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下列有关水生植物特点中,正确的是()。①发达的通气系统②叶片极厚③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④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全部正确

2.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

3.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B.生率低、寿命长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D.出生率高、寿命长

4.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5.某种狐狸耳朵很小,下巴钝圆,根据生态学原理,这种狐狸应该生活在()地区。

A.非洲B.赤道附近C.温带D.北极

6.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生物质能B.石油C.天然气D.煤

7.下面的动物既是三级肉食动物,又是第三级消费者的是()。

A.狼B.鹰C.蛇D.鼠

8.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一般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农作物平均也不过是()

A.5%~10%B.1%~2%C.10%~20%D.0.1%~0.2%

9.某些植物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正常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A.春化现象B.温周期现象C.昼夜节律D.物候节律

10.下列关于生态失调表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灾害增多B.资源衰退C.食物网结构更加复杂D.污染增多

1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猫”传递时,体内该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D.猫

12.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3.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拟寄生D.偏利共生

14.一般来说,北方的群落中,优势种的数目比南方的()。

A.多B.少C.相等D.看具体情况而定

15.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海水含盐量C.温度D.海水含氧量

16.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的年龄金字塔属于()。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17.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18.猫和老鼠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

19.“-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A.密度效应B.产量效应C.温度效应D.边缘效应

20.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21.与r对策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________,寿命()

A.低,长B.低,短C.高,长D.高,短

22.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A.r对策B.K对策C.S对策D.J对策

23.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的植物是()。A.水稻B.油菜C.甘蔗D.冬小麦

24.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25.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个体

26.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2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28.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个体

29.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30.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属于()。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

31.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

3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33.下列有关自然种群的不规则波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B.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C.非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D.非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

34.阳性植物的特点是()。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C.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3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能量守恒定律

D.能量传递定律

36.在《中国植被》书中,中国植物分类的高级单位是()

A.植被型B.群丛C.群落D.群系

37.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所消耗。

A.同化作用B.异化作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38.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关系。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负相互作用

39.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其原因是()。

A.种群调节B.竞争作用C.密度效应D.他感作用

40.下列食物链属于碎屑食物链的是()。

A.太阳→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分解者

B.哺乳动物、鸟类→跳蚤→细滴虫

C.枯枝落叶→分解者或碎屑→食碎屑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D.动物尸体→丽蝇

41.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A.生理出生率B.最大出生率C.实际出生率D.理论出生率

42.湿土的热容量比干土(),导热率比干土()。

A.大;大B.大;小C.小;大D.小;小

4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为()。A.发育历期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平均温度

44.下列环境问题中,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是()。A.温室效应加剧B.臭氧层破坏C.重金属污染D.水体富营养化

45.我国东部森林土壤从北到南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是土壤分布的()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46.下列能导致某一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

A.多个种群共存B.种群对环境适应性强C.环境资源不受限制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47.()气体不是温室气体。A.COB.CO2

C.CH4

D.N2O

48.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组分包括()

A.生产者B.大型消费者C.分解者(小型消费者)D.以上三大功能类群

49.下列不属于碳循环途径的是()。A.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B.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C.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碳素交换

D.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50.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A.熵值提高B.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C.生态位加宽D.某小类群占优势的情形趋于减少

二、填空题(20题)51.通过一系列演替过程达到平衡状态的群落称为______群落。

52.群落的演替从______开始。

53.死亡率代表一个种群的______。

54.《中国植被》中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所采用的主要单位包括植被型、群系和______。

55.根据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将植物分为______、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三类。

56.由哺乳动物、鸟类→跳蚤→细滴虫(寄生性原生动物)→细菌→病毒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类型的食物链。

57.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域,这一区域的主要生产者是许多固着生长的大型多细胞藻类,如海带、裙带菜以及紫菜等。它们固着在岩石等其他物体上,形成水下植被,也有人称之为______。

58.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是指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______。

59.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和控制,都要以______原理为基础。

60.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态______另一种形态。

6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称为______。

6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气相型、______、液相型。

63.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干扰竞争和______两种类型。

64.种群的数量随时问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___。

65.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______。

66.生态金字塔定律又叫______。

67.当资源不足的时候,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称为______。

68.种群的分布状态及其形式,称为______或内分布型。

69.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靠______的光合作用提供的,

70.种群调节不是无限的,它围绕着平均密度做上下波动。另外,种群原来的基数不同。调节向结果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同样的密度。这说明种群调节具有一定的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生态系统。

A.正确B.错误

72.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A.正确B.错误

73.食用菌是属于生产者的生物。()

A.正确B.错误

74.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A.正确B.错误

75.天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有较大的迁徙范围,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

A.正确B.错误

7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A.正确B.错误

77.天然气是属于可再生能源。()

A.正确B.错误

78.生态学词是由达尔文首先提出来的。()

79.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都是经典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A.正确B.错误

80.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82.简述水生原生演替的演替系列。

8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84.简述自然选择的含义及其类型。

85.什么是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5题)86.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87.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88.论述群落演替的动因及其类型

89.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90.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六、单选题(0题)91.下列光谱成分中,可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A.绿光B.红光C.紫外光D.红外光

参考答案

1.C水生植物的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植物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淡水植物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

2.D

3.A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4.D

5.D

6.A

7.B

8.B

9.A

10.C

11.D

12.C

13.B双方在共生中都能得到益处,并且完全相互依赖,不能分开。

14.B解析:由于北方环境条件的限制,优势种的数目比南方温热多湿条件下的数目要少,故选B。

15.A

16.C解析:锥体基部窄、顶部宽代表年龄小的数量少、年龄大的数量多,属下降型种群,故选C。

17.B

18.B

19.A“一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密度效应。

20.C

21.A

22.B

23.A

24.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25.C

26.D

27.D

28.D

29.A

30.C

31.B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32.D

33.D种群数量的年间波动,有的是规则的(周期性波动),有的是不规则的(非周期波动)。不规则波动是非周期的或常见的数鼍波动。

34.C阳性植物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方能进行正常生长,光补偿点较高。

35.D

36.A

37.B

38.B

39.D

40.C

41.C

42.A解析:湿土比干土含有较多的水分,较少的空气,水的热容量高,导热快,而且散热慢,故湿土中的热容量较高,导热率较快,选A。

43.A

44.A

45.A

46.C

47.A解析:温室气体首先应是温室植物释放出来的,由此排队CO,故选A。

48.D

49.C

50.D

51.顶极顶极

52.生物定居生物定居

53.个体死亡情况

54.群丛群丛

55.湿生植物

56.寄生寄生

57.海底森林

58.最适温度

59.生态学生态学

60.转化为转化为

61.生理死亡率生理死亡率

62.沉积型沉积型

63.利用竞争

64.种群波动

65.春化作用

66.百分之十定律百分之十定律

67.资源利用性竞争

68.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

69.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海洋中的浮游植物

70.限度限度

71.A

72.B

73.B

74.A

75.B

76.B

77.B

78.N

79.A

80.B

81.(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2)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3)人还可以抚育森林、治理沙漠使生物群落向复杂化进展。(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2)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3)人还可以抚育森林、治理沙漠,使生物群落向复杂化进展。

82.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依次是:(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83.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随之逐渐增强。(4)环境的影响。在恶劣的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少结构简单、脆弱、稳定性差;反之稳定性强。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随之逐渐增强。(4)环境的影响。在恶劣的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少,结构简单、脆弱、稳定性差;反之,稳定性强。

84.自然选择就是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消除那些不适应环境的类型,而将那些适应环境的类型加以保留。自然选择的类型有:(1)稳定性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2)定性选择:选择对正态分布线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使种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3)分裂性选择:选择对正态分布线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个体,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85.①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吸收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②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等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进入地面但对其散发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是自然温室效应它为地球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的破坏等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人为地导致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增强。①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吸收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②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等,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进入地面,但对其散发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是自然温室效应,它为地球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的破坏等,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人为地导致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增强。

86.(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主要特点: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主要特点: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

87.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

88.根据群落演替的动因可把群落演替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内因引起的演替叫内因性演替。演替系列中从先锋群落开始生物的生长发育即生命活动的结果首先使它们的生境得到改善然后被改造后的生境反过来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序列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外因引起的演替叫外因性演替。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其中包括由气候变动所导致的气候发生演替地貌变化所引起的地貌发生演替由土壤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发生演替以及火(雷电、山火)等发生的演替人为演替等。由于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根据群落演替的动因,可把群落演替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内因引起的演替叫内因性演替。演替系列中从先锋群落开始,生物的生长发育即生命活动的结果首先使它们的生境得到改善,然后被改造后的生境反过来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序列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外因引起的演替叫外因性演替。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其中包括由气候变动所导致的气候发生演替,地貌变化所引起的地貌发生演替,由土壤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发生演替,以及火(雷电、山火)等发生的演替,人为演替等。由于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

8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