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规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新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与鼓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并有感情地诵读是重点。2.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3.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学情分析】学生初一已经学习过刘禹锡的《陋室铭》《秋词》,对诗人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诗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预习本课,存在如下疑问:1.关于诗人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3.关于内容——“闻笛赋”和“烂柯人”较难理解。【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诗人刘禹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诗词大会:请从以下12个字中识别一句诗。出示学生疑问,归类整理1.关于诗人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3.关于内容——“闻笛赋”和“烂柯人”较难理解。二、自主学习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苏轼【活动一】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酬chóu柯kē畔pàn长zhǎng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学生评价,正音——学生练读——再次朗读展示,要求字音准确。2.自由朗读——全班齐读,字正腔圆。【设计意图】为达成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中之朗读目标。【活动二】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1.揣测节奏划分,自己试读——指名学生朗读——比照标注。2.自由朗读——全班齐读,有板有眼。【屏幕显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设计意图】为达成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中之朗读目标。三、交流探究【活动三】有情有味地读——语速、语气、语调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组内讨论明确。2.学生展示。【屏幕显示】步骤: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联内容。2.抓关键词明确朗读时的情感。3.尝试着有情有味地朗读该联。(一)首联——了解背景知凄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学生叙述两句诗的含义,并补充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屏幕显示】

公元805年,34岁,连续遭贬十年;

公元815年,44岁,再度遭贬十二年;

公元826年,55岁,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明确:“巴山楚水”说明环境恶劣,“二十三年”说明被贬谪时间长。“弃”有被抛弃,被丢弃之意,即自己被朝廷丢弃长达二十三年,内心心情自然是凄凉悲愤。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辛酸悲愤(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设计意图:学习古代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经历和遭遇有所了解,有助于更多、更深、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二)颔联——理解典故知感伤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屏幕显示】运用典故,就是借助一些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委婉地表达作者要说的意思。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明确:运用了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屏幕显示】如何理解典故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首先,了解典故出处,识记积累。其次,结合相关背景,知人论世。最后,咬住大小语境,品味分析。“用典”知识点介绍“闻笛赋”:晋代向秀去洛阳应试,途经被司马昭阴谋杀害的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正是斜阳冉冉,传来了邻人凄清的笛声,故他以凄怆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他的朋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抒发对王叔文等亡友的怀念。)“烂柯人”:相传晋朝人王质去山里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棋等到局终,才发现手持的斧头柄即“柯”已经烂掉了。下山回到家里,才知道时间已过去一百多年,同辈的人都已去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对旧友去世与岁月流逝的悲痛,备感惆怅、伤痛。)设计意图:典故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的难点,而此句引用两个典故的意图不同,表达作者的情感也不一样,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与情感才能与下文的感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知晓作者的大格局大志向。(三)颈联——描绘画面知振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明确:一只只张开了的帆的船只从那只沉没的小船旁边快速的驶过,已经枯萎很久的树木前面生长着一片绿荫繁密的树木。②学生展示插图,叙述设计理念。③如果要给这幅画添上色彩,你首先想到用哪种颜色?④“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明确:诗人以“沉舟”“病树”来比喻穷愁潦倒的自己。⑤诗人跳过个人的得失看人生,在逆境中扬帆起航,在滔滔江海中破浪前行的精神,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呢?明确:反映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⑥蕴含了什么哲理呢?明确:蕴含了人生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插画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给插图涂色的环节,又让学生再深一层地对作者的现状与期盼有了更强烈的认知,三次认知之后解读文句要表达的哲理相对就浅显明了。(四)尾联——联系诗题知意图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歌写到颈联的时候,作者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都已经表露清晰,那尾联可否删去?明确:①从“长精神”可知——再次表明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意志不衰坚韧不拔。②“听君歌一曲”——交代作诗缘由,呼应文章标题;分析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酬答,酬谢。这里指以诗答谢。“见”表被动,是对我怎样的意思,与“见笑、见谅”等相似。明确: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一次筵席上白居易以诗赠友,刘禹锡就回赠了这首诗。【屏幕显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把尾联与标题同时进行解读,再进一步明确作者振奋激越的精神。【活动四】你吟诗我唱和——角色朗读,以意逆志1.组内分角色,揣摩练读。2.再现刘白唱和情境,用声音呈现,可以辅以击盘等动作。师生共同参与。旁白:长安满目繁华,百官僚属不计其数,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刘梦得……师:读《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旁白:刘禹锡听罢,不觉泪湿了眼窝,夺过白居易杯中残酒,一饮而尽,又接过白居易手中筷子依样击盘和道……生: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悲愤———伤感———豁达———振奋【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及目标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四、综合建模在几多艰难的处境中,他没有像柳宗元被贬三四年后就得病,悲愤之情郁结心中;他也不像陶渊明超凡脱俗,隐逸逃离。刘禹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学生发言说感想)读刘禹锡的诗,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少一份不平和抱怨,多一份旷达和乐观,在生命的长河中,带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扬帆起航!【当堂检测】根据原文默写。(共8分,每小题1分)1.巴山楚水凄凉地,。2.,到乡翻似烂柯人。3.,病树前头万木春。4.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5本诗中用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哲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填写名句,对照答案,同桌互批,分数统计。【作业设计】A层:准确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B层:1.准确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积累并熟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描写白居易与刘禹锡在扬州宴席上互相唱和的情景。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情分析学生初一已经学习过刘禹锡的《陋室铭》《秋词》,对诗人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诗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预习本课,存在如下疑问:1.关于诗人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3.关于内容——“闻笛赋”和“烂柯人”较难理解。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效果分析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基于“与读悟诗”串联的古诗词教学,学生对诗题形成了更为准确的理解。学完这首诗后,学生对“酬”“见赠”等词语都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另外,学生对诗中所用典故的把握也更为深刻。对诗中典故的理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中的两个典故都有了深层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典故的内涵与是人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本次课程中体会到了诵读的乐趣。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普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因为这种以读悟诗情景表演的方式有助于其更为直观的体会诗中的情感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回赠之作。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规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新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与鼓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并有感情地诵读是重点。2.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3.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评测练习一、根据原文默写。(共8分,每小题1分)1.巴山楚水凄凉地,。2.,到乡翻似烂柯人。3.,病树前头万木春。4.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5本诗中用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哲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共8分)1.《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白居易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3分)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表达效果。(4分)三、阅读《再游玄都观》完成下面问题。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1.描绘“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的画面。(3分)2.说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如何理解。(4分)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后反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言简意深,情感的表达愤激而不浅露;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作为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的内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本教学以读悟诗,通过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

同时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通过学生的展示,发现学生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抓住学生发言过程中的质疑点进行追问,把问题进一步深化解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流露的感情,有对自身遭遇的心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诗歌中的颔联和颈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