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1页
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2页
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3页
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4页
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情盘点.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如何处理情景关系江西卷: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江苏卷: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浙江卷:开篇有何特点?分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辽宁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赏析安徽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赏析福建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考情盘点2010年全国卷Ⅰ: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国卷Ⅱ: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山东卷: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安徽卷: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浙江卷: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天津卷: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辽宁卷: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湖北卷: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广东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考情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对表达方式的鉴赏,对行文结构的鉴赏和对其他表现手法的鉴赏。常呈现以下特点:①采点的阅读区间小,往往针对某个句子而言。②技巧角度较为单一、明确、常见。③答案简洁,一般不要求结合诗句语言分析,也不要求作表达效果的分析。1.(2011·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为考生熟知。由此即可整合出答案。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2.(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画线句表现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概。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实景,也是历史画面的写照。(2)“一往情深深几许”为以情相问,但是以景来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之景来作答。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答案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3.(2011·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注】

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本诗中的“人意静”,其他如“伤”“悲”“愁”等词。二要注意景物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如本诗中的“临水”“见初日”“学野凫”等。当然,还要注意某些诗句中隐含的情感信息,如“安得学野凫”一句就隐含着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2)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记忆一些常见手法,如对比,对偶,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还要注意写景状物的角度,如动静角度,视听角度等。分析原诗,对号入座,答案务必准确、全面。对偶是古诗中常见技巧,考生往往视而不见,要注意。答案

(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切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抓住诗句中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栖山冈——体现居高处,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2)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有关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明确阮籍身仕乱朝处的危险不得不处事谨慎,思想情感反映在诗歌中比较隐晦曲折,往往借助象征手法表达心意,这首诗就是以凤凰自比。书写自己高洁的品格艰难的处境,表达自己志存高远却报国无路的哀伤。答案

(1)“清朝饮醴泉”表现了凤凰对高洁之志的坚持;“日夕栖山冈”表现了凤凰远离世俗之污浊的志向;“高鸣彻九州”表明了凤凰有关怀天下之志向;“延颈望八荒”,表现了凤凰对不为他人所认同的孤寂生活的坚守。(2)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情借凤凰写出,表达了阮籍在魏晋黑暗的政治背景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宁可坚持自身之高洁的志向;同时,凤凰这一意象也表明了作者希望身边的政治能早日清明起来的企盼;适逢商风起等后半部分,表明了作者身处压抑的政治环境,不能有所作为的怅恨。

(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场答案答案①对比,拟人。答案②

(1)运用拟人、对比的辞修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我的评判答案①能写出所用手法,但是未加分析。得1分。答案②能够抓住首联两句深入分析,首句写桃李之笑,次句写荒垅生愁。二者形成对比,互为反衬,应抓住这一特点。同时“桃李笑”也是拟人手法。对手法的理解比较准确,分析准确到位,得4分。我说解法要准确说出运用的手法,并要说出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还要结合词人情感。设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某联的表达技巧。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类题思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教材示例请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参考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续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情,写尽了自己的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借景抒情,写出了作者凄苦的哀愁。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鉴赏表达技巧的策略如下:(1)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能说规范、专业的名词术语,常见的表达技巧类型及它们的效果要烂熟于心。(2)审清题意,多角度考虑。先要审清问的是什么,如问“修辞手法”,则必须具体准确地回答出修辞手法;如问“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则要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其他表现手法,后考虑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再要审清问的是“一种”还是“多种”,是“主要”还是“哪些”。(3)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化,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4)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句来分析,不要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1.阅读金代周昂的《翠屏口七首》的第二首,回答下面的问题。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1)这首诗从总体上看,对比的手法特别突出,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联写翠屏口地势险要,关塞雄壮,武备森严,具有严阵以待的气势。次联写军用的马牛之多,部队宿营的灯火之多,借指戍边的战士之多。结尾一联诗人发出慨叹,由于金军主帅的无能,尽管有翠屏口这样的天险,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也只能败北。答案首联写地势险要,武备森严;次联写军队之多;尾联一个“可怜”即“可惜”,写战争的结果却是惨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1)该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即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只是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这场战争及其结果,不发议论。答案诗纯用白描手法叙事,不发任何议论。前两句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一次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下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战士的死去,寒衣的寄来,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答“以小见大”亦可)3.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回答问题。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①。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②。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注】①易:看得轻易。前期:来日重见之期。②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1)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易”与“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2)虚写的是第七句。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4.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①。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②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③尽斜晖。【注】

①钓矶:钓鱼台。②四百:罗浮山有大小峰峦四百多座。这里用“四百”,是称峰峰有飞泉。③半面:山的西面。“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被称作是描写瀑布的“神来之笔”,请就所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余靖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做些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慷慨陈词,结果也被贬。这首诗即诗人感此事而作。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这首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后四句直抒胸臆。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残春图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范仲淹及自己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自己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新年作[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这首诗歌的颔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评价作者情感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根据诗歌后面的注释可知,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时所写,这样,诗歌表达的是被贬后的哀愁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了。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