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侵权法上的纯粹经济利益与侵权责任
目前,纯经济损失已成为这两项法律制度的共同热点。英美法在累积判例之基础上逐步将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成文化。由美国法律研究院(ALI)主持的《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次)从2004年开始启动“与人身、财产等有形损害无关的经济或财产损失的侵权责任”的专项研究,至今已经提出三个初步草案、两个委员会草案(CouncilDrafts)。《欧洲侵权法基本原则》正试图建立普适于欧盟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其第2:102条(受保护的利益)第(4)项规定,“纯经济利益或者契约关系的保护范围可能受到更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行为人的利益必然被评价为比受害人低,但仍然应当注意到行为人与遭受危险者的特别接近关系。”纯粹经济损失是贯通合同法、侵权法的桥梁,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复杂程度。其中,产品责任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TheEconomicLossDoctrine)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回避的重点问题。一、纯粹经济损失填补损失是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如按全面赔偿原则,无论何种损害均属于责任范围,纯粹经济损失自不应例外。为何产品责任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却不允许受害人在侵权之诉中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所谓纯粹经济损失、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究竟有何种含义?(一)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产品责任中的纯粹经济损失(economicloss),其界定方式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说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因为产品瑕疵或者产品不能达到制造、销售的通常目的而导致的产品价值减少。纯粹经济损失具有下列特征:(1)纯粹经济损失是与产品自身相关的财产上损害。这种纯粹经济损失须因产品瑕疵引起,(2)纯粹经济损失是合同履行利益损失。合同所保护的利益可分为三类:其一为信赖利益,即相信合同会成立、生效而产生的利益;其二是履行利益,即订立和履行合同所追求的利益;其三是固有利益,即合同目的之外的人身和其他财产利益。前述价值损失、杂项损失、间接损失均为美国《统一商法典》(UCC)所明定的履行利益损失,《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次)所确立的纯粹经济损失的范围基本上是以合同法所保护的履行利益为依据而确立的。(3)纯粹经济损失不是人身损害或“其他财产”损害。因产品导致的损害可分为逻辑互补的两大类:一为纯粹经济损失,二为非纯粹经济损失,即纯粹经济损失之外的人身损害和其他财产损害。前者是并非直接因人身权益或者产品之外的“其他财产”权益受侵害而引发的损失。纯粹经济损失规则要求纯粹经济损失不能依侵权之诉获得救济。产品责任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指产品责任仅对因产品缺陷导致的人身损害和商品自身之外的其他财产损害提供救济,纯粹经济损失不能在侵权之诉中获得救济。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是排除规则。损害的性质决定了当事人的救济权利。纯粹经济损失只能在合同之诉中获得救济,侵权法对纯粹经济损失之外的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提供救济。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将合同救济排除于侵权救济之外,藉此维持了合同法与侵权法二元救济体系。否则,合同救济将形同虚设甚至酿成“契约法之死亡”或“契约法被淹没于侵权法”等悲剧。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在侵权类型上,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确立之初仅适用于产品责任。随后的判例逐步予以推广,以至于在一切侵权之诉中凡是为了维持合同在分散风险方面的作用的场合即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在归责原则方面,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并不限于严格责任。截至1980年,美国司法界对基于过失侵权法(Negligence)提起的纯粹经济损失请求权的反应意见不一。一些法院允许消费者根据过失侵权法获赔纯粹经济损失。更多法院则注意到,从严格责任里排除纯粹经济损失的做法,同样也要求从过失行为责任里排除纯粹经济损失。因为与严格责任里排除纯粹经济损失的理念一样,在更为传统的过失行为法中,合同和担保法已为解决纯粹经济损失请求权提供了合理框架。(二)我国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修正英美法对纯粹经济损失历经了从合并(对纯粹经济损失和非纯粹经济损失不予区分一并赔偿)到区分(建立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再到在特殊情形下修正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允许一并赔偿的发展历程。以下首先介绍从合并到区分的历程。1.同时请求赔偿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违约和侵权在损害事实、请求基础等方面均未作明确区分。传统英美法曾认为过失履约将同时构成侵权和违约,当事人同时依据这两种理由,可同时获得纯粹经济损失、非纯粹经济损失赔偿。在英国的Grantv.AustralianKnittingMills(1936)案中,原告成功地发动了针对生产者的过失侵权之诉和针对经销商(retailer)的违约之诉。2.产品侵权规则在英国法,于C&FEstatesLtd.v.ChurchCommissionersforEngland案中,在美国法上,尽管19世纪中期审判实践中就有了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萌芽,但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应肇端于Seeleyv.WhiteMotorCo.(1965)案。加利福尼亚州法院在该案中推翻了Santor案形成的先例规则并声称,产品侵权责任法是用来弥补合同法(UCC)的不足而非降低其作用的。买方应承担产品不能满足他的经济期待的风险,产品侵权责任并不包含纯粹经济损失请求权。合同法在处理经济期待问题上是最恰当的,侵权法则有利于处理其他有形财产伤害。在EastRiverS.S.Corp.v.TransamericaDelavalInc(1986)案中,法院支持了Seeley案的意见,并阐明了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三个政策目标:1)区分侵权法与合同法;2)实现或维护商业主体通过合同分配经济风险的自由;3)鼓励最适于估量纯粹经济损失风险的商业买方分担(assume)、配置(allocate)风险或进行保险(insure)。围绕政策目标展开的法律推理奠定了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理论基础,增强了规则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三)纯经济损失法的形式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具体内涵及适用范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发展性,这为其博得了“侵权法中最费解的规则”之名。1.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宏观形态指以违约、侵权的关系为视角观察纯粹经济损失规则而形成的形态。在产品诉讼中,买方享有违约、侵权两种救济方式。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排除了侵权之诉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请求权,却未回答当事人能否在侵权之外发动违约之诉以取得全面补救的问题。对此,如果持肯定说,其情形类似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聚合,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对当事人并无太多负面影响——无非是当事人须于侵权之诉外发动一次违约诉讼而已;如果持否定说,其情形类似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受害人不仅于侵权之诉中不能获得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也因选择了侵权之诉而不能发动违约之诉,从而被完全剥夺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权。对此,美国实务界存在三种做法:其一,不考虑合同救济的前提下,在当事人没有人身伤害或其他财产损害时,禁止依侵权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赔付;其二,禁止在侵权之诉中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但在违约之诉中该损失照样可获得救济;其三,无论侵权或违约中都禁止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除非侵权是独立的、不依靠违约而发生的。其实,由于违约之诉和侵权之诉在构成要件上存在较大差别,例如,当事人发现损害事实时可以发动侵权之诉,但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期早已超过,故即便是第二种方式也不能保证受害人获得全面赔偿。2.共体主义主张单就侵权之诉能否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而言,美国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微观形态可分为少数派(minority)、多数派(majority)、中间派(intermediate)三种。(1)少数派(theMinorityRule)因被少数司法裁判区采纳而得名,该派认为在侵权之诉中被告也须对纯粹经济损失承担责任。少数派以Santorv.A.&M.Karaghensian案为典型判例。此外,至少三个州(科罗拉多州、密执安州、明尼苏达州)在原则坚持多数派或中间派立场的前提下,承认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少数派的意见。其一为非商事主体限制(Non-commercialPartiesLimitation),科罗拉多州、明尼苏达州认为,如果按照统一商法典(UCC)的规定,买方不是从事特定物品经销的商人(merchant),当事人间无商业关系,则应适用少数派。这被认为是对不谙世事的人的特殊保护。其二为非合同关系的限制(Non-contractualRelationshipLimitation),密执安州认为,如果原告和生产者间没有合同关系,则应适用少数派。即在没有合同关系时生产者无法免除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责任。(2)多数派(theMajorityRule)认为侵权之诉绝对不能对纯粹经济损失提供救济。多数派为美国多数司法裁判区采纳,也是《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次)的基本立场。然而,即便多数派也承认极个别例外,其中尤以石棉案件(asbestoscase)最为普遍承认。在这类案件中,原告于侵权之诉中诉请被告拆除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石棉,赔偿相关经济损失,被告则基于石棉是建筑物的一部分而主张免责。多数派法院支持原告的诉求,甚至不惜将石棉案件认定为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唯一例外。(3)中间派(theIntermediateRule)承认在特定情形下侵权之诉可对纯粹经济损失提供救济,除外与多数派立场并无差别。二、防止泛诉,维护私法秩序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维持了侵权法、合同法之二元体系,通过限制责任、防止泛诉、维护了私法秩序。同时,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多数派)也存在着固有缺陷。(一)产品责任和损害责任的相对化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具有区分侵权法与合同法之体系功能。首先,合同法与侵权法承载着不同的价值预设,而只有维持价值判断之差异才能构建理性、和谐的法律体系。合同救济按照双方的自由意愿为当事人提供平等保护,侵权救济则需以强行法之方式对买方提供特别保护。合同救济坚持相对性原则,不适用于商品被转卖等涉及第三人之情形。侵权救济则不受此限,可对不特定当事人提供保护。合同法以鼓励交易为原则,合同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一般要短于侵权请求权。抛弃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将破坏合同相对性原则,引致价值窜乱,“合同法将被淹没在侵权法的海洋中”。其次,义务类型决定责任类型。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是社会一般人须承担的绝对义务,以避免偶然事故引起的伤害为宗旨;合同义务是特定相对人才承担的相对义务,以实现当事人共同意愿为目的。当合同义务被违反,合同的履行利益受到侵害,应由合同法提供救济。当侵权法上注意义务被违反,则固有利益受到侵害,由侵权法保护更为适宜。否则,允许当事人通过侵权之诉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违约之诉也会成为侵权之诉(过失之诉)。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具有有效减轻责任的制度功能。纯粹经济损失具有发散性,在无限制的市场交易环境下,损害范围可以无穷递推,不采取合理限制就难以公正地确立责任。比较而言,依违约之诉进行救济,可使被告(尤其是作为制造商)免于对经济后果承担过重的责任。依合同法救济纯粹经济损失可将诉讼主体限制于相对人;而侵权法不受合同相对性之拘束,第三人也可提起赔偿之诉,“诉讼闸门”一旦打开,泛滥之灾势所难免。违约损害赔偿范围或者以事先约定为准,或者依“合理预见规则”进行限制,具备可预见性、可控制性。而侵权损害赔偿不可能事先约定,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全面赔偿,以因果关系理论予以限制的效果也远不如“合理预见规则”。可见,私法秩序更倚重于合同法得以维持:运行私人契约将很好权衡双方当事人利益并产生合理的社会效应。(二)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确立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之初衷,是使合同法避免身陷侵权法之汪洋;然而,不考虑案件实情绝对坚持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就会矫枉过正,侵权法反而有被这一怪兽吞食之虞,一是纵容不可预见的危险。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依赖合同法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而依据合理预见规则合同法对超出预见范围的损害不给予救济。如果产品存在不可预见的危险,而无论损失多严重、情节多恶劣侵权法都袖手旁观,则明显违反了公平正义原则。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这一缺陷在石棉案件(asbestoscases)中尤为突出:石棉生产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知道石棉材料具备高致害性之缺陷,但消费者从未被警示过,直到70年代,消费者才注意到石棉的不合理的危险。此时,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假定消费者最适宜掌握风险,能依据自由协商分散风险这一前提不再生效。石棉案件中消费者根本不能预见此一危险,生产者反而比消费者更合适于主动为石棉危险采取措施、承担防免损害的义务,也就应当承担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责任。其实,石棉案件并非“唯一”(uniquesituation)不合理的情形,有时候更简单的情形也会产生超出买方预见的危险。假设甲购买了乙生产的小艇,甲对小艇发动机的一般缺陷(例如发动机某个组件缺陷)是可以预见的,对由此产生的纯粹经济损失要求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是合理的。然而,如果因为发动机存在无法预见的缺陷,以至于整艘艇因突然引发的大火而毁灭,此种情形下,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就难谓合理。二是淡化侵权法的基本功能。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显然不能实现侵权法的全面填补损失的功能;即便受害人可另行发动违约之诉获得纯粹经济损失赔付,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对纯粹经济损失的可补救性的限制越严格,诉讼成本越高。面对额外的诉讼成本,当事人可能放弃违约之诉,这就会间接制约全面填补损失功能之实现。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也降低了生产者的责任,限制了侵权法抑制危险的机制,不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采多数派规则的法院认为,侵权法的威慑功能适用于防免经济预期之外的人身伤害,任何产品投入流通均有产生产品本身以外的其他经济损失的可能,针对这种常规性损害,侵权法的威慑功能非常弱。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侵权法的威慑功能是基于责任之整体而非针对特定损害类型产生效力的,整体责任程度、范围下降都会导致威慑力下降,如果仅发生纯粹经济损失生产者就不承担侵权责任,侵权法将纵容不法、激励危险产品继续生产。而比起消费者,制造者更能有效防止危险产品的流通,因此,无论缺陷产品导致了经济损失或人身损失,都由制造者承担责任,可以有效起到预防损害发生的作用。三是限制了法院的自由裁量权。根据具体情形进行司法衡平应该是损害赔偿法的重要原则。即便是坚持法定赔偿原则,不倡导意思自治的侵权法,也不应例外。不允许法官有损害赔偿裁量权,会难以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特别是多数派规则)排除了法院在侵权之诉中给予原告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裁量权,明显背离了上述原则。(三)侵权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害赔偿体系中间派体现了灵活的司法衡平原则。其原则上坚持不在侵权之诉中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维持了合同法与侵权法的二元体系;又承认对特殊情形下的衡平处理,三、《纯粹经济效益法》在使用中的问题解决方案(一)机械上适用优惠性规则如所周知,为示惩戒,针对主观恶性较高的故意侵权,法律一般会对行为人课加更重的责任。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实为以限制责任的方式对制造商、销售商提供的优越保护,然而,如果机械地适用该规则,制造商即便故意制造缺陷产品(例如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危及社会安全,也享有此项优待,则明显违背法理。故意隐瞒缺陷而出售产品可构成欺诈,对因欺诈造成消费者纯粹经济损失的案件,美国各州采取的处理方式不同:第一种方式仍坚持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按合同法对纯粹经济损失提供救济。美国第七巡回区法院指出,“法律没有必要将故意、过失差别对待,没有必要将欺诈排除于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适用范围”;(二)服务合同与民商合同的适用条件以缅因州联邦法院为代表的肯定说,承认服务合同也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侵权之诉只能对“服务”本身之外的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进行救济。因为无论服务合同、买卖合同,关于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适用问题的政策考量点是一致的,在此问题上区别两种合同的理由并不充分。以威斯康辛州高等法院为代表的否定说,主张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仅适用于买卖合同而不应扩及服务合同。理由是服务合同不属于《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的调整范围,当事人不能依据UCC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如果侵权法对被服务者提供此项救济,就可以弥补合同法的不足。以佛罗里达州法院为代表的折中说,认为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一般应限定于买卖合同,但也可扩张适用于在政策考量上(policyconsiderations)与买卖合同基本一致的类型。值得注意的是,通说认为,专业服务合同不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这是提高专业服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加重其责任、保护社会弱者的必然要求。(三)机器损害是纯粹经济损失区分“产品自身伤害”与“对其他财产的伤害(damagetootherproperty)”是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前提,也决定了当事人在侵权之诉中可得赔偿的范围。如果产品因缺陷而丧失或部分丧失使用价值但未对周围造成危险,则当事人因仅遭受产品自身伤害,其只能提起违约之诉。如果因产品缺陷而仅对周围财产造成损害,当事人只能发动侵权之诉。然而,由于产品结构或组合状态的复杂性,很多情形下,“产品”和“其他财产”,“产品自身伤害”与“对其他财产的伤害(damagetootherproperty)”的区分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特别是,某个机器构件毁坏了机器的其余部分,如构件不能视为独立产品,整个机器就不能称为“其他财产”,其损害属于纯粹经济损失;如该构件被视为独立的产品,则机器可称为“其他财产”,机器损害不属于纯粹经济损失,可依侵权法获得救济;除非最简单的商品,任何商品都有构件,将缺陷构件视为独立产品将使该组件外产品毁损都成为“其他财产”损失,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将受到根本性的否定。(1)合同意图标准说(thecontractwork)认为应通过考察合同当事人的意图来判断何为“其他财产”,凡属合同范围内涉及的事物就是产品(theproduct),合同范围外的事物就是“其他财产”。(2)最终产品标准说(thefinishedproducts)认为当事人交易谈判的中心是“最终产品”而非产品的构成部分;原告购买的“最终产品”是整个产品(例如房屋)而非构成部分,房屋的墙壁是其构成部分(integralpart),因墙壁缺陷导致房屋损害属于房屋自身损失而不是“其他财产”损失。(3)投入流通规则说(“streamofcommerce”approach)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买方购买机器后,在使用过程中其中一个构件被更换,因为新换构件缺陷导致机器遭受损害,这种损害是否属于纯粹经济损失?在SaratogaFishingCo.v.J.M.Martinac&Co.,520U.S.875(1997)案中,因渔船液压系统的设计缺陷引起的火灾造成原告的渔船毁损。原告主张对渔船本身以及在当初购买渔船后由制造商另外供给的单人小艇(skiff)、渔网(fishingnets)的损害赔偿。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原告从市场购买(after-market)渔船后对船舶增加的设备应为“其他财产”,原告可以在侵权之诉中获得对出厂后增加附件的损害赔偿。一言以蔽之,为区别“产品”和“其他财产”,法院应将产品投入流通和产生损失时的状态进行比较,其中增加部分属于“其他财产”。投入流通规则与最终产品规则在很多时候适用结论并无明显的区别,整体来看,前者可以更多的是目标性的抽象性标准,而后者则是具体方法性标准。(四)产品危险规则当产品危险程度较高时,即便仅遭受纯粹经济损失,受害人也可提起侵权之诉。为判断这种危险,法院须区分“不合格”产品与“危险”产品。在NorthridgeCo.v.W.R.GraceCo.案中,被告在原告的购物中心安装了一种含有石棉的防火材料,建筑物受到石棉的污染而产生危险。法院认为被告须对原告为移除石棉产生的费用以及由此导致的购物中心价值下降承担赔偿责任。当代社会的产品危险形态繁多、五花八门,如果凡属“危险”即排除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之适用,规则也就形同虚设。在“WausauTitle”案中,法院指出,被告提供的混凝土砖被铺在路面时,因为砖块的蜷曲、爆裂也会对行人构成危险,这是否意味着法院应因为这种危险而排除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不然,所谓危险仅适用于由类似于石棉等潜在的危险物质(substance)引起的危险,而非由水泥及集合材料这一类明显成分组成的危险产品(product)引起的危险。为适用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当危险规则与集成系统规则发生冲突时,危险规则占上风。因为,集成系统规则重在反映法的技术因素,危险规则则体现了法的价值因素。在技术因素和价值因素发生冲突时,价值因素占优符合了通常的法理。例如,在前文的“Northridge”案中,法院依危险规则支持原告对纯粹经济损失提起侵权之诉;而如果按照集成系统规则,“Northridge”案中的石棉材料是购物中心的组成部分,“Northridge”案就不能按照侵权之诉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四、产品责任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的应用由上以观,英美产品责任法上的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原则上禁止在侵权之诉中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但在违约之诉中该损失照样可获得救济。实务上,纯粹经济损失规则又可分为少数派、多数派、中间派三种。其中少数派认为在侵权之诉中被告也须对纯粹经济损失承担责任。多数派认为侵权之诉绝对不能对纯粹经济损失提供救济。多数派为美国多数司法裁判区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密协议书一个月多少钱
- 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书范本
- 和解协议书谈判
- 公司和酒店签订协议书
- 员工服务期限协议书
- 三方协议书复印章可以
- 雅思保分协议书
- 协议书球资源
- 反猎头协议书
- 有效婚内财产协议书模板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GB/T 17980.37-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线虫剂防治胞囊线虫病
- 压力管道特性表
- 高级会计师评审个人业绩报告(精选9篇)
- 血管活性药物(ICU)课件
- “手电筒”模型-高考数学解题方法
- 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建设与思考分析报告
- 楼地面装饰构造(史上最全面)
- 海关AEO管理体系高级认证企业名录
- TTAF 068-2020 移动智能终端及应用软件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实施指南 第8部分:隐私政策
- DB32∕T 4065-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