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_第1页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_第2页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_第3页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_第4页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负责建设和发展的国家实验室01单位概况装置结构荣誉称号科研领域科研成果目录03050204基本信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负责建设和发展的国家实验室。1988年12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1991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成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并向国内外开放。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设计和建造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系统。单位概况单位概况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负责建设和发展的国家实验室。1988年12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1991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成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并向国内外开放。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设计和建造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系统

。它的胜利建成,为我国开辟了中能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是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强素质,早成才的生动课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日常业务管理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全面负责。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50多位院内外学者、专家组成,现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魏宝文院士。实验的束流分配,由学术委员会根据用户的申请,按照物理思想的创新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性等项原则,择优选题、重点支持,合理分配束流时间。兰州重离子的加速器每年运行约5000小时,完成20项左右的实验。国家实验室现有高级研究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近年来,培养了加速器相关学科的研究生61名。科研领域科研领域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放射性束物理研究;远离稳定线新核素合成及衰变性质研究;低中能重离子碰撞及热核性质研究;高自旋核结构研究;原子核理论研究;重离子束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和技术研究。装置结构装置结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外景HIRFL由离子源、注入器、主加速器、8个实验终端以及束流运输线等主要部分组成,注入器是一台改建的能量常数为69的1.7米扇聚焦回旋加速器,主加速器是一台能量常数为450的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注入器与主加速器联合运行,可以把C到Xe的重离子分别加速到100~10MeV/u的能量。1997年7月在HIRFL上建成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为我国开展放射性束物理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创造了条件。1998年,跨世纪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已开始实施。它不仅能使HIRFL在世界上继续保持先进地位,而且能以更先进的实验条件使我国在重离子物理前沿取得新的突破。在10多年的时间里,广大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奋力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后,所内外的科研人员,利用加速器提供的重离子束,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前沿领域的实验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RFL建成10年来,运行状态良好。特别是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的投入,使HIRFL的运行水平显著提高。到1998年实验室已经为我国4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200多项实验提供了50多种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束流。这些实验大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攀登计划等资助的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覆盖了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1)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新核素的合成和研究中,近物所提出了具有特色的物理理想和新颖的技术路线,首先,在具有重要物理意义而多年来在国际上进展缓慢的重质量丰中子区取得了突破,先后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Hg、Pa、Hf、Hg、Th等五种新核素,为实验我国新核素合成零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在中等质量区的质子滴线附近,利用低能重离子束,合成了质子滴线附近的新核素Gd和Ce。同时,合成了重要的滴线核69Kr,并首次对其奇异衰变性质进行了成功的研究。首次建立了五种重要的缺中子核素Er、Yb、Fr和0Ce的较完整的衰变纲图,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利用国内的实验装置首次完成的此类重要成果。在低能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研究中,首次从实验上证实了轻系统中存在的深部非弹性碰撞;提出并证实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这一新的反应机制;还从实验上证实了在库仑位垒附近大质量转移反应机制的存在。首次证实了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线性动量转移与系统非对称性的依赖关系;详细研究了热核系统发射轻带电离子和中等质量碎片的发射时标及其与粒子能量、发射空间的关系,以及热核初始核温度与激发能的关系,证明了热核衰变由粒子相继发射到多重碎裂的过渡过程。荣誉称号荣誉称号1991年,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