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布尔代数与逻辑函数化简基本公式和法则逻辑函数的代数法化简卡诺图化简3.1
基本公式和规则3.1.1
基本公式表
3
–
1
基本公式续表表
3
–
2
证明分配律的真值表由表中可知A+BC=(A+B)(A+C)在吸收律1的证明中,只证第二式:吸收律3也只证第二式:_
_AB
+
AB
=
A(B
+
B)_=A(因为B
+B
=1)在吸收律2的证明中,也只证第二式:A+AB=A(1+B)=A(因为1+B=1)-
_A
+
AB
=
(
A
+
A)(
A
+
B)_=A
+B(因为A
+A
=1)(证毕)(证毕)(证毕)表
3
–
3
求反律的真值表多余项定律证明如下:_
_
_AB
+
AC
+
BC
=
AB
+
AC
+
BC(
A
+
A)_
_=
AB
+
AC
+
ABC
+
ABC_=
AB(1
+
C)
+
AC(1
+
B)_=
AB
+
AC多余项定律可推广为_
_AB
+
AC
=
AB
+
AC
+
BC(
A
+
A)_=
AB
+
AC
+
ABC
=
ABC=
AB(1
+
C)
+
AC(1
+
B)_=
AB
+
AC3.1.2
基本法则1.代入法则逻辑等式中的任何变量A,都可用另一函数Z代替,等式仍然成立。代入法则可以扩大基本公式的应用范围。例1_
_
_证明A
+B
+C
=A
B
C解_
_A
+
B
=
A
B这是两变量的求反公式,若将等式两边的B用B+C代入便得到_
_
_
_A
+
B
+
C
=
A
B
+
C
=
A
B
C这样就得到三变量的摩根定律。
同理可将摩根定律推广到n变量A1
A2
An_An_
_
_=
A1
+
A2
+
An_
_A1
+
A2
+ +
An
=
A1
A22.对偶法则对于任何一个逻辑表达式F,如果将其中的“+”换成“·”,“·”换成“+”,“1”换成“0”,“0”换成“1”,并保持原先的逻辑优先级,变量不变,两变量以上的非号不动,则可得原函数F的对偶式G,且F和G互为对偶式。根据对偶法则知原式F成立,则其对偶式也一定成立。这样,我们只需记忆表3-1基本公式的一半即可,另一半按对偶法则可求出。注意,在求对偶式时,为保持原式
的逻辑优先关系,应正确使用括号,否则就要发生错误。如_AB
+
AC其对偶式为_(
A
+
B) (
A+
C)如不加括号,就变成_A
+
B
A+
C这显然是错误的。3.反演法则由原函数求反函数,称为反演或求反。摩根定律是进行反演的重要工具。多次应用摩根定律,可以求出一个函数的反函数。例2
_
_
求F
=A
+B
+C
+D
+E_的反函数F解用摩根定律求_
_
_
=
A
B
+
C
+
D
+
E_
_
_=
A
B
C D
+
E_
_
_
=
A
B
C
D
E_
_
_F
=
A
+
B
+
C
+
D
+
E由上面可以看出反复用摩根定律即可,当函数较复杂时,求反过程就相当麻烦。为此,人们从实践中归纳出求反的法则。其法则指出,将原函数F中的“·”换成“+”,“+”换成“·”;
“0”换成“1”,“1”换成“0”;原变量换成反变量,反变量换成原变量,长非号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非号不变,即可得反函数。如上例
_
_
F
=
A
+
B
+
C
+
D
+
E_
_
_ _
F
=
A
B
C
D
E这与上面用摩根定律求出结果一样。注意,与求对偶式一样,为了保持原函数逻辑优先顺序,应合理加括号,否则出错。3.1.3
基本公式应用1.证明等式例
3
用公式证明
_
_
_
_AB
+
AB
=
AB+
AB解_
_
_
_
_
_AB
+
AB
=
AB+
AB
=
(
A
+
B)(
A+
B)_
_
_
_
_
_=
A
A+
AB
+
AB+
B
B
=
AB
+
AB例4_求F
=AB
+AC
的反函数。解_
_
_
_
_F
=
AB
+
AC
=
AB+
AC2.
逻辑函数不同形式的转换逻辑函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逻辑问题可以用多种形式的逻辑函数来表示,每一种函数对应一种逻辑电路。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通常可分为五种:与或表达式、与非-与非表达式、与或非表达式、或与表达式、或非-或非表达式。_例
5
将函数与或表达式
F
=
AB
+
AC
转换为其它形式。解(1)
与非-与非式。将与或式两次取反,利用摩根定律可得
_
_
F
=
AB
+
AC
=
AB
AC(2)
与或非式。首先求出反函数_
_
_
_
_F
=
AB
+
AC
=
AB+
AC然后再取反一次即得与或非表达式
_
_
_F
=
AB+
AC(3)
或与式。将与或非式用摩根定律展开,即得或与表达式如下:
_
_ _
_
_ _
_F
=
AB+
AC
=
AB
AC
=
(
A+
B)(
A
+
C)(4)
或非-或非式。将或与表达式两次取反,用摩根定律展开一次得或非-或非表达式
_
_ F
=
(
A+
B)(
A
+
C)
=
A+
B+
A+
C图
3
–1
同一逻辑的五种逻辑图
_ _(a)F
=AB
+AC与或表达式;
_
_
_(c)F
=AB+AC
与或非表达式(b)F
=AB
AC与非表达式;_(d
)F
=(A+B)(A
+C)或与表达式;
_
(e)F
=A+B
+A
+C
或非表达式3.2
逻辑函数的代数法化简3.2.1
逻辑函数与逻辑图图3–2_
_AB
+AB
函数的逻辑图从逻辑问题概括出来的逻辑函数式,不一定是最简式。化简电路,就是为了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电路的可靠性,以便用最少的门实现它们。例如函数_
_
_F
=
ABC+
ABC
+
AB
+
B
+
BC如直接由该函数式得到电路图,则如图3-3所示。图3–3F原函数的逻辑图但如果将函数化简后其函数式为F=AC+B只要两个门就够了,如图3-4所示。图
3
–
4
函数化简后的逻辑图3.2.2
逻辑函数化简的原则逻辑函数化简,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原则,通常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逻辑电路所用的门最少;各个门的输入端要少;逻辑电路所用的级数要少;逻辑电路能可靠地工作。3.2.3
与或逻辑函数的化简_1.
应用吸收定律(1)
(AB
+AB
=A)_任何两个相同变量的逻辑项,只有一个变量取值不同(一项以原变量形式出现,另一项以反变量形式出现),我们称为逻辑相邻项(简称相邻项)。如AB与AB
,ABC与_ABC都是相邻关系。如果函数存在相邻项,可利用吸收定律1,将它们合并为一项,同时消去一个变量。例6_
_F
=
AB
+
CD
+
AB+
C
D解原式=A
+D有时两个相邻项并非典型形式,应用代入法则可以扩大吸收定律1的应用范围。例7解
令_
_
_F
=
ABC
+
ABC_AB
=G
,则_
_F
=
GC
+
GC
=
G
=
AB_
_例
8
F
=
ABC
+
ABC解_令BC
=G,则_F
=
AG+
AG
=
A例9_
_
_
_
_
_
_
_F
=
ABC+
ABC+
ABC+
ABC解_
_
_
_原式=AC+AC
=C利用等幂律,一项可以重复用几次。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例
10
F
=
ABC
D+
ABC
D
+
ABCD
+
ABC
D
+
ABC
D,_
_
_其中ABC
D与其余四项均是相邻关系,可以重复使用。解_
_
_
_
_
_
_
_
_
_ABC
D+
ABC
D
=
ABC_
_
_
_
_
_
_ABC
D
+
ABC
D
=
AB
D_
_
_
_
_
_
_ABC
D
+
ABC
D
=
AC
D_
_
_
_
_
_
_ABC
D
+
ABC
D
=
BC
D所以_
_
_
_
_
_
_
_
_F
=
BC
D
+
AC
D
+
AB
D
+
ABC2._A
+
AB
=
A
+
B)应用吸收定律(2)、(3)
(A
+AB
=A利用它们,可以消去逻辑函数式中某些多余项和多余因子。若式中存在某单因子项,则包含该因子的其它项为多余项,可消去。如其它项包含该因子的“反”形式,则该项中的“反”因子为多余变量,可消去。_
__=
B+
A例
11
F
=
B+
AB
+
ABCD解
_原式=B+AB(B
为单因子项)(吸收定律2)(吸收定律3)_
_例
12
F
=
AC
+
ABC
D(E
+
F
)_解
令
AC
=
G
,
则F
=
G
+
GBD(E
+
F
)_=
G
=
AC例13_
_
_
_F
=
AB+
AB
+
ABCD
+
ABCD解_
_
_
_原式=AB+AB
+(AB
+AB)CD_
_
_
_
=
AB+
AB
+
(
AB+
AB)CD_
_令AB+AB
=G,则_
_
_F
=
G
+
GCD
=
G
+
CD
=
AB+
AB
+
CD_
_3.
应用多余项定律(AB
+AC
+BC
=AB
+AC)例14解_F
=
AB
+
ACD
+
BCDE_原式=AB
+ACD例15_
_F
=
ABC
+
(
A+
C)D
+
BD解_
_
=
ABC+
AC
D_
_
原式=ABC+AC
D
+BD例
16
化简_
_
_F
=AC
+AD
+B
D
+BC。解_
=
AC
+
BC+
AB
D
+
AB_=
AC
+
BC+
D
+
AB_=
AC
+
BC+
D_
_
_原式=AC
+BC+(A+B)D(加多余项AB)(去掉多余项AB)_4.
综合应用举例_
_
_例
17
化简F
=
AD
+
AD+
AB
+
AC
+
BD
+
ACEG
+
B
EG
+
DEGH解_
__
_=
A
+
AC
+
BD
+
B
EG
+
DEGH_=
A
+
C
+
BD
+
B
EG
+
DEGH_=
A
+
C
+
BD
+
B
EG原式=
A
+
AB
+
AC
+
BD
+
ACEG
+
B
EG
+
DEGH
(
AB
+
AB
=
A)(多余项定律)(
A
+
AB
=
A)_(
A
+
AB
=
A
+
B)5.
拆项法例18
化简_
_
_
_F
=AB+BC+BC
+AB。项法就是用去乘某一项,将一项拆成两项,解直接用公式已无法再化简时,可采用拆项法。拆_(
x
+
x)再利用公式与别的项合并达到化简的目的。此例就是用_和
(C
+
C)
分别去乘第三项和第四项,然后再进行化简。化简过程如下:_
_
_
_
_
_原式=AB+BC
+BC(A
+A)+AB(C
+C)_
_
_
_
_
_
_
_=
AB+
BC
+
ABC
+
ABC
+
ABC
+
ABC_
_
_=
AB+
AC
+
BC_
_x x
或x x
f
(
AB
)_
F
=ABC+ABC AB。6.
添项法在函数中加入零项因子,利用加进的新项,进一步化简函数。例
19
化简解=
ABC=
AB(
AB+
C)
+
ABC
AB=
AB
ABC
+
ABC
AB原式
=
AB
AB+
ABC+
ABC
AB(解毕)3.3
卡诺图化简3.3.1
卡诺图化简的基本原理例20F
=
ABC
+
ABC
+
ABC
+
ABC
+
ABC解_
_
_原式=AB+AB
+BC_=
A+
BC3.3.2
逻辑函数的标准式——最小项1.
最小项标准式定义最小项标准式是以“与或”形式出现的标准式。最小项:对于一个给定变量数目的逻辑函数,所有变量参加相“与”的项叫做最小项。在一个最小项中,每个变量只能以原变量或反变量出现一次。例如,_一个变量A有二个最小项:(21
)A,A。_
_
_
_二个变量AB有四个最小项:(22
)AB,AB,AB,AB。_
_
_
_
_
_
_
_
_
_三个变量ABC有八个最小项:(23
)ABC,ABC,ABC,ABC,ABC,_
_ABC,ABC,ABC。以此类推,四个变量ABCD共有24=16个最小项,n变量共有2n个最小项。(2)
最小项标准式:全是由最小项组成的“与或”式,便是最小项标准式(不一定由全部最小项组成)。例如_
_
_
_
_F
(
ABC)
=
ABC+
ABC+
ABC+
ABC2.
由一般式获得最小项标准式(1)
代数法。对逻辑函数的一般式采用添项法,例如_
_
_
_F
=
ABC+
BC
+
AC由上式可看出,第二项缺少变量A,第三项缺少变量B,_
_我们可以分别用
(
A
+
A)
和
(B
+
B)
乘第二项和第三项,其逻辑功能不变。_
_
_
_
_
_F
=
ABC
+
BC(
A
+
A)
+
AC(B
+
B)_
_
_
_
_
_
_=
ABC
+
ABC
+
ABC
+
ABC
+
ABC(2)真值表法。将原逻辑函数A、B、C取不同值组合起来,得其真值表,而该逻辑函数是将F=1那些输入变量相或而成的,如表3-4所示。表
3
–
4
某逻辑函数的真值表从真值表上找得到_
_
_
_
_
_
_F
=
ABC
+
ABC
+
ABC
+
ABC
+
ABC表
3
–
5
三变量最小项的编号3.
最小项的性质(1)
对任何变量的函数式来讲,全部最小项之和为1,即2n
-1mi
=
1i=0(2)
两个不同最小项之积为0,即mi
mj
=
0(i
„
j)(3)n变量有2n项最小项,且对每一最小项而言,有n个最小项与之相邻。3.3.3
卡诺图的结构卡诺图的结构特点是需保证逻辑函数的逻辑相邻关系,即图上的几何相邻关系。卡诺图上每一个小方格代表一个最小项。为保证上述相邻关系,每相邻方格的变量组合之间只允许一个变量取值不同。为此,卡诺图的变量标注均采用循环码。一变量卡诺图:有21=2个最小项,因此有两个方格。外标的0表示取A的反变量,1表示取A的原变量。其图如图3-5(a)所示。二变量卡诺图:有22=4个最小项,因此有四个方格。外标的0、1含义与前一样。其图如图3-5(b)所示。三变量卡诺图:有23=8个最小项,其卡诺图如图3-5(c)所示。四变量、五变量卡诺图分别有24=16和25=32个最小项,其卡诺图如图3-5(d)和3-5(e)所示。图
3
–
5
1~5变量的卡诺图3.3.4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表示法若将逻辑函数式化成最小项表达式,则可在相应变量的卡诺图中,表示出这函数。如,在卡诺图相应的方格中填上1,其余填0,上述函数可用卡诺图表示成图3-6。如逻辑函数式是一般式,则应首先展开成最小项标准式。实际中,一般函数式可直接用卡诺图表示。_
_
_
_F
=
ABC
+
ABC
+
ABC
+
ABC
=
m7
+
m6
+
m5
+
m1图
3
–
6
逻辑函数用卡诺图表示用卡诺例
21
将图表示。解我们逐项用卡诺图表示,然后再合起来即可。_
_
_
_
_F
=
BC+
C
D
+
BCD
+
AC
D
+
ABCD_BC:在B=1,
C=0对应的方格(不管A,D取值),得m4、m5、m12、m13,在对应位置填1;_C
D
:在C=1,
D=0所对应的方格中填1,即m2、m6、m10、m14;BCD:在B=0,C=D=1对应方格中填1,即m3、m11;_:在A=C=0,D=1对应方格中填1,即m1、m5;ABCD:即m15。_
_AC
D图
3
–
7
逻辑函数直接用卡诺图表示3.3.5
相邻最小项合并规律两相邻项可合并为一项,消去一个取值不同的变量,保留相同变量;四相邻项可合并为一项,消去两个取值不同的变量,保留相同变量,标注为1→原变量,0→反变量;八相邻项可合并为一项,消去三个取值不同的变量,保留相同变量,标注与变量关系同上。按上规律,不难得16个相邻项合并的规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合并的规律是2n个最小项的相邻项可合并,不满足2n关系的最小项不可合并。如2、4、8、16个相邻项可合并,其它的均不能合并,而且相邻关系应是封闭的,如m0、m1、m3、m2四个最小项,m0与m1,m1与m3,m3与m2均相邻,且m2和m0还相邻。这样的2n个相邻的最小项可合并。而m0、m1、m3、m7,由于m0与m7不相邻,因而这四个最小项不可合并为一项。上述合并过程可用图3
8(a)~(d)描述。图
3
–
8
相邻最小项合并规律3.3.6
与或逻辑化简运用最小项标准式,在卡诺图上进行逻辑函数化简,得到的基本形式是与或逻辑。其步骤如下:将原始函数用卡诺图表示;根据最小项合并规律画卡诺圈,圈住全部“1”方格;将上述全部卡诺圈的结果,“或”起来即得化简后的新函数;由逻辑门电路,组成逻辑电路图。例
22
化简_
_
_
_
_F
=BCD
+BC+AC
D
+ABC。解第一步:用卡诺图表示该逻辑函数。_BCD
:对应m3、m11_B
C
:
对应m4、m5、m12、m13_
_AC
D:对应m1、m5_
_AC
D:对应m10、m11图3-9例22函数的卡诺图表示第二步:画卡诺圈圈住全部“1”方格。具体化简过程见图3-10。为便于检查,每个卡诺圈化简结果应标在卡诺图上。图3—10
例22的化简过程第三步:组成新函数。每一个卡诺圈对应一个与项,然后再将各与项“或”起_
_
_
_来得新函数。故化简结果为F
=BC+ABC
+AB
D第四步:画出逻辑电路。图
3
-
11
例22化简后的逻辑图例
23
化简F
=
(0,1,2,5,6,7,12,13,15)解其卡诺图及化简过程如图3-12所示。在卡诺圈有多种圈法时,要注意如何使卡诺圈数目最少,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使卡诺圈大。比较图(a)、(b)两种圈法,显然图(b)圈法优于图(a)圈法,因为它少一个卡诺圈,组成电路就少用一个与门。故化简结果应为图(b),逻辑图如图3-13所示。其化简函数为_
_
_
_
_
_F
=
ABC
+
ABC
+
BD
+
AC
D图
3
–
12
例23化简过程图
3
–
13
例23逻辑图例
24
化简F(ABCD)
=
(1,2,4,5,6,7,11,12,13,14)解该函数的卡诺图如图3-14(a)所示,化简情况如图
(b)、(c)所示。图(b)是初学者常圈成的结果,图(c)是正确结果,即_
_
_
_
_
_
_
_F
=
ABCD
+
AC
D
+
AC
D+
BC+
AB
+
B
D这二者的差别在于图(b)将m6和m14圈为二单元圈。图(c)将m4、
m6、m12、m14圈成四单元圈。前者化简结果为BCD,而后者为BD,少了一个变量。图3–14例24的化简过程例
25
化简F
(
ABCD)
=
(0,2,5,6,7,8,9,10,11,14,15)解其卡诺图及化简过程如图3-15(a)所示,逻辑图如图(b)所示,化简函数为_
_
_
_F
=
B
D+
AB+
ABD
+
BC此例在圈的过程中注意四个角m0、m2、m8、m10可以圈成四单元圈。图3–15例25化简过程及逻辑图例
26
化简
F
(
ABCD)
=
(3,4,5,7,9,13,14,15)。解化简过程如图3-16(a)、(b)所示,(a)中出现了多余圈。m5、m7、m13、m15虽然可圈成四单元圈,但它的每一个最小项均被别的卡诺圈圈过,是多余圈,此时最佳结果应如图(b)所示。化简结果的逻辑电路图如图3-16(c)所示,化简函数为_
_
_
_F
=
ABC+
AC
D
+
ABC
+
ACD图
3
–
16
例26化简过程及逻辑图3.3.7
其它逻辑形式的化简1.
与非逻辑形式所谓与非式,就是全由与非门实现该逻辑,前面讲逻辑函数相互变换时已讲过,将与或式两次求反即得与非式。其化简步骤如下:第一步:在卡诺图上圈“1”方格,求得最简与或式;第二步:将最简与或式两次求反,用求反律展开一次,得到与非表示式;第三步:根据与非式,用与非门组成逻辑电路。例
27
将例22~26用与非门实现。F
=
F
=
BC
+
ABC
+
AB
D
_
_
_
_
=
BC
ABC
AB
D解例22与或结果为_
_
_
_F
=
BC
+
ABC
+
AB
D,=
_
_
_
_
图
3
–
17
例22用与非门实现例23~例26各与非式为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ABCD
AC
D
AC
D
BC
AB B
D_
_
_
_
_
_
_
_F
=
ABCD
+
AC
D
+
AC
D+
BC
+
AB
+
B
D_
_
_
_
_
_
_
_=
ABCD
+
AC
D
+
AC
D+
BC
+
AB
+
B
D=
ABC
ABC B
D
AC
DF
=
ABC
+
ABC
+
BD
+
AC
D_
_
_
_
_
_=
ABC
+
ABC
+
BD
+
AC
D_
_
_
_
_
_
_(例23)(例24)_
_
_
_=
B
D
AB
ABD
BC_
_
_
_
=
B
D+
AB+
ABD
+
BC_
_
_
_
F
=
B
D+
AB+
ABD
+
BC_
_
_
_
=
ABC
AC
D
ABC
ACD_
_
_
_F
=
ABC
+
AC
D
+
ABC
+
ACD_
_
_
_
=
ABC
+
AC
D
+
ABC
+
ACD(例25)(例26)图
3
–
18
例23~例26的与非逻辑图(a)例23;(b)例24;(c)例25;(d)例262.
或与逻辑形式首先从卡诺图上求其反函数,其方法是圈“0”方格,然后再用摩根定律取反即得或与式。例
28
求
F
(
ABCD)
=
(0,4,5,7,8,12,13,14,15)
的反函数和或与式。图
3
–
19
求例28的反函数解求反函数过程如图3-19所示。_
_
_
_
_F
=
B
D
+
BC
+
AC
D其次,再由反函数求得原函数,利用摩根定律就得或与式。=F
=
F_
_
_
_=
B
D
+
BC
+
AC
D_
_
_
_=
B
D
BC
AC
D_
_
_=
(B
+
D)(B
+
C)(
A
+
C
+
D)总结如下:在卡诺图上圈“0”方格,其化简结果:变量为
0→原变量;变量为1→反变量,然后变量再相“或”起来,就得每一或项,最后再将每一或项“与”起来而得或与式。故此例可不通过求反函数,直接由上述过程得到或与式(如图3-20所示):_
_
_F
=
(B
+
D)(B
+
C)(
A
+
C
+
D)图
3
–
20
从卡诺图上直接圈得或与式其逻辑图如图3-21所示。图
3
–
21
例28的或与逻辑图3.
或非逻辑形式将或与逻辑两次求反即得或非表示式:_
_
_F
=
B
D+
(B+
C)
+(A
+
C
+
D
_
_
_
=
(B
+
D)(B
+
C)(
A
+
C+
D)
_
_
_
=
B
+
D+
B
+
C
+
A
+
C
+
D按逻辑表达式即可画出或非逻辑电路图,如图3-22所示。图
3
–
22
例28的或非逻辑图4.
与或非逻辑形式与或非逻辑形式可从两种途径得到:一种是从与或式得到,例22将结果两次求反,不用摩根定律处理,即得与或非式。其逻辑图如图3-23(a)所示。另一种是求得反函数后,再求一次反,即不用摩根定律处理,也可得与或非式。例28的结果求反即得。其逻辑图如图3-23所示。一般前一种途径所得电路要多用一个反相器,所以常用后一种方法得最简与或非式。=
_
_
_
_
F
=
F
=
BC
+
ABC
+
AB
D=
_
_
_
_F
=
F
=
B
D+
BC
+
AC
D图3–23例22、例28的与或非逻辑图3.3.8
无关项及无关项的应用逻辑问题分完全描述和非完全描述两种,对应于变量的每一组取值,函数都有定义,即在每一组变量取值下,函数F都有确定的值,不是“1”就是“0”,如表3-6所示。逻辑函数与每个最小项均有关,这类问题称为完全描述问题。在实际的逻辑问题中,变量的某些取值组合不允许出现,或者是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我们将这类问题称为非完全描述,如表3-7所示。该函数只与部分最小项有关,而与另一些最小项无关,我们用×或者用φ表示。表
3
–
6
完全描述ABCF00000010010001111000101011011110表
3
–
7
非完全描述ABCF000000110100011×1001101×110×111×对于含有无关项逻辑函数可表示为F
(
ABC)
=
(1,4)
+
d
(3,5,6,7)_
__
_=ABC
+
ABC
F约束条件为AB+AC
+BC
=0也可表示为即不允许AB或AC或BC同为1。对上述函数化简,如不考虑无关项,则不可再化简,
如图3
24所示。函数化简结果为_
_
_
_F
=
ABC
+
ABC考虑无关项时函数化简如图3
25所示,
其结果为F=A+C图
3
–
24
不考虑无关项的化简图
3
–
25
考虑无关项函数化简例29
化简F
(
ABCD)
=
(5,6,7,8,9)
+
d
(10,11,12,13,14,15)解化简过程如图3-26所示,化简函数为F
=
A
+
BD
+
BC图
3
–
26
例29化简及逻辑图例
30
化简
F
(
ABCD)
=
(1,5,8,12)
+
d
(3,7,10,11,14,15)。解化简过程如图3-27所示,由于m11和m15对化简不利,因此就没圈进。_
_F
=
AD+
AD图
3
–
27
例30化简及逻辑图例
31
化简_
_
_
_F
=
ABC
+
BCAB
=0
约束条件解AB=0即表示A与B不能同时为1,则AB=11所对应的最小项,应视为无关项。其卡诺图及化简过程如图3-28所示。化简函数为_F
=
C图3–28例31化简过程*3.3.9
输入只有原变量没有反变量的逻辑函数化简例32
用最少的门电路实现函数解实现该逻辑的电路如图3-29所示,为了获得反变量多用了三个非门。阻塞法主要就是解决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用非门。图3–29
例32逻辑图_AB
ABC
=
AB(
A+
B+
C)
=
ABC1.
代数法代数法又称为综合反变量法。我们可以证明_
ABC
=
AB
AC
=
AB
BC
=
AB
ABC利用摩根定律则一目了然,即AB
AC
=
AB(
A+
C)
=
ABCAB
BC
=
AB(B+
C)
=
ABC同理我们也能证明_
AC
B
=
AC
AB
=
AC
BC
=
AC
ABC_
BC
A
=
BC
AB
=
BC
AC
=
BC
ABC这样原式变为F
=
AC
ABC
=
AC
ABC
=
BC
ABC=
(
AB
+
AC
+
BC)
ABC图
3
–
30
例32采用综合反变量的逻辑图2.
阻塞法图
3
–
31
卡诺图上表示全1方格如以四变量为例:二单元圈:m13与m15m7与m15m11与m15m14与m15→ABD→BCD→ACD→ABCm5,m7,m13,m15m6,m7,m14,m15m9,m11,m13,m15m10,m11,m14,m15m3,m7,m11,m15m12,m3,m14,m15→BD→BC→AD→AC→CD→AB四单元圈:八单元圈:m1,m3,m5,m7m9,m11,m13,m15m2,m3,m6,m7,m
,mm10,m11
14
15m4,m5,m6,m7m12,m13,m14,m15m8,m9,m10,m11→D→C→Bm
→A12,m13,m14,m15所以,如果在化简时每次圈卡诺圈时均含全“1”
方格,则就不出现反变量,因此也就节省了非门。但在
实际的逻辑问题中,逻辑函数不一定包含全“1”方格,按常规圈法必然出现反变量。例如F
(
ABC)
=
(m1
,
m3
,
m5
)按常规化简得_
_F
=
AC
+
BC其电路如图3-32所示。图3–32化简过程及逻辑图为了获得化简结果为原变量,我们将m7圈进,得C,
这结果显然与原功能不一致,因为它将m7也看成是“1”,而实际是“0”。为此,将m7作用除掉,怎样除掉呢?用
m7与圈得的结果相与即可。证明如下:(m1
+
m3
+
m5
+
m7
)
m7
=
C
ABC
=
AC
+
BC=
m1
+
m3
+
m5(m1
+
m3
+
m5
+
m7
)(m6
+
m7
)
=
C
AB
=
AC
+
BC=
m1
+
m3
+
m5m7项称为阻塞项。为了保证不出反变量,阻塞项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尔法协议书破解
- 设备吊装协议书
- 保障薪资协议书
- 2025年短视频创作者直播时长服务协议
- 2025年长三角低空经济「航空旅游」与体验式经济发展报告
- 低空智联网标准与2025通信基站布局优化创新实践研究报告
- 2025年思政实践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分析:低空经济航空货运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地质勘探」无人机技术应用分析报告
- 2025年共享冲浪装备租赁设备租赁模式与盈利空间分析报告
- 污水管线顶管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局外人》课件
- 【《数字全息成像的理论基础知识分析》5100字】
- 交通运输企业工伤预防培训
- 矿业企业采购管理制度
- 20G361预制混凝土方桩
- 北京卫校笔试题目及答案
- 核废料运输安全技术-洞察阐释
- DB31/T 815-2022机关物业室内绿化服务规范
- 2024秋新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4.2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 财务审计进度保障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