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活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PAGE苦难中活出坚韧,悲凉中活出温情——《活着》整本书阅读交流导学案目标链接【学习目标】

1、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对书中人物进行点评。2、结合主人公福贵经历,能够对“活着”进行理性思考。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t"/item/%E4%BD%99%E5%8D%8E/_blank"杭州,当代作家。\t"/item/%E4%BD%99%E5%8D%8E/_blank"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t"/item/%E4%BD%99%E5%8D%8E/_blank"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t"/item/%E4%BD%99%E5%8D%8E/_blank"活着》和《\t"/item/%E4%BD%99%E5%8D%8E/_blank"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t"/item/%E4%BD%99%E5%8D%8E/_blank"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t"/item/%E4%BD%99%E5%8D%8E/_blank"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活着》是作家\t"/item/%E6%B4%BB%E7%9D%80/_blank"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此书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余华也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评论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华盛顿邮报》:《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合众国际社: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二、任务:再次浏览全书,回顾故事情节,勾画出书中打动内心的文段。课堂案任务一:《活着》一书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哪个形象最能打动你的内心,结合小说中相关文段分享你的阅读体验。(原文+赏析+诵读)任务二: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却始终乐观生活,从他身上你读出了“活着”哪些内涵?任务三:回看《活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这部书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是什么?课后赠言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是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暴戾而独立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的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余华巩固案阅读《\t"/item/%E4%BD%99%E5%8D%8E/_blank"许三观卖血记》拓展阅读苦难中的希望——读余华《活着》如果生命中没有经历苦难,你很难想象,生命的意义会显得怎样苍老和难以言喻。《活着》带给人一种苦涩,涩到灰蒙,涩到无望,但涩后却是淡淡的甘甜。也说不上甜,顶多是甘,似乎给人的心灵期许了些执念,某些温存,遗留作对这苦难的深沉的记忆。不像早期的短篇那般的血腥、张狂,《活着》以温情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里面你不会看到喷张的鲜血,也不会听见疯子的咆哮,甚至情欲宣泄的镜头。相反,你的心会被一个叫做“福贵”的人系着,跟着他一起经历他所踟蹰过的挥霍和贫穷,他所感念的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老人的述说是平静而温婉的,你的心也像大海一样,深沉而舒缓。我本不是个细腻的人,但《活着》中,有许多的细节,却让我深深地被触动。它让我思考,苦难之于人的意义,生命之轻重,之于一个人,该如何承受。从福贵少时的挥霍,倾家荡产,父亲的气死,母亲的离世,战争的摧残,在稍微安稳点的日子里,岁月让家珍生了病,儿子有庆为救爹朋友的老婆而意外离世,女儿难产而死,妻子耐不过时间而离开,女婿被水泥板压死,最后只剩祖孙两个相依为命,竟也拗不过苦难的啮噬,苦根就算吃也无法逃脱命运的魔掌。有时候想,为什么要让这么多的苦难存在?为什么让这些经历一个就能把人推向绝望的哀伤接二连三地倾倒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一个人承受苦难的底线到底有多少?承受着生命之沉痛的人,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后来我发现,这就是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作为“人”的代表。或许,活着就是最好的诠释。思念在过去的记忆中活着,记忆在现在的生命中活着。从一个人延伸四代人,最后都化成尘土,只剩下一个人。虽然仍旧是活着,但所经历的却使生命的深度截然不同。战争、生死、别离,人生的苦味具已尝尽,此时的活着,已经不仅仅是生命的姿态,更多的有历史的风尘,深深皱纹里的万千感叹。苦根的死是总给人特别的心酸。在《活着》里,最大的苦难便是贫穷。“撑死”这看似荒诞滑稽的死法,正在用笑声控诉贫穷对于一个人的摧残。或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无法抗拒的苦难。在苦难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存。人在苦难中,要么选择死去,要么就坚强地活着。人不能靠着自己的善行改变苦难的侵蚀,苦难也不会因为人的品性而选择性地光顾。就如同命运的裁定,你深处其中,所能做的只有坚强地活着,为别人,或者,为自己。然而,余华并不是消极地看待人对于环境忍耐承受的千姿百态。他作品中的温情便是极好的佐证。《活着》中有庆为了不让母亲劳碌为他做鞋子,离开家后就脱了鞋子拿在手上,赤脚在雪地里奔跑。家珍得了软骨病然却坚持帮助家里干活,最后直到连一根针也拿不起来,坐在床上呜呜地直哭。福贵见到儿子的尸体,歇斯底里地要找那个害了他儿子的人报仇,最后却忍着痛和妻子保平安。这一个个镜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贫穷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侵蚀的同时,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淡淡的温暖。福贵一家人的善良、朴实让我们看到困境中人性的光辉。苦难虽是穷凶恶极,但人性的真善美在却不会泯灭。相比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一九八六》,人被文革的苦难摧残殆尽,丧失人性,甚至成了自虐的疯子。在《河边的错误》中,在环境的压迫下,刑警队长最终违背了自己的刚正不阿屈从了威逼的权势。而《活着》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中仍然质朴而打动人心的品质,这种温情的流露,即使在悲剧结局的叹惋中,也给人以温存和零星的希望。“活着就意味着接受差别,忍受苦难,又在苦难中去寻找一片温馨与寂寥,寻找一份安详与豁达。”人虽无法战胜苦难,但人性的美好是任何环境所无法夺去的。或许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你永远无法知道未来自己将承受多少的负荷和重担,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在你心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质、人性的光辉将伴随着你在生命的旅程中带你回归最初的活着的意义。这,也正是人类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答案吧。学情分析《活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初中学习过很多经典小说的节选,如《孔乙己》等,掌握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活着》这本书从长度和难度上适合高一学生阅读。但书中涉及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难以调动起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小说叙述方式较为特殊双层叙述结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阅读《活着》之前,我上了一节导读课,重点介绍小说的创造背景和叙述的双线结构。一方面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做好阅读规划,提出每阶段的读书任务;另一方面讲述小说的双层叙述结构,扫清阅读障碍。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读完《活着》一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小说主旨深化理解的探究课。效果分析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方法。如圈点勾画法、评点法等,学会依据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并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起了同学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活着》这本书从长度和难度上适合高一学生阅读。这部书2019年1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在北京发布,荣登年度畅销书榜首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活着》。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典范",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之一,《活着》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书中“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这画面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老人用自己诙谐乐观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评测练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观看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版《活着》思考电影版《活着》的结局和原著结局有何不同?你更欣赏哪一个结局?为什么?(从人物塑造、主旨体现、艺术效果等方面考虑)写一篇800字随笔。教学反思《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2019年1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在北京发布,荣登年度畅销书榜首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活着》。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典范",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之一,《活着》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活着》这部小说就内容理解而言,难度不太大。只是书中涉及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难以调动起一些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小说叙述方式较为特殊双层叙述结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一方面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做好阅读规划,提出每阶段的读书任务;另一方面讲述小说的双层叙述结构,扫清阅读障碍,上好导读课。同时,精心设计阅读进度和阅读任务。我们大致采用两种阅读形式,一是利用阅读课集中阅读经典篇章,二是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布置好每周的阅读任务,无论是哪种阅读形式,都指导学生做好勾画,批注,做好阅读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感悟,以备每周一次地阅读交流。本节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一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主旨的深化理解课。通过人物的遭遇解读“活着”的内涵。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亲人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让人窒息。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灾难与苦痛的组合、叠加。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让人应接不暇,极度的压抑几乎要窒息读者。生命脆弱易逝,命运变幻无常,我们读懂的是生活永恒的辛酸与悲伤。小说大量采用重复叙述手法,在不同人物身上再现活着的意义,不同的侧面重复着同一主题。把活着的真义化解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透过生活细节的点滴,让我们看到像大地般坚实的灵魂在历史沙尘中的伫立,遍及每个人的灵魂。将窄如手掌人生活得宽若大地。苦难无处不在,与生相偕。那么苦难来临之后应该怎样?作为“弱者”的个体,在面对强大“外界”困境时,应该怎样应对?承担苦难的品质,这才是余华的用心所在。苦难叙述不是目的,承担能力和乐观态度才是余华《活着》这部作品执著的表达。“活着”因为死亡和苦难的存在而有了最真实意义上的价值。为此,我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交流书中最打动你的文段;任务二,从屡遭磨难却始终乐观生活的福贵身上解读“活着”的内涵;任务三结合体验谈谈此书带给你的人生启示。这节课上,学生在任务二和任务三的探究上有重复之处,对这两个任务设置还需细化。这节课后,我打算加入了跨媒介阅读这一环节。精选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版《活着》。这部电影是公认的张导拍摄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影片平实、朴素,场景永远阴暗的色调,就像曾经愚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被迫面对各种失去生活期待之后,依旧平静地生活下去的状态。电影版和原著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我想以二者结局不同作为切入点。原著中死去所有亲人的富贵和那头老牛在夕阳下渐行渐远的背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电影中的富贵在儿子、女儿、女婿相继逝去后,留下了唯一的希望——馒头(原著中叫苦根)。最后的画面定格,陈旧的装着一窝小鸡的皮影箱子,正数着小鸡的充满童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