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教材分析北宋之初,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一方面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辽、西夏的崛起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边疆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结果使得北宋的财政危机更为严重。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相叠加,使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日益凸显。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两宋更替等基本史实,了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作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认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历史的深远影响,能够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等内容。四、教学目标1.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2.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3.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探究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分析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及解决措施。(二)教学过程导入材料1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即赵匡胤)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脱脱等《宋史·太祖纪》材料2某日,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做皇帝也太难了,我整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虽然你们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回地方安享荣华富贵吧。”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纷纷要求解除兵权。-----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陈桥驿兵变反映了唐末以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政权更迭频繁的现实赵匡胤吸取唐中晚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设计意图】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使其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学习任务】了解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官制体系示意图》,需体现专制强化的中央权力结构、中央集权的上下级关系、同级别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关系。当时中央的权力机构主要有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掌握最高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互相牵制。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设参知政事以制约宰相,共同行使最高行政权。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崇文抑武,提倡文治。【学生活动】填写表格,梳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体现为分权制约与崇文抑武。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虚衔转运司负责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互相牵制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各级机构权力,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制约知州崇文抑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崇文抑武士人地位【设计意图】:编制《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官制体系示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宋初新设立的官职和机构的理解,建构知识体系。【学习任务】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材料3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不黄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苏洵《嘉祐集·审势》材料4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转对条上四事状》材料5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叶适《水心别集·实谋》【问题设计】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学生活动】阅读材料3、4、5,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阐述。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有利之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避免了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朝代频繁更迭的弊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弊端在于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利于发挥从政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设计意图】基于史料,使学生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做出辩证分析。【学习任务】简述北宋统治危机的具体表现,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列表方式,概括总结北宋军事、财政方面统治危机的具体表现。表1北宋的统治危机军事惨败于辽,签订协议,赠辽“岁币”屡败于西夏,签订协议,赠西夏“岁赐”财政军队庞大,军费过高官僚队伍膨胀,财政负担沉重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北宋有过两次变法:次是庆历新政,一次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表2王安石变法目的内容效果富国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低出资,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强兵保甲法:将乡村民户按保甲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裁兵法:士兵五十岁后退役,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学生活动】: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效果。问题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消除了财政赤字,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些措施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材料6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材料7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问题设计】司马光、钱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有何异同之处?你认为二者的分析是否合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6中,司马光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其性格因素。虽然这是一手史料,但并不一定客观、严谨,还需要理解评价者即司马光的立场。从政治立场上讲,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材料7虽是二手史料,但是钱穆从史料出发,以实证的态度客观分析,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用人不当、急功近利、对外用武、对内敛财、加重人民负担等。【设计意图】借助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原因分析的多种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学习任务】了解南宋的偏安。材料8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五出本中史回会实牙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金元政权的政岳飞《满江红》但学生活动:诵读《满江红》,谈谈感受。,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格局误地问题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岳飞是否实现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想法?养和基本学位,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活动】了解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和“南宋、金、西夏的对峙”。材料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学生活动】:诵读《题临安邸》,感受时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设计意图】:引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了解南宋的偏安,以及时人的家国情怀。(三)板书设计(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从空间上辨识“北宋、辽、西夏和“南宋、金、西夏”对峙局面的形成;能够辩证分析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水平2:能够认识示意图和文献资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如能依据材料分析出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原因,说明其影响;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如经过唐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战乱,宋代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强化中央集权;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尝试从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根据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裸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一是整个中学阶段历史学习的一个转折和关键的时期。许多初中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刚上高一,很多学生不了解高中历史的特点,学不得法,学习受挫折,自信心受挫。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理解,使其能够用正确的历史观解决历史学科中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以及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效果分析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刻体会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及措施以及带来的影响,明确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对于随堂教学实例,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思考、小组讨论等方法,更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判断、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学习方法: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这节课还采用了“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形成共识。本节课的设计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围绕着“层层设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一主线展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历史素养。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提问、实例的解答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矫正、弥补、提高)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材分析】北宋之初,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一方面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辽、西夏的崛起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边疆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结果使得北宋的财政危机更为严重。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相叠加,使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日益凸显。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测评记录1.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新创,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更革的思路是在北宋初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明朗化的,它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原则,同时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工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下列项中,属于北宋前期这种“更革”的是①“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②“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③出现“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一省”的状况④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的鼎立局面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D.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4.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7.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李日华《六砚斋笔记》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朱子文集》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对于本节课我作了以下反思:针对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选择第三单元的第9节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作为新授课进行教学。课前准备阶段,积极听取老教师指导,搜集历史文字、图片资料、音频、练习题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断模拟上课情景,进行课前预演以提高授课时的语言、知识等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