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明朝的对外关系》市公开课课件1_第1页
部编版《明朝的对外关系》市公开课课件1_第2页
部编版《明朝的对外关系》市公开课课件1_第3页
部编版《明朝的对外关系》市公开课课件1_第4页
部编版《明朝的对外关系》市公开课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旧知重现温故知新

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鉴真和尚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传播唐文化设计的唐招提寺视为艺术明珠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当地人们对郑和的怀念、爱戴和敬意。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郑和下西洋的“西洋”,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2、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罗盘针、航海图的使用;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玄奘西游游学佛法去印度翻译佛经十九载书成《大唐西域记》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壮举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

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结论。2·

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得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学习重点

一、

郑和下西洋二、

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

一、古今地名的差异

二、正确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价

正确对戚继光抗倭斗争进行评价

课题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两个方面1·对外交往:2·对外冲突: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斗争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往来。3、(),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清除,他也被誉为()。明成祖

1405刘家港

七红海

非洲东海岸

半个多

友好经济

元末明初戚继光倭寇民族英雄第15课学前预习,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

学前探测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洪武时入宫充太监,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宫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途径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后病逝。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405年前后7

次200多艘2万7千多最大的海船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首航时间远航次数船数人数船只大小到达地区最受欢迎的物品带回物品郑和下西洋丝绸瓷器珠宝香料药材

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说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观察《郑和下西洋》图:指出①出发地②最远到达的地方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郑和航海图考考你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成功远航的因素:1、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2、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罗盘针、航海图的使用;3、造船技术的提高——有经得起风浪的大海船;4、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5、有伟大的航海家郑和;6、船员的通力合作。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三宝石刻雕像。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村。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当地人们对郑和的怀念、爱戴和敬意。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还仍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你知道有哪些?说明了什么?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A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郑和下西洋的“西洋”,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意义:促进了……,加强了……。4、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旧知重现温故知新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完成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首航时间次数船数人数船只大小到达地区郑和下西洋1405年7次200多艘27000多人最大海船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哥伦布到美洲1492年4次17艘1000~1500人旗舰长24.5米,宽6米美洲比较结果早半个多世纪次数多船数多人数多船只大范围广

郑和下西洋特点: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2、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和平友好积极影响财力损耗消极影响3、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的国力有一定的损耗。【因为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赚钱,而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这一目的主要是通过“布恩”来实现的。为此,明政府花费了许多的财力】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戚继光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戚继光(1528—1588)返回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以诗名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村。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岸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后病逝。(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郑和下西洋的“西洋”,A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3)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知识2: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坏。A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B台州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C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想一想:下面三个问题知识2: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评价: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共同探究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6世纪,欧洲殖民者在我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本课知识小结中外的交往冲突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戚继光抗倭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意义:平息倭患。

郑和下西洋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经过: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河沿岸。意义:促进了……

,加强了……

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戚继光(1528—1588)意义:促进了……,加强了……。戚继光(1528—1588)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A组建抗倭队伍“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完成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选择(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这句话中的“海波平”是指

A建筑海塘,防止海潮

B扫平倭寇对东南沿海的骚扰

C四海统一,国家安定

D海上风平浪静,以便下西洋(2)郑和下西洋,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皇帝支持

B造船技术高超

C航海技术的提高

D国力强盛(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炫耀国力的强大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发展海外贸易

D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4)南宋“岳家军”和明朝“戚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A抗击蒙古军队B作战勇敢,纪律严明C肃清倭寇D抗击金军

(BDDB)

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馈赠出去的主要是手工技术,换回的主要是初级农业、手工业产品。(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还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