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一课时啊_第1页
《赤壁赋》第一课时啊_第2页
《赤壁赋》第一课时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县融通高中一年级_高中部导学案(新授课)语文学科编写人樊娟娟审核人郑雅文使用时间:2022年11月日编号________课题:16.1《赤壁赋》第一课时一、课前问题设置(课前10分钟提问内容)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成就。2.文赋的特点。二、导学流程(一)、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二):新知识讲评内容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2、知人论世2.1、了解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2.2、写作背景2.2、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2.3、解题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拓展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3、初读课文3.1、明确字音壬戌(rénxū)属客(zhǔ)冯虚(píng)和之(hè)嫠妇(lí)愀然(qiǎo)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shuò)匏樽(páo)扁舟(piān)蜉蝣(fú)须臾(yú)3.2、课文朗读任务活动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并分析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4、深度探究解读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既望:过了望日。泛舟:驾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徐:缓慢。兴:起属(zhǔ):通嘱,致意,倾注。本文指劝酒少焉:一会儿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解读第一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横:笼罩纵:任凭 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船所:……的地方 如:往,到……去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冯虚:通“凭”,凌空止:停止,指停栖 遗世:脱离人世。独立:指独立生活翻译: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呀,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解读第一段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思考2:开头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首句紧扣题目,写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这是赋的常规写法。解读第一段思考3: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明确乐甚。因为美景、畅饮、友情等。解读第一段思考4: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明确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解读第一段思考5:鉴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确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一句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短短两句,就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静,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解读第一段思考6: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