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运用(14分)1.按要求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2)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3)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__。(《短歌行》)(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答案】①.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沁园春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青青子衿⑤.沉吟至今⑥.万里悲秋常作客⑦.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峥嵘、稠、园、事、衿、常、作。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热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体现了“五四”时期敢于破坏和创新的时代精神。B.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贞。C.《峨日朵雪峰之侧》用凝重壮美的意象表达丰富深刻的诗情,表达了诗人昌耀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心。D.英国诗人雪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在《致云雀》中热情赞颂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柔美、静谧、神秘的象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云雀是柔美、静谧、神秘的象征”错误,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故选D。3.以下描写秋天的诗句中,意境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树老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所体现出的意境的能力。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深远的宇宙,难以洞观。充分展示了秋日萧瑟,悲从中来的观感。“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B.此句出自《滕王阁序》,诗人运用四个景象“落霞、孤鹜、秋水与长天”来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这两句诗,在全篇中可以算是对景色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与赞叹之情。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中“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树老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故选B。4.以下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难道……吗?B.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怎么能……呢?C.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难道……吗?D.此所以败也。……的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难道……吗?”解释错误,应为“恐怕会……吧”。句意:你父辈那么廉洁,你们恐怕会很贫苦吧?故选C。二、阅读(66分)(一)(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中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⑧未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⑩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5.填入第⑥段方框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A.共性 B.原型 C.类型 D.特征6.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B.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叙事文学的范畴。C.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D.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7.以下说法中,不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A.典型人物不是脱离生活的抽象符号。 B.历史环境影响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 D.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8.用文中第⑩段的观点,从“小通讯员”和“香雪”这两个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答案】5.B6.A7.C8.如小通讯员:

小通讯员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他的身上具有英雄人物的共性特点,如他关心同志,小小年纪参加革命,为保护队员而英勇无畏地牺牲,这些精神品质是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的共有的精神特质;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

但是有别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的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的气质,如他是一个纯真、憨厚、害羞的小伙子。他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结合“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可知,“类型化的思想”指向“类型”;“共同特征”指向“共性”和“特征”。故“典型”和“类型”“共性”“特征”相关,与“原型”无关。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A.“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错,原文只说“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并没涉及“深入探讨和界定”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分析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应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即“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A.是说典型人物与生活的关系。B.是说典型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的关系。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是说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与典型人物的形成与特点无关。D.最能直接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探究运用的能力。第⑩段的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如《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共性:小通讯员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他的身上具有英雄人物的共性特点。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他在掩护队友撤退时,扑在手榴弹上保护队友,一反之前的害羞可爱,展现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是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的共有的精神特质。个性:有别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的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的气质。文章通过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和我一起去借被子,为保护队员牺牲这三个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十八岁,穿着一身洗淡了的黄色军装。”小通讯员淳朴天真、稚气未脱。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总是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和我对话,反倒出了一头的汗。”在问老百姓借被子的时候,“我开口叫他拿被子,他接了被子,慌慌忙忙转身就走,衣服挂住了门钩,撕下了一条口子。”从细节处展示小通讯员的害羞与淳朴。可见,他是一个纯真、憨厚、害羞的小伙子。他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正是这样形象塑造,才使小通讯员的形象有血有肉,更丰满立体。如选铁凝小说《香雪》中的“香雪”这个人物,也要结合文章观点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两个层面来分析。(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放蜂人之歌项丽敏①昨晚又梦到太平湖,梦到湖边的黄檫和山樱开花了,油菜地浮起一片明黄,蜜蜂倾巢而出,驮着阳光的金色粒子在低空飞舞。还梦到一位戴着面罩的放蜂人,在湖边的大树上搭了个树屋。到处都是暖色调的浓稠阳光,在梦里我同那些蜜蜂一样,被放蜂人的歌谣催眠,跟在他后面,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走着走着竟然轻飘飘地飞起来。②但是很快,这个梦就变成灰色调——飞在半空中的我撞进一团乌云,灰蒙蒙什么也看不见。恐惧从四面袭来,绳索一样捆住我,喊救命,却怎样也喊不出声音。在拼命的挣扎中醒了过来,回想方才的梦境,觉得那个放蜂人有几分面熟,虽然戴着面罩看不清眉眼。③十多年前住在太平湖时认识一个放蜂人。二月末尾放蜂人的帆布帐篷突然出现在湖边的油菜地旁,一同到来的还有放蜂人的妻子、孩子,一只大黄狗和围在地上的一排排木头蜂箱。从我的窗户就可以看见放蜂人的帐篷,放蜂人的妻子将头发随意挽在脑后,怀里搂着孩子,安静地晒着太阳。④放蜂人的家在北方,祖孙三代以养蜂为业,放蜂人说他自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到处跑,没有读过书,长大后想改行也不行了,只有接过父亲的蜂箱,长年在野外过着流浪者样的生活。“等孩子上学就不出来了,自己耽误也就算了,不能再耽误孩子。现在蜜蜂也不好养,到处都在建楼,蜜源地越来越少,好不容易找到蜜源地又是打过农药的,蜜蜂采了打农药的花就会死,前年有十多箱蜜蜂就这样没了。”⑤放蜂人离开的时候是春末,也不知道是哪天,当我打开窗户望出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的时候,才发觉帐篷已经不在了。想起几天前有辆大货车停在帐篷外面,放蜂人一家应该是跟着货车迁徙到别处去了。⑥如果不是这个梦,我早已忘记了那个放蜂人。不过我梦里的放蜂人似乎又并不是他。我梦里的放蜂人是会唱歌的,一首没有歌词的春之歌,可以把全世界的蜜蜂和花朵领着,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的歌。就在我醒来的那刻,耳边还响着歌声。⑦梦到放蜂人可能跟最近看的一部纪录影片有关。影片的拍摄地在欧洲的北马其顿。哈提娜是养蜂女,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与年老的母亲生活在已然成为废墟的村庄里。⑧哈提娜的养蜂手艺很古老,近于天然,高山岩壁、村庄废弃的石墙、树洞,就是她的养蜂之所。对她来说,蜜蜂是她除了母亲之外的亲人,需要她看顾照料,也给予她生命和情感的喂养。哈提娜已经不年轻了,样貌苍老,甚至有些丑陋,不过她的身体还是轻盈的,如同一只野鹿,当她背着蜂笼逆光走在山间,或跪在地上,将蜜蜂放飞在开满花朵的草地,嘴里发出温柔的充满魔力的歌调时,完全就是山野牧神的样子。和那些蜜蜂、树木、石头一样,哈提娜属于这片山野。⑨哈提娜在固定的月份收获蜂蜜,她撬开墙洞的石块,看着储满蜜糖的蜂脾——“恩赐,这是上天的恩赐”。无论蜂巢里的蜂蜜多么丰足,哈提娜遵循祖辈的规矩,只收取一半,留下一半供蜜蜂食用,繁衍它们的族群。⑩哈提娜很容易就能获得满足和快乐,尤其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她甚至比那些孩子更像个孩子,拉着他们的手唱歌跳舞,舞姿有让人感动的笨拙与天真。那些孩子是在某天随着父母来到这个村子的。一同涌进村子的还有大群饥饿的牛。村子的宁静被突然到来的这一家人打破了,尘土和喧闹声四处宣扬。⑪很显然,这户人家的到来意味着某种入侵。不过哈提娜似乎并不那么在意,她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之后又喂他们吃蜂蜜,这是她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也是她愿意与邻居分享的东西。当邻居向她讨教养蜂技艺时,她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⑫邻居很快用车子拖来了蜂箱,在与哈提娜一墙之隔的空地饲养起蜜蜂。起先他们还能依照哈提娜所说的“取一半留一半”的规矩,但没多久邻居就抛开了这个规矩,他们有那么多孩子要喂养,这就使得他们觉得拥有的始终不够,还需要更多。⑬邻居饲养的蜜蜂在失去食物后开始大量减少,哈提娜的蜜蜂也跟着遭殃,被邻居家前来夺食的蜜蜂攻击、咬死。哈提娜再也没有地方放飞她的蜜蜂,草木来不及生长就被牛群啃食,村庄和周围的山野变得更为荒凉。当哈提娜在应该收取蜂蜜的月份撬开岩壁石块时,没有像从前那样看见里面挂满蜂蜜的蜂脾,她原本宁静自足的生活被击溃了。⑭这部名叫《蜜蜂之地》的纪录片拍摄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里,哈提娜失去了她的蜜蜂,后来又失去了她的母亲。哈提娜的母亲半失明,长年卧在靠窗的窄床上。纪录片里有很多母女的对话,那些随意说出来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话,听起来又温暖又心酸。当哈提娜问母亲“你能想象春天来的时候吗?”母亲说:“有春天吗?我已经历了太多冬天。”⑮母亲去世之后,村子里就剩下哈提娜一个人了——那户有着众多孩子的邻居也走了。⑯不知道那些消失的蜜蜂是否还会回到哈提娜身边——应该还会回来的,在村子恢复了宁静、春天来临、草木又生长起来的时候。9.赏析第①段加点词“浮”“驮”“飞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0.第⑧段画线部分是如何塑造哈提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11.本文以关于放蜂人的梦境入笔,请分析这一梦境在文中的作用。12.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谈谈你的阅读感悟。【答案】9.“浮”描绘远眺油菜花盛开的景象,富有动态感地刻画出其面积之广、花瓣之轻柔、色调之轻盈。“驮”“飞舞”将蜜蜂拟人化,既形象地表现出阳光撒射蜂群时光芒的璀璨,又生动地表现出蜜蜂在阳光下自在飞翔的生命活力。阳光、蜂群与花海,共同构建出一幅自然和谐、诗意盎然的梦幻景象。10.欲扬先抑,以苍老丑陋样貌反衬哈提娜身处自然温柔圣洁的形象;以野鹿的比喻,生动地刻画出她行走于山间的轻盈体态;以“背”“跪”“放飞”等一系列动词描绘山野放蜂的动作,古老而天然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哈提娜的纯真质朴、热爱自然。11.引出标题中的“放蜂人之歌”,以梦境的形式对理想中的自然生活进行诗意化的展现,增添抒情意味;以梦为线索,引出并勾连起两个放蜂人的故事;梦中的“乌云”等充满隐喻,暗示现实中放蜂人的黯淡命运,引发读者的关切。12.本文讲述了两个当代放蜂人的故事,既有对融于自然、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的讴歌,又有对放蜂这种古老而天然的生活方式普遍难以为继的忧虑,更有对未来维持生态平衡、恢复自然宁静生活的深切期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和产业发展中,人们往往为利益所驱,主动或被动地远离自然,失去心灵的宁静自足。本文使我们对急功近利的生活追求有所反思,鼓舞读者即使现实不如人意,依然可以怀抱对大自然“春之歌”的纯净追求和温暖希冀。【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油菜地浮起一片明黄”,“明黄”是油菜花的颜色,在阳光下观赏时给予作者“浮”起来的感觉,从用词角度考虑,“浮”增添了动态感,将油菜花盛开时色彩轻盈、花瓣轻柔的景象细致地描绘出来。“驮着阳光的金色粒子在低空飞舞”描写了蜜蜂在阳光下飞舞时身上反射出璀璨阳光,生机勃勃的样子。从修辞角度考虑,“驮”“飞舞”将蜜蜂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阳光撒射蜂群时光芒的璀璨以及蜜蜂在阳光下自在飞翔的生命活力,以此总结这些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营造出自然和谐、诗意盎然的梦境,表达了对放蜂人美好的追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能力。本题画线部分运用了正面描写、衬托、修辞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答题时从手法入手,结合举例具体阐述句中塑造出的人物特点即可。“样貌苍老,甚至有些丑陋”用肖像描写突出哈提娜用古老手艺养蜂的辛苦;“她的身体还是轻盈的,如同一只野鹿”则将她比喻成野鹿,生动刻画出她行走于山间的轻盈体态;“样貌苍老,甚至有些丑陋……嘴里发出温柔的充满魔力的歌调时,完全就是山野牧神的样子”以苍老丑陋样貌反衬哈提娜身处自然温柔圣洁的形象;“当她背着蜂笼逆光走在山间,或跪在地上,将蜜蜂放飞在开满花朵的草地”以“背”“跪”“放飞”的动作描写突出哈提娜用古老而天然的方式在山野放蜂,体现她的纯真质朴、热爱自然。【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和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阅读开头部分可发现,文中关于梦境的内容应分为两部分。第一段“昨晚又梦到太平湖,梦到湖边的黄檫和山樱开花了,油菜地浮起一片明黄,蜜蜂倾巢而出,驮着阳光的金色粒子在低空飞舞。还梦到一位戴着面罩的放蜂人,在湖边的大树上搭了个树屋……”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意盎然的梦幻,是以美好梦境的形式表达对放蜂人美好的追念。第二段“但是很快,这个梦就变成灰色调——飞在半空中的我撞进一团乌云,灰蒙蒙什么也看不见”的梦境从诗意盎然转变为灰色调,暗示了现实中放蜂人的黯淡命运,引发读者的关切。从全文构思的角度分析,梦境里,从“到处都是暖色调的浓稠阳光,在梦里我同那些蜜蜂一样,被放蜂人的歌谣催眠,跟在他后面,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走着走着竟然轻飘飘地飞起来”可看出放蜂人在用歌声放蜂,有点题的作用。从对下文的作用上考虑,以梦为线索,可以引出下文两个放蜂人的故事。【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章情感主旨,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文讲述两个当代放蜂人的故事,比如,从“从我的窗户就可以看见放蜂人的帐篷,放蜂人的妻子将头发随意挽在脑后,怀里搂着孩子,安静地晒着太阳”可以看出他们在野外,用天然的生活方式放蜂,自给自足,在作者眼里充满了诗意和谐与美好。但第四段“现在蜜蜂也不好养,到处都在建楼,蜜源地越来越少,好不容易找到蜜源地又是打过农药的,蜜蜂采了打农药的花就会死,前年有十多箱蜜蜂就这样没了”、十二段“但没多久邻居就抛开了这个规矩,他们有那么多孩子要喂养,这就使得他们觉得拥有的始终不够,还需要更多”、十三段“哈提娜再也没有地方放飞她的蜜蜂,草木来不及生长就被牛群啃食,村庄和周围的山野变得更为荒凉”中放蜂人迫于现实中的生活压力、自然破坏和他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古老天然的放蜂方式难以继续,因此作者只能在结尾处以“不知道那些消失的蜜蜂是否还会回到哈提娜身边”的感叹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深切期盼,却无能为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融于自然、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的讴歌,又有对放蜂这种古老而天然的生活方式普遍难以为继的忧虑,更有对未来维持生态平衡、恢复自然宁静生活的深切期盼。针对作者表达的这些思想,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其实对我们来说也很普遍,所以其对当今社会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表达感悟时,应该借此启迪和警醒现实生活中那些无视自然生态、肆意破坏环境的恶劣情境,然后可以从个人、社会、制度等方面具体分析我们该如何做。(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①【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从弟,堂弟。13.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_______________。14.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A.浪漫瑰丽 B.遒劲有力 C.平易俗白 D.清婉秀丽15.品味“松柏”这一意象,分析诗人是如何借助它抒发情感的。【答案】13.五言古体诗14.B15.①诗歌塑造了松柏坚贞自守、坚韧不拔的高洁形象;②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励堂弟坚贞自守、坚韧不拔,不能因处境艰难而改变本性。③也是自我勉励,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表达身处于乱世的人格追求。【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人刘祯,从时间上看只能是古体诗而不可能是近体诗。此诗每句五个字,因此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评价能力。这首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三四两句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全诗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塑造了“松柏”坚贞自守、坚韧不拔的高洁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瑟瑟”叠声词的使用,既表现松树的挺拔高耸,又表现谷中风的凛冽刺骨,由风映衬青松的傲骨,写得极有声势。“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中,“一盛”“一劲”表现风与松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赞美松的苍劲难摧,铿锵有力。“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赞美了松树坚贞不屈的本性,戛然而止。象征的手法,质朴而有力的语言,使诗歌意境高远,格调崇高。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表达身处于乱世的人格追求。同时诗人并没有直言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此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濂性诚谨,官内廷久,未尝许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延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请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②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贽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①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教,乃安置茂州。③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②,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注】①胡惟庸:明朝开国功臣,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②基:此指刘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1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1)恶可深罪()(2)微景濂,几误罪言者()17.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合适的义项。长孙慎坐胡惟庸党()A.因……获罪 B.凭借 C.因为 D.判罪18.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合适的义项。其勋业爵位不逮基()A.捉拿 B.追赶 C.及得上 D.到达19.以下加点字词类活用用法不同一组是()A.官内廷久/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B.又明年,来朝/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C.手酌以饮濂曰/栗深林兮惊层巅D.于是帝廷誉之曰/扶而道苦之2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21.第①段中茹太素上书一事,表现出宋濂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22.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宋濂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16.①.定罪②.如果没有17.A18.C19.B20.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漾详细地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21.正直2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宋濂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风格可以和古代作者相媲美以及一代礼乐的制作大多由宋濂裁定描写,表现宋濂的才学,属于正面描写。通过对人们屡推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们来索要宋濂的诗文,外国的使者对宋濂的问候并出双倍价钱收购宋濂文集以及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从侧面表现出宋濂的才学以及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

【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罪”,定罪;句意: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2)“微”,如果没有;句意: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对上书言事的人治罪了。【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坐”,因……获罪;句意: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逮”,及、比得上;句意:其功业、爵位都比不上刘基。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官”,为官,名词作动词;句意:长期在宫中为官。“觞”,宴请,名词作动词;句意: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路诸侯。B.“朝”,朝拜,名词作动词;句意:又过了一年,来朝见皇帝。“贱”,认为……卑贱,意动用法;句意:都知道大王您轻视人而重视马呢。C.“饮”,使……喝,使动用法;句意:亲手斟给宋濂喝“惊”,使……震惊,使动用法;句意: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D.“廷”,在朝堂上,名词作状语;句意:于是太祖又在朝堂之上称赞宋濂说。“道”,在道路上,名词作状语;句意:搀扶并在路上折磨他。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翼”,通“翌”,第二天;“馔”,吃;“具”,详细地;“诚”,确实;“卿不朕欺”,宾语前置句,你没有欺骗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由原文“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可知,宋濂在太祖非常的生气,并且有的大臣说茹太素对陛下不忠的情况下,仍然对太祖说“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可见宋濂是一位正直的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由原文“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可知,宋濂身材丰满魁梧,须髯好看,眼晴近视却很明亮,能在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他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写文章风格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这是对宋濂的外貌以及他的才学的直接描写,写出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所写文章可以和古代作者相媲美。由原文“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可知,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都比不上刘基,但一代礼乐的制作,宋濂所裁定的更多,是从正面对宋濂的描写。由原文“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可知,宋濂多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也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而不以其姓氏称呼。他被人们推为开国文臣之首,那些士大夫索要他的诗文、那些外国使者对宋濂的问候并出双倍价钱收购宋濂文集以及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从侧面表现出宋濂的才学以及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参考译文:①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题名为“温树”。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请了哪几位客人,吃些什么。宋漾详细地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并说:“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而时那些不善良之人,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疏说:“这是对皇上不敬,这是违法诽谤。”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对陛下是尽忠心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疏,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趁机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对上书言事的人治罪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人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圣人了。”②皇帝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一定设座命令奉茶,每逢(召见他,如果是)早晨一定让他陪侍用膳,与宋濂应对酬答,向他咨询,常常半夜才停止。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经勉强他喝到三杯,宋濂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洪武九年时进封为学士奉旨掌管文告、诏令,兼任赞善如故。第二年辞官退职,皇帝赏赐《御制文集》和丝帛,问宋濂多大年岁了,宋濂回答:“六十八岁。”皇帝就说:“把这些丝帛收藏三十二年,就可以做百岁寿辰时穿的衣服了。”宋濂磕头谢恩。又过了一年,来朝见皇帝。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牵连到宋濂),皇帝想要处死宋濂。皇后和太子竭力挽救,将宋濂安置到茂州。③宋濂身材丰满魁梧,须髯好看,眼晴近视却很明亮,能在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他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写文章风格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宋濂多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登门索要诗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也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而不以其姓氏称呼。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都比不上刘基,但一代礼乐的制作,宋濂所裁定的更多。(节选自《明史·宋濂传》)(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又答王庠书苏轼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乙)约取而实得叶名沣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①,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注】①枵腹:空腹。谓饥饿。23.最适合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A.耳 B.矣 C.耶 D.也24.根据甲文画线句推测王庠来信的内容,以下最不可能的一项是()A.赞美苏轼的成就。B.询问科举考试的常见内容及题型。C.向苏轼求文以供自己学习。D.寻求苏轼的举荐。25.乙文画线句论述了“强记之法”的效果,语言形象、论证有力,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6.比较甲乙两文所论读书方法的异同,完成下表。(不得照抄原文)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甲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3.A24.D25.本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务为泛滥”和“约取”进行对比,同时也将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获得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来说明“约取而实得”这种读书方法的重要性。26.①.强调要多读②.强调不要贪多③.强调要确定一个目标并进行深入研究④.强调对于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背诵

【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读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能力。句意: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耳”,而已,相当于“罢了”。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原文“别纸累幅过当”可知,上次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苏轼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可见赞美了苏轼的成就。B.由原文“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可知,苏轼认为自己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可见信中向苏轼询问了科举考试得常见内容及题型。C.由原文“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可知,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但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可见,信中向苏轼求文以供自己学习。D.文中并无寻求苏轼举荐的意思。故选D。【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效果的把握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见到一些贪多的人,略微得到一点印象就过去了。稍过一些时候,便肚里空空,不如我学习精要而实际有收获。作者在文中倡导“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约取”的具体表现为遇所喜即札录之,“实得”的具体表现为数年之后,腹笥渐满。与“约取”相对的是务为泛滥,与“实得”相对的是稍经时日,便成枵腹。所以本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务为泛滥”和“约取”进行对比,同时也将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获得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来说明“约取而实得”这种读书方法的重要性。【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相同点:由原文“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可知,苏认为轼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由原文“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可知,叶名沣认为每当读一本书,遇到所喜爱的内容就用小纸片摘录下来,摘录完毕后朗诵十多遍,把它贴在墙上。二人都强调要多读。由原文“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可知,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由原文“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可知,经常见到一些贪多的人,略微得到一点印象就过去了。稍过一些时候,便肚里空空,不如我学习精要而实际有收获。可知,二人都强调不要贪多,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精要部分即可。不同点:由原文“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可知,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由原文“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可知,我天资很迟钝,每当读一本书,遇到所喜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