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初盛唐诗
学习要点一、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二、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成就,认识其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歌意境。三、赏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四、赏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介绍
张若虚:
扬州人,约生于660-720年间曾官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间(李显复辟用则天年号705-706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名士,驰名京都。开元初(713-741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二首。
《代答闺梦还》(五言排律)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思考:何谓“孤篇横绝”?作者为何能凭“孤篇”而竞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在内容上,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发展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一)令人心驰神往的诗题:
1、春、江、花、月、夜互为背景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2、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作者让
月成为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3、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含蕴丰富的美的真谛。春
江
花
月
夜
张若虚关于“月”的古典诗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空间意象时间意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感意象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二、匠心独运的抒情层次与篇章结构(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自然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绘)月之色----春江花月(景)(发)月之问----宇宙人生(理)(抒)月之情----思妇游子(情)完美融合三、“月”在诗歌篇章设计及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月”是全诗的灵魂。
具体表现为:1、“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2、“月”是景物描写的主体。3、“月”是哲理思考的凭借。4、“月”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1、“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以“月生--月照--月高悬--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总之,随着月光的脚步,作者依次描绘了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飘泊的游子、含情的江树,通过组织含义丰沛的诗歌意象,形成了幽美而蕴籍的诗歌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2、“月”是景物描写的主体:1)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无垠,仿佛与海相连,气势雄伟,一轮明月随潮共生,景象壮观。(大气)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朗照万里,千里春江处处流光溢彩,江波滟滟,气象万千。月色倾泻在花树上,“花林似霰”,点染出月色之下花的奇异、美丽。
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将世间万物浸染成梦幻一般的银色世界,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流霜”、“白沙”和皎洁的月光浑然一体,江天一色,一尘不染。
作者描写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静和宁静。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又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
诗中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沐浴笼罩。
3、“月”是哲理思考的凭借: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作者笔触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最后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从而引发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
2)“江畔何人初见月”几句表明思考和探索。“江畔何人初见月”,侧重在“何人”,写出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景物与人情的矛盾;“江月何年初照人”侧重点在“何年”,写出
明月长在而人生苦短,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这是一种对“人生哲理”和“宇宙的奥秘”的追问与探索。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局限,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这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的传统精神。
-----(时代气魄)
这种追问与探索古已有之:
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如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而张若虚却翻出新意: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体现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初唐气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承上启下,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波澜又起,江月有限,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将笔触转写人生,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月”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1)“白去一片…”到“何处相思..”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互文(补充),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2)“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未直写思妇的悲和泪,而是以“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诗人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造成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补充互文,互辞,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两种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二、邻句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表现得真诚而依恋,“卷”和“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茫,内心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无法消除。将无形的愁苦变得可视、可感。描写愁苦的诗句、词句: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月光挥之不去,于是思妇转向自我安慰,由苦闷转向希望,进一步表现对离别的哀愁。“此时相望不相闻”此时此刻,月光也在照着远方的爱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愿逐月华流照君”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是说以传信为任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于是又凭添几重愁苦。
3)“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八句写游子思归之情。“梦落花”连做梦都想回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是与家远隔天涯,思归之情难以忍受。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沉沉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那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则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即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表面写月的光辉实写作者的思乡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韵袅袅,摇摆多姿。
四、《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1、诗情优美,哀而不伤;2、
构思精巧,章法整饬而富有变化;
3、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
又有文辞的婉丽华美;诗的内在感情热烈、深沉,却又自然、平和,犹如脉搏跳动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随韵脚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名家评点: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运《湘绮楼说诗》2、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3、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
作业:1、背诵《春江花月夜》2、举例分析“月”意象在
诗歌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盛唐,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最好物质条件,诗歌自身的发展则为山水诗田园诗出现提供了文学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采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诗品》批评谢灵运“故尚巧似”,“颇以繁富为累”,是很中肯的。他的山水诗象诗体的日记,从早晨出发写到傍晚归来,最后拖着一条玄理的尾巴。精细繁琐,富艳雕琢,刻板而少生气。谢朓避免了谢灵运的繁富之累,他的山水诗清新隽秀,但仍然是“微伤细密”(《诗品》),神气不完,盛唐山水诗所追求的乃是神似,他们刻划山水,并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身的外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王维(700—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玄宗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涯。先后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历任右拾遗、河西节度判官等职。
輞川別業局部辋川图·唐
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因此被定罪入狱,但终获赦免,官复原职,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晚年皈依佛教,亦仕亦隐,常焚香独坐诵经。生活优游闲适。“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新唐书》本传)王维创作总评:1、盛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顶峰,群星辉映,巨匠辈出。王维与孟浩然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追求宁静明秀之美,在李杜之外别开一宗。“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语四家者,唯右丞为最。”
顾起经《题王右丞诗笺小引》2、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3、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4、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被称为“南宗画之祖”。王维画的真迹,在唐代时就很少见,今天流传的多是后人的摹作,如《辋川图》、《王维雪溪图》、《江山雪霁图》等。苏轼评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臬,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辋川集》静美如画,融入诗人澄彻超脱之心境。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作。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写远景:勾勒终南山总轮廓。“太乙”是终南山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确与天连接,故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未到海隅,但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望不尽,东望不止。用“连山接海”虽夸张而愈见真实。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走入蒙蒙青霭。眼前美景看不见,看不真,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眼前事物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一切诗人都未明说,但却在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写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南北之辽阔,全景尽收眼底。尾联:历有别解异评。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且“玩其语意”,还可领会更多意味。一,“欲投人处宿”有省略之主语“我”,“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二,欲投宿而要隔水问樵,则我“还要留宿再游,即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可于言外得之。三,诗人既到”中峰“,其“水”实是深沟大涧;他怎会发现那“樵夫”呢?“樵夫”砍樵,必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可想见。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有“人处”,因问何处可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全诗深得画理,移步换形,变换视角,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山,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的核心是“归”: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为总背景,统摄全篇。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自然联想起《诗经》里的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接着诗人看到了更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故诗人慨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落在“归”上。写“归”,实为反衬,前所描写的牛羊归、牧童归、农夫归,实则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他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诗人借诗经语句抒发自己急欲
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
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
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
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全诗展现了
一幅温馨自然的农家晚归图。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
诗意盎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又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南游江湘,北去幽州。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举落第,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病故。“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灌园艺圃以全高。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故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他是唐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时与王维并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更贴近生活,诗的语言也自然纯朴,不假雕饰。李白诗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随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秋登万山寄张五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作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做到了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秋登万山寄张五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似乎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天际。这是写景,亦抒情,情景交融。雁也不见,又近黄昏,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写从山上四下的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有行走于沙滩,有坐歇于渡头,显出人们行动的从容与悠闲。再放眼望向远处,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蒙上一层月色。这四句是全篇精华所在。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色彩。只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是那样平淡、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体会:“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颇为近似。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过故人庄》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方面。苏轼曾评论孟浩然的诗歌特点是“韵高而才短”(见《后山诗话》)。“韵高”指诗歌的思想情调,“才短”指诗人的艺术才华。这一评论是允当的,也适用于《过故人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5年公司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A卷】
- 2024-2025新工人入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A4版可下载
- 2024-2025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打印
- 2025网络小说版权转让合同
- 2025地下室基础承包土方挖掘工程合同
- 2025标准房屋买卖合同模板
- 2025深圳租房合同
- 2025关于电子产品购销合同样本
- 2025卖方知识产权合同范本
- 2025吉林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合同
- 全国工会财务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3S519 小型排水构筑物(带书签)
- 第三章扫描电子显微镜【完整版】PPT
- SL631-637-2012-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 胸腔穿刺术课件
- 门诊办运用PDCA提高门诊预约挂号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市场开拓委托合同书
- 跟骨牵引 跟骨牵引图片
- 简易呼吸器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表
- 人行天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工程设计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