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矛盾观的统一观_第1页
论传统矛盾观的统一观_第2页
论传统矛盾观的统一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传统矛盾观的统一观

传统的矛盾观是指“二元”矛盾观或相对统一矛盾观的矛盾。这种矛盾观认为:矛盾是由“矛”和“盾”组成的,具有两个对立面及两重性,即同一性(统一性)与斗争性,而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注意区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会发生相互转化,一方克服(吃掉、战胜)另一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术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探索真理,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传统矛盾观,一些同志提出了商榷意见,阐述了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大体上有这样一些创新观点:一、三方构成矛盾。提出创新见解的第一人是刘蔚华教授。他在1979年夏发表的文章《矛盾结构的多样性》一文中提出了“‘一分为二’是矛盾的基本形式,不是矛盾的唯一形式”、“三个对立面的矛盾大量存在”以及“多极矛盾和矛盾体系”二、矛盾有中间方。人们总是说,矛盾只有两方,即对立着的双方——矛与盾,而宋而学同志提出了“矛盾的中间”。他在1981年春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就唯物辩证法来说,在理论上和概念上,正式的、明确的指出矛盾除对立的两极还有中间,而且这个中间是矛盾自身的组成部分的论点,要比在实践中,在实际上提出和运用这个论点重要的多,因为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三、存在中间矛盾。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矛盾分成两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范英、钟阳胜两同志则提出了“中间矛盾”。他们在1984年夏发表文章指出:“在事物或过程的矛盾群中,所谓中间矛盾,就是联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在事物或过程的发展中处于中间运动状态的矛盾”,并举例说到:“民族资产阶级和我们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是个中间矛盾;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则直接转化为主要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已直接转化为劳动阶级,它和我们之间的矛盾,是内部矛盾,次要矛盾。”他们还强调指出,“中间矛盾论同所谓‘矛盾中间’论有着原则的区别:中间矛盾论,讲的是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诸矛盾可以一分为三,但矛盾内部只能一分为二;而‘矛盾中间’论则认为,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还存在‘矛盾中间’这个第三者。事物的中间矛盾,只是事物诸矛盾中的一种矛盾状态,而不是矛盾内部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四、矛盾本质三位一体。刘远东同志在1982年发表文章提出:“矛盾本质是三个具有本质规定性方面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矛盾本质的三位一体的结构。”这三个方面,指的是“对立的双方,其规定性或是或否”,以及“双重化的方面”即“既是又否,既否又是”的第三者的规定。他举例说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内在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本质联系时”,除了“P型区”、“N型区”之外,还有“PN结的耗尽区”。可见,“这结合半导体的内在结构,就是P型区、N型区及耗尽区的三位一体”五、矛盾现象三种形态。肖君和同志早在1963年就提出“矛与盾的一分为二也表现为三种形态。古代作战,有人光执矛,也有人光执盾,更多的人是既执矛又执盾。”尔后虽然受到组织的“批判”,但他“不改悔”,并在1983年3月写成文章。《争鸣》在1983年第3期摘载了此文的观点:“事物两极对立分别形成与两极直接联系着的两种对立状态,而事物两极相互渗透的结果,就会在对立两极之间,形成‘亦此亦彼’、既有这极成分又有那极成分的中间状态”。可见,“只要有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过程的连续性,就必然会有‘一分为二表现为三种形态’的状况出现”六、正中反论。聂暾同志在1989年就发表文章指出了“流行的矛盾观的缺陷”,进而要求确立“新矛盾观”尽管聂暾同志强调“正中反论”,但并不同意矛盾“一分为三”的命题,因为“一方面,‘中介’是具有特定质的一方,它是同时区别于两极双方的不同质的一方;另一方面,‘中介’是只有一个特定量位的一个‘点’,两极双方分别有许许多多个不同量位组成的‘线段’。”由于“‘中介’与对立两极具有不同质位和量位”,所以就不能“把‘中介’与对立两极相并列、相等同和相混淆”。他主张“把‘中介’范畴引入对立统一学说”,创立“广义对立统一学说”,即是“把狭义对立统一学说提升为广义对立统一学说”七、同异反论。赵克勤同志在1989年正式提出“集对分析”,10年之后出版《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他在书中提出了“同异反分析”。同异反分析是集对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同,同一、相同、共同也;反,对立、反对、矛盾也;异,既不相同又不相反也。同、异、反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三个侧面,同异反分析就是从各个侧面分析事物联系的一种方法。由于同与反的相对确定,异的相对不确定,因此同异反分析又是一种既确定又不确定的分析方法,因而具有辩证性。他写道:“为方便计,2个集合的‘同一性联系’简称‘同联系’或‘同’;‘对立性联系’简称‘反联系’或‘反’;‘差异性联系’简称‘异联系’或‘异’。而把2个集合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称为‘同异反联系’,简称‘同异反’。”八、鼎立统一观。庞朴研究员在1990年提出“三极之道”。他写道:“三极就是三元,三个对等的元素或本原”,又举例说到“天、地、人”三才、“蝍蛆、蛇、蛙”三虫,并指出:“天地人或蝍蛆蛇蛙三者”,“在其组合中都各据一极,形成鼎立的状态”九、立体矛盾观。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命题时,就明确地表述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承认“一分为二”,但不把“一分为二”绝对化,于是提出“一分为三”,也不想把“一分为三”绝对化,所以还承认“一分为多”,由于“三”是“多”的代表和起点,因此就只讲“一分为三”了;二是,“一分为三”命题,还包括“合三为一”、“三位一体”,“三分法”、“三点论”、“三重性”,鼎立统一、立体思维、立体矛盾观;三是,不仅事物可以“一分为三”,而且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三”,用“三分法”去分析矛盾,那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确立立体矛盾观的原因。关于矛盾的构成,我主张既有两方构成的矛盾,也有三方构成的矛盾,还有多方构成的矛盾,它们分别为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也可以分别理解为矛盾“一分为二”、矛盾“一分为三”、矛盾“一分为多”。在矛盾“一分为三”中,其结构是“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同一——差异——对立”。关于矛盾的运动过程,我认为它包括着产生、展开、解决三个阶段。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把矛盾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潜伏着的矛盾”阶段、“明显的矛盾”阶段、“发展的矛盾”阶段。马克思说到:“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这可以看成为矛盾运动经历三个阶段: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与“融合”。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矛盾经历着构成、运演以至结局三个阶段。郭和平同志的说法是“矛盾在极性关系”时,在“运演关系即矛盾的过程性关系”时,在“矛盾的结局关系”时,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关于矛盾的结局,过去总是说,一方克服另一方,通俗地说,就是一方吃掉另一方,或者说一方战胜另一方。实际上,结局有多种形式,康祥生同志说的是五种基本形式关于矛盾的属性,过去总是说,同一性(统一性)、斗争性,实际上应该是这样的:在构成时具有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在运演时具有斗争性、渗透性和合作性;在结局时具有克服性、转化性和中和性关于矛盾的分类,过去总是将矛盾分为两类: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应该将矛盾分为三类:起主要作用的矛盾、起次要作用的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客观世界中的矛盾、主观世界中的矛盾、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法人之间的矛盾、自然人之间的矛盾、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矛盾;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