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进。就读的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1926年3月18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课堂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自己的体会,给每一小节分别拟定一个小标题。

一、奠烈士心有戚戚二、醒庸人牢记血债

三、忆生前暗自诧异

四、叙事实惊愕义愤五、写经过从容转辗六、总教训慎选战法七、评意义愤然前行理清思路:

①交代写作缘由②进一步交代缘由③回忆认识过程④闻听请愿遇难⑤详叙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一(1-2):介绍写作缘由

(为什么写)

二(3-5):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

记念主体)

三(6-7):总结教训,指明意义。

2、阅读全文,找出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部分,划出原文的句子,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预定《莽原》“风潮”领袖虑及母校府门喋血难中救助敢于反抗追求真理(毅然)有远见、有责任感(黯然)富有爱国热忱,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从容善良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3、再次阅读全文,找出反映作者情感的部分,划出原文的句子,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读到的作者的情感。划出重点语句,梳理情感脉络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5、“我还有要说的话”6、“呜呼,我说不出话”联系文本,体会这些语句的内涵。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抒发对爱国青年的悼念之情,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撰文纪念烈士,警醒“庸人”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面对发生的惨案和惨案后的流言以及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悲愤到无话可言。5、“我还有要说的话”紧跟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揭示惨案发生的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6、“呜呼,我说不出话”文章结尾,寄托无限哀思。(哀痛到了极点,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小结说▲痛悼▲揭露▲激励无话可说悲愤至极(情感元素)悲愤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批判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品味重要语句:“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指社会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御用“学者文人”;“后死者”,作者自称。全句意思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死者。

移用,也称“转借”“移状”“移就”,是指临时改变一个词的用法和词性,把原来属于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上,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法。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具有使文句更简洁生动、使语句表达力强、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的作用。1、移人于物例: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琐忆》)“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移物于人例:吴荪甫([sūn],[fǔ])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3、移物于物例: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杨志美《草原牧歌》)"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对猛士的颂扬对庸人的悲哀对非人间的控诉“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这句赞扬猛士勇猛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庸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他们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走狗文人的阴险的论调。说“他们是受人利用”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为唤醒民众,作者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用反复的修辞格、选择关系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明确: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从容地转辗”赞颂了三个女子的临难不惧;“文明人”反语,指骇人听闻的罪行。“这”指“女子”从容辗转喋血于政府门前的事迹。“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指骇人听闻的罪行。”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把中外发动派的罪恶暴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事进行类比,加以揭露和讽刺。“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