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版权使用警告:本内容由圣才电子书提供,付费购买阅读后,仅供个人或单位内部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商业用途使用

文档简介

第1章中国地理历史1.1复习笔记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1)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足够回旋和施展的舞台。文化的创造无需依附别国的土地,这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也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海拔在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②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被誉为“紫色盆地”)。③我国的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2黄河(1)黄河简介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2)黄河的地位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念。②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带。③黄河中下游及黄土高原地区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中国的“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3长江(1)长江简介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山西南侧,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长江的地位①长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②在中国文化中心南移过程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二、中国历代疆域1中国疆域面积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2我国辽阔版图形成的发展过程表1-1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是将地理和人口面貌政治化的一种措施。2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表1-2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四、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14个直辖市(1)北京简称“京”,为中央政府直辖市。古称“蓟”,元朝灭金,以此为都城,号曰“大都”。朱元璋攻灭元朝,建都于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封其子朱棣为燕王守此。公元1403年,朱棣夺位称帝,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始。民国时期复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改称“北京”。(2)天津简称“津”,为直辖市。元代已成港口,名“海津镇”。据传明代天子燕王朱棣兵发南京时,渡津于此,赐名“天津”。国民党统治期间,天津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初属河北省,后改为直辖市。(3)上海简称“沪”,为直辖市。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故又称“申”。“上海”之名始于宋。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国民党时期已划为直辖市。(4)重庆简称“渝”,为直辖市。1939年被国民党政府划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仍为直辖市,后划归四川省。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将万县、黔江、涪陵等市和地区划入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223个省(1)河北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名称始于唐代设立的“河北道”,元设行中书省,明直属京师,清改称直隶省。1928年,国民党政府改为河北省。(2)山西简称“晋”,省会太原。春秋属晋,战国时分为韩、赵、魏,故称“三晋”,唐代以长安为都,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河东,设河东道。元代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抚司。明清为山西省。(3)辽宁简称“辽”,省会沈阳。战国时属燕,为辽东郡。秦汉设辽东、辽西郡。元代设辽阳行省,明代直属京师。清初改名奉天省。1929年,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改称“辽宁”。(4)吉林简称“吉”,省会长春。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辽、金为上京道(路),元属辽阳行省,明为女真族控制,清时建吉林乌拉城,简称吉林,驻吉林将军,清末定为吉林省。(5)黑龙江简称“黑”,省会哈尔滨。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辽、金所属与吉林同。名称首见于《辽史》。明代为女真族控制,清初设“黑龙江将军府”,即今爱辉旧城(今属黑河市)。清末定为黑龙江省,沿用至今。(6)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清初建为江南省,康熙六年设为江苏布政使司,两江总督驻江宁府(今南京市),巡抚驻苏州府(今苏州市),合两地之名为“江苏”。(7)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属楚,秦时为会稽郡,汉属扬州,唐始设浙江东西两道,元属江浙行省,清为浙江省。(8)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清朝康熙六年始设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地安庆府(今安庆市)和徽州府(今歙县)两地首字为省名。(9)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唐朝取福州、建州(今建瓯)各一字设福建观察使,宋为福建路,元为福建行中书省,明清为福建省。(10)江西简称“赣”,省会南昌。唐朝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始有“江西”之名。元设江西行中书省,明清为江西省。(11)山东简称“鲁”,省会济南。春秋战国时为齐、鲁等国,金设山东东、西二路,辖区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山东始作为政区名,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12)河南简称“豫”,省会郑州。自古属豫州,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唐时划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为河南道,始有“河南”之名。明清为河南省。(13)湖北简称“鄂”,省会武汉。宋朝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始有“湖北”之名。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初分湖广为湖北、湖南二省。(14)湖南简称“湘”,省会长沙。唐朝设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名。宋为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分为湖北、湖南二省。(15)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古为百越(粤)属地,秦设南海郡,唐属岭南道,因其地为广州地域,又在中原之南,至五代时与广西合称“广南”,北宋时置广南路,后分为广南东、西两路,简称广东、广西。明清为广东省。(16)海南简称“琼”,省会海口。三国时始有“海南”之称,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1988年4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由广东省析置海南省。(17)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秦设巴、蜀郡,唐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宋分设“川峡四路”(益州、梓州、利州、夔州,简称四川路),元设四川行省,明清为四川省。(18)贵州简称“黔”,省会贵阳。战国时为楚黔中、夜郎等地,秦设黔中郡和象郡,汉属荆、益二州,唐设黔中道,元初始定“贵州”之名,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19)云南简称“滇”或“云”,省会昆明。战国时为楚属滇国,唐为南诏国,宋为大理国,元设云南行中书省,明清为云南省。(20)陕西简称“秦”或“陕”,省会西安。西周初年以陕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为界分为东、西两地,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故“陕西”之名久矣。唐设陕西节度使,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21)甘肃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西夏时于其境内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设甘肃监军司,始见“甘肃”之名,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明隶属陕西省,清为甘肃省。(22)青海简称“青”,省会西宁。古为西戎地,汉为羌地,隋设西海、河源等郡,唐宋为吐蕃地,清代分属甘肃省西宁府、青海蒙古部和玉树土司等。1928年建为青海省。(23)台湾简称“台”,省会台北,为我国第一大岛。古称“夷岛”“夷州”“琉球”等,南宋时澎湖列岛已属福建路,元明设巡检司,后被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公元1885年改为台湾省,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归还中国。35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首府为呼和浩特。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唐代已见于文献记载。明清将蒙古分为内、外两部分。内蒙古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西至河套广大地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2)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属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属象郡,唐设岭南西道,宋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元属湖广行省,清为广西省,1958年3月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3)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宋为西夏国,元设西夏行中书省,后改名“宁夏行省”,明清为宁夏府,1928年为宁夏省。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汉时为西域都护府,唐设北庭和安西都护府,宋为西辽地,元为察合台汗国及哈喇火州;明为亦力把里部及吐鲁番部。清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清政府以其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1884年为新疆省,1955年10月,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首府拉萨。古为羌、戎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抚使司,隶属中央宣政院,明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乌斯藏即卫藏,因居祖国之西,故称“西藏”。清派驻藏大臣,统辖卫、藏、喀木、阿里四地,1965年9月设立西藏自治区。42个特别行政区(1)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分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清代属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只负责其外交和防务。(2)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至1887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葡里斯本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五、中国文化的源头1氏族社会距今约一万年到四千年,中国人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这一时代的特点是由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到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1)前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很多,上面多半绘着彩色花纹,称为“彩陶”,故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2)后期是父系氏族社会。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是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故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3)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不仅仅是黄河流域,而是分布于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中国文明的流向也不仅仅是由西向东,而是四面八方融合交汇,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形成秦汉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大一统的多元性文化。2“四大区域”说(1)黄河流域文化区这是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内,先后发现了“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市)、“仰韶文化”(河南渑池县)、“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市)、“马家窑文化”(甘肃临洮县)、“齐家文化”(甘肃政和县)、“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市),其时代与夏代吻合,已被认定就是夏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包括江汉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区。已经发现的原始文化有“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马家浜文化”(浙江嘉兴市)、“良渚文化”(浙江余杭市)、“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县)。(3)珠江流域文化区已发现多处原始文化遗址,“石峡遗址”(广东韶关市)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其发现地正好在马坝人头骨附近,证明珠江流域确是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其代表性文化是近年来发现的“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市),年代约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相当,即五千年左右。3六大区域说(1)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些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不是从外域传来的;它不是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至三千年前之间先后进入文明社会。六、三皇五帝1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的序列(1)“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皇”的本义是“大”。(2)“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2三皇五帝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1)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反映了人类最早改造自然的愿望。(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3远祖划分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1)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三皇中的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都属于这个集团。(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五帝中的少昊属于这个集团。(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这个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可说是这个集团的代表。4三大集团间的互动这三大集团之间,活动地域互相交错,曾发生过剧烈的冲突,也发生过不同形式的联合。据先秦文献记载,炎、黄二族曾联合在涿鹿打败东夷族的蚩尤,奠定了黄河中下游部落大联盟的基础。其后,三大集团在斗争中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七、夏代文明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死后,其子夏后启继位,在钧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大会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中国也由此进入了奴隶制时代。夏王朝共传十七君,至桀为商所灭,合计四百三十余年。2夏代社会的情形(1)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已有明显发展。(2)夏代已出现了私有财产。那时的人们已经“货力为己”,并且出现了罚人为奴以及将战俘变为奴隶的现象,可见夏代已形成了奴隶制度。(3)夏代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其中包括:①王位世袭制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天下”;②国家官吏制度,即设职分官,形成一个官僚群体;③行政区划制度,即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3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在那里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向前推了三百多年。八、商周社会1商朝(1)第一个统治者是商汤,被封于商,定都城于亳,共传30王,国家五盛五衰,六次迁都,自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合计600余年。商朝灭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坏,故称为“殷墟”。至清末在这里发现商代甲骨文后,殷墟闻名于世。(2)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3)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发现:①商代已经是一个发达的奴隶制国家。②商王朝的国家机器已经大大加强,商王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独断一切的权力,其下的最高政务官为“尹”,还有各种宗教祭祀官员,武装力量也相当可观。③社会生产力比前代更为提高,精美的青铜器便是证明;天文历法大为进步,已有明确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法;已普遍使用货币(贝币),说明商品交易已很活跃。④宗教祭祀活动盛行,凡事由巫卜祈求于鬼神。2周王朝(1)崛起于中国的西部,其始祖为弃。周族几经迁徙居于岐山之下,至文王姬昌时强大起来,建都于丰镐。文王死,其子武王姬发领兵伐商,一举灭纣,建立了周朝。其弟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统治制度。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历时250余年,史称“西周”。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2)西周社会是奴隶社会,实行由奴隶耕作的“井田制”,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3)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4)“宗法制”,与封建制相辅。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西周大为完备。即天子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族。(5)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制定了礼乐刑罚。礼乐用于贵族内部,刑罚用于镇压人民。西周的经济比商代已有所发展,工商业由王室和诸侯经营,青铜器制造已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发掘出土的著名西周青铜器有“大盂鼎”和“毛公鼎”,农业生产已有“百谷”之称。九、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继位,将都城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前一段称为“春秋”,后一段称为“战国”。1“春秋无义战”的局面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大变动的阶段,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产生。为了争夺土地及其他资源,诸侯国之间不断发动战争,互相称霸,形成“春秋无义战”的局面,而齐、晋、楚、秦、吴、越,成为“春秋六强”,而“春秋五霸”则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2社会生产的重要变化春秋时期社会生产的重要变化是由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而引起井田制的破坏。3土地赋税制的产生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其后各国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就这样产生了。4“战国七雄”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这时,中国社会演变的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十、秦汉帝国1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种全民族的大统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2秦朝的统治措施秦王嬴政为了巩固和管理这一大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他以自己为“始皇帝”,并企图传以万世。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3秦朝统治的结果秦的残暴统治导致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的爆发,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统治的对立面已走上历史舞台。4西汉王朝(1)西汉王朝的建立在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刘邦和项羽各以其雄势强力争夺天下,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新的王朝,定都长安。因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故其王朝称为“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2)西汉王朝的统治措施①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局势很快稳定下来,而且经过近40年的“文景之治”,国家逐步富强起来。②汉武帝刘彻对内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盐、铁国营政策,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同时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方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等出使西域,扩大了西汉帝国的疆土和对外联系,使汉朝达到极盛阶段。5东汉王朝(1)西汉的灭亡西汉末年,大贵族王莽夺取了汉朝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假借《周礼》之名,实行“托古改制”,结果天下大乱,引起农民起义。(2)东汉建立刘秀响应绿林,东征西讨,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以洛阳为都城重建汉朝,是为光武帝,建立了“东汉”。(3)东汉的统治东汉建立之初,因前两代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其疆域仍能保持西汉时的规模,社会经济也比西汉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开发,故东汉王朝仍能保持强盛的国力。(4)“黄巾军大起义”东汉在建国60年之后,朝中的外戚和宦官两大政治势力彼此残杀,交替掌权,双方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卖官鬻爵,行贿受贿,政治进入腐败黑暗的怪圈,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5)“赤壁之战”①黄巾起义虽然在统治者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全国却陷入大小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皇帝只不过是任人摆布和宰割的傀儡而已。在众多军阀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以其杰出的才能,扫灭群雄,统一了北方,随后又领兵南下,打算消灭长江下游以南的孙权,以便统一全国。②在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遭到孙权和刘备的联合抵抗,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史称“赤壁之战”。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立了魏国,以洛阳为都;孙权据有江东,建立了吴国,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刘备则控制四川,建立了蜀国,以成都为都,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分立的时期。十一、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3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民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呈现一种激烈而又活跃的态势。1三国分立魏、蜀、吴三国不断进行战争,各自都采取了相对有益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三国的经济也还有所发展。2“西晋”魏国政权被司马懿父子控制,至司马炎时取魏自代,建立了晋朝,建都洛阳,中国又暂时归于统一,历史上称为“西晋”。3西晋灭亡后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1)南方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以建康为都城。(2)北方则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频繁争斗。①“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②“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在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4南北朝时期经过一段短暂的混乱,中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公元420年~589年)。(1)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几个短命的王朝,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2)在北方,由东北地区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后都洛阳。至公元534年,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公元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史称“北朝”。(3)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南北朝虽然尖锐对立,但社会经济和文化还是在继续发展。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北方人口南下,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期间的重大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就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十二、隋唐五代1隋朝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权臣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一举灭陈后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国重新走向统一。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出现了所谓“开皇之治”。但到隋炀帝时又大行暴政。2唐朝公元618年,隋朝灭亡。陇西豪族、驻守太原的大将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起兵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以后的又一个强盛时代,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强大的政治,超过了汉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先进行列。(1)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史称“贞观之治”。(2)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女皇帝。后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这就是有名的“开元之治”。(3)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帝国从此江河日下。(4)此后的百余年间,唐朝中央政府内部宦官专权,朋党斗争,外部藩镇割据,征伐不断,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巢大起义”。(5)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帝国土崩瓦解,中国又进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6)五代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与此同时,先后尚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北汉、南吴、南唐、吴越、南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在这期间,北方王朝更迭,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而南方却相对安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十三、宋元明清1宋朝(1)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政权,国号称宋,是为北宋,史称赵匡胤为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但却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掉辽国,举兵南下,攻入汴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中国又进入南宋与金的南北对峙时期。(2)由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南宋,定都临安,偏安一隅,对外实行投降妥协的政策,压制和打击主张抗战的势力。宋金双方订立了“绍兴和议”,宋向金割地称臣。金国将其都城由会宁府南迁燕京,领有中国的北部地区。2元朝(1)北方蒙古族在部落酋长铁木真的领导下建立了蒙古国,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三代大汗,横扫欧亚,先后消灭西夏和金国,西到欧洲大陆。至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是为元世祖。而后挥军南下,攻陷临安。(2)元王朝的统一,发展和巩固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但是,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歧视和压迫汉人和南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再加上后来的政治腐败和元末的自然灾害,激起了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3明朝(1)在朱元璋的带领下,红巾军逐渐翦灭群雄,统一全国,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了明朝,是为明太祖。至明成祖朱棣又迁都北京,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在明朝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2)明朝后期,东北境内的女真族日益强大起来,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各部,建立了“后金”,稍后定都沈阳。其子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4清朝(1)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利用李自成起义军的内部矛盾,在明军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协助下,长驱直入北京,李自成败走,清朝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统治。这期间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领兵于1662年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认定中俄边界,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2)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赔款,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四、近代历史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