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瓷器艺术发展史课件_第1页
第03章瓷器艺术发展史课件_第2页
第03章瓷器艺术发展史课件_第3页
第03章瓷器艺术发展史课件_第4页
第03章瓷器艺术发展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瓷器的定义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皿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瓷器的分类瓷器的分类法不止一种:

【1】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瓷、美术瓷、工业用瓷三大类

【2】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和无釉两大类;

我们祖国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除了美术瓷中的某些瓷雕以外,大都是施有釉的。我国所产的日用瓷主要为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美术瓷主要为花瓶、画盘、画板及瓷雕等;工业用瓷主要为电瓷、卫生瓷、建筑瓷、化学瓷、耐火瓷及金属陶瓷等。瓷器的制作

制坯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五个大流程:瓷器的制作流程(一)原料选取和处理(二)制坯

(三)上釉(四)装烧

(五)贴花、描金线等

(一)原料选取和处理:

高岭土等研磨

压滤

粗制棒料

熟化后二次制成小棒料

手工练泥(二)制坯

制坯是指根据人们的各种需要,用手工或者机器将原料制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坯胎。

手工制坯: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压制成型

制好坯子低温加热干噪后脱胎脱模

修整坯胎:包括拉坯、利坯、挖足等。利坯是对粗坯进行修整,使坯件表面光洁、厚薄均匀的环节。挖足是指挖成瓷器器皿坯件的底足,如碗底、瓶底的圈足等

(三)上釉

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通过对瓷胎上釉顺序的不同,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四)装烧

经过取料、制坯、干燥、装饰、施釉、瓷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入窑装烧。

控制和驾驭火候是瓷器烧成的关键。因此,烧制瓷器对瓷器的装烧方法和炉窑的形式缚构,都有很高的要求

出窑自然冷却后逐个取出、分检

(五)贴花、描金线等

制作成型后的坯件为了使之美观好看,还需对瓷胎进行装饰。瓷器的装饰技法很多,如划花、刻花、印花、剔花、贴花、开光、描金等等。经过贴花描金装饰须二次入窑低温定色

冷却出窑

检验包装成品

瓷器的发展1.商代(雏形)2.东汉晚期(青瓷)3.隋代(白瓷)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集瓷器之大成

宋代的陶瓷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汝窑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钧窑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宋钧窑鸡心罐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官窑官窑是北宋时期设置,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是其特色。

宋官窑青釉盏托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哥窑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征: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造成的。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宋哥窑八方碗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宋定窑婴儿枕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龙泉窑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龙泉窑双鱼耳瓶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里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置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元景德镇窑枢府釉印龙纹盘

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明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早期青花永乐、宣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由于苏麻离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明朝时期的陶瓷文化中期青花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明朝时期的陶瓷文化晚期青花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明万历青花人物葫芦形瓶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釉里红

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元釉里红盖罐

明朝时期的陶瓷文化斗彩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青、黄、赤、白、黑),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清朝时期陶瓷文化粉彩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征是: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清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珐琅彩乾隆时期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泽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之感。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颇具宫廷气息。

乾隆款珐琅彩

天干地支转颈瓶

民国时期陶瓷文化

民国时期仿古成风,以青花、五彩、粉彩为主流。一个原因是官窑败落以后,窑工流散到民间,以前民间不得制造的御器,现在随便烧造了,仿官窑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二是利益驱使,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没有不仿的,数量极其庞大。这一时期所生产的日用器皿普遍比较粗糙,坯釉结合不好,脱釉现象严重,不能代表民国时期的烧造水平。装饰上仍以青花、粉彩、五彩为主流,继承了晚清的风格,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造型上比晚清瓷器要纯朴平直些,受到了些国外工业产品的影响。三、陶瓷的鉴别与瓷器欣赏瓷器的鉴别方法陶瓷鉴定通用术语瓷器欣赏瓷器的鉴别方法

瓷器的鉴别有个“四字诀”,即看、听、比、试。

“看”—就是要将瓷器上下内外细细观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洁润滑,有无擦伤、小孔、黑点和气泡;二看形状是否规整,有无变形;三看画面有无损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须放置平稳,无毛刺。

“听”—就是听轻轻弹叩瓷器时发出的声音。如声音清脆、悦耳,则说明瓷胎细致密实,无裂损,在高温烧成时,瓷化完全。如声音喑哑,就可断定瓷胎有裂损,或者瓷化不完全,这类瓷器经冷热变化,易开裂。

瓷器的鉴别方法

“比”—就是比较。对配套瓷器,要比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画面装饰是否协调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珑瓷,因为青花呈色随烧成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颜色有深有浅,一套几件乃至数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显差异,这套瓷器就大为逊色了。

“试”—就是试盖、试装、试验。有的瓷器带盖子,有的瓷器由几个元件组合而成,在挑选瓷器时,别忘了将盖子试盖一下,将元件试组装一下,看看是否合适。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观音,能自动滴水;九龙公道杯,酒斟满到某一位置,会全部漏光。所以要试验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陶瓷鉴定通用术语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命釉面局部损伤。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复烧——二次入窑烧烤。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陶瓷鉴定通用术语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陶瓷鉴定通用术语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