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_第1页
3.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_第2页
3.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_第3页
3.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_第4页
3.4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变化中的审美维纳斯的诞生(布面蛋彩172厘米x278厘米1482-1485)

(意大利)波提切利乌菲齐美术馆,意大利维纳斯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相传她诞生于海上,拥有黄金比例般完美的身段和样貌,白瓷般的肌肤,金发碧眼,优雅而迷人。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美丽动人的女子被冠以“维纳斯”的称号,无数描绘女性形象的作品以“维纳斯”命名。然而,她们是否都符合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审美理想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一直都在变化。左边的两件作品分别体现的是唐代与北宋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形象与服饰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出其差别并试着简单分析原因,与同学进行交流。左:簪花仕女图(局部)(中国画绢本46.4厘米x182厘米)(唐代)周昉辽宁省博物馆右:晋祠圣母殿侍女像(雕塑真人大小)(北宋)思考与交流唐宋两个相邻的朝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还是在穿衣打扮、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唐代的发式丰富多样,不同场合、不同年龄都有不同的发式,在陶俑和绘画中的仕女多是双高髻,将头发高高梳起,一部分盘于头顶,一部分盘于脑后,展现出女性的成熟美、温婉美。坠马髻是骑马时梳的发型,借鉴胡人特色而形成。还有常听到的飞仙髻,是借鉴敦煌飞天人物像发展出的发式,在当时极为流行,在影视剧中也常出现。在面容上,我从仕女名画的角度分析,陶俑在面部的修饰上没有仕女图清晰可观。唐代化妆一般有七个步骤:脂粉→额黄→画眉花钿→面靥→斜红→点唇。先薄施铅粉,涂抹胭脂,在额头发际施以黄粉,然后按以上步骤依次实施,所画妆容浓艳华丽,样式丰富。

宋代妆容相比较而言更加简单朴素,早期也梳高高的发髻,被称为朝天髻,贵族女性延续唐代的发式,但是双高髻沿用的甚少,灵蛇髻和飞天髻发型也有变化。像宋朝《宫女图》中展示的,头发多盘成三个环绕在脑后,头顶只是微微凸起固定发饰。妆容上更加清新,面颊干净,微微泛红,眉毛细长,身材消瘦,有种端庄、清冷之感。宋代的化妆基本继承前代遗风,化妆步骤分为七步:脂粉→额黄→画眉→花钿→面靥→斜红→点唇。其中,唐代的斜红妆在宋代已不多见,而花钿在宋代衍生出一种叫“鱼媚子”的妆容-将鱼鳃贴于脸部,此外还有将珍珠贴于脸部等化妆方式。这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有所体现,女子在出嫁时多贴珍珠于面颊两侧。因为宋朝是个内省的国家,加上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人们审美逐渐大众化,女子妆容也更加清新雅致,追求整体的和谐。雕塑的面容也较为圆润,眉毛微向下、眼窝较深,眼睛细长,鼻子刻画细腻,写实性较强,樱桃小嘴微微上扬,向内轻抿,整体上与唐朝女子艳丽的妆容形成鲜明对比唐宋仕女形象对比(一)妆容对比唐宋时期服饰差别较大,从服饰的保守程度也能看出女性地位的变化。在唐朝,女性的服饰丰富多样,最常见的当属胡服、襦裙。胡服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可以看出唐朝时开放包容的风气。女子着胡服方便骑马,甚至女子着男士服装出行也不会受到批判,可见当时开放程度之高。襦裙在当时深受女子喜欢,颜色大胆绚丽、面料轻薄丝滑,勾勒出女性的姿态。襦裙主要分为上襦和齐胸襦裙,因为裙子较长,所以尽管女子非常丰腴也不会显得矮壮,上襦合襟后露出胸前大片皮肤,视觉上拉长人脸部,加上披帛的装饰,飘逸出尘。唐中后期,袖子渐渐变宽,最后出现大袖衫,更加繁复与华贵。出土的唐三彩仕女俑的着装着色大都明拖动人服饰纹样花衫,更加繁复与华贵。出土的唐三彩仕女俑的着装着色大都明艳动人,服饰纹样花团锦簇,从服饰的明丽动人也可看出盛唐时期的奔放包容和民族自信。宋朝相对来说更加保守和严谨,这与程失理学中对女性的贞洁要求有关。程朱理学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致使唐风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宋朝出现了袄、襦、衫、裙子、褙子、裤子等。褙子和裤子的流行,说明人们为了生存放弃襦裙这种大袖、高裙的样式,出现齐腰裙,但是整体色彩与花纹比唐代要朴素很多。褙子多搭配裙子和裤子穿,在原本的抹胸外套两层。里层叫里衫,外层叫褙子。宋代的上襟上提,人们不再追求体现女性美,而是注重内在修养,女性讲究温婉大方、清雅朴素。整体色彩上偏好浅蓝、浅绿、浅粉等色彩,与唐代的黄色、红色形成对比。在纹饰与色彩上,宋代仕女服饰十分讲究,有彩绘、染缬、销金、刺绣、点缀珍珠等方式,种类颇多,精巧别致[5]。宋代在鞋子的选择上多穿平底翘尖鞋,这样得显脚更小,也是从宋代开始女子“裹脚”(二)服饰对比

在中国绘画中,勾勒填色、没骨法、兼工专写和写意先后成为花鸟画技法的主流,同时,在物象表现上,由对自然的客观表现往主观表达发展。中国花鸟中的审美变化《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是北宋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该画作现存于中国。该画作画面内容很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实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作者很深的毛笔功底。枯木竹石图(北宋

苏东坡)枯木竹石图

(元代

吴镇),画中的五墨并施而不腻,反复皴擦而不胀,产生了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的艺术效果。枯木竹石图

(元代

赵孟頫)在继承文、苏的基础上,将书法的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书画同源”,即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

黄甲图

(明代

徐渭)艺术家借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脚无点墨,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思考与交流对比“扬州八怪”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花鸟画作品,它们在刻画对象的选择上有什么区别?《花卉十二开》(中国画纸本册页)(清代)八怪”原是地方俗语,意指多样的怪异。扬州八怪也不确指为哪八人,对此说法互有出入,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有汪士慎、金农、黄慎、李方鹰、李鱓、郑板桥、高翔、罗聘等一几人。但不论是谁,“怪异”的意趣在各位画家身上都能找到,从而形成“怪”的共同点。扬州八怪的画作,是属于古代文人画一路的,一般认为,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社会文人士大夫自娱遣心、抒怀见志、展现内心世界的创作,它并不追求外在的形似,既有别于民间绘画的平易、热烈,也不同于宫廷绘画的逼真、富丽。文人画的取材以山水、松竹梅居多:表现形式主要采取水墨写意,重视笔墨情趣和诗书画的紧密结合。扬州八怪的创作,往往是通过对一些平凡题材的感情倾注,而使其成为不平凡的艺术作品,如郑板桥曾说他画的每一株兰,每一枝竹,每一块石都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又如李方膺在《墨梅图》中题诗“十日厨烟断米炊,古梅几笔便舒眉",把自然美同平常人的愿望与情操紧密地联系起来。又如李方膺画“风竹”、汪士慎画“倒梅”等,画家都把它们赋予一定的人性和社会性。金农自谓所绘梅花为“江路野梅”,存心有别于那些盛开于御苑中的宫花。别人都想着如何去“争艳”,金农先生却独善其身,这种“不去争艳”之心,基本上是八怪所共同的。不仅如此,八怪还把画笔延伸至经济作物,如蔬菜干果等,而且,即使是画这些蔬菜干果,显然已舍去其本来的野外环境,更近似于在灶房里、餐桌上看到的样子,体现了画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情。因此,八怪们这种带有一定叛逆心态的创作态度和表现形式,自然而然地要遭到保守派画家的歧视和责难,他们认为八怪创作的“率汰三五笔”的画和“胡谄五言七言”的打油诗,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讽刺他们“怪异”,今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所谓怪也可以说是革新的同义词。五

代北宋元代“皇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种画法和风

格并存后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初期:浓艳的皇家画风和勾勒填彩的画风赵孟頫:“书画同源”高扬心灵抒写的主动性吴镇:以草书湿笔画法”写”花鸟画,强化作品中自我的表达明代海上画派清代朱耷:自号“八大山人”开创大写意花鸟画。清中期,扬州画派深受市民的影响,以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入画,削弱了作品中的书卷气,增添了几分俗气董其昌:“南北宗论,”以笔墨直抒胸臆。徐渭将直抒胸臆的写意花鸟推向顶峰。吴昌硕:将现代因素融入作品之中,强调视觉冲击力和抒情特质,把以书入画的传统推到极致西方世界中的审美变化

在西方艺术史上,一些像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等原本多少带有贬义的词语到了19世纪以后,变成了中性词,用来指称某一个风格时期或者某一个时代。词语的语义色彩变化,正是社会主流审美趣味变化的标志之一。可见审美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古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违背神的意志,告诫特洛伊人不要中希腊的木马计,此举惹怒了众神,众神从海中调来两条巨蟒将他和他的儿子活活缠死1506年发现的古希腊雕塑《拉奥孔》,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以后的许多艺术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格列柯那里,虽然画面中依稀还能看到一些模仿的痕迹,但是人物拉长的身体、颤动的色彩、骚动的环境、戏剧性的张力,很明显受到了当时样式主义和西班牙巴洛克早期审美情趣的影响。拉奥孔

(西班牙

格列柯)艺术家超前的审美探索阳台上的少女

(西班牙

戈雅)阳台上的少女

(法国

马奈)

艺术家对审美变化趋势的捕捉会更敏锐,相对于公众的审美习惯,有时会显得有些超前。马奈对戈雅的《阳台上的少女》进行了重新组织,与戈雅极具空间感的背景处理相比,马奈的作品显得极为平板,甚至如库尔贝所说的“像扑克牌一样平板”,以色彩平涂处理的人物形象很难融入绘画的深度空间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奈忽视作品的内容,人物洞彻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证明他很注重内容。19世纪中叶,这种“平板”与传统的强调明暗透视、制三维立体错觉的原则大相径庭,,这正是马奈思绘画的本质所致,可以说,这种审美变化通常都是艺才们而自觉地开掘并传播开来的。从古罗马到19世纪末的法国,再到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艺术家的审美探索起到了引领这种变化的作用。有桃子的静物画(壁画)(古罗马)意大利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油画)

(法国)

塞尚

玻璃果盘中的静物(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快节奏、多元化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标签,它意味着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具丰富性、包容性和易变性。人们自由地追求各种各样的“美”,而且变得越来越“喜新厌旧”那么,你觉得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存在?如果有的话,我们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发现或者说总结它们呢?

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