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题(部编版) 说明文阅读(难点)(原卷版)_第1页
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题(部编版) 说明文阅读(难点)(原卷版)_第2页
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题(部编版) 说明文阅读(难点)(原卷版)_第3页
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题(部编版) 说明文阅读(难点)(原卷版)_第4页
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题(部编版) 说明文阅读(难点)(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说明文阅读(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和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一种实用文体。二、说明文的分类。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的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三、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四、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过程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例如介绍某种东西的制作过程。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一般来说,事例说明文都会用到逻辑顺序,且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里,会用到多种顺序,包括各种逻辑顺序。例如讲到保温瓶保温的原理,必然会涉及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五、说明文的结构方式。1.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还是由结果到原因等等。3.并列式。实际上是平行分式。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说明内容来决定文章有多少个平行分式,而且每个平行分式之间只有逻辑上的并列。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帮助读者掌握重点内容。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3.作比较: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与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其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更加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一句,就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是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10.引用(引用说明):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其作用是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引用故事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七、两种说明方法的比较。1.下定义与作诠释。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例句: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了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2.作比较和打比方。一般来说,作比较与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异。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显示出来;打比方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从而了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句: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八、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从以下三点入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九、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思想,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中心句。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分析、解释、举例作用的句子。十、考点梳理。1.对文章说明的对象和内容的考查。这是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但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的区别。说明对象是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而说明内容往往是这个事物的具体特征或事理的具体内容,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审题。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近年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逐渐由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转移到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为主。3.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示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①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③分清主次,综合归纳。4.对说明文的结构的考查。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5.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做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十一、解题方法。1.找准说明对象。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就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在说明的内容和对象中,有时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又不对某些内容加以说明,为了扣住说明的中心,使文章更简洁,中心更突出,所以就会把联系不紧和无关的内容省掉。3.从文中提取有关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说:“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将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列入“精读的评价”要求中。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而且对文章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①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③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4.分析说明顺序。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介绍事物在空间位置的关系,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的内在联系,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结构,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多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示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5.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而不可泛泛而谈。这类题目中比较难的题是怎样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的句式。6.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所以在做题时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在回答问题时仍然是要结合句子本身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回答段中加点的词(或关键词)能否去掉的方法:这是检查对用词准确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应分三步来做,先回答能否去掉(不能去的情况较多),接着指出该词的含义及表现力,再从用了该词后所起的作用上说明。7.分析引文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的名言名句的含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容,看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就能领悟其目的了。在说明文的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在文段的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在段中叙述故事,一般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同时,也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8.完成开放性试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年来,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的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试题的命制上淡化文体特征,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完成这样的题要求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文章以及题目中涉及的材料,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题目要求。在平时的复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专题知识提升训练专题知识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有些树不怕火沈艺娟①一般而言,树木遇到火,就只有被烧的份儿了。然而天外有天,树外有树,偏偏就有一些树不信命,非要和大自然的规律抗争到底。那么,究竟有哪些不怕火的树呢?②第一个上场的就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选手——红杉。红杉不仅有“世界爷”之名,而且还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作为珍稀的古生植物,人们把它们当作稀世珍宝,绞尽脑汁加以保护,就怕一不小心来个森林火灾给“团灭”了。然而,人们的“溺爱”却适得其反,罕见的红杉在层层保护之下竟然行将绝种。原来,红杉的周围生长着许多冷杉幼树,不断争夺着红杉的养分。只有定期进行火烧,红杉林才能得以不断更新、生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红杉可以“劫后独生”呢?③虽然大火烧掉了红杉的叶子和树冠,但是老叶烧掉之后,新叶很快就生长出来了。而红杉的木质极其坚硬,犹如钢铁一般,并不能轻易燃烧的。不仅如此,红杉厚实的纤维质木皮严密地保护着整个树干,即使是熊熊大火也只能将表皮烤糊。看来,“脸皮厚”也有用武之地!在大火之后,红杉不但获得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可以快速向周围生长,同时,红杉种子只有在没有草木、被火烧透且覆盖草木灰的土壤上才能发芽,经历过火烧的红杉林才能繁衍生息。④美洲选手大显风采,来自非洲的梓桐树也不甘示弱。在外貌方面,梓桐树就以另类的长相先胜一筹。梓桐树的树杈间簇拥着像馒头一样的小节苞,这些小节苞表面都是小孔,小孔里藏满了透明的液体。发生火灾时,小节苞就要展现真正的实力了。它一旦感受到周围的火光,立马会从小孔中喷出火的克星——四氯化碳。当氧气被四氯化碳逐渐取代,火苗就失去了作威作福的能力,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投降。⑤当然,我们中国也不缺实力强劲的种子选手,生长于南方的珊瑚树就是其中的代表。一般情况下,树叶遇到火焰就只有葬身其中,因为树叶中含有一定的油质,火遇到了油自然会越烧越猛。而珊瑚树的树叶则相反,不仅叶质厚水分多,而且几乎不含油质,所以一般的火根本点不着它们。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带有“防火技能包”的珊瑚树也是我国目前防火木的重要树种之一。⑥自然界还有不少不怕火烧的树,比如木质坚硬、散热能力强的海松,“皮厚耐烤”的落叶松,储水量超大的水瓶树。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A.红杉种子只有在没有草木、被火烧透且覆盖草木灰的土壤上才能发芽。B.发生火灾时,梓桐树的小节苞一旦感受到周围的火光,立马会从小孔中喷出火的克星——四氯化碳。C.带有“防火技能包”的珊瑚树是我国目前防火木的重要树种。D.木质坚硬、散热能力强的海松,“皮厚耐烤”的落叶松,储水量超大的水瓶树都是不怕火烧的树。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情况下,树叶遇到火焰就只有葬身其中,因为树叶中含有一定的油质,火遇到了油自然会越烧越猛。”这句话中的“一般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B.“当氧气被四氯化碳逐渐取代,火苗就失去了作威作福的能力,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投降,”这句话中的“作威作福”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C.“而红杉的木质极其坚硬,犹如钢铁一般,并不能轻易燃烧的。”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D.“一般情况下,树叶遇到火焰就只有葬身其中,因为树叶中含有一定的油质,火遇到了油自然会越烧越猛。而珊瑚树的树叶则相反,不仅叶质厚水分多,而且几乎不含油质,所以一般的火根本点不着它们。”这句话运用了做诠释的说明方法。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详实地说明了红杉、梓桐树、珊瑚树这三种不怕火的树。B.罕见的红杉在层层保护之下竟然行将绝种的原因是森林火灾给“团灭”的。C.红杉不怕火,是因为它的木质坚硬,而且有厚实的纤维质木皮严密地保护着整个树干,即使是熊熊大火也只能将表皮烤糊。D.本文依次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树木不怕火的原因,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从各个段落看,是先果后因,先说明结果,再说明原因,这样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喝茶清肠排毒靠谱吗?阮光锋①每天大鱼大肉,吃得太荤,总是感觉肠胃不舒服,赘肉也多了不少,该怎么办?很多人推荐喝茶,说喝茶可以帮助清肠排毒、解油腻、减肥……喝茶帮助清肠排毒真的靠谱吗?茶叶里有什么?②茶叶通常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抗氧化物质,如茶多酚、儿茶素等,也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同时茶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咖啡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具有兴奋大脑神经和促进心脏机能亢进的作用;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喝茶可以分解脂肪?③其实,人体内的脂肪不会因为喝茶而减少,喝茶加速分解脂肪并没有临床依据,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替你燃烧脂肪。④2013年,英国研究人员对31名成年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人分成3组进行观察实验,其中第一组服用绿茶提取物(绿茶提取物的量相当于每天喝8杯绿茶),第二组服用安慰剂,第三组人员前6天服用安慰剂,最后一天服用绿茶提取物,然后让他们运动,并测定其血液中脂肪氧化的数据,结果发现,他们的脂肪氧化并没有发现变化。2012年的研究解析发现,喝茶对于成年人的体重并没有显著影响,也没有减肥的效果。实际上,能够帮助你分解脂肪的方法最有效的只有一种——运动。如果真的想减掉油脂,还是赶紧调节饮食,同时抓紧时间多运动。喝茶能排毒吗?⑤“排毒”本身就是一个营销忽悠概念。实际上,我们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就构建了身体的防线,把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挡住,防止它们进入体内。而免疫系统则能识别侵入体内的外来物质,并把它们消除。肝脏和肾脏则是过滤系统,把进入血液和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滤掉。⑥因此,所有的排毒饮食其实是既没有必要,且是无用的,甚至还可能有害。实际上,近年来我们听说了大量的排毒饮食,但都是没有健康益处的炒作。对于特定病症的人群,排毒饮食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⑦总之,专家提醒,对于希望调节身体状态、以便应付繁忙工作的人来说,应尽快实现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并适当运动。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杯所谓的清肠排毒茶中。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02日,略有删改)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喝茶能否解决肠胃不舒服、多赘肉的问题。B.茶叶的成分及功效。C.喝茶可以分解脂肪、排毒。D.喝茶没有清肠排毒的效果。2.对第④段画线句子解析,正确的一项是()。A.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证明了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燃烧脂肪。B.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证明了只有少量几种食物可以燃烧脂肪。C.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证明了喝茶对成年人分解脂肪没有显著影响。D.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证明了喝茶对成年人分解脂肪有一定的影响。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叶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咖啡碱。B.第⑤段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是“有毒有害的物质”。C.第⑥段中加点词“可能”表示排毒饮食对身体危害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帮助人们正确甄别生活中的传言。三、阅读《被陨石砸中?你想太多了》,完成下面小题。被陨石砸中?你想太多了①“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曾经一曲浪漫的《流星雨》不仅暖化了万千少男少女的心,还让大家知道了落在地球上的流星就是陨石,人们赋予了它美好的意义,深信只要自己被陨石砸中就一定能梦想成真。事实上,想被陨石砸中这一想法,纯属一厢情愿的“想得美”。②在太阳系内,有很多小至沙尘、大至巨砾的碎片,被人们称为流星体,它们是陨石的直接来源。不过,流星体要到达地球成为陨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它们会与大气进行一场艰难的搏斗。那些在大气中发出光亮摩擦燃烧殆尽的流星体,就只能成为人们仰望的流星。唯有那些经过千难万险最后落到地球表面的“幸存者”,才被称之为陨石。③科学家们说,地球每天都要接受5万吨来自上天的“礼物”。5万吨?乍一听,人们肯定喜出望外,因为这个数字不小哦。这5万吨犹如天女散花般的“礼物”,会不会因为被祈求而落到自己的肩膀上呢?不要想太多!其实,这5万吨的“礼物”大多数在高空就被燃烧殆尽。即便谁被幸运地“砸”中了,也只会认为是天上掉下来的灰尘,难道地球上每天收到的都是假“礼物”?当然不是。“礼物”肯定是真“礼物”,但是收货地址错了,“礼物”基本上都被送到地球上人迹罕见的地方去了。④不过,有人还是会担心,数量巨大的“礼物”万一给地球人带来飞来横祸呢?为了帮助人们排解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科学家们精心计算了陨石砸中人的概率。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将核能反应失事的概率与其他各种事故的概率进行对比,其中就包括被陨石砸中的概率,计算得出结论:平均每7000年才会有一个英国人被陨石砸死。同样,加拿大亨茨伯格天体物理研究院的研究者们也根据一系列假设,包括拟定“每个人占地0.2平方米”,探讨了陨石对人类和建筑的伤害频率。他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每9年会有一个人被陨石击中,而每年有16幢建筑会因陨石撞击而受损。但是因为有些运陨石时对人和建筑的撞击力太小而从未起关注。美国天文学家艾伦·哈里斯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一个人一生中被陨石击中的概率约为七十万分之一。⑤当然,人被陨石击中的事例也确实存在。1991年8月,一块3.6克的陨石碎片曾经光临乌干达的姆巴菜,“亲吻”了一个小男孩的头部。2009年6月,14岁的德国小男孩布克与一颗碗豆大小的天外“礼物”擦肩而过。无论怎样,真正被陨石砸中的人屈指可数。相对而言,建筑物及地面物体和这些不速之客打照面的机会更多一点,根据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的统计,截止到1990年,陨石与人在1米以内有擦肩记录的事例是4次,而与建筑物直接发生亲密接触的事例是61次。由此可见,人们祈求被陨石砸中的概率不亚于买一张彩票而中了头奖。⑥看来,陨石作为天外“礼物”确实不是随便就能邂逅的。当然,假如下次在看流星雨的时候,你试着把愿望换成“让陨石落在我身边”,说不定会增加邂逅的概率哦。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第①段有何作用。2.请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3.解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约”的表达效果。4.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解析其作用。5.我们学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假如友人总怕被陨石砸中而寝食难安,请用本文知识进行劝说。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原来你的时间被“它”动了手脚①英国(每日电讯报)2021年1月5日报道,目前,地球自转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平均一天的时间将会比以往快0.5毫秒,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据报道,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继续加快,为了与地球自转的时间保持同步,世界各地的时钟可能都需要重新调整,或将首次出现全球时钟中删除一秒的情形。②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时间单位都是固定不变的,一年怎么就能变快呢?这删除一秒又是什么情况?③各国之前采用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天文时是借助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也就是一天)的,然后将其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很均匀,是一台相当靠谱的时钟,因此天文时就被作为当时通用的时间标准。④但20世纪中叶之后,人们发现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一天的长度并非是恒定不变的。地核熔化、海洋和大气的复杂运动、月球等天体的影响、潮汐的摩擦力和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变化等,造成了每日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同。此外,全球变暖对高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产生的影响,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尽管影响有限。⑤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引入了原子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⑥相对于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来说,原子时是均匀的计量系统,用原子时来衡量时间,本质是寻找一个稳定的周期现象。⑦但是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变化,则以天文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⑧为了兼顾人类对天文时和原子时的需要,科学家们规定了协调世界时(UT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世界标准时间。它不与任何地区位置相关,也不代表此刻某地的时间。⑨以原子时为标准,一天就是86400秒。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断变化,从1820年至2015年,天文时的一天如果用原子时来衡量,那么一天平均就有86400.002秒。这千分之二秒的误差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差异会越来越大。为了让二者的时间尽量保持一致,科学家在1972年引入了闰秒系统。⑩闰秒一般被安插在23时59分59秒,以我们所用的时间标准来说,下一秒应为0时0分0秒,但加入闰秒之后,时钟则显示为3时59分60秒,之后再进入0时0分0秒。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调整,而这27次都是在等待赶不上趟的地球自转,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一共增加了27秒。⑫但是近几年来,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报道指出,过去的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慢于86400秒(24小时)。然而在2020年中,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现在一天的时长常短于86400秒。2020年7月19日,这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缩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因此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⑨段中的“尽量”不能删去,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B.文章第⑫段中的“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中的“长期趋势”指代的是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C.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标准有三种:天文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D.文章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确数说明了一天的具体时间和长短变化。2.文章是如何条理清楚地解释说明“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原理的?请简要解析。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天上的“眼睛”怎样看清地面物体的“指纹”①9月7日11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该卫星的使命是对我国大气、水体、陆地环境进行高光谱观测。②作为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高光谱遥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比较“遥远”的专业名词。其实,高光谱的含义并不神秘。③原来,高光谱遥感就像一只“眼睛”,只是它探测的光谱范围比人眼宽得多,也精细得多。而地面上的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就像“指纹”一样,专家通过高光谱遥感卫星获得的光谱信息就能识别出地物成分。④在高光谱观测卫星上,一共装载着七台遥感仪器,包含两台陆表成像仪与五台大气成分探测仪,探测谱段覆盖了从紫外到长波红外谱段,采用高光谱及高精度偏振等多种手段,获取大气和地表的空间几何、辐射、光谱和偏振等多种信息。⑤之所以说高光谱观测卫星就像“眼睛”,是因为卫星和人眼一样,都是通过获取光谱来采集信息的。但是,人眼的观测范围十分有限,仅限于对可见光频率范围内的观测,而高光谱观测卫星的“可见”范围要广得多。遥感仪器除了探测可见光到短波红外,还可以探测紫外、中红外和热红外等波段。如果把高光谱设备比作一台相机,它的功能就是可以在每个光谱波段拍一张照片。⑥卫星收集到大气和地表的光谱信息,包含了各种目标地物的光谱特征,这些地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就像人的指纹一样,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些光谱信息识别出地物成分。⑦我们可以将地物的光谱特征比作指纹,但现实当中的指纹识别是存在模糊、混淆等问题的,高光谱观测卫星会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遥感大数据方向负责人毛星表示,在高光谱观测的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存在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的现象,例如树和草地的光谱曲线有时看起来就是差不多的,同一棵树从两个位置观测得出的光谱曲线也可能存在差异。实际应用当中,为避免以上这两种情况,科学家不仅会利用物体的光谱信息,还要结合物体的空间位置信息来进行区分。⑧除了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等问题,李云端介绍说,当高光谱仪器的一个像元中观测到多种物质时,会出现光谱混叠的现象。科学家依靠成熟的算法解开混叠,该算法可以根据不同成分对光谱的影响程度,计算出不同成分的含量。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发新一代高光谱成像仪,以进一步提高成像仪的空间分辨率,使获取的光谱“更纯”,一定程度上减少光谱混叠。⑨高光谱遥感在农业应用中十分广泛,可以用于农作物估产、长势监测、病虫害识别、农作物精细分类、杂草识别等工作。除农业领域以外,卫星也将为国内各行业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光谱遥感数据,包括我国环境的综合监测和监管,以及自然资源勘查、防灾减灾、林业资源清查、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⑩此外,高光谱观测卫星有个值得一提的功能——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可用于大气污染气体探测的有效载荷,可单日覆盖全球污染气体监测,服务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及“臭氧和PM2.5协同探测”等国家战略。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可实现1~4ppm的二氧化碳探测和30ppb的甲烷探测,让碳排放无所遁形,为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提供重要支撑。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高光谱观测卫星成功发射的例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易于读者接受。B.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对高光谱观测卫星进行具体介绍。C.现实当中的指纹识别存在模糊、混淆等问题,而高光谱观测卫星不会遇到这种问题。D.高光谱遥感除了在农业应用中十分广泛外,还可用于大气污染气体探测。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解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如果把高光谱设备比作一台相机,它的功能就是可以在每个光谱波段拍一张照片。3.阅读第⑩段,解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高光谱观测卫星有个值得一提的功能——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可用于大气污染气体探测的有效载荷。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5G让人类进人“科幻”时代徐冰①对于5G的认识,大多数人知道5G的速度比4G会更快。的确,由于5G传输速度是现在4G的10—100倍,在使用5G时,目前常见的卡顿和迟滞延时现象会消失无踪,即时性和现场性将更加逼真。这样的速度不仅会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而且使得很多在4G环境下无法实现的场景成为现实。而这才是5G让人激动和憧憬之处。”②通俗来说,我们熟悉的4G时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联;而5G时代,则是大幅度地跨越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很多目前还面临瓶颈的应用场景,在5G时代将会出现实质性突破。③例如无人驾驶,由于信息传输速度以及延时问题显著改善,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会更加流畅,将真正无限逼近信息的无缝沟通,从而使得无人驾驶在安全性这一根本要求上实现突破,实现真正可行的现实应用。④再如智能电网,在5G环境下,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能源消耗、削峰填谷,能源传输、使用效率、安全性乃至与客户的双向沟通都将更具效率。而智能照明则会根据路上车辆和行人状况自动调节灯光,如此显然会大幅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⑤当然,在5G环境下,移动办公和远程办公也将不在话下,而这将很有可能改变目前我们熟悉的工作空间,并进而影响我们对于工作的选择。⑥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极为火爆,很明显,5G则是城市具备真正智慧的底层技术。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就率先使用了诸如智慧泊车、智慧路灯乃至智慧井盖等技术,目前正在向智慧交通、智慧生活等领域扩展。⑦可以预期,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深化,人们所处环境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升级换代乃至脱胎换骨的阶段。正因此,有人说人类将首次进入“科幻”时代。⑧不过,近在咫尺的美好前景并不能替代对未来的忧思。而当这种忧思在4G的当下所对应的问题已经很明显时,5G时代我们更应慎重对待。例如信息安全,5G时代的信息泄露显然是另一个量级。对人的干预乃至控制,5G技术也提供了更为便利、顺手的条件。5G时代同样会带来新的社会风险和伦理挑战,如何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显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并在今后的实践当中一步步解决。(选自《文萃》2019年2期)1.下列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5G的速度比4G会更快,而且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B.5G时代将大幅度地跨越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C.5G技术是城市具备真正智慧的底层技术。D.5G技术的普及,将使人类进入“科幻”时代。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5G时代无人驾驶将在安全性这一要求上实现突破,而且实现真正可行的现实应用。B.在5G环境下,智能电网将大大提高其效率;智能照明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C.5G环境下的移动办公和远程办公,将彻底改变目前我们熟悉的工作空间和环境。D.从雄安新区的建设来看,随着5G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智能城市建设极为火爆。3.下列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介绍5G移动通信技术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5G与4G的区别,目的是让人们很快地了解5G这一技术。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先由5G速度快说起,引出说明对象,再重点说明5G技术的优势,最后谈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C.文章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如第②段将5G与4G做比较,突出说明5G的特点:又如第③段举无人驾驶的例子,准确地说明5G的优势。D.本文语言平实、准确又生动、形象。如题目“5G让人类进入‘科幻时代”,“科幻”两字,很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自动驾驶塑造未来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比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017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④作为交通领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教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B.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发展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C.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一”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划分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高度自动驾驶”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文章采用_____顺序,围绕“自动驾驶塑造未来”,依次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三方面进行了介绍说明。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解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八、说明文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于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解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造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够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2.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井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3.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