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下册第八单元《狼》
一、篇目解读
【原文呈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1)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_ji6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dn)蔽成丘。
屠乃奔(bEn)倚其下,弛(shi)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dn)眈相向。⑴
少(shd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fng),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shCi)刀毙,(b))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a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狼亦黠(xid)矣,而顷(qT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
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觉得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
次扔骨头,后来得到骨头的狼停止了,但是先前的那只狼又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感到处境很危急,担心受到狼的前后攻击。他往旁边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把
柴草堆积在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快速地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
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
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
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攻击屠
夫。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也把这只
狼杀死了。他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敌人的。
狼也够狡猾的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
人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06月05日—1715年0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
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
史氏。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
考。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
斋志异》一共三则.
【创作背景】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
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
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其故居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可见其勤奋刻苦。
【主旨把握】
这个故事揭示了狼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也告诉了我们:
面对像狼一样贪婪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文章结构】
遇狼狼:缀行——狡
惧狼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重点词句】
一、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1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二、一词多义
止:
1、通"只"。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忌:
1、神情。例句:意暇甚。
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情趣。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
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例句:盖以诱敌。
前:
1、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2、向前。狼不敢前。
积薪:
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
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例句: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代词,代狼。例句:复投之。
(2)以
介词,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介词,来。例句: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3)其
1、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6、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4)乃
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才。
(5)之
1、久之:调节音节,无意义。
2、亦毙之:代词,指它。
3.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6)盖
1、盖以诱敌:表原因。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古今异义
1>去(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一地方
2、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3、儿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4、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三、辨正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为“像狗一样”,作状语,非主语,准确翻译为“其中一
条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节奏划分对于理解本文至关重要。如若节奏划分错误,则
会产生误解,认为“其中一条狗对坐在前方”。简而言之,学习文言第一步应为节奏朗读,
以初步感悟文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解释应该是“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止了,可是先得到骨
头的那只狼却又跟上了"。这里的“前”“后”不是方位上的“前后”,而是“先得到骨头
的那只狼”和“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
四、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
五、倒装句
8、“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9、“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10、“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1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二、相关阅读训练
课内同步练习与巩固:基础题以及2013年徐汇初三一模试题
课内文言比较阅读:2013年黄浦一模2015普陀嘉定金山等区一模
课外文言同主题提升阅读:2013年崇明黄浦杨浦等区一模2013年浦东二模2015宝山奉贤
一模
【详见附录】
(―)课内同步练习与巩固
《狼》阅读(一)
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大空()狡黠()苣蔽()眈眈()积薪()迪担()
目似瞑()意暇甚()尿尾()假寐()变连()
二、填空。
I.本文作者—是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他的一集。“聊斋”是作者名,
“志异”是的意思。
2.《狼》一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题野有麦场()2.止有剩骨()
3.屠自后断其股()4.意暇甚()
5.踵以诱敌()6.其一共坐于前()
7.一狼迥其中()8.意将隧入()
四、选择题。
1.“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B.路上有两只狼,紧紧在后面跟着。
C.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D.路上遇到两狼,跟随着走了很远。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
论。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指奇异的故事。
D.清朝蒲松龄,号柳泉居士,而唐朝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五、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或者近的词构成双关,使语言表现得含蓄幽默、机智巧妙。请
指出下列句中含有谐音的词和它所谐的词。
1.歇后语:啖呐吹出笛子调一一响得不一样。
2.“华南牌”缝纫机广告,衣衣不舍华南
情。
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劈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从语言的表达方式看,第一段是,第二段是
2对划线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战
D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不是描写狼狡诈的本性句子是()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第二段在全文内容上起什么作用?你读完这两节文字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驰也持刀。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1.上文选自课文《狼》,而课文又节选自,作者,字,又字,
号,一朝人。其著名作品为《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名称,“志”是的
意思,“异”指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里的故事,大多是通过描写反
映现实生活。
2.给下列字注音:
缀:窘:薪:苫:倚:耽:
3.文段中展现狼的贪婪的句子有:()
A.缀行甚远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③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5.文中第一段写屠户狼。点明时间的词为,
表明地点的词为,矛盾双方是与。这是故
事的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一通假字,它是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二段写屠户狼。表现屠户的和狼
的_,这是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O
7.文中第三段写屠户_______________狼0表现屠户的_______________和狼
的,这是故事的
8.由“耽耽相向”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9.解释“之”的用法:
①复投之: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一、zhuijidngxiashandanxinchimingxiakaomeizha
二、1、蒲松龄清小说《聊斋志异》书房记述奇异的事2、最后一节
三、1.看见2.只3.大腿4.神情,态度5.原来6.像狗一样7.打洞8.打算
四、1.A2,A3.D
五、1.响----想2.衣衣----依依
课文语段阅读题
(一)
1.记叙议论
2.B
3.D
4.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起点明主题的作用。我们对待狼和像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必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战胜他们,取得胜利。
(二)
1.《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清书斋记述奇异妖狐鬼怪
2.zhuijidngxinshanyidan
3.ABD
4.①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在上面堆着柴,
覆盖成小山似的。③屠户于是跑至!1(麦场),背靠柴堆,放下肉担,拿起刀子。
5.遇“晚归”“途中”屠户两狼开端“止”只
6.惧迁就退让凶恶贪婪发展
7.御果断抉择不甘罢休进一步发展
8.虎视耽耽
9.①代指骨头②音节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狼》阅读(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
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
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下前。
11.下列理解不正颐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参考答案】
9.聊斋志异,蒲松龄
10.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像狗似的坐在前面。(3分,采分点:径,犬,于)11.(3
分)C
【课外提升练习与巩固】(同主题)
2013黄浦一模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
间宽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英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
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
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喉,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是驴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1.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用自己话
概括),
后引申出成语o(4分)
参考答案:
9.D10.略11.老虎把驴惹怒,驴子只是踢了老虎(意对即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2015普陀区一模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8—9题。(8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神,蔽林间巍: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著的《聊斋志异》。(2分)
9、甲文与乙文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甲文描绘了老虎队驴的观察,所用的动词有
“"、"”;乙文描绘了屠夫“”狼的过程,表现了屠夫的形
象。(6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8.黔之驴(1分)蒲松龄(1分)
9.见窥("近"亦可,三选二)毙勇敢(机智)
2015金山区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甲】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
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房暴起,以刀劈狼
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课文《狼》,出自著名短篇文言
小说集《》。(2分)
9.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甲】文中的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乙】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的狼吃掉,是
因为他。(6分)
(三)课内文言文(8分)
8.黔之驴(1分)聊斋志异(1分)
9.外强中干(虚有其表)(3分)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分)
2015嘉定区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
间窗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9.用现代韩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多日:“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则寓言的寓意是(3分)
A.赞叹老虎的谨慎。B.讽刺外强中干者。
C.惋惜驴子的轻敌。D.鼓舞人们的斗志。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唐(1分)柳宗元(1分)
9.(3分)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10.(3分)B(3分)DQ分)
2013年崇明一模
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目:“何用此为?”将
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
人所弃而死,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
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12、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①惶惶于阡陌间阡陌:②遂许焉许: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3分)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元收养弃狗的原因:①,②
15、阅读全文,从最后“视犬如亲”中可看出,张元叔父是一个(3分)
A、关爱动物的人。B、知恩图报的人。
C、易于感动的人。D、重视亲情的人。
12、①田间小路②应允(答应)(每格2分,共4分)
13、叔父被蛇所咬,倒地无法行走。(关键词:啮仆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
14、①狗被人所抛弃,非常可怜。②收养弃狗,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每格1分,共
2分)
15、B(3分)
2013黄浦一模:
商陵君①豢“龙”
刘基《郁离子》
有献陵鲤②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目:“蚁。”商陵君使人豢
而驯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而扶③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
遂从而神之。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夜穴壁而逝,左
右走报:“龙壮,今果穿石而去!”商陵君悼惜不已,仍养蚁以伺,冀龙复来也。无何,天
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以为豢龙来也,持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注释】①商陵君: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蚁。
③扶(chi):用鞭、杖或竹板之类的东西打。
1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遂丛而神之()⑵左右串报()
13.对画线句“商陵君使人豢而驯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商陵君派人喂养它并温顺地对待它。B.商陵君派人把它圈起来并训练它。
C.商陵君派人喂养它并使它顺从D.商陵君派人把它圈起来并慢慢熟悉它。
14.阅读《商陵君豢“龙”》后同学们有不同的思考,比较集中的启示有两点,请你概括文
中得出这两点启示的相关内容。(6分)
⑴启示一:真假不辨,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⑵启示二:要兼听,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12.(4分,每个2分)⑴跟着,跟从⑵跑
13.(2分)C(关键对"豢"、"驯”的解释)
14.(6分,每空3分)⑴商陵君将穿山甲当作龙,等到真龙来了则用穿山甲喜欢的食
物喂它,结果自取灭亡。⑵告诉商陵君这不是龙的真话的人被鞭打,而迎合商陵君的人
使得他更加不辨真相。(意到即可)(找到具体的内容2分,语言表达通顺清楚1分)
2013杨浦一模:
虎惟恃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曰:“而①且止,吾与而斗死之也。”虎闻其言
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②,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
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而:通“尔”。②梃:棍棒
12.解释加点字。(4分)
(1)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之()(2)伐树为梃为()
13.对画线句“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而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B.却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C.因而不知道(它的)死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D.却不知道(它的)死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14.根据文意,“虎惟恃夫也”中的“夫”具体是指:(2分)
15.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
12、(1)到……去(2分)(2)制作或当做、作为(2分)
13、B(3分)14、勇猛。(2分)
15、①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大,否则只会遭到失败;②遇到突如其来的
困境时,要冷静沉着,要善于思考,积极应对。(二选一)(3分)
2013年浦东二模
虎门节马
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南陷,公父子死之。马为逆夷所获。至香港,
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向沙滩北
面悲鸣。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
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亟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
光壬寅年四月,马卒于香港。
【注释】1、逆夷: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这里指当时侵略中国的英军。
2、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削。3、道光壬寅:即1842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则昂首而去()(2)指为陈公马()
13、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呼唤着马,说能带着它回去,马就急忙摇着尾巴随他回家
B.有人呼唤着马,说能带着它归还给主人,马就急忙摇着尾巴追随
C.有时马呼叫着,盼望着有人带它回去,马就急忙摇着尾巴追随它
D.有人呼唤着马,说能带着它回去,马就急忙摇着尾巴追随她。
14、马“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的原因是,这正是它“守节不变”的具体表现。(2
分)
15、“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由马见人,人和马的“节”指的是、
的精神品质。(3分)
12.(4分,各2分)(1)离开⑵是14.(2分)以其地为夷有也
15.(3分)忠于祖国(维护民族尊严)(2分,若答“热爱祖国”,得1分;答“抗
击侵略者”得。分)勇于牺牲(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等)(1分)
2015宝山区一模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T4题(12分)
骂鸭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Q鸭毛,触之则痛。大惧,
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
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日:“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笑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乎不骂。某缉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Q。异史
氏。曰:“甚矣,撮Q者之可惧也:一搜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
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疗其慈者也。”
【注释】①邑:县城。②茸生:柔密丛生的样子。⑧良已:果真痊愈了。
④异史氏:作者自称。⑤攘:偷窃。
11.依次对文中四个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一(3分)
A.领会终于更加实行B.能够去世好处实行
C.得到终于更加做D.发现终于好处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寺声色
13.翁从“不骂”到“骂”,是因为某“(2分)
14.我们曾学过的《狼》也是异史氏作品,所以异史氏就是(人名)这篇故事,异
史氏特地设计了雅量的“邻翁”责骂偷窃者并使之病愈的情节,其实是喻示了
的道理。(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11.(3分)C
12.(3分,得分点:"素"、"未尝"、“征于声色")邻居老人平素器量很大,平时
丢了东西,(心中的不愉快)从来不在(不曾)话语、脸面上流露出来。(括号中内容不补
出来也可以)
13.(2分)因实告邻翁
14.(4分,前一空1分,后一空3分)蒲松龄对坏人坏事要勇于批评,才能使之改正(对
坏人坏事不应该原谅,要揭露出来等)(意对即可)
2015奉贤区一模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
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
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
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不存()(2)连考数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
12、军人认为这是一匹劣马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B、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
人。
C、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D、要善于发现人才。
(四)(12分)
10.⑴答应/同意(2分)(2)更换(2分)
11.等到他(张之万)骑上马去,(马)温顺善良得仍像从前一样。(3分)
12.”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2分)/“连易数人,皆掀坠”(2分)/
“方乘,遂为掀下“(1分)
13.B(3分)
三、链接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多角度灵活运用及佳作欣赏】
(一)《狼》对于记叙文语言的启示: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本文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
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
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
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己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
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
诈有了深刻认识。
文字简单而有力,用寥寥几十字就展现除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出来,这是我们要在平时观
察生活细节方面特别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将生活场景如实而又生动地呈现在作文上面。
(-)《狼》对于记叙文结构的启示: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本文围绕屠户与狼之间的故事,分为四段展开情节的描写。
第一部分用仅仅二十字交代了一屠户与两狼的相遇,清楚简洁。因此我们在记叙文展开
的时候,开头也不宜引入过多,这会让阅读者难以把握重点同时也会有阅读疲劳之感。
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段进行了对屠户惧狼时表现的描述,同样字数不多,却用“投”和
“复投”生动地刻画了由于恐惧而无奈扔骨希望能摆脱狼的跟随的屠户形象;同样用“仍从”
“又至”以及“如故”生动地向读者表现了狼的贪婪。这部分已经开始了具体的故事情节,
字数变多,同样敌对二者的形象渐出,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把握的尺度,不是重点却同
样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形象。、
第三部分故事继续向前发展,这一部分屠户已然放弃了摆脱两狼的念头,开始与狼进行
对峙,字数慢慢增加,人和物的形象也进一步有所丰满,屠户的观察力通过“顾”得以体现,
“奔倚”“持刀”也为后文机智英勇的表现埋下伏笔。因此,作文的两部分之间,我们需要
重点关注联系性,联系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作文结构的严谨与否。
第四部分是为高潮部分,也是字数最多的一部分,同样是敌对两者行为动作最多的部分,
狼的狡猾通过“目似瞑”以及“一狼洞其中”得以体现,而屠户机智英勇通过“暴起”“转
视积薪后”得以体现。虽然这部分在四段之中字数最多,但是同样不显得冗长,时间推移,
情节变化,自然清晰,画面感极强,这是我们在写作之中要好好进行研究学习的。
【满分作文赏析】
心里美滋滋的
上海市一考生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有个不寻常的爱好——洗碗。(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许多人在饱餐之后,总觉得洗碗是个累赘。正如有的人洗完澡之后不愿洗衣服一样,总
是匆匆洗完了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忽略了生活里一些琐碎的美好。别人皆以洗碗为苦,我
独以之为乐。(继续深入,点明原因)
将一只只油腻的碗磔,浸在浮满泡沫的盆里,用一块厚厚的抹布仔细地擦抹,再经清水
一冲,原来黏糊糊的碗碟立刻变得滑爽、洁净。挂着水珠的蓝边瓷碗被我摞得整整齐齐的,
仿佛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再擦掉水珠,一股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油污被洗掉
之后,我觉得心里好像有些什么也随水而去,变得细腻鲜灵。那种美滋滋的感受,不知你是
否有过?(细节描写,凸显非凡)
每天早上,全家人都忙得像冲锋陷阵似的,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忙着上学,一家人用过
的饭碗总是由最后一个走的人负责洗的,有时甚至被留到了晚上。午饭大家又各自在单位或
学校里解决,所以只有晚饭才象征着一家人的团聚与放松。饭后,洗碗自然成了我表孝心的
机会,我也总是乐在其中,一边洗碗,一边同家人说说笑笑,根本不感到累。如果这时电视
机里正放着《洗刷刷》的曲子,我一时兴起,还会舞着筷子敲着碗,跟着音乐乱哼乱晃一通
呢。偶尔抬头望望窗外,万家灯火,想着也许每盏灯下都有着相同的气氛,不禁陶醉。在那
温暖的灯光下,每一只碗上竟然都流动着一层青白的光晕。每每此时,我心中就会涌起一丝
温馨和一种淡淡的满足感。(内心独白,引人共鸣)
对我来说,洗碗不仅仅是家务劳动,更是滋泗生活的一种方式。每逢亲朋好友聚餐,酒
足饭饱之后的问题便是“谁洗碗”。我说:“我洗吧,我有这爱好。”于是别人便说我是“勤
劳式幽默”。哈哈哈,有此美名,何乐而不为?
有人对我说:“若是让你去当洗碗工,你肯定就不会这么开心了。”我想也是,只有这
样美好的家庭生活,才能让我浅斟细酌到那琐碎寻常的甘甜。
简评:没想到洗碗这样的小事件,竟能让作者写出一篇如此漂亮的“大文章”。无论是洗碗
时的工序,还是洗碗时的细节,均信笔铺开,毫无做作之感。如描写洗碗之时,“黏糊糊的
碗碟立刻变得滑爽、洁净”,这样的场景描写十分贴切;又如洗碗之后,一句“碗上竟然都
流动着一层青白的光晕”,美不胜收;描写内心感受时,一句“涌起一丝温馨和一种淡淡的
满足感”,更是情态逼真。最后当大家将洗碗视为“我”的“勤劳式幽默”时,一句“有此
美名,何乐而不为",较好地将作者爱劳动、爱生活的思想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
四、知识积累及链接
(-)蒲松龄生平以及成就
1、作者生平
蒲松龄(1640年06月05日—1715年0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
±,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
镇蒲家庄人。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盘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
蒲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
会动荡不安。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
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康熙元年(1662年),长子蒲磐出生。然而
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縻膳生,72岁
时被补为贡生。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
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闰
章。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三年(1664年),应邀就读李尧臣家。张笃庆有《和留仙韵》二首,讽蒲松龄记
叙神怪故事无益,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随本邑缙绅高布、唐梦费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琦为之作序。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
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
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作《婚嫁全书》。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自春至秋,病足卧床。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张嵋《古香书屋存草》作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
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坛病逝,作《挽念东高先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怀刑录》。秋,率毕氏弟子赴省城应乡试。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六月,唐梦贵病卒,蒲松龄代本邑缙绅作《祭唐太史》文。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淄川一带大旱,蒲松龄作《阮亭先生归思二十四韵》。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作《农桑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作《药祟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朱细病卒,蒲松龄作《挽朱子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代民众揭发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妄增田赋银两。岁暮,撤
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作《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
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叔琳。
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蒲松龄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6岁。
2、创作聊斋
蒲松龄5岁的时候,正值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
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
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
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
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
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琢
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
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
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
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
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
《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
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
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崂山道士》。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
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
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
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
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
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但是很快就有专家
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
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
是蒲松龄的白日梦。他的这种梦,就是想表达男性的一厢情愿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法国
著名作家雨果,即《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
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更需要依靠他的想象,蒲松
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象,
《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
峰。收集500余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
(二)《聊斋志异》评述
1、创作背景
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
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
满腔孤奋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
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
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
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
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
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
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
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
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
因。
2、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
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
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
中一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设计方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环境艺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菏泽单县教体系统第四次引进高层次人才(110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方案
- 多肉花卉养殖知识培训
- 铝土矿尾矿处理与综合利用方案
- 工程合同管理与执行方案
- 河南政治高考真题及答案
- 高频考点英语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福建省儿童医院招聘6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MOOC答案】《VLSI设计基础(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东南大学)章节作业慕课答案
- 县级医院医保管理办法
- 2024年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
- 甲状腺结节术后护理
- TCSF00782023森林草原消防无人机巡护作业技术规程
- DB62∕T 4964-2024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技术规范
- 水泥标准培训课件
- 2025秋二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5 去外婆家
- 2025年七一党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教育党课
- 2025年《互联网销售》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