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读解思路】通读全文、略读题目串译全文、圈画难点“三联系”释疑、推断代入、检查、确认答案[注]“三联系”:联系课内外、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与今。(没有被攻下的城邑只有两座了。)考题回顾: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嘲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答案:C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担心祸及自身,常常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下决心要清除所有不正直不忠心的官吏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2、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3、掌握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4、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3、掌握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二、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三、命题规律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在《考试说明》所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范围之内。
四、考向预测对明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趋势的预测:
1.题型较稳定,在第Ⅰ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命题材料中句中的实词往往与课文中的实词对照设题。
2.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从近年的高考卷来看,实词的选择有两个特点:①重视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实词的基本用法。②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3.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是重点,一词多义需要掌握一个实词的多种义项及其具体的应用语境。古今异义要求在记忆的同时加强对词义演变关系的理解。第二,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需要重点掌握的常见的文言实词为主,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常见实词的能力。题干的表述都是要求考生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语境义复习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原则:1、看题内:结合所给文言文本身语段,主要是语境和前后的句法,进行推断。2、想题外:看题内不行,则联想课外的与这个实词有关的现代汉语词汇和其本身音形上的特点。内外结合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一、语境推义法(因文定义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推义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城”作主语,是“攻取”还是“被攻取”?需要“老弱女子”“巡视”城楼吗?
C
文段阅读1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B文段阅读2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侯史高。推断:“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
”之义。文段阅读3阿谀奉承、钻营取巧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应答结构想想看: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二、结构推义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越来越2.通五经,贯六艺。贯通例:(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例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例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a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应理解为:“疲倦”、“疲惫”。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
。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
的意思。疲劳年幼同义复词:“敝”:疲劳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
分析: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
项这一正确的答案。D
例:顽鲁者亦当矜怜,贤俊者自可赏爱。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能够解释“顽鲁”意思的项: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D
愚昧而愚蠢的也应该加以怜悯,有才能的固然值得喜爱。1.追亡逐北。败逃者,逃亡的人2.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里佩着3.攘除奸凶。排斥、排除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择、选拔试试看:追击战败逃跑的敌人排斥那些奸滑的凶恶的人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挑选好的人才任用他,选择好的建议听从它。“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比较难以理解。但借助该整齐的句式,就好推断了。“贤”对“忠”,意思相近;“以”对“用”,意思也应该相近。
以:任用,推荐。
请判断A项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是否正确?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造: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悦服:愉快[析]“周穷振乏”,“穷”与“乏”相对,“周”于“振”应相对,“周”有“济”之意,所以此处“振”通“赈”,救济。【解析】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1、语境推断法2、结构推断法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赖有声。
解析:
借书,借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是什么珍本秘籍,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所以,“借”应当理解为“积”,是“堆叠”的意思。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
之意。险固的地方公占据肴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三、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将军身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盔甲,手持锐利的武器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坚”解“
”,“锐”解“
”才能搭配。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名词或代词动词或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结构一般语法结构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例1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城:构筑城墙(07年海南、宁夏卷)
【推断】“城”后面是名词“州”,“城”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作动词用。词义“筑城墙”显然是正确的。
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立:立即(09年江西卷)
{推断}“贫者”是主语,“还”是谓语,它们中间的就应是状语,所以“立”应是副词,“券”名词,但它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应是“把债券”。信誉相信
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
”之意。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③信义著于四海
(《赤壁之战》)④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
”之意。确实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
”之意。
信物
④句“无”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
”之意。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信誉、正义的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xìn):言语真实,不虚伪推导提示:“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做“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信名词⑦真实、可靠的
其信然邪?其梦邪?⑧诚实、诚信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形容词动词④相信、信任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⑤任凭、随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⑥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副词⑨实在、的确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①实情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②信物、信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③使者自可断来信(这里指媒人),徐徐更谓之成语助记: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信而好古信而有征信手拈来信以为真背信弃义言而无信1、A、楚怀王贪而信张仪B、信义著于四海2、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动词,相信B、名词,信誉副词作状语,非常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动词,渡过试试看: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信用正义的声望很高,闻名天下
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佛印很像弥勒佛。乘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但是他一样可以过江根据位置推知词性推断词义80.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绝(jué):(绳索)断→一般的断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绝动词③停止、消失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④穿过、经过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副词⑥极、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①断、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②横渡、横穿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成语助记:
冠缨索绝韦编三绝络绎不绝与世隔绝悲痛欲绝绝裾而去惨绝人寰冠绝一时风华绝代空前绝后赞不绝口悲痛欲绝形容词⑤隔断、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例1.庭除甚芜
除:废弃。例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C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
”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胡威从京城前去看望他。亲自放驴,拿柴来烧火煮饭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柴草拓展视野(09年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的“季”应是“(秋天)最后一月”,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典型错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此题中考查的四个实词并不在《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之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不要仅仅局限于120个规定掌握的实词,而是要拓宽“视野”,多多益善。
[练习2]:怎样理解其中的三个“意”呢?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狼。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意”作主语,为名词,“相貌、样子”。③“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1、语境推断法2、结构推断法3、语法分析法(上下文)(相反、相近)(成分、词性)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B迁移
四、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熟悉的成语、词语,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1、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而郑氏数千人指责他都能独自保全。
1、课文迁移法联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六国论》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课文迁移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善:友好(09年广东卷)
“善”理解为“友好”是否正确?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友好,与……交好。
例3:若真鄙儒也鄙:见识浅陋(09年北京卷)《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
”见识浅陋“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
”中的“妄”义同,为“
”之意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同成语“
”中的“恪”,是“
”之意。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
”中的“副”,为“
”之意。名副其实符合轻举妄动胡乱2、成语联想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做官的时候清廉自律,从来不过问私事,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练习1、收天下之兵()2、势拔五岳掩赤城()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5、坚甲厉兵以备难()短兵相接出类拔萃言听计从屡试不爽厉兵秣马
1、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联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偏私2、斯言虽小,可以喻大明白,通晓试试看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1、不以外夷见忽。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5、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日薄西山不速之客疾风知劲草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哪些课文语句或成语中有相同的意义?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必须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
3、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由前者衍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词,再依据语境取舍。A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C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遁逃遁逃索求索、搜索求,找聆聆听听
节制气节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关节节操
链条式引申:朝—朝拜—朝廷—朝代
3、双音联想法组词推断有两种方法: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等例1、愿稽旧指,选精锐为亲兵。
“稽”可以联想到“稽查”解释为“查考”。例2、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解释为“制止”。朝动词名词④早晨(zhāo)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服衣冠⑤朝廷,朝代(cháo)
圣朝以孝治天下。
入朝见威王。①朝见,朝拜,上朝(cháo)相如每朝时,常称病。②使朝见(cháo)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③拜见,拜访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成语助记:朝三暮四改朝换代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朝发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辞动词名词④口供
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⑤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①责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②告辞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③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成语助记: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不达意辞微旨远卑辞厚币一辞莫赞假人辞色大放厥辞万死不辞一面之辞义不容辞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含义。
1.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_________________
3.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_________________了:明白,了解戚:忧愁面:当面【思路】以上这些词都可以用双音词推断法确认。了:了解、明白;戚:忧戚,忧伤;面:当面,名词作状语。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试试看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1、语境推断法2、结构推断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五、字形分析法(因形求义法)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解答:籴——买进粮食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粜(tiào)——卖出粮食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字形分析法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
有关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
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
有关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一定要注意字形和表意的形旁哟!兵器动物人的行为禾--
皿--
宀--
贝--
纟--
求--
隹(zhuī
)--
歹--
月--
目---
五谷金钱死亡器具丝麻肉房舍毛皮眼鸟雀
“页”部“页”部的字多与人头(或人头动作)有关:【顶】--摩顶放踵:顶,头顶。
磨伤头顶直至脚跟,形容极度损伤自己,不辞劳苦。【颐】--颐指气使:颐,下巴。颐指气使用面部表情和出气发声作出示意来指使别人。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顾】--回头看【题】
--额头,引申为题目、标题。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例句: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②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缢:上吊,吊死﹚﹙绡:丝织品﹚(缒:用绳子往下吊)(赂:贿赂)(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推断】“纟”与丝织品有关。借助句子内部语境,这里应该是“绳索”。当他们用绳索把燕父子捆绑起来。【推断】“绳”是用来捆绑东西的,这里引申为约束、制裁绳索(2)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约束、制裁例:有一个侍卫军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当他们用绳索把燕父子捆绑起来。1、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2、抚军亦厚赉成名。3、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zi)。4彀(gou)士十万人5、夜入其家,探其箧(qie),不使之知觉。6、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用鞭棍等打人赏赐钱财弓箭手小箱子双目失明试试看:晚上回来,忘了带回牛,父亲发怒了,鞭打他
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有个富翁,许多商人向他借贷资金。
晚上进了他的家里,在他的小箱子里搜索,不让他知道。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7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德璐:美玉瑕:玉上的斑点【解析】
可见,用“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见”通“现”:出现“要”通“邀”:邀请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想想看:字音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六、通假推断法
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六、通假推断法把女子接过来成亲你今天要是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
例: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音同形近),语意通顺。1、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通“促”,催促张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张说,让他赶快作证。
天的尽头,云呈现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又变得五光十色试试看: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3、复之以掌4、卒然临之而不惊通“雇”,雇佣
通“翌”,第二天通“覆”,翻转,倾覆通“猝”,突然崔家雇人刺杀我,请让我把这件事上报给上级。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他用手掌去罩住它,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5、“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文:同“纹”;纹路,纹理。“得”通“德”,感激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俸禄)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一、语境推断法(上下文)二、结构推断法(相反、相近)三、语法推断法
(成分、词性)四、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六、通假推断法(同音、音近)方法小结五、联想推断法(成语、教材)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也可以不断总结,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如果我们能把积累和推断方法结合起来,我们就有了进入“文言王国”的一双有力的翅膀,我们就会飞到一个新的天地,飞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言实词1、通假字2、偏义复词4、古今异义5、词类活用【知识网络】3、一词多义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不。副词通假字的类型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同“纵”;与“横”相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洞察与解读
- 2025年日语备考真题及答案高中
- 石灰基保温材料改进-洞察与解读
- 船舶拆解经济性评估-洞察与解读
- 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实施方案2025.4.16
- 机关单位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四川南充市阆中市“阆苑英才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师)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5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中级)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 2020-2025年中级会计职称之中级会计经济法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 2025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展会活动疫情防控措施及应急预案
- 安全经验分享:中石油触电事故安全经验分享
- 露天采石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资料
- 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 大五人格与职业性格匹配研究
- 斜视手术课件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字图像处理Ⅱ》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 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配合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