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煤层气储层特征第三章煤层气钻井技术与工程设计第四章煤层气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第五章煤层气测井第六章煤层气钻井第七章煤层气增产技术第八章煤层气排采控制理论与工艺技术第九章煤层气数值模拟《煤层气开发与开采》第一章绪论《煤层气开发与开采》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2.4煤储层的渗透性2.5煤储层的孔隙压力与原地应力2.6煤储层的吸附性、含气性2.7吸附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2.8煤的煤阶概念及特点煤层气储层特征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层气储层特征煤:§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由于成煤物质和聚煤条件的不同,煤分为:
☞腐植煤
☞残植煤
☞腐泥煤由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固体可燃矿产,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由于生物化学作用的不同和地质化学因素的差异,使煤成为含有几十种煤岩显微组分的复杂混合物。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且不均一。煤:§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层:自然界中在特定环境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来沉积成层的可燃矿产,由有机质和混入的矿物质所组成。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层:自然界中在特定环§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储层:鉴于煤层是煤层气的载体,煤层气界将煤层称之为“煤储层”(即煤层气储层),以示与煤层、常规油气储层的概念区别。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独特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非常规储层:典型的自生自储、多重孔渗的有机储层特有的产出机理:排水—降压—解吸-采气§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储层:鉴于煤层是煤层气的§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成煤物质:由于聚煤条件的不同,沉积了不同的成煤物质,主要包括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稳定组分和浮游生物等。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为腐植煤,在沼泽环境中形成。由高等植物的稳定组分(角质、树皮、孢子、树脂等)富集而形成的为残植煤,在沼泽环境中形成。由沼泽、泻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还原环境下经过腐解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成煤§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聚煤作用:聚煤作用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诸因素综合作用由高等植物及浮游生物经过复杂物理化学变化聚集成煤的过程。
物质基础:植物遗体;
气候条件:温暖潮湿;
古地理条件:常年积水洼地;
古构造条件:缓慢下沉。§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聚煤聚煤环境§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聚煤环境§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河流相冲积相沼泽相聚煤环境——
沉积相分布§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河流相冲积相沼泽相聚煤环境——沉积相分布§2.1煤的化§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它分为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两个阶段。§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成煤§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称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对于腐泥来说,则经历了硬腐泥、腐泥褐煤、腐泥亚烟煤、腐泥烟煤到腐泥无烟煤的媒化作用。成煤作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一、成煤物质与聚煤作用从成第二次煤化作用阶跃:热裂解气生成湿润热、内在水分、环缩合度等极小孔隙率、总孔容、微孔孔容、孔比表面积等继续增大生气作用和吸附性进一步增强含气量增高主要依赖于有限新生孔容空间第三次和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甲基大量脱落大分子结构有序化程度明显增强孔隙率、孔容、孔比表面积、基本结构单元等达到极大孔隙空间明显增大吸附性极度增强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之后:生气作用基本停止,气源消失镜质组孔隙率、总孔容、微孔孔容、孔比表面积等显著变少内在水分从增大变为减小吸附热开始急剧降低吸附能力趋于消失第一次煤化作用阶跃:水分显著减少边基侧链脱落生成油气煤中微孔增多,比表面积增大吸附性增强孔隙空间被快速充填煤层气生成-吸附性增强-煤层气储集生成作用停止-吸附性消失-煤层气残留/逸散第二次煤化作用阶跃:第三次和第四次煤化作用阶跃:第四次煤化作§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规则部分§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不规则部分§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结构§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
煤的工业分析又叫煤的技术分析或实用分析。它包括水分、灰分和挥发分产率以及固定碳四个项目,用作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
煤质特征:——通过工业分析指标来表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的工业分析§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是一种有机岩,利用研究岩石的方法来研究煤的学科称为煤岩学。换言之,煤岩即煤的有机岩石性质和特征。
煤岩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煤是一种有机岩,利用研究岩§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宏观煤岩特征:按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分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即: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丝炭。§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宏观煤岩特征:按宏观煤岩成§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中国煤的分类: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规定,煤分为14大类。
无烟煤(anthracite)
贫煤(meagercoal)
贫瘦煤(meagerleancoal)
瘦煤(1eancoa1)
焦煤(cokingcoal)
肥煤(fatcoaL)
气煤(gascoal)1/3焦煤(1/3cokingcoal)
气肥煤(gas—fatcoal)1/2中粘煤(1/2mediumcakingcoal)
弱粘煤(weaklycakingcoa1)
不粘煤(non—cakingcoal)
长馅煤(longflamecoal)
褐煤(browncoal;1ignite)§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特征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光学性质:颜色、光泽、反射率、折射率、吸收率;机械性质:硬度、脆度、可磨性、断口;空间结构性质:比重、表而积、孔隙度、压缩性;电磁性质:介电常数、导电性、磁性;热性质:比热,导热性等。§2.1煤的化学组成、岩石学特征二、煤的化学组成与煤岩煤质§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一、煤层特征描述煤层的发育特征:含煤地层、含煤系数、煤层及煤层组、煤层稳定性、煤层结构、煤层分叉与尖灭、夹矸等。煤层的几何特征:煤层厚度、煤层底板标高、煤层埋深等§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一、煤层特征描述煤层的§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二、煤体结构分类原生结构煤构造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煤体结构瓦斯地质学中对煤体结构进行的宏观分类是根据煤体破坏程度进行的,可分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和糜棱煤§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二、煤体结构分类原生结§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二、煤体结构分类§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二、煤体结构分类§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三、煤层气赋存状态认识和了解煤层气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是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勘探开发的必要工作。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煤层气以、
和三种形式储集在煤储层中,且以为主。溶解态游离态吸附态吸附态§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三、煤层气赋存状态溶解§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吸附态煤层中煤层气的含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孔隙的容积,用溶解态和游离态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因此必定存在其它赋存状态——吸附态。吸附量与煤的比表面积、温度和压力有关。这种吸附是通过分子间的引力实现的,是可逆的,属物理吸附。煤的比表面积相当大,采用CO2
做介质测得煤的比表面积大体为50~200cm2/g,这也正是煤对煤层气有着强烈吸附能力的原因所在。吸附态总量达到煤层气90%以上§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吸附态煤层中煤层气的含§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煤层气储集层多数情况下是饱含水的,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必定有一部分煤层气要溶解于其中。但量比较少在1%-5%间溶解态§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煤层气储集层多数情况下§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游离态煤的孔隙或裂隙中有一部分自由气体,称游离态气体。这种赋存状态的气体符合气体状态方程。其运移动力是压力,因其在高温高压下会溶解于水,存在于不被水占据的割理和裂缝孔隙中。量很少,1%左右§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游离态煤的孔隙或裂隙中§2.2
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吸附等温线吸附态煤层气可用吸附状态方程来表达,但最直观的是吸附等温线,即状态方程的图示形式,它反映了等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压力的关系。吸附等温线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评价煤层对气体的最大吸附能力,实测值往往偏低;②预测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降低时释放出气体的最大值和释放速率;③确定临界解吸压力。④确定气饱和度。特别是在气体处于未饱和状态,即所含气体量未达到最大吸附能力时,这一测试相当重要。§2.2煤层特征描述及煤层气赋存状态吸附等温线吸附态煤层气§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成因
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采气§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成因§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的孔隙类型及其成因简述类型成因简述对煤层气的运移作用原生孔胞腔孔成煤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细胞结构孔+屑间孔镜屑体、惰屑体和壳屑体内部颗粒之间的孔+后生孔角砾孔煤受构造应力破坏而形成的角砾之间的孔+++碎粒孔煤受构造应力破坏而形成的碎粒之间的孔++淋滤孔煤中经流水淋滤作用而形成的孔++变质孔气孔煤变质过程中产生气体和气体聚集形成的孔++矿物质孔铸模孔煤中矿物质在有机质中因硬度差异而铸成的印坑
溶蚀孔可溶性矿物质在长期气、水作用下受溶蚀而形成的孔+晶间孔矿物晶粒之间的孔+注:+++为作用大;++为作用中等;+为作用小;空白为没有作用煤中孔隙成因§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类§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尺度§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尺度§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成因§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成因§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煤的基质孔隙特征与煤化程度有密切关系。随煤化程度升高,基质孔隙的孔容和孔面积出现有规律的变化§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一、煤储层的孔隙煤中孔隙发育§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型割理是内生裂隙,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外生裂隙相对应,是煤化过程中失水及烃类产生,煤基质收缩引起张力及高流体压力引起,通常分为两组,面割理和端割理,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层面方向面割理:割理中延伸距离较长、范围较大的一组,受最大主应力控制端割理:延伸范围局限于面割理之间,受最小主应力控制§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型§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型组合类型网格状半网状孤网状孤立状特征主内生裂隙与次内生裂隙均相交部分主内生裂隙存在与之相交的次内生裂隙大部分次内生裂隙仅一端与主内生裂隙相交大部分次内生裂隙两端均不与内生裂隙相交仅发育主内生裂隙或次内生裂隙示意图
相对渗透性好中等差很差内生裂隙组合类型表§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型§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概念及类§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天然裂隙的分类煤的显微裂隙组合关系§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天然裂隙§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a—规则网状割理,面割理和端割理将煤体切割成立方体基质块,平顶山六矿下石盒子组b—不规则网状割理,无法区分面割理与端割理,济源下冶太原组C---直线型断续、连续割理,仅发育一组面割理,平顶山一矿下石盒子组割理及裂隙不同形态§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a—规则网状割理,面割b§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及裂隙不同形态d—S型割理,仅发育一组断续展布的张性面割理,晋城寺河矿山西组3号煤e—多期叠加型,反映两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反光,×160,焦作古汉山山西组§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及裂隙不同形态d—S§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不同形态割理成因图2.21I1中面割理沿最大主应力场方向延伸,端割理则沿最小主应力场影响延伸,从而形成规则的网状割理。当构造应力场各向同性或较弱时,形成不规则网状割理(图2.21中I2)。如果主应力差较大,则形成线性连续或孤立状割理(II1)。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S型割理(II2)。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复杂的割理类型(III)。§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不同形态§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裂隙不同规模不同规模裂隙特征§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裂隙不同规模§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密度与煤阶早在1963年Ammosov与Eremin就指出割理密度从褐煤到中挥发分烟煤逐渐增加,然后向无烟煤又逐渐降低的现象存在3种关系:(1)随煤阶增高呈偏正态分布,表达式为§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密度与煤§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密度与煤阶第二种与Laubach等人的相同,割理密度随煤阶增高在Ro,max=1.3%时达到极大值,之后保持稳定§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密度与煤§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密度与煤阶割理密度随煤阶升高而增加,在Ro,max=1.3%时达到极大值,而后在Ro,max=1.3%to4%之间缓慢降低,当Ro,max超过4%后割理密度不再变化§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密度与煤§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上述分析可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割理在中等煤阶焦煤、挥发性烟煤中最为发育,为割理发育预测提供了思路。§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上述分析可得§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与矿化作用割理的矿化是指煤化作用,甚至后生作用过程中,割理被矿物质充填形成脉体。割理的充填直接影响其导流能力和储层的连通性,引起人们关注。充填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自生或后生矿物§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与矿化作§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与煤类型割理发育控制因素割理分布在亮煤及镜煤中§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割理与煤类型割理发育控制因素§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的孔隙结构研究方法§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的孔隙结构研究方法§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天然裂隙的研究方法
煤中裂隙观察研究应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化。首先分析矿区地质构造背景,有目的地设置观测点,在裸露完整、干扰小的观测点易于追踪的代表性煤壁进行观察描述。观测时,要求方向定位准确,主次关系明了,对肉眼可见的裂隙几何形态参数量化。然后采集定向样品,进行微小裂隙的观测分析。采样要标定样品的空间方位(尽可能与天然裂隙的破裂方向一致),并保证一定的块度。定向样品磨制成二维或三维光洁面,在层理面上观测裂隙的方向、主次关系、长度、宽度、密度、间距,剖面上观测裂隙高度、垂向分布情况以及组合关系等。§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天然裂隙§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天然裂隙的研究方法煤中裂隙的研究以采集裂隙参数为途径,以识别裂隙的类型、切割关系、空间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内容,以查明裂隙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影响为目的。裂隙参数包括张开度、长度、高度、产状、充填特征、裂隙密度及空间组合特征等。室内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的观测查明裂隙的微观特征。§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煤中天然裂隙§2.3
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及裂隙研究意义(1)高产煤层气藏预测一般而言,中变质亮煤一半亮煤割理最发育,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因此,在其它条件,如含气率、解吸一扩散速率等−满足时,是煤层气勘探的首选目标。(2)最佳开发策略的制定。通常面割理方向渗透率是其它方向的3-10倍,与端割理渗透率之比高达17:1。钻井及压裂方向垂直于面割理方向。§2.3煤储层的孔隙与天然裂隙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割理及裂隙研2023/8/1455§2.4
煤储层的渗透性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也就是说,渗透性是指岩石传导流体的能力,渗透性优劣用渗透率表示。表达式适用单位为md,1md=10-3µm2一、概念粘度为1mpa.S的流体,在压差1atm作用下,在通过1cm2、长度为1cm的多孔介质,其流量为1cm3/s时,该多孔介质渗透率即为一达西2023/8/155§2.4煤储层的渗透性储集层的渗透性是2023/8/1456§2.4
煤储层的渗透性一、概念有效渗透率:煤中多相流体共存时,煤层对其中的每相流体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分别用kw和kg来表示水和气的渗透率,则相对渗透率:煤中多相流体共存时,每相流体有效渗透率与其绝对渗透率比值,分别用krw和krg来表示水和气的相对渗透率,则2023/8/156§2.4煤储层的渗透性一、概念有效渗2023/8/1457§2.4
煤储层的渗透性二、渗透率影响因素1.有效应力与原地应力有效应力为总应力减去储层流体压力。垂直于裂隙方向的总应力减去裂隙内流体压力,所得的有效应力称为有效正应力,它是裂隙宽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有效应力增加,导致裂隙宽度减小,甚至闭合,使渗透率急剧下降。Somerton的实验研究发现的有效应力(σ)与渗透率(k)存在如下关系[Mckee等给出了更为完善的关系式2023/8/157§2.4煤储层的渗透性二、渗透率影响因2023/8/1458§2.4
煤储层的渗透性王洪林等根据大量资料指出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渗透率呈指数降低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3/8/158§2.4煤储层的渗透性王洪林等根据大量2023/8/1459§2.4
煤储层的渗透性原地应力,特别是最小主应力对煤储层的渗透性影响严重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3/8/159§2.4煤储层的渗透性原地应力,特别是2023/8/1460§2.4
煤储层的渗透性2.Klinkenberg效应在多孔介质中,气体分子就与通道壁相互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孔隙表面滑移,增加了分子流速,这一现象称分子滑移现象,这种由气体分子和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称Klinkenberg效应由上式可知由Klinkenberg效应造成渗透率的增量为:二、渗透率影响因素K:气测渗透率,ko:等效液相渗透率b:滑脱常数pm:压力差2023/8/160§2.4煤储层的渗透性2.Klink2023/8/1461§2.4
煤储层的渗透性3.基质收缩效应实验表明,煤体在吸附气体或解吸气体时可引起自身的膨胀与收缩。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降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时,煤层气便开始解吸。由于煤体在侧向上是受围限的,因此煤基质的收缩不可能引起煤层整体的水平应变,只能沿裂隙发生局部侧向应变。基质沿裂隙的收缩造成水平应力下降,有效应力相应减小,裂隙宽度增加,渗透率增高。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3/8/161§2.4煤储层的渗透性3.基质收缩效2023/8/1462渗透率与样品尺寸的关系由于煤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较大样品显示出渗透率较高。§2.4
煤储层的孔渗性4.样品尺寸二、渗透率影响因素2023/8/162渗透率与样品尺寸的关系由于煤的天然裂缝发2023/8/1463§2.4
煤储层的渗透性三、渗透率测量方法1.实验室测试储层的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的实验测试,是在渗透率仪上进行的。相对渗透率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一是非稳态法,该方法首先用盐水将煤心饱和,而后注入气体排出盐水,记录随时间排出的水和气量及压力等数据,计算出气、水相对渗透率;另一种是稳态法,该方法是同时将水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恒速注入煤心,记录水、气的排出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求出相对渗透率。非稳态法更适合于孔隙度低的煤心。2023/8/163§2.4煤储层的渗透性三、渗透率测量方2023/8/1464§2.4
煤储层的渗透性三、渗透率测量方法2.测井Faivre和Sibbit提出了一种利用双侧向测井计算渗透率的方法,即F-S计算方法cf—比例因子,由个地区统计数据求取,或由地区经验取值,也可实验测定2023/8/164§2.4煤储层的渗透性三、渗透率测量方2023/8/1465§2.4
煤储层的渗透性三、渗透率测量方法(3)试井众多的储层参数可通过试井获取,如储层压力、压力梯度、渗透率、流动系数、表皮系数、调查半径、储层温度、破裂压力、破裂压力梯度、闭合压力、闭合压力梯度等油气领域试井方法较多,但对煤层气而言,目前被人们公认的是注入—压降试井。这是由于采用注入—压降试井,可保证在煤储层内形成单相水流,从而获取单相水流的渗透率。2023/8/165§2.4煤储层的渗透性三、渗透率测量方2023/8/1466
。§2.5
煤储层的吸附性与含气量测定吸附性2023/8/166。§2.5煤储层的吸附性与含气煤对甲烷吸附/解吸的物理化学特征
煤田地质界普遍认为,煤中有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是带有支链和各种官能团的缩合稠核芳香系统,支链、官能团与缩合芳香核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到煤的化学工艺性质。随着煤化程度加深,基本结构单元中六碳环的数量不断增加,支链和官能团逐渐减少。
煤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有机固体,煤体相内的碳原子被四周的碳原子吸引,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当煤孔隙表面形成,则表面的碳原子至少有一侧是空的,因而出现受力不平衡(煤具有了表面自由能)。当孔隙中存在甲烷分子时,甲烷分子就被煤的表面所吸附。煤对甲烷吸附/解吸的物理化学特征煤田地质界普遍认为,
大量的碳素材料研究表明,煤、焦、炭、炭墨等非晶质高碳物料都是由微晶石墨片或芳核组成,其尺寸大小不等,小的零点几微米,大则几十微米。Kaplan认为,石墨中芳香碳层之间的结合能为5.4kJ/mol左右,基本属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VanDerWaals)作用。甲烷因其饱和的成键结构而表现出极大的化学惰性,其9.4kJ/mol的液化热却是很好的说明。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当甲烷吸附于煤的表面时,最大吸附势仅为2.65kJ/mol,这显然属于一物理吸附过程。煤对甲烷吸附/解吸的物理化学特征大量的碳素材料研究表明,煤、焦、炭、炭墨等非晶质高碳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差异性质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吸附力范德华力(vanderwaals)化学键力吸附热近于液化热近于化学反应热吸附温度较低(低于临界温度)相当高(远高于沸点)吸附速度快有时较慢选择性无有吸附层数单层或多层单层脱附性质完全脱附脱附困难,常伴有化学变化煤对甲烷吸附/解吸的物理化学特征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差异性质物理吸附化学吸附2023/8/1470煤吸附CH4的数学模型常用的吸附理论和模型有:■
Langmuir单组分层吸附理论:
Langmuir方程■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BET方程■
Polanyi吸附势理论:
D-R、D-A方程对模型的精度问题,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结论。目前多采用Langmuir方程:▲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方程形式简单、使用方便。▲虽有误差,可满足工程需要。2023/8/170煤吸附CH4的数学模型常用的吸附理论和模2023/8/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1BET二常数表达式见式:
该理论除接受了Langmuir提出的动态平衡、固体表面是均匀的等假设之外,认为吸附是多分子层。BET方程主要用于描述中孔丰富的多孔性物质,但用于超临界状态流体时偏差较大,可用来描述Ⅰ、Ⅱ、Ⅲ型吸附等温线,并可计算多孔性物质的比表面积。(希朗诺尔、泰勒、埃米特)Langmuir方程:
V=VL
P/(PL
+P)或P/V=P/VL+PL/VL
其主要假设条件是:单分子层吸附、固体有理想的均匀表面、被吸附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等。主要用来描述Ⅰ型等温线。吸附势理论:
D-R方程D-A方程
固体表面存在着位势场ε,位势大小和把气体在等温条件下从气体压力压缩到饱和压力使之液化所作的功有关。
D-R方程一般适合于孔径较小的吸附剂,并且不易发生多层吸附或毛细凝结现象,D-A方程中n随吸附剂的孔隙结构特点而变化,适用范围较宽;
煤吸附CH4的数学模型2023/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12023/8/1472四种方程拟合结果的相对误差曲线
不同模型拟合焦煤吸附CH4的曲线拟合曲线误差曲线煤吸附CH4的数学模型2023/8/172拟合曲线误差曲线煤吸附CH4的数学模型2023/8/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3不同煤级煤吸附不同气体的差异性长焰煤气煤焦煤无烟煤同一煤样吸附不同气体:CO2>CH4>N22023/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3不同煤2023/8/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4
低煤级煤的吸附等温线更接近直线,高煤级煤则具抛物线形态。煤的变质程度越低,其三维网状空间结构越发育,在吸附过程中,当压力较低时,气体分子不足以克服一些交链的阻力进入到这些网状结构中,当压力较高时,气体分子有足够的动力可进入到这些高分子包围的空隙中,称为“固溶现象”。
长焰煤吸附不同气体不同煤级煤吸附不同气体的差异性无烟煤吸附不同气体2023/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42023/8/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5不同煤级煤对CO2的吸附等温线
不同煤级煤吸附CH4的吸附等温线无烟煤吸附CO2等温线出现上翘现象,其它3种煤较接近。随煤级的升高,CH4、N2吸附量增加,即无烟煤>焦煤>气煤>长焰煤。不同煤级的煤吸附不同气体的差异性不同煤级煤吸附N2的吸附等温线不同煤级煤对CO2的吸附等温线2023/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52023/8/1476不同煤级煤吸附不同气体的差异性煤样CH4CO2N2VLPLRVLPLRVLPLR长焰煤27.3316.700.991070.206.720.9737-17.74-36.240.7036气煤23.947.790.991230.362.260.990739.7636.830.9487焦煤28.823.440.996541.821.710.998623.839.960.9986无烟煤60.184.080.997186.341.680.996349.1114.400.9986不同煤级煤样吸附不同气体的Langmuir常数(VL单位为cm3/
g,PL单位为MPa。)2023/8/176不同煤级煤吸附不同气体的差异性煤样CH42023/8/1477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的差异与解吸作用类型划分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吸附过程与开采条件下的煤层气解吸过程的差异对比煤层气物理吸附煤层气物理解吸作用过程吸附偶于煤的热演化生烃、排烃过程之中(是一种“自发过程”)人为的排水-降压-解吸过程(是一种“被动过程”)作用时间吸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百万年计解吸是一个相对较快的过程以天、以小时计作用条件煤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煤热演化生成的煤层气足以满足煤的吸附煤层在演化中逐步脱水、升温、增压煤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有限的降压和极有限的基质孔隙空间几乎是恒定的温度影响因素煤质、基质孔隙内表面积等解吸为游离态的煤层气逸散速度等2023/8/177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的差异与解吸作用类型2023/8/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8不同实验煤样对CH4、CO2、N2等单组分气体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具有吸附/解吸过程的可逆性和解吸过程的滞后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物理吸附客观本质的体现。实验结果与认识: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实验研究2023/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78不同实2023/8/1479
。含气性§2.5
煤储层的吸附性与含气量测定2023/8/179。含气性§2.5煤储层的吸附性煤层-生气层-储集层-产层
从时空配置关系,可以说有煤炭资源分布的地方就有煤层气资源分布,只是富集程度不同而已。
主要富集因素是生、储、保,圈、运作用较弱§2.6
煤储层的含气性含气量:单位重量煤中所含煤层气的体积,单位:m3/t煤层-生气层-储集层-产层主要富集因素是生、储、保,§2.6
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559-2004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970年最早由法国人Bertard首次提出,以后在美国矿业局加速甲烷排放项目研究中采用了此法,称之为直接法。其后被修改完善,美国矿业局(USBM)的关键性修改,把解吸气体积测定分为3个部分:
损失气:指采样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体积,为煤层钻进到样品装罐前逸散的那部分气体。
解吸气:指环境温度压力下自然解吸的气体体积,为煤芯装罐以后解吸出来的气体。
残余气:解吸结束后,仍然残留在煤层中的那部分气体。将样品粉碎到60-200目所释放的气体体积。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解吸气测定:
1.解吸间隔:自然解吸时,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其时间间隔依气量大小和罐内压力而定。美国矿业局:第一点5min,其后10min、15min、30min、60min、120min,直至累计满8h。装罐结束第一次测定为5min,以后每10min、15min、30min、60min、间隔各测定1h,120min直至累计满8h。连续解吸8h后可视表压适当延长解吸时间间隔,最长为24h。
2.解吸终止限:自然解吸持续到连续7天每天平均解吸量小于或等于10cm3,结束解吸测定。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解吸气测定: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损失气计算方法:计算参数:零时间—气体开始逸散的时间;损失气时间—从零时间到样品装罐的时间。计算方法:
1
.美国矿业局直接法(USDM)其依据是气体从一个均一初始浓度的球体恒温扩散的偏微分方程。在零时间,假设气体浓度在球体边界处瞬时降至大气压,扩散系数为常数,孔隙结构单峰分布。解吸初期,损失气体积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的原理。直接法以最初8h损失量与时间平方根成正比的关系外推,横轴截距为损失气时间平方根,纵轴截距为损失气体积。适合于煤芯样品,测值更接近于保压取芯。此法相当于我国常用的最小二乘方法,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损失气计算方法: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直接法损失气计算图示: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直接法损失气计算图示: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损失气计算方法:
2.史威法(S&W):依据与直接法相同。除边界处气体浓度随时间呈函数变化外,孔隙结构为双峰分布,考虑了样品密封到解吸罐前的压力变化,借以提高损失气计算精度。
S&W以曲线进行计算,曲线给出体积校正因子、损失气时间比、地面时间比的关系。根据零时间和损失气时间参数,计算出损失气时间比和地面时间比,然后依据煤体形态因子计算求得。适合于煤屑样品,测值偏低。
3.阿莫克曲线拟合法:其原理同上。通过实际考察,测值偏差较大,应用很少。
4.国内也曾有最小二乘法,测点连线外推法,二项式等。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损失气计算方法: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史威法(S&W)
计算公式如下:
损失时间比
=损失气时间/实测气25%解吸出的时间
地面时间比
=地面暴露时间/损失气时间
利用以上两参数经查表得出体积校正因子,再通过下式计算损失气量。
损失气量
=实测气体积
×(体积校正因子
-1)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史威法(S&W)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损失气计算方法比较: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损失气计算方法比较: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比较结果:
1.直接法实际应用测值较高,适宜煤芯样品,与保压岩芯结果较接近,在解吸初期即可得到。
2.史威法测值较低,只有在解吸结束后才可求得,适于气含量低的煤。
3.阿莫克曲线拟合法数值偏高。结论:比较可知,建议使用直接法。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比较结果: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残余气测定方法:
残余气:指解吸结束后,仍然滞留在煤层中的部分气体。因为不能采出,美国一般不测试。
1.测试方法:球磨法。
解吸测定结束后,选取500g样品,装入球磨罐,在球磨机上球磨,球磨2-4h后,把球磨罐放入恒温水浴,间隔一定时间测定残余气体积。
2.残余气测定终止限:连续7天,解吸的气体量平均小于或等于10cm3,则残余气测定结束。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残余气测定方法: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标准温度压力校正:测得的解吸气、损失气、残余气需经标准温度压力条件(200C,101.325kPa)校正。
VSTP=273.2*P*V/101.325*(273.2+T)
式中:VSTP--标准状态下的气体体积,cm3;
P--大气压力,kPa;
T--大气温度,℃;
V--气体体积(解吸计量读数),cm3。
数据处理: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数据处理: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1.气体体积计算:
G=V/m
式中:G——实测的自然解吸气含量,cm3/g;
V——实测的自然解吸气体积,cm3;
m------样品总重量,g。
2.气含量计算:煤层气含量等于损失气含量、实测的自然解吸气含量和残余气含量之和。
3.计算数值精度要求:煤层气含量数据保留2位小数。
气含量计算: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气含量计算: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
煤层气含量测定报告分为单样品测定报告和测定汇总报告。
1.单样品测定报告主要包括:自然解吸原始记录、残余气测定原始记录、解吸曲线图、损失气计算图、工业分析结果、气组分分析结果、煤质分析结果、煤岩鉴定结果和单样品测定成果报告等。
2.汇总报告汇总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煤层气含量测定汇总表。
成果报告: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成果报告:煤层气含量测试方法2023/8/1494§2.6煤储层的储层压力、原地应力一、储层压力定义作用于煤孔隙-裂隙空间上的流体压力(包括水压和气压),故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2023/8/194§2.6煤储层的储层压力、原地应力一、2023/8/1495§2.6煤储层的储层压力、原地应力202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供应链专员招聘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广西玉林市四校联考(北流一中、玉林一中、容县中学)高二(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hpv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资发放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单片机控制技术c语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防管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森工招聘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镇江警校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药学管理法试题及答案
- 2014年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诊治指南
- YS/T 617.1-2007铝、镁及其合金粉理化性能测定方法 第1部分:活性铝、活性镁、活性铝镁量的测定 气体容量法
- GB/T 1972-2005碟形弹簧
- 保育员三级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画册设计工作计划模板
- 送达地址确认书(诉讼类范本)
- 东北地区玉米施肥现状、问题与对策
- 图文全文解读2022年发改委发布《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PPT
- 钢铁中日材料对照表
- 涟水县高沟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工作手册》(共58页)
- 脊柱外科专科查体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