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解性默写50篇_第1页
初中理解性默写50篇_第2页
初中理解性默写50篇_第3页
初中理解性默写50篇_第4页
初中理解性默写5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理解性默写50篇

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训练题一、《孔子语录》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避免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4.陟罚臧否,不以同一标准,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赏罚要公正,不能偏私,否则会导致内外不一致的局面。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宜异同;为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待人接物公正无私,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情。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严格执行法律,不偏袒任何人,保持公正。8.不宜妄自菲薄。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二、《鱼我所欲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和义不能得兼,有时需要舍弃生命去追求更高尚的义。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3.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性善之心”,而“人皆有之”,只有贤者才能不失去这种本性。4.孟子认为,能够舍弃生命而追求正义的人,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价值高于生命,所厌恶的东西比死亡更可怕。5.孟子认为,失去本心的行为包括接受万钟财物,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养、以及帮助穷乏的人而放弃道德原则。6.在孟子看来,只有当一个人所厌恶的东西比死亡更可怕时,他才会在遇到灾难时挺身而出。7.孟子认为,接受万钟财物是为了追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养、以及帮助穷乏的人,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这篇文章指出,艰苦磨炼能够提高人的承受能力和意志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从内外两个方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国内没有贤才,国外有强敌”。3.文章总结道,只有在经历了困难和磨难之后,人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安乐和幸福,“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不求功名,只求生存的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出师表》中指出了出征的战略目标,即“统率三军,北定中原,消灭奸凶,恢复汉室,回到旧都”。8.作者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包括开放言路,严格赏罚,亲近贤臣,远离小人。9.诸葛亮给刘禅的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10.米卢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屡遭失败之际接任主教练,这是“在失败的时候接受挑战,面对困难奉命行事”。11.《出师表》中指出了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即先帝在创业未半时去世。12.作者表达了不求功名的态度,“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了白帝城托孤的事情,并交代了出征的历史根源和思想基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4.通过对比先后汉的兴衰原因,文章指出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是先汉兴隆的原因,而亲近小人、远离贤臣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六《桃花源记》1.描述桃花林的美丽景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夫进入桃花源后,感觉豁然开朗。3.桃花源人与外界隔绝的原因是,他们自称是为了避开秦朝的战乱而来到这里,并决定不再回到外面的世界。4.从环境的角度来描述桃花源美丽的景象: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划一,周围有着美丽的田地、清澈的池塘、葱茏的桑树和竹林。阡陌纵横,交通便捷,鸡犬相闻,生活丰富多彩。1.《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反映了曹刿在战争前期注重政治准备,通过取信于民来为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5.从心情的角度来描述桃花源美丽的景象:这里的人们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心情愉悦,充满了幸福的感觉。6.从穿着的角度来描述桃花源美丽的景象:男女的衣着与外界并无差别,整洁而得体,体现了这里人们的素朴和朴实。7.从活动的角度来描述桃花源美丽的景象:这里的人们忙碌而充实,种植着各种作物,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活力。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种状态体现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内心的平静,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朝气。9.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现实世界的变化,不知道有汉朝、魏晋等历史时期的变化,感到有些遗憾和惋惜。10.描写桃花源人对渔夫热情好客的语句有:他们邀请渔夫到家里享用酒和食物,村中的人们也纷纷前来询问。大家都很热情地招待渔夫,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人情味。4.在《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表达了深度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只要有灵气和智慧,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5.《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高雅交往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表达了陋室主人的高雅和博学,他的交往圈子中都是一些有才华的人。6.作者在《陋室铭》的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贤人的崇敬和追求。7.在《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陋室的看法,强调了陋室主人的高尚品质和内在价值。1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有:“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静静地游动的情景,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表达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与游者相互交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潭上树蔓的形态和姿态,给人以美丽和生机的感受。4.在《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溪水的蜿蜒曲折,给人以自然和生命的感受。5.描述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潭中石头的形态和特点,给人以多样和丰富的感受。6.描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地理环境的感受,给人以忧伤和凄凉的感受。8.描述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源头和两岸的形态,给人以神秘和深邃的感受。1.描述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山峦的连绵不断,给人以壮观和恢弘的感受。2.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两岸悬崖的陡峭和雄伟,给人以壮观和恢弘的感受。3.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表达了山峰的高耸和陡峭,给人以神秘和深邃的感受。4.描述水势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句话表达了水势的凶险和难以逾越,给人以危险和挑战的感受。5.改写:有时从朝阳初升的白帝山出发,一直划过千二百里的距离,直到夕阳西下的江陵城。即使骑着飞快的马风驰电掣,也无法缩短旅程的时间。6.改写:洞庭湖的水清澈见底,波涛汹涌,绿色的潭水和清澈的倒影相互映衬。7.改写:空旷的山谷回荡着悲伤的声音,哀怨的情感久久不绝。8.改写:在巴东三峡的巫峡长,猿猴发出三声哀嚎,让人不禁掉下眼泪。9.改写:素色的湍急绿潭,倒映着清澈的景象。10.改写:清爽的空气中,山峰苍翠,树木茂盛,景色美丽绝伦。11.改写:早晨从白帝山出发,穿越千里江陵,只需一天时间就能到达目的地。八《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改写:邹忌身高八尺有余,相貌英俊美丽。2.改写: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自己的相貌并不如远处的美景。晚上躺在床上,他仍在思考。3.改写:有人对他赞美有加,但他察觉到这些人是出于某种目的才这样说。4.删除,因为是重复的。5.改写:许多臣子上书劝谏,门庭若市。6.改写:宫中的妇女无不侍奉齐王,朝廷的臣子也无不畏惧他,四方的人民也无不向他求助。7.改写:虽然有人想要劝谏,但是却无法进言。十二《岳阳楼记》1.改写:洞庭湖环绕着远山,汹涌着长江,水面广阔无垠。2.改写:古代仁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能够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个人情感所扰。3.改写:他在高官显宦的位置上,却仍然为人民的疾苦感到忧虑;他在江湖远行的时候,却仍然为君主的困境感到忧虑。4.改写:岳阳楼之上,旭日东升,晚霞西落,天气变化无常。5.改写:滕子京治理国家,使得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6.改写:湖面上,沙鸥翱翔,锦鳞游泳;岸边的芷草和汀草郁郁葱葱。7.改写:他认为效仿“迁客骚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他赞同古代圣贤的做法,表现出他豁达开阔的胸怀。他的抱负是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欢乐而欢乐。8.改写:离开故乡怀念家园,受到谗言和诽谤的困扰;心情畅快,不受荣辱得失的影响。9.改写:古代仁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个人情感所扰;他们在高位上时,为人民的疾苦感到忧虑;在江湖远行时,为君主的困境感到忧虑。10.改写:水波微动之际,月光在水面上跳跃闪烁;无风时,月影静静地沉浸在水中。11.改写:岳阳楼经过重修,增加了一些古代和现代诗人的诗作。十三《醉翁亭记》1.改写:山林之间,日出时云雾散去,山峦清晰可见;夜幕降临时,云雾弥漫,山岩隐没在黑暗之中。这就是山间的朝暮之景。2.改写:四季之景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特点,春季野花盛开,散发出幽香;夏季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秋季清爽干净,风霜高洁;冬季水落石出,景象清晰。3.改写:作者深感国家和人民的疾苦,忧心忡忡。4.删除,因为是重复的。5.改写:他对山水四季之景的描述非常生动,色彩鲜明,令人印象深刻。6.改写:作者认为效仿“迁客骚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他赞同古代圣贤的做法,表现出他豁达开阔的胸怀。他的抱负是先为天下人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人的欢乐而欢乐。7.改写:离开故乡怀念家园,受到谗言和诽谤的困扰;心情畅快,不受荣辱得失的影响。8.改写:古代仁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个人情感所扰;他们在高位上时,为人民的疾苦感到忧虑;在江湖远行时,为君主的困境感到忧虑。9.改写:日出时,山林散发出幽香,云雾散去;夜幕降临时,山岩隐没在黑暗之中,云雾弥漫。古代仁人能够欣赏这些景象,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个人情感所扰。10.改写:水波微动之际,月光在水面上跳跃闪烁;无风时,月影静静地沉浸在水中。11.改写:岳阳楼经过重修,增加了一些古代和现代诗人的诗作。1、描写夜景的句子是: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2、表达作者对承天寺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的句子是:寺有清幽之境,人以退修为怀。3、描写夜游承天寺的感受的句子是:夜静听钟,寺中犹自传出悠扬之音;人影渐稀,山色渐淡,唯有心中那份宁静与祥和久久不散。4、写出承天寺历史文化的特点的句子是:承天寺,天台之别称,以其千年历史和悠久文化而著名于世。5、表达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态度的句子是:佛者,心也;心清则道悟,心浊则道难。6、描写承天寺钟声的句子是:钟声漫入梦来,悠扬缓缓,似有若无。7、表达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敬仰的句子是:佛法渊博,弘扬千秋;佛教文化,博大精深。8、写出夜游承天寺的主题的句子是:夜游承天寺,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领略佛教信仰的深邃。9、表达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是:承天寺夜游,犹如置身仙境,令人陶醉。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写了月光下庭院的美丽景象。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月亮和竹柏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和朋友之间默契的感慨。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因为“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他被月光所吸引,前往承天寺游玩。4.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包括: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向藏书之家借阅并亲自抄录;天气寒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但他仍然坚持不懈;抄录完毕后,即刻归还,绝不违背约定。5.描述自己求学之艰的内容包括:衣着简陋,穿着缊袍破衣;食物简单,主人每日只提供两顿简单的饭菜;住宿条件恶劣,只能寄宿在陌生人家中;行路艰辛,背负行李,跋涉山川。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乐趣,不需要追求外在的美好。7.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崇拜圣贤的道德,而且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乐趣,不需要追求其他享受。8.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和勤奋。9.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尊重他人,待人诚恳,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要谦虚谨慎,不自满自足,不妄自尊大;要遵守规则,不违反法律,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10.《论语》中谈学习态度的内容包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学习;要谦虚谨慎,不自满自足;要持之以恒,不懈怠;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进步。11.《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内容包括: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总结经验;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1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生气;耐心地解释自己的想法,让别人了解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轻易放弃。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们追求的东西不同,有的人追求物质财富,有的人追求名利,但对于作者来说,他最想要的是一条鱼,因为他认为鱼能带给他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昔者秦之先皇帝,微时为亡国囚,及至长,获释而归。既而卒取天下,谓之始皇帝。”,“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臣闻:人无信不立。”,“故为之而不弃,民弃之而不为也。”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见鲁公,公问曰:‘子之不与二三子同谋,而独欲见余者,何也?’曹刿曰:‘臣闻君明臣良,夫二三子者,君之良佐也。臣窃以为不可与同谋者,以其人之为人也,各有所私,不可使知君之谋。臣之所以欲见公者,将以告公君之所以为,使二三子知君之明而不知其谋也。’”。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一人得而用之,其余莫敢当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败之于已见。”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养狗不吃家门食。”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欲其生,恶其死。”。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以战止戈,以攻为守。”,“夫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攻国为下下。”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是:他们被美丽的景色和友好的人们深深吸引。邹忌是一位聪明、有魅力的美男子。3.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想要保持自己的安宁和纯洁。邹忌面对妻子、妾、客人的赞美,他并不轻易相信。当他看到徐公时,他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因此感到自卑和羞愧。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这里的山水如画,空气清新,花草繁盛,让人感到宁静祥和。桃花源的人们生活简朴,但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可以自由地享受自然的美好。邹忌从日常家务入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劝诫齐王。他说:“如果有人夸我妻子漂亮,那是因为私心;夸我妾美丽,那是因为畏惧;夸我女仆,那是因为同情。”这样,他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形象地比喻出来。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这里的人们心地善良,热情好客,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他们没有贪婪和争斗,心态平和,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桃花源人们的衣着朴素,但却干净整洁,让人感到舒适和自在。他们不追求奢华和虚荣,注重实用和舒适。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这里的人们喜欢种植、钓鱼、赏花、唱歌等活动,让人感到愉悦和轻松。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可以自由地享受自然的美好。8.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设立三等奖赏,根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来评定奖励的等级。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感到惋惜和遗憾,认为渔人离开后他们的平静生活将会被打破。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要保持自己的安宁和纯洁,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同时,他们也担心外界的干扰会破坏这里的美好生活。十三《醉翁亭记》1、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晨雾濛濛,山翠迷离,上下一片茫然。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桃花如雪,柳烟轻柔;(夏):翠竹参差,青松拔地;(秋):红叶满山,碧空如洗;(冬):银装素裹,玉树琼枝。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或引窗前之明月,于夜乘之行;或凭栏处之清风,于晓望之变。”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7、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