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时代与精神当此时代批评何为_第1页
文学批评的时代与精神当此时代批评何为_第2页
文学批评的时代与精神当此时代批评何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批评的时代与精神当此时代,批评何为

现在,很难找到比文学批评更糟糕的职业。即使你真的是这样,也很难找到比职业更糟糕的职业。这是全球化、数字化、大众化、商业化、网络虚拟化、科技万能化的时代,是人类精神客体化的时代,是渴求“物”及关于“物”的一切知识的时代,是一切拥有“客观”研究范畴的学科时代,唯独不是文学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这种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内在性的工作,随着“精神内在性”的枯竭而面临着空前的荒芜。人们看起来已不需要内在的精神生活,不需要文学,因此,更不需要文学批评。幸存的大师面对陌生的世界,无不为自己不识时务的长寿而羞愧;往昔的经典只有做成“最快的慢餐”,才可能被公众品尝;新艺术不再依据形式和深度,建立等级的金字塔;文学的古老标准虽未完全废弃,但追求完美的创作却被毫不留情地淹没在“点击率写作”之间……在这“主体被黜”的时代,继“上帝死了”、“人死了”、“作者死了”、“文学死了”的“预言”之后,宣布“文学批评死了”也是顺理成章、不在话下的事。但是,也许可以反向看待这一境遇。也许接二连三的精神讣告只是主体贫乏的招认而已——精神的无穷向度还未得以展开,就被贸然宣判了死刑。如果我们不认为客体世界是不可忤逆的,结果会怎样?如果我们坚持精神的自由,满足精神的欲求,探索精神的宇宙,结果会怎样?这些问题似乎与文学批评无关,却是思考她的生命力与可能性的前提。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大背景中观照文学批评的使命与前途,或许是“拯救”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从郭宏安先生新著《从阅读到批评》中,我看到了这方法。《从阅读到批判》的副标题为“‘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论初探”,勾勒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该学派的批评方法和精神轨迹。“日内瓦学派”既非索绪尔创立的日内瓦语言学派,也非皮亚杰创立的日内瓦心理学派,它被加上了引号,表明该词的“姑妄称之”而非“名副其实”的性质。因所谓学派者,皆有共同的纲领、理论或倾向,有一个或数个导师或精神领袖,有弟子,有共同致力的出版物或文化机构,而被称做“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家群体却是松散自由、各行其是、也否认这个称谓的,只不过他们多任教于日内瓦大学,都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意识现象,文学批评就是一种关于意识的意识”5位批评家中,最年长的马塞尔·莱蒙生于1897年,最年轻、也是唯一在世的让·斯塔罗宾斯基生于1920年,他们影响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彼时,大师云集,思潮迭起,过往的经典和新生的杰作交相辉映,严肃的社会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还生活在相信深度且有深度可信、追寻意义且有意义可寻的世界里。在如此年代的如此文化语境中,对艺术作品进行“创造性阐释”的“日内瓦学派”才会风生水起。这些批评家出于对艺术创造力的信仰,主张面对作品时首先采取退让、谦逊、丧我的态度,或者说,首先成为艺术的“爱好者”,即“有爱的能力、对艺术品显示其在场、全身心地承受其作用的一些人”这个拒绝依附于任何理论和方法的批评家群体,虽然在批评实践中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方法,却终是为了实现对文学作品“形式真实”的深切品尝和“精神本体”的独特认识,为了揭示“个人的真理”。正如让·斯塔罗宾斯基所言:“文学是‘内在经验’的见证,想象和情感的力量的见证,这种东西是客观的知识所不能掌握的;它是特殊的领域,感情和认识的明显性有权利使‘个人的’真理占有优势。”基于此种价值信念,郭宏安对“日内瓦学派”批评方法论的呈现,便并不仅仅侧重于知识和技巧的层面,而是通过复述、分析和阐释这些批评家对文学与批评本体的诗性和哲学思索,来唤醒阅读此书的人们思考三个根本性问题:1.文学批评的精神源泉是什么?2.文学批评的精神使命为何?3.文学批评究竟如何接受、阐释和评价作品?诚然,三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回答将造就不同的文学批评。其中,对问题1的回答是最根本的。一个文学批评家汲取何种精神源泉,直接决定其对自身精神使命的期许,也决定其批评方法与实践。如前所述,文学批评是“对意识的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是主观性的。这种主观性,是科学性和历史性之外的一种认识特性,它存在于官能的直觉体验与理性的分析判断的交叉地带,它是艺术之母与哲学之父的后裔。不同的哲学建立了不同的精神—价值秩序,衍生出不同的文学批评观。哲学对文学批评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它赋予后者以一种“世界总体性”的图景和意识,由此,文学作品的精神内容、艺术形式及其价值,才能在一个深具根基的秩序中得以评价和揭示。在哲学家们早已判定“哲学之死”和“形而上学之死”的世纪,仍奢谈“哲学”、“秩序”、“世界总体性”,似乎在痴人说梦。但悖论是,宣判“哲学之死”的依然是哲学,对世界之分裂性的描述,也是基于对“总体世界”观察的结果。将个别事物置于一个价值总体之中进行感知和判断,即是一种哲学思维。对文学批评而言,这一“价值总体”不存在于“客体世界”,而是存在于“人”自身,存在于人所拥有的意义与自由。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哲学不但想发现意义,它也希望意义获得胜利。哲学不能容忍世界给定性的无意义,它或者企图向另一个世界,向意义的世界突破,或者发现智慧,这智慧给世界带来光明,并改善人在世界中的生存。所以,最深刻、最具独特性的哲学都在现象的背后发现了本体、物自体,在自然界必然性的背后发现了自由,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发现了精神。”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结构主义等“决定论”的学科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杂交,将文学文本作为社会—历史症候进行分析的文化研究大行其道,反决定论的、以文学作品的精神独特性为本位的文学批评则日渐式微。几十年间,此种整体化、泛政治化批评主流的文化后果已经显现,那就是文学艺术创造力的日渐平庸、匮乏与趋同。虽然这一后果不能完全由主流批评趋势所承担,但是创造行为若长久缺少深邃的、个体性的注视与对话,其衰竭速度加剧也属必然。因此,“日内瓦学派”批评的恒久意义即在于:它对文学艺术基于个体精神哲学的诗性观照,为精神创造力提供了赖以滋生的营养土壤;同时,它也提醒文学批评家在个人的超功利创造力与人类社会的功利目的之间,扮演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她应以揭示创造力的隐秘,绘制其美景,激发生命力的闪电,投身精神的冒险,来对当代社会的功利偏颇提出异议、发出警告,并“探寻能够超越一时之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某种价值观”(哈罗德·布鲁姆语)。这是文学批评在此功利时代不可替代的精神使命。在此种精神使命之下,文学批评家如何接受、阐释和评价作品?——基于个体精神自由的哲学意识,文学批评应致力于对创造行为的理解和发现,而非从自身理论方法出发,对阅读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取证”与“审判”。需强调一点,莱蒙式的批评建立在对作品的精神、细节、语言、节奏、风格特性的体验和捕捉之上,其终点并非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那样,只是为了“科学地”认知作品的“艺术形式”,而是为了说出对文学艺术的哲学的理解,切中与生命现实息息相关的精神要害。“哲学的理解”对文学而言,即是揭示文学作品的个体精神现实与世界之整体性的独特关系,揭示“诗”与“人”的行动和意义的关系。郭宏安先生在介绍马塞尔·莱蒙的名著《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时指出,“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讲述历史的顺序”,而是“在于描绘现代诗人在如何把诗变为一种‘生存的行动’的冒险或悲剧中所经历的欢乐和痛苦”其实,不仅诗人需要“克服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二元论”,文学批评也同样如此。它要见证“个人的真理”,但如果这种“真理”不能回应人们在时代生存里发生的普遍困惑,不能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构成影响,那么文学批评必将沦为一种贫乏狭窄的知识生产,无论它为自己所作的辩护多么动听,也无法逃避“赘物”的命运。因此,是否和如何以理解、丰富人类精神的“个体性”与“内在性”,来参与人类的共同命运,是一个批评家需要终其一生来回答的问题。为了回应这一问题,在介绍阿尔贝·贝甘(1901—1957)的批评方法时,郭宏安尤为强调其“参与”和“介入”的思想与捍卫艺术独立性的思想之间巨大的张力。在批评伦理上,阿尔贝·贝甘认为文学批评家应“介入”和“参与”人类生活:“他应该与时代休戚与共,在面对美学价值本身的时候,他会思考,与社会现状、当前历史、文明演变、人类思想可望取得的进步或者应当保存的传统相比,他的美学的、知识的、精神的标准有什么价值。”在参与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实践中,文学批评家必得成为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全方位的洞察者,方能实践一种超越知识狭隘性的完整的批评。而“完整的批评”如何可能?另一位“日内瓦学派”批评家让·斯塔罗宾斯基有言:“完整的批评也许既不是那种以整体性为目标的批评(例如俯瞰的注视所为),也不是那种以内在性为目标的批评(例如认同的直觉所为),而是一种时而要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注视的批评,此种注视事先就知道,真理既不在前一种企图之中,也不在后一种企图之中,而在两者之间不疲倦的运动之中。”对文学批评家而言,探讨一种普遍性的原则与方法是容易的,要将此原则与方法实践于自身文化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