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行政裁决程序中的传染证据
在美国,有行政程序和证据收集规则以及行政程序和证据收集规则。从两类证据规则产生的时间来看,最早产生的是约束法庭审判的普通法证据规则,这些规则日后成为了1975年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基础。而美国行政程序不过是19世纪末开始的实践,随着行政程序立法和实践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适用于行政裁决中的证据规则。在这两类证据规则的关系上,传统观点认为,“行政司法中并无‘陈旧和技术性’证据规则的适用空间”,一、非自然人不为陈述人在美国,对传闻证据的定义可以分为不同的两类4:一类是以“陈述者为中心”(declarant-centered)的定义,这种定义认为,如果一项庭上陈述的价值建立在陈述者的可靠性上,该陈述就属于传闻。如认为“传闻是这样一种证据,该证据的价值不仅源于证人本身的可靠性,还部分地依赖于其他人的诚实和作证能力”在美国行政程序立法中,1990年《美国劳工部证据规则》18.801条规定,“传闻是一项并非陈述人在听证作证时作出的,作为证据提出用以证明所主张事项之真实性的陈述。”该定义完全模仿《联邦证据规则》801条规定,采用了“主张为中心”的定义。从上述定义中可知,构成一项传闻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存在陈述者(declarant),陈述者是作出陈述的人,因此,非自然人不能成为陈述人;二是存在一项听证外陈述,是指陈述者在正式听证中未提供证言,而是在听证外作出了包含一定主张的陈述。根据《联邦证据规则》801条和《美国劳工部证据规则》18.801条的规定,“陈述”(statement)是指一个人的口头或书面主张,或者该人意欲作为一项主张的非言语行为,如一定的身体动作;三是提交听证外陈述是为证明主张的真实性。如果提交的主张不是为了证明主张事实之真实性时,则不属于传闻。如陈述者张三在听证程序外对交通肇事者李四进行了描述,如果提交该陈述的目的是为证明李四就是肇事者时,属于传闻证据;但是如果是为了证明张三具有说话能力时,则不属于传闻证据。由于陈述者不在审判或听证中提供证言,而由他人转述或提交书面证言,因此在使用传闻证据时会面临多重风险。例如,陈述者甲告诉乙,他看到丙驾车闯红灯,乙在听证中转述了甲的话。在这样一份传闻证据中,甲在看到丙闯红灯时可能存在着感知风险,如甲可能是色盲患者,不能正确区分颜色;甲在看到这一过程后要在大脑形成印象后记忆,存在着记忆风险,如将司机丁误当做丙;甲在向乙转述时还存在着诚实风险,即甲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向乙说谎;即使甲诚实地向乙告诉了其所看到的情景,还存在着使用错误词语的叙述性风险和语言本身的多义性带来的歧义性风险等;而当乙在听证时转述甲的陈述时,同样包含记忆风险、诚实风险、歧义性风险等。由于陈述者未提供庭上证言,另一方当事人无法对其进行交叉询问,事实认定者亦无法消解庭外陈述所包含的诸多风险。因此,早在181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马歇尔大法官就指出:“传闻证据在本质上是不可采的。在特定案件中,这种证言假定存在的可被援引的更佳证言,并非排除传闻证据的唯一理由。传闻证据的内在缺陷,满足事实存在的不充分性以及在其掩盖下可能实施的欺骗,共同支持了传闻证据完全不可采的规则。”鉴于传闻证据潜在的不可靠性以及对当事人对质权保护的考虑,在普通法证据规则上,传闻证据原则上不具有可采性。《联邦证据规则》802条也规定,“除本规则或者最高法院根据成文法授权制定的其他规则或国会立法另有规定外,传闻无可采性。”但根据《联邦证据规则》1101(b)条的规定,联邦证据规则仅适用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并不适用。对于传闻证据在行政裁决中的可采性,下一部分将加以分析。二、实体法上的证据排除规则到了19世纪末,普通法证据规则在美国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一些普通法证据规则不仅生长无序,其适用的复杂性也为人诟病,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就是其中之一。如当时美国证据法学执牛耳者塞耶就表达了对该规则的强烈不满。(一)商业经济体制在美国,行政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干预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美国建国到南北战争结束前,美国仅有11个行政机构存在,这些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仅涉及外交、税收、专利和退伍军人福利等方面。南北战争结束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行政权力开始对商业经济进行调节。“在行政裁决中,主持听证的人不受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制,可以接受法院所不能接受的证据。行政机关这种接受证据的自由,一向得到判例的承认。”(二)行政程序法上的证据可采性理论在各州早期立法上,已经存在明确规定不适用审判证据规则的行政程序立法。有些州在确立新行政机构及其程序时,也对这一原则直接作出规定。从556(d)条的规定看,1946年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中对证据可采性采取了宽松标准,原则上,所有口头的和书面的证据都具有可采性,需要排除的证据仅限于不具有相关性、实质性以及过分重复的证据。《联邦行政程序法》通过后,各联邦机构在此基础上对《联邦行政程序法》相关条文进行补充规定。虽然不同机构的行政规则中对证据可采性的表述不同,但都模仿了《联邦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语言。如美国货币监理办公室(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等机构的规定。三、情形自由判断在美国证据法上,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一般委诸事实认定者根据案件情形自由判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通过一系列判例确立如下原则:具备可采性的证据在未遭到反对时,一般应给予其“自然的证明力”(itsnaturalprobativeeffect)(一)法定剩余原则的限制传闻排除规则关注的是传闻证据的可采性,而“法定剩余原则”关注的则是传闻证据的证明力。从最早确立法定剩余原则的Carrollv.KnickerbockerIceCo.法定剩余原则的确立直接限制了传闻证据在行政裁决中的证明力。法院认定,仅依据未经可采证据补强的传闻证据不能构成实质证据。因此,传闻证据在行政程序中不具有完整的证明力。不仅单独的传闻证据不具有完整的证明力,不同传闻证据之间也不能相互补强成为实质证据。法院通过限制传闻证据证明力的方式,限制了传闻证据在行政裁决中的使用,但这种限制方式从出现伊始就遭到严厉批评,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应当由事实认定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加以判断,法定剩余原则却建立在法定可采证据与案件事实有必然联系的错误结论之上。(二)法定剩余原则1916年,纽约上诉法院在Carrollv.KnickerbockerIceCo.一案中首次确立了法定剩余原则。在该案中,法院拒绝了仅依据死亡工人向其他人所作的庭外陈述的赔偿请求。法院在判决中认为,虽然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不必受证据规则的约束,可以接受当事方提出的任何证据,但行政机关作出裁决的依据不能全部是传闻证据。行政机关在其自由裁量权之内可以接纳任何可以获得的证据,但是在最终裁决权利请求之前,必须有部分可采证据证明请求。虽然自1916年Carrollv.KnickerbockerIceCo.一案确立法定剩余原则后,这一原则被广泛援引,几乎成为了联邦和州法院对待传闻证据证明力的基本原则。但法定剩余原则在联邦法院和州法院的命运却有所不同。这一原则在联邦法院系统中整体趋势是不断受到修正和挑战,到了197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Richardsonv.Perales一案中认定,未经补强的书面医疗报告,即使缺乏交叉询问和存在对方及其证人的直接反对,也可以构成实质证据。四、行政程序的立法和实践虽然传统观点认为行政程序不应受到审判证据规则的约束,但美国行政程序的立法和实践却呈现出与此相反的态势。美国联邦和各州行政程序法中不仅对审判证据规则中的证明责任规则、相关性规则、推定规则、特免权规则等加以规定,这些规则还被大量运用于实践中。(一)审判证据规则早在美国《联邦行政程序》制定之前,有些州在劳动赔偿程序中,就曾适用普通法证据规则或以其作为指导。1947年美国《塔夫脱一哈特利法》(Taft-HartleyAct)改变了1935年《瓦格纳法案》10(b)条的立场,要求“任何此类听证程序必须尽可能按照1934年6月19日颁发的法律由美国最高法院通过的美国地区法庭民事诉讼程序规则,以适用于美国地区法庭的作证规则进行。”这一规定为法官在司法审查中决定是否应当适用审判证据规则提供了自由裁量空间。在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通过后,各联邦行政机构也对行政证据可采性的规定进行了细化。虽然诸多联邦机构的规定中坚持了《联邦行政程序法》中证据可采性的宽松标准,但也要求尽可能地适用审判证据规则。如美国货币监理办公室(OC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行政规则中都将《联邦证据规则》作为裁决中认定证据可采性的指导;而美国劳工部(DOL)的行政规则中则直接规定,除非法律或其他规则另有规定,《联邦证据规则》可适用在所有程序中。面对不同联邦机构适用不同证据规则的混乱局面,1986年6月,美国行政会议(ACUS)专门讨论了联邦行政机构裁决中适用《联邦证据规则》的问题。但由于在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上的巨大分歧,(二)正式裁决程序的司法化要求在行政程序中“尽可能(asfaraspracticable)”适用《联邦证据规则》的规定,反映了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两种证据规则之间关系的认识变化。近年来,美国学者也就传统行政法学者反对将审判证据规则在正式裁决中适用的主要理由38进行了批判,在理论层面论证了包括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在内的审判证据规则在正式裁决中的可适用。首先,反对审判证据规则适用于行政程序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证据规则是为了防止作为普通人的陪审团接触其不能理性评价的证据,而行政裁决中不存在陪审团,而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官员进行。其次,受到正当程序影响,正式裁决程序已与非陪审团民事审判相近。随着现代行政的逐步展开,美国正式裁决程序也更多地受到正当程序的影响,逐步发展出了告知规则、听证规则、质证规则等程序。1946年《美国联邦程序法》中也规定了听证的规则、质证规则等正当程序化条款,美国正式裁决程序已呈现出司法化的特征,与非陪审团主导的民事审判并无大的区别。再次,反对在正式裁决程序中适用证据规则的另一理由认为,如果适用传闻排除规则,就必须在裁决中对各种传闻证据进行确认,会严重阻滞正式裁决程序的有效进行。而现实情形是,由于各种传闻证据大量涌入正式裁决程序,事实认定者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对可靠性极低的传闻证据的审查上。早在1987年,美国学者所作的调查就已显示,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行政法法官(AdministiveLawJudges)无权排除明显不可靠或证明力极低的证据,在证据可采性标准方面的宽松并未给他们审理案件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相反,行政法法官对于参照适用《联邦证据规则》表示出了更高的满意度。五、法定剩余原则。在司法审查程序通过对美国正式裁决程序中传闻证据规则演变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正式裁决程序中一方面承认传闻证据具有可采性,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行政机构对传闻证据的过分依赖,法院又通过了备受争议的法定剩余原则来限制传闻证据的使用,这种做法在部分州司法审查程序中仍然存在。2.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贷款协议的书写要点
- 2025年《健康管理师》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 线上教育培训协议模板
- 社交媒体影响者营销策略-洞察与解读
- 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圆山劳务派遣服务有限公司招聘若干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面试真题模拟试卷:情景模拟
- 跨境贸易合作协议执行保证函6篇
- 菏泽地理会考试题及答案
- 多版本回归测试技术-洞察与解读
- 2025国考无锡市监狱管理岗位行测必刷题及答案
- 某大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
- (2025)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库及答案
- 李宗仁课件内容
- 印刷品规定五项管理制度
- 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课件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 T/CRACM 0003-2021脂20科学减脂技术服务规范
- 建设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台账
- 解码国家安全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国际关系学院
- 输液反应处理及报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