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精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精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精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精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精讲】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争之世,剧变之局,如何解局?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本课思维导图春秋战国形式图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五霸(先后)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弑君36,一个个都在发展壮大自己,吞并弱国小邦,企图最终夺取天下。春秋时期的争霸结果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1、列国纷争►变化:晋国被取代,这是由于新兴地主崛起,夺取政权。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战国七雄(并列)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1、列国纷争基础梳理◆春秋(1)时

间:(2)春秋五霸:(3)时代特征:◆战国(1)时

间:(2)战国七雄:(3)时代特征:BC770-BC476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争霸BC475-BC221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存)兼并、局部统一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观察上图,思考进入春秋、战国之后,民族关系的演变?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民族交往过程中出现华夏认同春秋齐国尊王攘夷战国赵国胡服骑射——由对抗性走向统一性——具有双向性特点2、华夏认同中原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结果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过程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加快统一进程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国”一词目前最早发现于西周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四字,此处的“国”字,指的乃是“范围”,范围之内的地区,就是“国之中”,简化就称“中国”。先秦时代,“中国”一词使用的定义,大致而言,“中央地区”的意义远比“中心国家”为常见。。。儒家经典《春秋》就是以“内诸侯”和“外夷狄”作为褒贬的标准以及区分我者与他者的界限。公羊学家的观点是: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边界的天下,从夷狄到中国,都是在一个和谐的次序之中。。。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始终自居为“天下”,外面的“夷狄”并不永远在外面,“夷”可以变“夏”,反过来,“夏”也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传统而变为“夷”。“中国”并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对临淄的描述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农工商业的发展状况?把握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铁犁牛耕社会生产力发展大量私田开垦井田制走向瓦解加速分封宗法礼乐走向瓦解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1、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③军事:④思想:(2)成果: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商鞅变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主要内容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政治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上普遍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管理上: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④影响: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

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

治国平天下之道。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文化:私学兴起,各国重用人才,学术繁荣;2.背景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意识物质基础宽松环境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总结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三、百家争鸣三、百家争鸣3.代表(1)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有等差的爱)。②思想依据:以血缘亲情作为“仁”之依据。③政治主张:A、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用道德感化治理国家(民本思想)。B、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应随时代变化而改良。④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编订整理“六经”。三、百家争鸣3.代表(1)儒家学派

战国孟子主要观点:①思想依据:提出“性本善”论(心之四端: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②政治主张:A、主张实行“仁政”(教和养)。B、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主君仆,重视民意;以师教君,以德抗位)。C、主张国家“定于一”和治乱说(政治循环说)。三、百家争鸣3.代表(1)儒家学派

战国荀子主要观点:①思想依据:提出“性恶论”。②政治主张:A、主张隆礼重法。B、强调“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三、百家争鸣3.代表(2)道家学派

战国老子主要观点:

a.“道”是万物的本原

b.追求天人合一

c.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①哲学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②政治观:庄子的主要观点①哲学观:“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和差别,要做到“齐物”。②人生观:崇尚逍遥自由③人生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3)阴阳家——邹衍:(4)墨

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三、百家争鸣3.代表(5)法家——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b.主张以法治国c.主张变法革新政治观:三、百家争鸣3.代表材料: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探究百家争鸣的意义三、百家争鸣4.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各学派的深远影响:①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人士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三、百家争鸣4.意义

“百家争鸣”的结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