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_第1页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_第2页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_第3页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_第4页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1第二部分专题备考8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场奇幻的冒险第二部分专题备考8《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场奇2作家作品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父亲是一名乡村律师,家中生活拮据。12岁时父亲去世,他开始自谋生计,当过报童、排字工、密西西比河水手、淘金工人和舵手,所以他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作家作品一、作者简介:3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悲观的情绪。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毫不留情。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4二、写作背景:《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者在写此书时已经感到美国现实社会的可悲,因而将笔触转向童年时代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二、写作背景:5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6阅读导航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本书通过主人公汤姆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阅读导航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7二、关注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擅长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如书中汤姆逃学游泳的情节,刷墙的情节,每一处情节都有细节的展现,品味这些细节,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二、关注细节,分析人物形象。8三、品味作品幽默的风格。《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将作者擅长讲故事的杰出技巧和机智幽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的描写也刻画得十分细致逼真,幽默诙谐。三、品味作品幽默的风格。9提纲挈领一、提炼线索:汤姆的五次历险经历。二、把握纲领:1.第一次历险,墓地试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考验胆量。2.第二次历险,荒岛冒险:和哈克、乔·哈帕到杰克逊岛当“海盗”。3.第三次历险,鬼屋探险: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提纲挈领一、提炼线索:汤姆的五次历险经104.第四次历险,洞中历险:和蓓姬在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5.第五次历险,洞中寻宝: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三、作品主题:小说以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为线索,描写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4.第四次历险,洞中历险:和蓓姬在山洞迷路—11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表现他们天真淳朴的心灵,鞭挞了印第安人乔之流的贪婪和凶残,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批判了死板的教育制度。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表现他们天真淳12人物形象人物形象13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14艺术特色1.插曲式的结构。小说基本上一个章节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又暗含悬念,将全书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当海盗去”“海盗生活”“洞中历险”是较著名的内容。艺术特色1.插曲式的结构。152.充满童趣的叙事风格,夸张、幽默的语言,简练明快,流畅轻松。(1)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外部世界;以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口吻描述这个世界,时常洋溢着儿童世界里才有的情趣。2.充满童趣的叙事风格,夸张、幽默的语言,16(2)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创造喜剧效果的人物对话。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2)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创造喜剧效果的人物对173.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刻画汤姆、哈克等人物形象。如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地“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通过心理描写细腻地表现人物形象:如洞中历险对蓓姬的心理3.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刻画汤姆、哈克等18描写,既直接描写又间接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凸显人物的魅力: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勇敢机智。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描写,既直接描写又间接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运用侧面烘19【内容简介】1

1、小说描写了以“顽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

2、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①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②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④和蓓姬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⑤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3、墓地试胆——荒岛冒险——鬼屋探险——洞中历险——洞中寻宝、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20【经典故事情节】①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体现了他的机智、顽皮。②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乔。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③去郊游,在阴森又幽静的山洞迷宫里迷路时,汤姆一点儿也不慌张,他用风筝线七通八拐地找到了出口,同时把和他一起身处在困境的蓓姬也救了出来。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蓓姬,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体现出汤姆的自信、机智、坚强和勇往直前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21【汤姆形象】价值:汤姆•索亚是近代世界文学中鲜活的“顽童”形象。分点:①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恶作剧、喜出风头。②天真活泼、有勇有谋、乐观自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③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有男子气概。④向往自由,喜欢冒险。总括:他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厌倦学校枯燥的生活)的儿童心理。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复习课件22【其他人物】波莉姨妈: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担负着抚养汤姆的责任希德:汤姆的弟弟,他是个一声不响的孩子,从不惹麻烦哈克贝利·费恩:本镇一个酒鬼的儿子,汤姆的好友贝基·撒切尔:汤姆的同学,汤姆十分喜欢她印第安人乔:心狠手辣的杀人凶手鲁宾逊医生:村民,被印第安·乔杀害莫夫·波特:村里的酒鬼和糊涂鬼,被印第安人乔诬蔑道格拉斯寡妇:印第安·乔准备杀害的人【其他人物】23【主题思想】作品通过写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而作出的种种冒险经历的故事,讽刺和批判了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崇尚迷信的宗教信仰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歌颂了小孩子们天真淳朴、正直勇敢的美德。【主题思想】作品通过写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为241、汤姆想要当海盗去的原因有哪些?表现了汤姆怎样的心理?因为汤姆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期所特有的反抗心态。童稚与成熟,欢喜与忧伤,幻想与现实的逆反心理特征。2、简要地写出这本书中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理解和感悟。主要情节有《当“海盗”去》、《“海盗”生活》、《洞中历险》。《当“海盗”去》描写了汤姆在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期所特有的反抗心态。《“海盗”生活》描写了汤姆、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