲劳、耐磨损性质和织物的单一老化、复合老化分析难点:织物的耐疲劳、耐磨损性质,织物的老化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力学耐久性第二节织物的耐老化性第十八章织物的保形性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基本要求:织物抗皱性与褶裥保持性及其关系,织物的静态、动态悬垂性,织物的起毛起球机理、测量和影响因素,织物的缩水、收缩不匀性。重点:织物抗皱性,织物的静态、动态悬垂性,织物的起毛起球机理、测量和影响因素难点:织物的起毛起球机理、测量和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抗皱性与褶裥保持性第二节织物的悬垂性第三节织物的起毛起球性第四节织物的尺寸稳定性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学时:3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1学时)基本要求:织物的透气、透湿汽、透水、透光机理与性能,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的内涵、评价及影响因素,织物的刺痒机理、测量、影响因素、消除方法,织物的静电与防静电。重点:织物的透通性机理与性能,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的内涵、评价及影响因素,织物的刺痒机理、测量、影响因素、消除方法难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的内涵、评价及影响因素,织物的刺痒机理、测量、影响因素、消除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透通性第二节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第三节织物的刺痒作用第四节织物的静电与湿冷刺激第二十章织物的风格与评价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织物的风格概念与分类,织物手感与触觉风格的定义、评价和测试仪器,织物风格与加工成衣性概述、指标与影响因素重点:织物的风格概念、评价和测试仪器难点:织物的风格评价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风格概念与分类第二节织物手感与触觉风格第三节织物光泽与视觉风格第四节织物风格与加工成衣性第二十一章织物的安全防护及其他功能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织物的防火与阻燃必要性、织物的防火与阻燃功能,纺织品的热防护、光辐射防护、电磁辐射防护、高能辐射防护、隔音吸声去噪纺织品。重点:织物的防火与阻燃功能,纺织品的热防护、光辐射防护、电磁辐射防护、高能辐射防护、隔音吸声去噪纺织品难点:织物的防火与阻燃功能及防护中的可靠与安全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防火与阻燃第二节织物的生化防护作用第三节纺织品的物理作用防护第四节防护中的可靠与安全第五节织物的智能防护作用第二十二章织物的使用保养与品质评定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织物污垢及其结合方式,去污、防污、防霉与防蛀及其它保养处理。织物的鉴别要素、识别,织物的品质评定内容与方法。重点:织物去污、防污、防霉与防蛀及其它保养处理,织物的鉴别与品质评定难点:织物去污、防污,织物的鉴别与品质评定教学内容:第一节织物的去污与防污第二节织物的防霉与防蛀第三节纺织品其它保养处理第四节织物的鉴别第五节织物的品质评定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因此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点;课中积极参与,跟上进度;课后及时消化,独立完成作业。同学们应自主归纳各章基本内容,并做好小结工作。课时数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讲课实验小计1绪论222第一章纤维的分类及发展223第二章纤维的结构特征4154第三章纤维形态的表征225第四章纤维的吸湿性4156第五章纤维的力学性质447第六章纤维的表面性质448第七章纤维的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质449第八章纤维的可初加工性2210第九章纤维的鉴别与品质评定21311第十章纱线的分类与结构特征21312第十一章纱线的基本特征参数41513第十二章纱线的力学性质41514第十三章纱线加工性能与品质评定2215第十四章织物及其分类2216第十五章织物结构与基本组织43717第十六章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质43718第十七章织物的耐久性21319第十八章织物的保形性22420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21321第二十章织物的风格与评价2222第二十一章织物的防护功能及安全性2223第二十二章织物使用保养与品质评定22合计641680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纺织材料学》是考试课,采用平时表现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实验10%,作业10%,考勤5%,BB平台5%),两次闭卷考试的成绩占70%(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60%,试题划分为较易、中等难易、较难、难度较大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分别为20%、30%、30%、20%)。推荐教材:1、于伟东.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1、姚穆.纺织材料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年2、余序芬,鲍燕萍,吴兆平,等.纺织材料测试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3、朱松文.服装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4、严灏景.纤维材料学导论[M].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年5、李栋高,蒋惠钧.丝绸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6、李汝勤,宋钧才.纤维和纺织品的测试原理与仪器[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5年7、王善元.变形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8、蒋耀兴.纺织品检验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9、王曙中.高科技纤维概论[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9年审核人:薛元 执笔人:曹建达参与讨论人员:曹建达、曹斯通、陈伟雄、黄立新、吕海宁、兰平、钱程、徐旭凡、王东升、汪蔚、俞巧珍、詹建朝、杨恩龙、易洪雷、薛元

《纺织加工技术》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14522043总学时:80学时(讲课64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4.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预修要求:大学物理、有机化学、非织造材料专业导论、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纺织加工技术》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对《非织造材料专业导论》、《纺织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相关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具有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掌握纺织加工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非织造产品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纺纱、机织技术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工艺与设备,简要介绍机织物组织结构与工艺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纺织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和主要纺织设备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纺织技术的最新进展,为从事纺织与非织造产品开发、纺织品贸易等工作奠定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与现场教学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大约为1:1.5,采用BB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帮助。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与现场教学中,要结合生产实际,在阐明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学时及现场教学应不少于16学时。大纲的使用说明:《纺织加工技术》课时少、内容多,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变化又非常快,为反映纺织工艺与理论的最新进展,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及时对本大纲部分内容适当进行调整与更新。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熟悉纺织业的发展简史与纺织技术的发展前景。重点:纺织业的发展简史,纺织技术的发展前景难点:纺织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纺织业的发展简史第二节纺织技术的发展前景第二章纺纱技术学时:40学时(讲课36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对纺纱系统、纺纱工艺流程以及纺纱工艺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纺纱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与常见的纺纱工艺设备,掌握纺纱工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熟悉各类纤维纯纺、混纺的纱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重点:纺纱的基本原理,纺纱加工工艺系统难点:纺纱工艺与设备教学内容:第一节纺纱系统概述第二节纺织原料的初步加工第三节原料的选配与混合第四节开松与除杂第五节粗梳与精梳第六节并条第七节粗纱第八节细纱第九节捻线第十节纱线的结构特征与品质评定第三章机织技术学时:26学时(讲课22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等织前准备工序以及织造过程的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的基本理论与工艺,熟悉现代织前准备和织造工程的主要设备。重点: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的基本理论与工艺难点:有梭引纬和各种无梭引纬运动规律分析、各种无梭引纬工艺及其产品适应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络筒第二节整经第三节浆纱第四节穿结经第五节纬纱准备第六节开口第七节引纬第八节打纬第九节送经和卷取第十节下机织物整理与织物质量分析第四章机织物组织结构学时:10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8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机织物的组织结构特征,能够独立绘制机织物三原组织图,弄清由基本组织得到的服装材料外观效果及其应用范围。重点:掌握机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特征,能够准确绘制机织物三原组织图,通晓各类组织结构在服装上的表现肌理,为加以应用打好基础。难点:机织物三原组织图的绘制(平纹、斜纹、缎纹)。各类组织结构与服装材料间一一对应关系的把握与认识。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织物结构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机织物组织种类第三节机织物组织结构设计第四节机织物小样设计与织造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因此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难问题;课中积极参与,跟上进度;课后及时消化,独立完成作业。此外,受学时限制,本课程主要讲授纺纱技术、机织技术,主教材中所涉及的其它纺织加工技术,如针织技术、染整技术等章节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课时数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讲课实验小计1第一章绪论442第二章纺纱技术364403第三章机织技术224264第四章机织物组织结构2810合计641680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纺织加工技术》是考试课,采用平时表现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30%(实验10%,作业10%,考勤10%),两次闭卷考试的成绩占7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推荐教材:刘森.纺织染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8.6参考书目:1、刘森.纺织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92、魏雪梅.纺织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3、任家智.纺织工艺与设备(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4、毛新华.纺织工艺与设备(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审核人:薛元 执笔人:易洪雷参与讨论人员:薛元、钱程、杨树、曹斯通、沈加加、吕海宁、史晶晶、邓丹、代正伟、陈伟雄、连媛、颜志勇、易洪雷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703521030总学时:64学时(讲课64学时,实验0学时)总学分:4.0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预修要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各类高聚物的聚合反应原理(单体结构及反应性能;引发剂、催化剂);反应机理,影响反应速度和分子量的因素及速度,分子量的控制,高聚物改性及发展功能的途径,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为今后从事高分子合成及结构性能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掌握高分子的合成方法;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合成高分子的结构上进行设计和改性以达到使高分子具有某种性能的目的;学会运用高分子化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基本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录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实验课程单列与之相配套。每章作业量为2~6学时。每两章课堂测验或习题讲解一次。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和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含非织造产品设计、非织造产品贸易两个模块)。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及其特点,聚合物分类和命名方法,掌握大分子聚合反应,相对分子量及其多分散性。重点:高分子基本概念、聚合反应、分子量及其分布难点:分子量及其分布教学内容:第一节高分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第三节聚合反应第四节分子量及其分布第五节大分子微结构第六节线型,支链型和体型大分子第七节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第八节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九节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缩聚和逐步聚合学时:12学时(讲课1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本章为重点章节。应在强调逐步聚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说明分子量大小的控制为逐步聚合的关键。要求学生掌握逐步聚合的特点、线性缩聚反应中影响聚合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掌握反应程度、官能度、官能团等活性概念、凝胶现象、凝胶点、界面缩聚、各种重要聚合物及其单体。了解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体形缩聚反应中凝胶点的测量方法、不平衡缩聚、聚加成反应及逐步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重点:逐步聚合的特点、线性缩聚反应中影响聚合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反应程度、官能度、官能团等活性概念、凝胶现象、凝胶点、界面缩聚、各种重要聚合物及其单体难点:线性缩聚反应中影响聚合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缩聚反应与线形缩聚反应的机理第三节线形缩聚反应动力学第四节线形缩聚物的聚合度与线形缩聚物的分子量分布第五节体型缩聚和凝胶化作用与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第六节重要缩聚物合其他逐步聚合物第七节聚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和高性能聚合物第八节聚氨酯和其他含氮杂链缩聚物第九节环氧树脂和聚苯醚第十节聚砜和其他含硫杂链聚合物第十一节酚醛树脂与氨基树脂第三章自由基聚合学时:16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本章为重点章节,重点要求掌握自由基聚合机理与特征、主要单体与引发剂的种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及影响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掌握引发剂、引发作用、引发效率、自由基的特性、自由基聚合单体的特性(影响自由基聚合的位阻效应、共轭效应、极性效应)、稳态、自由基等活性理论、自动加速现象、动力学链长、聚合度、连转移、阻聚及缓聚等基本概念。了解光、热、辐射聚合及活性自由基聚合。对笼蔽效应及自由基寿命测定等难点应注意讲解。重点:自由基聚合机理与特征、主要单体与引发剂的种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及影响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难点:自由基聚合机理与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加聚和连锁聚合概述第二节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第三节聚合热力学和聚合-解聚平衡第四节自由基聚合机理第五节引发剂与其他引发作用第六节聚合速率、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第七节链转移反应、聚合度与聚合度分布第八节阻聚和缓聚第九节自由基寿命和链增长、链终止速率常数的测定第十节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本章为重点章节。要求学生掌握二元共聚时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的关系;竟聚率的意义;典型二元共聚时的共聚物组成曲线;转化率与组成的关系;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自由基及单体的活性的比较方法及与取代基的关系;了解共聚物组成的序列分布及Q-E概念。重点:自由基及单体活性比较、自由基聚合机理与特征、主要单体与引发剂的种类、自由基聚合动力学及影响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难点:自由基及单体活性的比较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二元共聚物的组成第三节二元共聚物微结构和链段序列分布第四节前末端效应第五节多元共聚第六节竞聚率第七节单体活性和自由基活性第八节Q-e概念第九节共聚速率第五章聚合方法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本体、溶液、悬浮及乳液聚合的基本组成及特点;乳液聚合机理;了解各种聚合方法在工业上的应用情况。重点:本体、溶液、悬浮及乳液聚合的基本组成及特点、乳液聚合机理难点:自由基及单体活性的比较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本体聚合第三节溶液聚合第四节悬浮聚合第五节乳液聚合第六节乳液聚合进展第六章离子聚合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本章以阴离子聚合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引发剂的匹配,活性种的形式,反应机理及特征,影响离子聚合的影响因素。掌握活性聚合,异构聚合,开环聚合等基本概念。了解离子聚合的工业应用。重点: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引发剂的匹配、活性种的形式、反应机理及特征、影响离子聚合的影响因素难点:阴离子聚合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阴离子聚合第三节阳离子聚合第四节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的比较第五节离子共聚第七章配位聚合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强调配位聚合在引发、催化及定向聚合方面的特殊作用,与此相关的概念也为重点掌握内容。金属茂催化剂、配位聚合机理及工业上所用的乙烯、丙烯、丁二烯所用的引发体系为了解内容。应指出配位聚合机理是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难点课题。重点: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强调配位聚合在引发、催化及定向聚合方面的特殊作用、与此相关的概念难点:配位聚合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第三节Ziegler-Natta引发剂第四节丙烯的配位聚合第五节极性单体的配位聚合第六节茂金属引发剂第七节共轭二烯烃的配位聚合第八章开环聚合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和杂环开环聚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了解各种单体开环聚合的方法、特征。重点:开环聚合物单体的结构特征、不同单体开环的方法难点:开环聚合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环烷烃开环聚合热力学第二节杂环开环聚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第三节三元环醚的阴离子开环聚合第四节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第五节羰基化合物和三氧六环的阳离子开环聚合第六节己内酰胺的阴离子开环聚合第七节聚硅氧烷第八节聚磷氮烯第九节聚氮化硫第九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侧基化学反应的特点、聚合物相似转变、接枝、扩链、交联反应原理;了解聚合物的降解、老化及防老化原理。重点:侧基化学反应的特点、聚合物相似转变、接枝、扩链、交联反应原理难点:侧基化学反应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特征第二节聚合物的基团反应第三节反应功能高分子第四节接枝共聚第五节嵌段共聚第六节扩链第七节交联第八节降解与老化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参加正常理论与实验教学学习的同时,要保证一定的自学时间,以巩固吸收课堂内容。课堂学习与自学的学时比例大概为1:1。课时数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讲课实验小计1第一章绪论442第二章缩聚和逐步聚合12123第三章自由基聚合16164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665第五章聚合方法666第六章离子聚合447第七章配位聚合448第八章开环聚合669第九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66合计6464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本课程是考试课程,采用平时表现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推荐教材:1、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目:1、韩哲文.高分子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2、潘才元.高分子化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3、周其凤,胡汉杰.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4、冯新德.高分子合成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5、余木火.高分子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6、焦书科.高分子化学习题及解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审核人:薛元执笔人:吴雯参与讨论人员:秦益民、谷俐、俞巧珍、兰平、颜志勇、汪蔚、董琦琼、吴雯、邓丹、张葵花、代正伟

《粘合剂与助剂化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703522013总学时:64学时(讲课48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3.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预修要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非织造工程工艺学的研究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粘合剂所有的辅助材料,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的制备,特性及其改性方法;重点掌握粘合剂的粘合原理,粘合工艺及影响粘合强度的因素;掌握在纺织加工中和非织造布的整理过程中所使用助剂的特性;掌握粘合剂的鉴别方法、粘合剂及助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生产中能合理选用粘合剂及助剂,初步具有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该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奠定专业基础。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查阅资料及论文撰写。通过各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查阅国内外的非织造布用粘合剂及助剂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含非织造产品设计、非织造产品贸易两个模块)。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大纲正文第一章粘合和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知识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非织造布用粘合技术的发展概况,掌握粘合剂的定义、组成和分类,熟悉非织造常用粘合剂的特点与要求,了解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目前研究发展方向;了解纺织用助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表面现象、纺织工业和非织造工业中所用的助剂及整理剂的类型及作用机理。重点:粘合剂的组成和分类,非织造布常用粘合剂,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的性能要求及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表面现象和助剂类型与作用机理难点: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的性能要求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织造布用粘合技术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粘合剂的组成和分类第三节非织造布常用粘合剂及其性能要求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第五节非织造布用粘合剂及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粘合理论 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三大粘合理论,了解粘合力的作用形式及粘合界面化学,掌握非织造布的粘合原理和影响因素。重点:三大粘合理论和非织造布的粘合原理和影响因素难点:非织造布的粘合原理和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粘合原理第二节非织造布的粘合原理第三节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第三章非织造布用粘合剂基本原料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粘合剂的基本原料组成,掌握主体材料特性对粘合剂性能的影响及原料中其他组分的作用与选择。重点:掌握溶剂、增塑剂、偶联剂及其它辅助材料在粘合剂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原理。难点:溶剂、增塑剂、偶联剂粘合剂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的主体材料第二节溶剂第三节增塑剂第四节填料第五节偶联剂第六节引发剂第七节固化剂第八节其他辅助材料第四章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的鉴别及性能测试学时:8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粘合剂的鉴别方法、粘合剂在纺织工业和非织造工业中的应用、粘合剂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重点:粘合剂的鉴别方法及粘合剂粘合非织造布的性能测定难点:粘合剂的鉴别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粘合剂的鉴别第二节粘合剂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第三节粘合剂的老化试验第四节粘合剂粘合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测定第五节粘合剂粘合非织造布其他性能测定第五章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 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合成方法和理化特性,掌握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特点与应用领域,及相关性能的测试与表征方法。重点: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乳液聚合与各领域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性能特点及测试方法。难点: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聚合与表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单体与聚合反应第三节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聚合方法第四节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的理化特性第五节聚丙烯酸类浆料第六节过氧化氢漂白稳定剂第七节聚丙烯酸类染色助剂第八节聚丙烯酸类印花助剂第九节聚丙烯酸类后整理剂第十节其他聚丙烯酸类化学加工助剂第六章聚硅氧烷类纺织助剂 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聚硅氧烷的特性,该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制备方法,掌握聚硅氧烷类聚合物在非织造布领域的应用及相关性能表征。重点:硅氧烷类聚合物的制备与其在纺织中的应用难点:聚硅氧烷类聚合物的制备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聚硅氧烷的特性第三节聚硅氧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第四节硅氧烷类聚合物的制备第五节聚硅氧烷类纺丝与织造油剂第六节聚硅氧烷类漂白与染色助剂第七节聚硅氧烷类后整理剂第七章聚氨酯类纺织助剂 学时:8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聚氨酯的特点,熟悉聚氨酯的合成反应与制备方法,掌握聚氨酯的性能与应用范围,应用特点。重点:聚氨酯的合成与制备,及其性能与应用特点难点:聚氨酯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聚氨酯的分类方法第三节合成聚氨酯的原料第四节聚氨酯的合成反应和制备方法第五节聚氨酯的性能第六节聚氨酯类染色助剂第七节聚氨酯类印花助剂第八节聚氨酯类后整理剂及粘合剂第八章天然多糖类纺织助剂 学时:8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天然聚合物的种类、特点及性能,熟悉天然多糖在非织造布加工过程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天然粘合剂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重点:天然多糖的应用及天然粘合剂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难点:天然粘合剂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天然多糖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天然多糖的制备与性质第四节天然多糖类经纱上浆剂第五节天然多糖类染色助剂第六节天然多糖类印花助剂第七节天然多糖类后整理剂第八节其他天然多糖类化学加工助剂第九章其他聚合物类纺织助剂 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乙烯基聚合物、丙烯酸酯基聚合物、聚酯类、聚胺类、阳离子型聚合物类、含醛聚合物类、二烯聚合物类、三嗪聚合物类助剂的制备原理、特性及其应用;熟悉这些纺织助剂在非织造布、纺织服装上的应用。重点:乙烯类、丙烯酸酯类、聚酯类、聚胺类和阳离子型聚合物类的制备与应用难点:乙烯类、丙烯酸酯类和阳离子型聚合物类的制备与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聚乙烯类纺织助剂第二节其他乙烯类聚合物纺织助剂第三节聚酯类纺织助剂第四节聚胺类纺织助剂第五节阳离子型聚合物类纺织助剂第六节含醛聚合物类纺织助剂第七节二烯聚合物类纺织助剂第八节三嗪聚合物类纺织助剂第十章纳米复合纺织助剂 学时:10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特征,掌握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分散稳定理论,熟悉纳米材料在纺织品抗紫外线、抗菌防臭、防皱等整理中的应用。重点: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特征,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分散稳定理论难点: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分散稳定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无机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第三节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四节无机纳米材料在纺织助剂中的应用原理第五节抗紫外线整理剂第六节抗菌防臭整理剂第七节防皱整理催化剂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此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难问题;课中积极参与,跟上进度;课后及时消化,独立完成作业。此外,受学时限制,本课程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学教师推荐的相关参考文献,以便加深学生对课堂老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课时数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讲课实验小计1第一章粘合和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知识662第二章粘合理论443第三章非织造布用粘合剂基本原料444第四章非织造布用粘合剂的鉴别及性能测试4485第五章聚丙烯酸类纺织助剂666第六章聚硅氧烷类纺织助剂447第七章聚氨酯类纺织助剂64108第八章天然多糖类纺织助剂4489第九章其他聚合物类纺织助剂4410第十章纳米复合纺织助剂6410合计481664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本课程是考查课程,采用平时表现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推荐教材:程博闻.非织造布用粘合剂[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董永春.纺织助剂化学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目:1、邢凤兰,徐群,贾丽华.印染助剂[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2、郭泽浩.印染助剂合成及应用[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审核人:薛元 执笔人:吕海宁、邓丹参与讨论人员:曹建达、曹斯通、陈伟雄、黄立新、吕海宁、兰平、钱程、徐旭凡、王东升、汪蔚、俞巧珍、詹建朝、杨恩龙、易洪雷、薛元

《高分子物理》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02531022总学时:64学时(讲课48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3.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预修要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高分子物理》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以高聚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力学性质、溶液性质、电学性质、分子与分子量分布等为基本内容,进一步认识高分子的凝聚态性质。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建立起牢固的高分子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拓展学科视野,将分子结构、材料性能和聚合物制品性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为为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改性与表征提供理论依据。教学基本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录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实验课程单列与之相配套。每章作业量为2~6学时。每两章课堂测验或习题讲解一次。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和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含非织造产品设计、非织造产品贸易两个模块)。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大纲正文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了解本课程的研究方法,熟悉本课程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掌握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简史及常见高分子的特点。重点: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简史及常见高分子的特点难点:本课程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常见高分子的特点第三节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简史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结构 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单个高分子链的基本化学结构,构型的概念,构象的概念,高分子链的柔顺性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均方末端距的几何计算法,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重点:构型的概念,构象的概念,高分子链的柔顺性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难点:均方末端距的几何计算法,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组成、构型、构造和共聚物的序列第二节构象第二章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学时:6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内聚能密度的概念,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各种结晶形态和形成条件,聚合物晶态结构模型(缨状微束模型、Keller近邻折叠链模型和Flory插线板模型),非晶态结构模型(Yeh两相球粒模型和Flory无规线团模型),聚合物结晶能力,结晶度及其测定方法,结晶速率及Avrami方程,熔点的热力学分析与熔点测定方法,液晶态的基本概念,液晶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条件,液晶的特性和应用,聚合物的取向现象、取向机理、取向度的表征和应用,熟悉高分子合金(高分子共混物)的概念、相容性和组分含量与织态结构的关系,非相容高分子合金的增容方法和相容性表征。重点: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聚合物晶态结构模型,聚合物结晶能力,结晶度及其测定方法。难点:聚合物的取向现象、取向机理、取向度的表征和应用,高分子合金(高分子共混物)的概念、相容性和组分含量与织态结构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晶态聚合物结构第二节非晶态聚合物结构第三节高分子液晶第四节聚合物的取向结构第五节多组分聚合物第三章高分子溶液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高聚物的溶解过程,溶剂的选择原则,溶解度参数的概念和测定,Flory-Huggins晶格模型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高分子溶液热力学相关的基本公式,相互作用参数和第二维里系数的物理意义,溶液的含义和条件,渗透压的概念及公式的应用,熟悉高分子溶液及多组分聚合物的相图和相分离机理,高分子浓溶液在聚合物增塑和溶液纺丝中的应用,凝胶与冻胶的概念,聚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和基本应用。重点:高聚物的溶解过程,Flory-Huggins晶格模型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高分子溶液热力学相关的基本公式。难点:高分子溶液及多组分聚合物的相图和相分离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的溶解第二节柔性链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第三节高分子溶液的相平衡第四节共混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第五节聚电解质溶液第六节聚合物的浓溶液第四章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学时:6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各种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统计意义和表达式,端基分析法、沸点升高与冰点下降法、膜渗透压法、气相渗透法、光散射法和黏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的基本原理、基本公式、测试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和所测相对分子质量为哪一种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熟悉聚合物的沉淀与溶解分级方法、原理,GPC的分离原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重点:各种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统计意义和表达式,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难点:聚合物的沉淀与溶解分级方法、原理,GPC的分离原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分子量的统计意义第二节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第三节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第五章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学时:8学时(讲课8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聚合物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了解模量(或形变)-温度曲线上的各种力学状态和转变及其所对应的分子运动情况,玻璃化转变的现象、自由体积理论,玻璃化温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及调节。重点:聚合物的热转变与力学状态之间的关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现象及转变温度的测定,影响玻璃化温度的因素,结晶度的含义及其测定。难点:描述等温结晶过程的Avrami关系,结晶度的测定方法及结晶度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第二节黏弹行为的五个区域第三节玻璃-橡胶转变行为第四节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第五节熔融热力学第六章橡胶弹性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橡胶弹性的特点,通过热力学分析掌握橡胶弹性的本质,橡胶状态方程及一般修正,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重点:橡胶弹性的特点,橡胶弹性的本质难点: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形变类型及描述力学行为的基本物理量第二节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第三节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第四节橡胶弹性的维象理论第五节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第六节热塑性弹性体第七章聚合物的粘弹性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聚合物的黏弹性现象和分子机理(包括蠕变现象、应力松弛现象、滞后现象、力学损耗),黏弹性的力学模型理论(Maxwell模型、Kelvin模型和多元件模型),松弛时间谱和推迟时间谱的物理意义,Boltzmann叠加原理及应用,时温等效原理(WLF方程)及应用,测定高聚物黏弹性的实验方法,储能模量、损耗模量、损耗角正切、对数减量之间关系,分子运动与动态力学谱之间的关系。重点:平衡高弹性统计理论的假设、主要结果及其意义粘弹性的概念与表现形式,粘弹性试验方法,影响高聚物粘弹性的内因与外因;时-温叠加原理。难点:聚合物的黏弹性现象和分子机理,黏弹性的力学模型理论,测定高聚物黏弹性的实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的力学松弛现象第二节黏弹性的数学描述第三节时温等效和叠加第四节研究黏弹行为的实验方法第五节聚合物、共混物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动态力学性能关系第八章聚合物的屈服与断裂学时:8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聚合物应力-应变曲线、从该曲线所能获得的重要信息,以及各种因素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屈服现象和机理,银纹、剪切带的概念,聚合物的强度、韧性和疲劳等概念,熟悉格理非斯的脆性断裂理论,聚合物强度的影响因素、增强方法和增强机理,聚合物韧性的影响因素、增韧方法和增韧机理。重点:高聚物的宏观与微观屈服现象与冷拉机理;理论与实际强度;影响高聚物的应力-应变行为的内因与外因。难点:聚合物强度、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增强增韧的方法和机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的塑性和屈服第二节聚合物的断裂与强度第三节橡胶弹性的热力学方程第四节橡胶弹性的维象理论第五节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第六节热塑性弹性体第九章聚合物的流变性学时:8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聚合物粘性流动的特点,牛顿流体及非牛顿流体,聚合物流体的流动曲线,聚合物流体流变性质的测定方法,聚合物熔体弹性的表征。重点: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聚合物流体流动曲线划分的三个区域以及聚合物粘度的测定方法。难点:聚合物粘度的测定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第二节聚合物熔体的切黏度第三节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的流变行为第四节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第五节拉伸黏度第十章聚合物的其它性能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高聚物的极性与介电性能,高聚物的介电松弛谱,高聚物的导电性,聚合物的静电现象。重点:聚合物的介电性能,聚合物的导电性能难点:介电极化与介电松弛教学内容:第一节聚合物的介电性能第二节聚合物的导电性能第三节聚合物的热性能第四节聚合物的光学性能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点;课中积极参与,跟上进度;课后及时消化,独立完成作业。同学们应自主归纳各章基本内容,做好小结工作。本课程中某些章节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课时数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讲课实验小计1绪论222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结构663第二章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2464第三章高分子溶液665第四章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2466第五章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887第六章橡胶弹性668第七章聚合物的粘弹性4489第八章聚合物的屈服与断裂6610第九章聚合物的流变性44811第十章聚合物的其它性能22合计481664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本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