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关检测)中考语文课内 文言文阅读一网打尽_第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关检测)中考语文课内 文言文阅读一网打尽_第2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关检测)中考语文课内 文言文阅读一网打尽_第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关检测)中考语文课内 文言文阅读一网打尽_第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关检测)中考语文课内 文言文阅读一网打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1-2022年北京西城区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甲】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译注》)1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

市井之徒

门庭若市B.人恒过

过街老鼠

操之过急C.而后作

敢作敢为

得意之作D.发于声

奋发图强

千钧一发15.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甲】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理解:这个语句强调了磨难带给人的好处。【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侵扰,国家常常会灭亡理解:这个语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正反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翻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理解:这个语句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的中心论点。16.阅读下面这则链接材料,说说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并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说明。【链接材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2-2022年上海徐汇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甲诗的作者是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孟子》,我们学过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B.乙文中列举的人物都出身贫贱,终有所为。C.甲诗由“折戟”以小见大,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D.乙文是一篇议论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观点。12.甲诗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____________的意味;乙文认为,人想要成就大业,必须_____________。【3-2022年重庆永川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何苦而不平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C.国恒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而后喻

不言而喻22.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B.文章善用排比,阐述了人虽身处逆境,但经受住了磨难,也会有所成就的道理。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能改”这两句中的“人”都是指普通百姓。D.文章开篇列举事例,第二段又运用对比论证,文末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4.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原因。【链接材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④俱服,诚自古所希⑤,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⑥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傥:通“倘”,倘若。③遽:jù,立即。④四夷: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⑤希:通“稀”,罕见。⑥数:shuò,多次。【4-2022年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舜发于畎亩之中/朝发白帝C.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大任”指治理国家的使命,“是人”是指能够担任“大任”的人。B.本文依次从“治理国家”到“造就人才”两个层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D.孟子认为国家避免“亡”的条件是国内有“法家拂士”,国外有“敌国外患”。29.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说一说你对“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这一说法的理解。【链接材料】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人心?”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给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口与?轻媛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孟子·梁惠王(上)》【5-2022年重庆开州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有时朝发白帝B.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何苦而不平C.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国恒亡。D.①劳其筋骨

②上自劳军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举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B.本文中的“大任”指重大的使命,“是人”指这样的人。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正一反,相反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13.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链接材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6-2022年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肽,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倘③遽④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⑤俱服,诚自古所希⑥,然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注释】①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将护:护理。③傥:(tǎng)同“倘”,角若。④遽(jù);迅速。⑤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⑥希;通“稀”,罕见。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诚自古所希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D.劳其筋骨

上自劳军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

以残年余力 B.行拂乱其所为

其如土石何C.然朕日慎一日

杂然相许 D.四夷俱服

风烟俱净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13.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乙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7-2022年山东菏泽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清代刘开的《孟涂文集》)【注释】①奚:怎么。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弗学,不知其善也()(2)教然后知困()(3)君子学必好问()(4)然后能自反也()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B.教者必知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C.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8-2022年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遵从)C.衡于虑(违背,扰乱) D.空乏其身(财资缺乏)1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实是欲界之仙都C.河曲智叟制止之曰。 D.出入之迂也19.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三者前后一贯,内外相连,修身养气是基础,行为处事是表现,既有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共同构成了大丈夫精神培养的整个过程。C.【乙】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D.【乙】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1.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正气,从容就义,正体现了孟子“大丈夫”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例子。【9-2022年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同“披”⑤谄谀:奉承拍马。12.下列每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B.由宋君观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C.宋昭公出亡

国恒亡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4.下面对【甲】【乙】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B.【甲】文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C.从【甲】文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15.【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10-2022年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B.得志,与民由之

由:由于C.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D.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焉B.入则无法家拂士

蝉则千转不穷C.而死于安乐

委而去之D.往送之门

已而之细柳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B.【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C.【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D.【乙文】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2022年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百里奚举于市

(2)所以动心忍性(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20.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⑤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⑥,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世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释】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④坐:同“座”,座位。⑤稽:即会稻山,勾践曾被困于比: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⑤重采:两色的华丽衣服。⑦振:同“赈”。⑧吊:悼念。21.下列选项中与“置胆于坐”的“于”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相与步于中庭2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2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请你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2)出自【乙】文的成语是________,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无论是造就人才还是治理国家,都要深知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的话)的道理。【12-2022年重庆九龙坡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4.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3)曾益其所不能()(4)厚遇宾客()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16.下列对【甲】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所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的观点。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极具说服力。17.【甲】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乙】文中体现出来的?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13-2022年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以下文段,完成题目。【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②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禽兽又何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下》)注:①横逆:蛮横,强暴,不讲理;横,音hèng。②奚宜:怎么应当;③由:同“犹”;④择:区别,不同。⑤难:责难。⑥乃若:连词,至于,至于说到。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而后喻(3)爱人者人恒爱之(4)则君子必自反也19.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20.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为什么?21.结合乙段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这句话的理解。【14-2022年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安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_________。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空乏其身()

(2)人恒过()(3)米粟非不多也()(4)亲戚畔之()14.结合文章内容,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5.联系两篇文章,请你说说国家若要长治久安且发展壮大需要哪些条件。16.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施行仁政拥有天下;下联:_____________【15-2022年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6-2022年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衡于虑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敌国外患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②人恒过,然后能改6.作者从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7.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患意识对你有什么启示?【17-2022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筑:捣土用的杵B.饿其体肤

饿:饥饿。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B.第①段中“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C.第②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D.最后一句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18-2022年四川资阳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甲】【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甲、乙两文的观点均出自被尊称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名)。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3.下列四个选项中的“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三里之城”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得志,与民由之C.行天下之大道 D.甚矣,汝之不惠14.下列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5.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19-2022年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3)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17.《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都凡。从文中举一例具体分析。【20-2022年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8.下列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上自劳军 D.介胄之士不拜19.翻译文中画线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说说本文的意义。【21-2022年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22-2022年吉林长春市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句中的“恒”意思相同。B.本文以舜等六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就能增长才干,担当大任。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道理论证。D.本文是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论述的。15.《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气势非凡。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16.结合短文及两则链接材料简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越王勾践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链接材料二】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23-2022年云南昭通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语。(1)曾益其所不能

(2)劳其筋骨(1)必敬必戒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18.翻译下列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9.理解课文内容∶乙文探讨“_____”的问题。甲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并最终提出______的中心论点。20.《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24-2022年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发:舜发于畎亩之

征于色,发于声B.乱:行拂乱其所为

猿鸟乱鸣C.劳: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是陋室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以画线的句子为例,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14.结合上面文言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导致“国亡”的因素有哪些?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主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刘向《新序》)【25-2022年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B.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C.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D.必先苦其心志/得志,与民由之16.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文中举例做具体分析。18.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认识在夫差和勾践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dí):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同“擒”,捉住。【链接材料二】越王勾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④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191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1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④女:同“汝”,你。【26-2022年山东泰安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行拂乱其所为

拂:使……恼怒。D.征于色

征:征验、表现。10.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思虑畅通,然后才能有所不为。B.内心忧困,平衡思想,然后才能振作起来。C.内心苦恼,心态平衡,然后才能表现出来。D.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11.下列不能印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打败了吴国。B.周文王“笃仁、敬老”,人民拥护,贤士归心。C.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身死而国灭。D.贝多芬面对病痛折磨,创造了不朽音乐篇章。12.对选文的内容和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B.作者认为贪图安逸和享乐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的层次条理清晰。D.文章开始用排比举出事实,后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27-2022年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苦其心志

(2)曾益其所不能14.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认识在唐太宗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③,与群雄并起角力④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之初: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角力:用武力争斗。⑥忽:不注意,不重视。【28-2022年湖南株洲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任用)

②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B.①行拂乱其所为(拂:吹拂)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经)C.①人恒过(恒:常常)

②而后作(作:有所作为)D.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18.翻译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结合选文,从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29-2022年重庆南岸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元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C.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上自劳军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11.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使用排比增强了气势,有力地论证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告诉我们人要成才,需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右键有惊喜C.文章先从个人角度反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然后从国家角度正面论证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选文中体现了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的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13.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说说“生于忧患”的道理在齐桓公、楚王身上是怎样体现的?齐桓公夜半不嗛①,易牙②乃煎敖燔③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觉④,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楚主登强台⑤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⑥,其乐忘死⑦,遂乐忘死,遂盟⑧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⑨池亡其国者。”——(节选自《战国策·听魏策》)【注】①嗛(qiè):舒服。②易牙:齐桓公侍臣。③燔(fán):把肉放在火上烤。④觉:睡醒。⑤强台:亦作“荆台”,又叫“章华台”,楚灵王所造。⑥彷徨:登临徘徊。⑦忘死:忘记人之将死。⑧盟:发誓。⑨陂(bēi):山坡。【30-2022年广东韶关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排比手法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说明人要成才的话,需要经受各种磨难。B.文章第二段从思想、身体、行为方面阐述,人经历磨难,才能使性格坚韧、才干增长。C.文章由个人成才问题推及到国家治理问题,先反面阐述再正面阐述,对比论证,从而突出中心论点。D.如果要给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可以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1-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1)行拂乱其所为()(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9.文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2-2022年甘肃酒泉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征于色,发于声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2.文章开头连用6个事例,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3.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你身处逆境时,本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采用修辞方法】【33-2022年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7.文学常识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译注》。孟子名轲,邹人,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___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国”两个角度论证了“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21.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读完本文,你觉得我们如果身处逆境,应该怎样做?【34-2022年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B.曾益其所不能

曾:连……都……C.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匹敌、相当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胶司举于鱼盐之中

已而之细柳军B.必先苦其心志

其要献疑曰C.征于色

告之于帝D.而后作

环而攻之而不胜14.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B.第①段所举人物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可见“逆境造就人才”。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论国侧重于从反面论证。D.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非凡,增强了感染力。【35-2022年湖南永州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15.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每小题标注两处)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②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B.上问侍臣(询问)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困苦) D.人恒过(恒心)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故知创业之难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与吾共安天下18.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19.有人说【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6-2022年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间()

(2)动心忍性()(3)行拂乱其所为()

(4)创业与守成孰难()18.翻译下面的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9.在“创业与守成孰难”问题上,房玄龄与魏征意见不同,是什么原因?根据文段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0.甲乙两文在治国思想方面有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7-2022年甘肃·金塔县教育局教育研究室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孙叔敖遇①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②,有三利必有三患③,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④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⑤。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⑥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⑦。”(注释)①遇:遇见、遇到。②仆闻之:我听说。③患:灾祸。④蹴然易容:蹴然,吃惊不安;易容:改变脸色。⑤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⑥益:越。⑦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_______

傅说______

法家拂士______

蹴然易容______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3)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

(4)官大者,主恶之_______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14.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15.乙文中,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38-2022年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夫(fū)环而攻之 B.亲戚(qì)畔之C.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D.空(kōng)乏其身17.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

(2)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3)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甲、乙两文都有论述国家的治理之道,甲文把“得道者”和“失道者”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强调治理国家需要______________,乙文则通过反面论证,论述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由此告诫统治者应广开言路、居安思危。【39-2022年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征于色

(4)入则无法家拂士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中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苦身焦思/乃石性坚重 B.与百姓同其劳/上自劳军C.置胆于坐/且焉置土石 D.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中/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14.请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甲】文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2)结合两选文,谈谈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0-2022年河南平顶山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__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孟子认为,人的境遇不是恒常不变的,变好或变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自己主观上的努力。请结合语段(一)的内容,具体阐释孟子的这一观点。18.(二)文中的“相”是(一)文中提到的哪种人?有了“相”这样的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41-2022年四川巴中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城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乙】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①”,闻文王作兴②,曰:‘盍③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丈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④”,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言,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⑤”。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注释】①滨:水边。②作兴:兴起。③盍:何不,表疑问。④彘(zhì):猪。⑤馁:饥饿。9.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

举足轻重 B.人恒过

言过其实C.征于色

声色俱厉D.居北海之滨

居高临下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饿其体肤

仁在其中矣 B.衡于虑,而后作

相与步于中庭C.居北海之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花之君子者也12.下列的翻译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