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学课件_第1页
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学课件_第2页
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学课件_第3页
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学课件_第4页
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塞·约翰逊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伯克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权力不易确定之处始终存在着危险。——塞·约翰逊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塞·约翰逊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伯克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权力不易确定之处始终存在着危险。——塞·约翰逊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李彦朴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在《职业》2015年4月中旬刊的《浅谈旅游英语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法》中,笔者针对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通过体验式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旅游活动为任务设计模拟实训,让学生体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此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模拟实训项目,并进行分组对比实验,检验其效果。一、旅游英语模拟实训项目笔者根据教学大纲、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形式和内容以及实际导游经验,设计了7个模拟实训项目,每个项目都制定了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数、模拟实训方式。酒店服务包括前台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主要内容涵盖预定、接机、入住登记、行李、兑换、结账服务,清扫客房、洗衣、维修服务,安排餐位、点菜、酒水、送餐服务。应达到的能力标准为:熟悉首站接机,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前台服务、客房服务和餐厅服务。模拟实训方式为小组演练,每个项目安排1学时。家乡文化专题内容可以任选工艺品、美术、戏剧、杂技、民俗、烹饪等其中的一项。因为文化专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况最熟悉,讲解也最有热情,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整个项目安排2学时。实训项目的重点在三项旅游景点:全国著名旅游景点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湖北知名旅游景点长江三峡、武当山讲解;最后是荆州市旅游景点荆州古城墙、荆州博物馆的现场讲解。每项安排2学时,因为学生能力只可能讲解景点内容的一部分,项目可按小组进行,成员分工完成英语撰写,可对照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口头讲解。这样循序渐进,既有旅游专题讲解,又有小组角色分工的旅游场景,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在模拟实训实施前,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撰写演练稿和导游词;在现场讲解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搜集有关景点的资料,查找专业词汇。二、实验分析为了检测模拟实训的效果,笔者选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2个班级分成实验组和受控组,实验组有28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23人,17人高中学文科,11人高中学理科;受控组有29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22人,15人高中学文科,14人高中学理科。两组成员男女比例、高中背景基本相似。实验组按体验式教学方法安排模拟实训,受控组按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学习相同内容的课程,进行每周2课时为期8周的对比实验。实验前,笔者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2个班二年级下学期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因为英语视听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旅游英语的先修课程(见表1)。表1中,英语视听说成绩实验组的平均分为75.11,受控组的平均分为76.07,实验组比受控组平均分低0.96分,标准差低0.35分。在表2中,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830>0.05,说明两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英语听说能力相近。8周后,对两班的旅游英语按口试和笔试各占50分的方式考核,其中口试结合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现场导游考试形式,分四个模块进行:酒店服务问答题、旅游文化问答题、导游服务技能问答题、导游专题讲解题。前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准备约10个题目,最后一个模块准备约5个题目,所有题目都抽签进行。然后将成绩再次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表2中,实验组的平均分73.78,受控组的平均分为65.89,实验组比受控组平均分高7.89分,标准差低0.32分。实验组通过模拟实训的教学后,旅游英语成绩与运用传统语言教学的受控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了体验式教学法的模拟实训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对实验组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和旅游专业知识的增长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值得广泛应用于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高校的旅游英语课程可在体验式教学法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根据教材进行模拟实训设计,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一、课程教材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1.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2.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当今社会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其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体育教师也是如此。要做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他不但具有体育教育的基本知识能力,而且还必须提高其教育学的基本素养。新的课程大纲,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包括: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实践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评价、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等。同时,他也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全面发展的新人。3.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二、期望――鼓励式在教学中运用我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积极创新教学,掌握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少批评指责。尤其是对活动中表现落后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教师再一味批评指责,就会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厌恶、自卑乃至畏惧感,进而使其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点评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三是竞争激励。心理学家托伦斯的竞争条件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实验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均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且具统计学意义。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四是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从学生心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李彦朴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知识结构匈奴西域各族西南夷百越秦/北击匈奴西和亲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设汉武帝时设汉战争设西城都护郡南海等九郡东战争班超经营西汉杂居域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匈奴、乌桓、鲜卑夫余西域各族西南夷越族四、少数民族发展概况1、匈奴(1)秦朝:派大将蒙恬击退匈奴,设郡县,修长城(2)西汉: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骑兵掠夺北部边郡,汉政府鉴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实行“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武帝时,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了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王昭君,西汉元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出塞和亲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如何?汉匈关系变化:由战争对峙到和好安定。高祖,汉弱匈强,与匈奴战,不利(“白登之围”),被迫“和亲”武帝时,国势强盛,汉匈三次大规模战役,匈奴大败,远遁;元帝时,匈奴势衰(内乱),呼韩邪附汉求亲,昭君出塞,汉匈和好安定历史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