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课件_第1页
《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课件_第2页
《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课件_第3页
《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课件_第4页
《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诗歌鉴赏题《寄江州白司马习》全面解读备考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诗歌鉴赏1一、高考真题呈现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一、高考真题呈现寄江州白司马①

2客观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客观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主观题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主观题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4二、做题体验与阅卷情况15题选择题,可能会在B和C间犹豫。参考未出来之前,不少语文老师也拿不准,选C还是选B。这两个选项具有一定的混淆性。此题难度大。二、做题体验与阅卷情况15题选择题,可能会在B和C间犹豫。516题的主观题:审题有难度(读不懂题目)。题干问第二句,考生可能只会分析第二句,而没有拓展到尾联来分析,得分不高。平均可能不到3分。此题难度较高。16题的主观题:6三、详细解读全诗(一)解题。“寄江州白司马”:“寄”表明是首赠诗;地名、姓氏、官职等要素,理解没难度。但联系课本《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需要推断出:本诗是诗人赠给被贬友人白居易的。知人论世,才能更好理解劝告的背景。三、详细解读全诗(一)解题。7(二)首联: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大意: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理解的难点是“

得无”:“恐怕、是不是、莫不是、该不会,怎能不”。如《聊斋志异·促织》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类推法:上句的“否”可以类推下句“无”。“江州司马”是名词,可以类推“惠远东林”为名词。(二)首联: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大意:江州司马8(三)颔联: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1.“滋浦”可以猜读为地名,并且与水有关。联系教材《琵琶行》序言:“送客湓浦口……”,再联系白居易被贬江州,在浔阳送客,便可理解“滋浦”的含义(今九江市)。2.“庐峰”“香炉”可联想到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再抓住“胜”(胜过)就可理解句意。大意:我曾听说湓水似衣带一样萦绕着江州城,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三)颔联: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1.“滋浦”可以9(三)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1.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也指人的暮年。2.阙:宫阙,皇宫,朝廷。3.病鹤孤:指被贬失意的白居易孤孤单单。大意: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想您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三)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1.岁晏;一年将尽10(四)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1.莫谩:不要。2.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3.拘牵:拘泥牵制。4.青云:青云之志,指高远志向。

大意: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四)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1.莫谩:不要。11四、答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四、答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12解析:(1)颔联以的美丽风景来安慰被贬友人,不要沮丧,要振作,不坠青云之志。(2)“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属于过度解读。(3)从16题题干可以得知,第二句委婉表达“劝告”之意,而不是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思念。解析:13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14读懂题干:“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1)“已包含”:说明其他地方也包含,第二句只是一个开头(铺垫),不要局限于分析第二句。(2)如何理解“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劝告”是诗歌的主旨,即诗人劝被贬的白居易不要沮丧,不坠青云之志。抓住这个中心,主题先行地理解诗歌,就容易许多。(3)第二句是“委婉”表达,说明后面还有“直白”。“第二句”是指“惠远东林住得无”,而不是第二联。读懂题干:“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15反套路:平时考都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高考只说“请简要分析”,体现了反套路的用意。若只局限于第二句来答,更读不懂,也找不到6分的答案。对第二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全诗,特别是要结合诗从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全局整体理解。反套路:平时考都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高考只说“请简要分析16如何理解铺垫的作用?(1)第二句“委婉”表达,是尾联“直抒胸臆”作铺垫。(2)第二句写“惠远东林”,是寺庙。从注释看尾联“雨花社”含义,便可知前后的呼应。前面的问候他去寺庙住过没有,是后处写佛教讲经作铺垫,为后面劝告他不坠青云之志作铺垫。如何理解铺垫的作用?(1)第二句“委婉”表达,是尾联“直抒胸176分题应该答三点,如何优化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只答了两点,意味着每点3分。平时习惯6分题答三点,每点2分。对前人的评价如何理解?不一定要先表明个人观点——“赞同这个观点”而是结合全诗看诗人如何劝告,即如何表现主题的。再分析第二句委婉表达的作用。6分题应该答三点,如何优化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只答了两点,意味18三点作答的建议:①第二句诗人问候被贬友人白居易,是否到庐山东林寺住过?表面是随意问候,实则暗含劝告。(解读诗句含义)②第二句的“惠远东林”与第七句“雨花社”呼应,为尾联直白劝告作了铺垫。(分析作用)③尾联诗人直白劝告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树立青云之志,前途依然一片美好。突出了全诗的主旨。三点作答的建议:①第二句诗人问候被贬友人白居易,是否到庐山东19五、检测过关雨中花慢苏轼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注释】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②清商:指秋天。五、检测过关雨中花慢苏轼20评价赏析主观题: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①牡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