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获奖_第1页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获奖_第2页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获奖_第3页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获奖_第4页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集中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本质:皇帝独裁,君主专制地方中央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知识结构(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阶段朝代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秦趋势:汉初武帝隋唐

宋元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设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加强,但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变朝代

措施

影响汉隋唐北宋元重用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削弱相权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君权独尊;重大创举,历代沿袭皇帝总揽大权相权反弹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秦手段同:分割相权达到专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德门第才学举荐自下而上评定授官考试自上而下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1、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2、西汉实施的政治制度(原因、问题、办法)

(1)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①经济凋敝;

②错误地吸取秦亡的教训(2)产生的问题:“七国之乱”——王国问题(3)解决的措施: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集权削弱唐中后期设藩镇

长官叫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

持续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代十国的祸根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宋太祖赵匡胤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措施:1)军事:收兵权,编禁军;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评价:

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度元代的行省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直辖地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3、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负责执行,且布衣为相。(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决策审议执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思考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这是元朝加强皇权的新举措(一省二院)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儒童童生童试生员秀才乡试举人(通过)乙榜(中举)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经魁会试贡士(通过)会元(第一名)殿试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甲榜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读史感悟: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2012安徽文综)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以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需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读史感悟:评价科举制:积极: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消极:1、自身注重才学,忽视了品行;2、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小结与评价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1.《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