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锦屏县铜鼓镇芭芒冲岩板山硅石矿建设单位(盖章):贵州省锦屏县鑫华矿业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 1二、建设内容 9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23 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4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85七、结论 87表附表3: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附图2-2:项目矿石加工区平面布置图附图5:项目开采最终境界剖面图附图6-1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6-2项目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附图6-3项目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分布图附图6-4项目评价范围内植被覆盖度图附图6-5项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壤侵蚀现状图项目与黔东南州管控单元位置关系叠图附件4:矿石加工区场地租赁合同附件5:项目矿山加工场地用地情况说明附件6:项目符合锦屏县矿产资源规划的说明附件7:项目矿山加工场地用地情况说明1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锦屏县铜鼓镇芭芒冲岩板山硅石矿项目代码无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地理坐标秒)建设项目行业类别砂石开采101(不含河道采砂项目)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0.6267km2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 (选填)黔东南州自然资源局项目审批(核准/C5226002014086130135239总投资(万元)500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4.62施工工期3个月是否开工建设☑否专项评价设置情况无规划情况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无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无其他符合性分析1、“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1)项目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符合性分析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黔府发[2018]162号),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区分为5大类,共14个片区,包括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沙漠化控制生态保护红线。本项目位于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经核实项目矿区范围、工业场地均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公益林、天然林、特殊和珍稀物种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湿地、传统村落和文物古迹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2)生态环境分区及管控体系符合性分析〕9号):全州共划定206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23个,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管控单元63个,主要包括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中心城区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般管控单元20个,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区域。项目位于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属于一般管控单元区域,项目与管控单元分布图的叠图见附图8。〕9号)对一般管控单元区域要求可知:“以生态环境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为主,开发建设中应落实生态环境管控相关要求”。本项目属于一般管控单元区域,设计阶段平面布置已优化空间布局,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采取本评价提出的措施后,项目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满足“黔东南府发〔2020〕9号”文件对一般管控单元区域的要求。(3)环境质量底线符合性分析〕9号),环境质量底线要求如下:一是水环境质量底线。到2020年,黔东南州辖区内重点水环境控制单元水环境3质量明显改善,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到2020年、2030年、2035年,黔东南州辖区内各控制单元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二是空气环境质量底线。2020年对于超标县(市)PM2.5底线目标设定为35μg/m3,对于未超标县(市)目标值设置综合考虑现状值和外源输送对本地的影响。根据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要求,设定2025和2035年的PM2.5底线目标值。三是土壤环境质量底线。2020年,黔东南州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到2030年,全州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2035年,全州土壤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区域声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均较好,项目废气和噪声经处理后均不会改变所在环境功能区的质量,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肥,污水不外排。生产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产生的固体废物能综合利用的回用,不能回用的交环卫部分统一处理,危险废物设置危废暂存间暂存,统一交资质单位处置,不外排;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均能得到妥善处置,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因此项目不触及环境质量底线。(4)资源利用上线符合性分析〕9号),资源利用上线要求如下:一是能源利用上线,原则上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效率的管控指标以《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7〕26号)、《黔东南州能源“十三五”规划》确定指标为准。二是水资源利用上线,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黔东南州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函〔2016〕258号)确定的指标作为各县(市)的水资源管控上线指标。三是土地资源利用上线,以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确定全州2020年土地资源利用上线控制指标。四是重要河流岸线,衔接水务部门岸线保护规划结果,划定黔东南州河流岸线管控分区,共划定3条岸4线。清水江干流岸线黔东南境内900.78km,优先保护岸线45.65km,主要涉及地表Ⅱ类水体;重点管控岸线855.13km,主要涉及地表水Ⅲ类水体;无一般管控岸线。都柳江干流岸线总长576.68km,黔东南境内长318.118km,其中优先保护岸线59.17km,主要涉及风景名胜区、航电枢纽等;重点管控岸线124.91km,主要涉及有开发需求的岸线;一般管控岸线134.038km。㵲阳河干流岸线总长475.82km,其中黔东南境内386.71km,优先保护岸线97.04km,主要涉及风景名胜区;重点管控岸线286.27km,主要为水功能保留区;无一般管控岸线。本项目营运过程中消耗一定量的电源、水资源等资源消耗,项目的资源消耗量相对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少,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效率符合《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7〕26号)、《黔东南州能源“十三五”规划》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黔东南州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函〔2016〕258号)相关要求;根据锦屏县自然资源局出具的情况说明(附件4),本项目矿石加工场地为“工业用地”,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要求。综上所述,项目符合资源利用上限要求。(5)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符合性分析9号),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如下:对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分别提出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环境准入管控要求,形成全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本项目位于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建设项目不属于其中的限制类和淘汰类,符合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要综上所述,本项目周边制约因素较少,符合相关保护条例和规范要求,用地性质符合相关规划,外环境良好,项目污染物在经过预防治理措施后能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因此本项目选址符合“三线一单”要求。表1项目与“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符合性一览表“三线一单”环境管控单元管控空间属性内容本项目内容符合性“三线一单”环境管控单元名称锦屏县一般管控单元本项目位于“一般管控单元”符合5环境管控单元-单元管控空间属性编码ZH52262830001行政省贵州省市黔东南州县锦屏县管控单元分类一般管控单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清单要求空间布局约束执行贵州省及黔东南州水要素普适性管控要求。执行大气环境一般管控区省、黔东南州普适性准入要求本项目不属于重点行业,项目废气均设置有效的防治设施,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统一收集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符合污染物排放管执行贵州省及黔东南州水要素普适性管控要求。执行大气环境一般管控区省、黔东南州普适性管控要求本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为粉尘,经密闭收集和处理后后,能够达标排放。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肥。符合环境风险防控执行贵州省土壤普适性管控要求本项目位于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经核实项目矿区范围、工业场地均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不涉及环境敏感区,不涉及基本农田,厂区按照要求进行分区防渗后,对环境影响因此项目建设应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符合资源开发效率要求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0.59亿m3以内,2030年全市用水总m3。2020年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黔东南州能源利用普适性要求本项目不属于资源开发项目。符合2、与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为露天开采冶金用脉石英,俗称硅石矿,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不属于文本中“鼓励类、限制类及淘汰类项目”,属于允许类项目。项目所使用的设备为新型环保设备,不属于淘汰类中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3、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符合性分析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相关要求,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采矿。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格规划管理,开发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6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沿江、沿河、沿湖、沿库、沿海地区开采矿产资源,必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造成破坏的,开发者必须限期恢复。已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必须及时做好土地复垦”本项目为露天开采硅石矿,属于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矿石开采区不涉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集中式饮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不属于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矿区及周边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无国家及贵州省规定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种类;矿山严格实行“边开采、边治理、边生态恢复”的生产管理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建设单位已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为项目土地复垦可行性提供更为有效的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综上分析,项目建设符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要求。4、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5]109号)符合性分析政策规定,“禁止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包括”:一、禁止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区域内采矿;二、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三、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本项目不属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的禁止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区域。同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提出了要求。本环评将按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和其他相关规定,以及项目周围环境敏感特征和当前技术经济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以达到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目的。5、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符合性分析规定强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规定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7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本项目业主已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因此符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相关要求。综上,本项目的选址和开发符合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6、与《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符合性分析根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2017]4号文)的要求:构建部门协同、四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的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构建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坚持转方式与增长相协调,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矿业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推进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引导形成有效的矿业投资,激发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坚持绿色转型与管理改革相互促进,研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健全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配套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本项目生产过程应注重生态整治措施,制定土地复垦方案,项目产生的各项污染应采取环评提出的措施治理达标并尽量资源化利用。总体来说,本项目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7、项目与《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函》(黔自然资函[2020]1576号)的符合性分析根据《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函》(黔自然资函[2020]1576号)中新建项目源头管控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黔府发[2018]26号)对重点区域管控要求,按照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家、部、省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露天8矿山的管理政策要求,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和最低规模准入条件。要严格规划管控,禁止在重点区域、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敏感区新设置露天矿山,禁止新批准砂石土资源临时开采和来料加工企业(场点),从源头上抓好露天矿山的规范管理。对新设砂石矿山,必须按照省工信厅等10部门印发的《贵州省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黔工信原材料[2020]68号)有关要求,科学设置采矿权,保障经济建设对砂石等建材资源的需求。建设单位于2022年10月9日取得黔东南州自然自然局颁发新的采矿许可证 (见附件3),本项目不属于砂石土资源临时开采和来料加工企业(场点),建设单位在建设开发期间做好严格执行相应的环保措施、进行清洁化采矿和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项目与黔自然资函[2020]1576号相符。9二、建设内容地理位置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东部,东邻湖南靖州县,南接黎平县,西抵剑河县,北连天柱县,地跨东经108°48′37″~109°24′35″,北纬26°23′29″~26°46′49″,南北最宽39.6公里,东西长55.5公里,境内一般海拔高度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米(西南固本乡龙干山),最低海拔282米(东部阳豆溪清水江山境处),是黔东南通往湘、粤、桂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1619.14平方公里,占黔东南州土地总面积5.35%。距贵州省会贵阳358公里,距黔东南自治州首府凯里182公里,距湖南省靖州火车站79公里,三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沪昆高铁三穗站80公里,距黎平机场60公里,距贵广高铁矿区位于锦屏县县城南西24km,距铜鼓镇西约2km的芭芒冲附近,行政区划属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矿区距松从高速敦寨互通(出入口)9km,距省道S503锦屏—黎平公路铜鼓至敦寨段约2km,另有乡村公路直通矿区,交通较方便。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项目组成及规模(1)项目名称:锦屏县铜鼓镇芭芒冲板岩山硅石矿(2)建设单位:贵州省锦屏县鑫华矿业有限公司(3)建设性质:新建(4)建设地点: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5)投资规模:总投资500万元(6)开采方式:露天开采(7)矿区面积:0.6269km2(8)开采标高:+616m~+506m(9)开采规模:2万t/年(10)矿石储量:矿山保有资源量(334)18.9万t,扣除边坡后矿山可采资源量2、矿业权设置情况简介锦屏县铜鼓镇芭芒冲岩板山硅石矿,初次办证于2012年,到期后进行延期,取得现证。采矿权人:贵州省锦屏县鑫华矿业有限公司,属有限公司企业。2014日,地理坐标:东经l09°16′38″~l09°17′18″,北纬26°33′58″~26°34′31″(缩减矿区面积),面积0.8712km2,采矿标高为+616~+506m。开采矿种为冶金用脉石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2万吨/年。矿区为不规则多边形,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原)矿区范围拐点直角坐标见表2。2021年6月15日,申请延续,根据锦屏县人民政府《锦屏县人民政府关于锦屏县铜鼓镇芭芒冲岩板山硅石矿与禁采禁建区不重叠的说明》中相关内容,采矿人自愿申请缩减矿区面积进行采矿权延续,延续缩减后采矿权的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面积0.8271km2,2022年10月9日获取新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自2019年6月至2026年6月,缩减后延续矿区范围拐点直角坐标见表3。表2原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拐点直角坐标表坐标系80西安坐标坐标系拐点号XY拐点号XY12940828.0136627158.7612940831.72636627273.80022941489.0036628245.7722941492.71636628360.81032940469.0036628249.7732940472.71636628364.81042940228.0136627224.7642940231.72636627339.800面积0.8712km2标高+616~+506m表3缩减后延续矿区范围拐点直角坐标表坐标系2000国家坐标拐点号XY拐点号XY12941029.49436627600.00042940472.71636628364.81022941262.51936627982.24852940292.83136627600.00032941262.51936628360.810面积0.6267km2标高+616~+506m3、项目现状调查根据实地调查,矿山于2014年开采完二号矿体后,由于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矿价持续走低,矿山于2015年停产。三年后,再次于2019年在矿区西南部对M3脉状矿体进行过开采,采矿权到期后停采。目前,除了矿山开采过后留下的采坑,矿山没有水、电、施工设备等工业设施,矿山无人管护,在此之前项目未办理过相关环保手续。4、建设规模与内容本项目总投资为500万元,其中矿山总占地面积0.6269km2(工业场地面积:0.4271hm2位于采矿区北部,建设原矿堆存区、洗矿区、污水处理站、办公用房等配套建筑设施),排土场总占地面积0.3518hm2)。矿石加工场地2536m2,位于矿石东南侧四公里处的弯弯井。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区内共有脉状矿体4个和残坡积矿体4个,共8矿体。设计将8个矿体划分为8个采区:一采区(C1矿体)、二采区(C2矿体)、三采区(C3矿体)、四采区(C4矿体)、五采区(M1矿体)、六采区M2矿体)、七采区(M3矿体)、八采区(M4矿体),公路运输开拓方式;首采区为一采区。采区开采顺序为: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四采区→五采区→六采区→七采区→八采区。矿山生产规模为2万吨/年,开采年限4年,开拓方式为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式开采,开采出成品料送至工业场地内进行初步洗选,经自然晾干后运送至弯弯井进行深加工后外售。工业场地:矿山工业场地位于矿区内中部冲沟,场地标高+500m。工业场地内设机修车间,配电房,消防器材库、临时堆矿区、办公楼等建构筑物,距离矿山投产时期开采工作面的边线距离为96m。矿石加工场地:位于矿山东南侧弯弯井处,占地面积2536m2,开采出来的矿石经矿山内初步洗选后运送至矿石加工场地内二次洗选破碎,年加工矿石2.00万吨。根据业主介绍及绿色开采方案,本项目采用挖掘机开采矿体。矿山主要用油设备为挖掘机、装载机等,耗油量较小,用油从当地加油站外购,故本项目不设置油库。成项目工程内容详细概况详见表6。表6项目组成及工程内容建设内容及规模备注主矿山采区矿区总面积:06267km2,采空区面积18624m2新建矿石加工区新建矿石加工生产线一条,年加工矿石2.0万新建矿石临时堆放区占地面积1380m2,用于堆放刚开采出来的矿石洗选,开采出来的矿石运送至四公里处的加工区加工洗选二级沉沙池矿山办公区矿山办公区位于工业广场北侧,采用砖混结新建加工区办公新建矿山道路产品运输矿山矿石转运临时堆土场占地面积3206m2,用于剥离表土堆放使用,后期用于土地复垦;新建(三面设置挡墙及排水沟,顶部设置截水沟)供水矿山用水水源为矿区附近村寨,前端修建集水池,铺设φ60mm钢管将矿区中部、南部的沟谷溪水抽到工业场地南面的防尘水池,该水源可满足矿山生产用水需求。容积50m3,新建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场内雨水通过场内排水沟排入雨水二级沉沙池,场外雨水通过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收集排至场外,沉淀池水沉淀后用于场地内抑尘洒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肥,不外排;/供电项目用电由当地供电系统供给;/矿区内建设变压器及配电房用于场内使用;/工业场地设置一套喷淋除尘装置,通过清水池集中为堆场喷淋除尘措施供水/采矿区设置1套移动式水喷雾系统(矿区共用)/加工区设置4套喷淋除尘装置;矿石采用湿法加工;/污废水收集池加工场地30m3),三级沉淀池(80m3)/排土场截排水系统顶部设置截水沟627m,设置排水沟575m(排)水沟规格:矿区截排水系统顶部设置截水沟557m,内部设排水沟233m声基础减振、合理布局、绿化降噪、车辆禁鸣、/剥离的表土层集中堆放至排土场,待闭矿后用于土地复垦,沉砂池沉渣压滤处理后用于后期土地复垦底土使用,厂区内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5m3),废机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堆放/生态环境逐年对采空区回填土壤并进行植树、种草等生/态恢复措施(按照矿山恢复治理方案严格执6、主要经济指标表7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矿石量万t2可开采量万t83建设规模万t/a24服务年限a45服务年限a46平均剥采比/4.56:17开拓运输方式/汽车运输8最高高度m649最终边坡角°≤60台阶高度m台阶坡面角°≤60并段高度m工作台阶高度m5安全平台宽度m6工作帮的坡面角°≤60同时开采的台阶数个1临时排土场(废土场)m232067、开拓运输方案该矿为停产矿山,根据本矿山矿区地形特征、矿体赋存状况、矿山现状,本矿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案,即汽车上到各水平装载平台,采场矿石利用装载机装矿、汽车运输到工业场地原矿堆场。(1)开拓方案矿山设计采用公路开拓方式,该矿各矿体附近有矿区公路通达,设计上山公路起点接矿体附近的矿区公路,公路成弧形与等高线小角度斜交,直至到达相应矿体的首采工作平台,需要对上山公路利用废土废石进行铺垫,道路边缘采用毛石修筑(局部进行铺垫后抬高)。该矿山道路设计按《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并结合矿山设备、性能等因素等进行布置,矿山主要上山设备为挖掘机、装载机、汽车等。上山公路设置原则:随着开采标高的下降,上部设计上山公路逐步消失,运输线路逐渐变短。上山公路设计宽度为:不小于4.5m,单车道,道路设计必须满足《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要求,平均坡度8%,局部最大纵坡度不超过9%,最小转弯半径不低于15m,各上山公路在中部缓坡段处每200-300m设置一个错车道,宽度7m,长度20m,矿山运输公路在道路外侧边缘应设置挡车墙 (采用废弃石料修筑,砌筑高度不小于1m,挡墙顶部宽度不小于0.6m,底宽不小于0.8m)。矿山首采C1矿体,首采工作面标高+580m。运输公路在M1矿体南部乡村道路+570m标高开口,修筑至+590m标高,从上往下剥采C1矿体,运输公路长256m。开采C2矿体时,在原有乡村道路+55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通过C2矿体边缘+550标高处,直达M3矿体,运输公路长490m。然后,从上往下剥采C2矿体。同时在乡村道路+530m标高延续修筑运输道路穿过老鼠冲溪沟至C2矿体+523标高,运输公路长90m。开采C3矿体时,在原有乡村道路+58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至C3矿体+580m,从上往下剥采C3矿体,运输公路长470m。开采C4矿体时,利用乡村道路在+493m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至C4矿体+508标高,从上往下剥采C4矿体,运输公路长90m。开采M1矿体时,利用开采C1矿体修筑的运输道路,先在M1矿体+590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从上往下剥采M1矿体。开采M2矿体时,由于M1矿体开采破坏经过M2矿体的矿山道路,利用乡村道路从+55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经过M2矿体后至原矿堆矿场,运输公路长385m。利用部分原有乡村道路在M2矿体+570m标高从上往下剥采M2矿体。开采M3矿体时,在原有乡村道路+55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通过C2矿体边缘+550标高处,直达M3矿体。先在M3矿体+546m标高布置工作面,从上往下开采M3矿体。开采M4矿体时,从原矿堆矿场修筑运输道路至M4矿体+550标高,先在M4矿体+546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从上往下开采M4矿体。(2)运输方案①厂内运输矿山采用装载机装矿、汽车运输,汽车选用载重量为10t自卸汽车。②场外运输矿山矿石外运较方便,为减少投资,且地方汽车运输能力富裕,本矿的矿石外运可利用社会运力承运。8、开采顺序、首采地段本矿山为露天矿山。区内共有脉状矿体4个和残坡积矿体4个,共8个矿体。分别为M1、M2、M3、M4矿体(脉状矿体),和C1、C2、C3、C4矿体。设计将8个矿体划分为8个采区。其中:一采区(C1矿体)、二采区(C2矿体)、三采区(C3矿体)、四采区(C4矿体)、五采区(M1矿体)、六采区M2矿体)、七采区(M3矿体)、八采区 (M4矿体),公路运输开拓方式;首采区为一采区。采区开采顺序为: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四采区→五采区→六采区→七采区→八采区。矿体开采顺序为:C1矿体→C2矿体→C3矿体→C4矿体→M1矿体→M2矿体→M3矿体→M4矿体。每个矿体均按从上至下的台阶式开采,10m一个台阶。其中C1矿体划分2个台阶、C2矿体划分2个台阶、C3矿体划分4个台阶、C4矿体不划分台阶、M1矿体划分2个台阶、M2矿体划分4个台阶、M3矿体划分4个台阶、M4矿体划分4个台阶进行开采。矿山首采区为一采区,首采地段位于C1矿体,首采工作面标高+580m,+580m工作平台宽度不小于10m,运输公路修建至+590m标高,以10m台阶高度至上而下开采,+580m以上矿石开采完成后,再开采+570m~+580m标高之间的矿石,以此类推,开采至+562m标高后C1矿体开采结束,再依次开采其他矿体。二采区开采顺序:利用原有矿山道路,沿55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通过C2矿体附近,直达C3矿体。先在C2矿体+544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同时在原有矿山道路+530m标高延续修筑运输道路穿过老鼠冲溪沟至C2矿体+518标高。C2矿体以10m台阶高度至上而下开采,+544m标高以上矿石开采完成后,再开采+544m~+534m标高之间的矿石,以此类推,开采至+518m标高后C2矿体开采结束后开采三采区。三采区开采顺序:先在C3矿体+580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运输公路修建至+580m标高,以10m台阶高度至上而下开采,+580m标高以上矿石开采完成后,再开采+580m~+570m标高之间的矿石,以此类推,开采至+550m标高后C3矿体开采结束后开采四采区。四采区开采顺序:利用乡村道路在+493m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至C4矿体,由于C4矿体可开采范围小、坡度平缓,整个矿体不分台阶,开采+508m~+506m标高之间的矿石,C4矿体开采结束后开采五采区。五采区开采顺序:利用开采C1矿体修筑的运输道路,先在M1矿体+590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由于矿体以10m台阶高度至上而下开采至+570m标高,开采至+570m标高后M1矿体开采结束后开采六采区。六采区开采顺序:由于M1矿体开采破坏经过M2矿体的矿山道路,利用原有矿山道路从+55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经过M2矿体后至工业场地,先在M2矿体+555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以5m台阶高度至+550m,自上而下开采,以下台阶高度10m,+550m标高以上矿石开采完成后,再开采+550m~+540m标高之间的矿石,以此类推,开采至+530m标高后M2矿体开采结束后开采七采区。七采区开采顺序:在原有乡村道路+550标高开口,修筑运输道路通过C2矿体边缘+550标高处,直达M3矿体,先在M3矿体+546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以10m台阶高度至上而下开采,+546m标高以上矿石开采完成后,再开采+546m~+536m标高之间的矿石,以此类推,开采至+506m标高后M3矿体开采结束后开采八采区。八采区开采顺序:从工业场地修筑运输道路至M4矿体+545标高,先在M4矿体+546m标高布置首采工作面,以10m台阶高度至上而下开采,+546m标高以上矿石开采完成后,再开采+546m~+536m标高之间的矿石,以此类推,开采至++506m标高后M4矿体开采结束后,矿山各矿体已开采完毕。工作面推进方向:首采区的首采工作平台推进方向大致为由西南至东北。其它接替工作面推进方向视具体开采情况而定,但应避开顺层方向。由于该矿各矿体较薄,矿体开采至矿层底板为止,保留矿岩底板作为最终边坡,尽量不能破坏底板,在留设安全平台时,为提高采矿回收率,可按一定的台阶边坡角破坏一部分底板,台阶边坡角不大于60°。艺采用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在清除采场地表杂物后,按10m台阶高度由上而下划分台阶,自上而下逐台阶开采。开采过程中的表土需要运至排土场单独保存,以供矿山土地复垦使用、废岩土要求统一堆放至排渣场。矿区内共有脉状矿矿体),和C1、C2、C3、C4矿体。矿山整体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公路-汽车运输开拓方案,开采工艺采用单斗挖掘机—汽车间断工艺。残坡积矿体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中,采剥矿岩大部分为松软岩土,大部分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局部坚硬部分采用破碎锤进行破碎。脉状矿体浅表松软岩土采用挖掘机剥采,坚固矿岩采用中深孔进行松动爆破,挖掘机开挖。剥离盖层采用中深孔斜孔分段爆破,矩形布孔,炸药:采用2#岩石(铵梯)炸药,毫秒延时非电雷管。11、主要设备选择矿山采用挖掘机装载,汽车运输,采掘设备简单。可满足生产要求(见表表8主要设备配置一览表序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1洗矿机跳汰洗矿机MA-30台2人工分选洗矿机/台12挖掘机320D台23挖掘机320L台24装载机LLG855N台25装载机LLG835H台66破碎机PE600×900台17离心泵台88离心泵-80-125A台69溜槽机台2压滤机台2皮带输送机SB600台1变压器S-250/10/0.4台1辆312、主要原辅材料表9主要原辅材料消耗一览表名称年用量来源炸药外购100发外购柴油5t/a当地乡镇购买,按需进购,项目区不储存水30000m3/a自来水管网电5万千瓦时市政电网矿山采用低压供电,设计选取1台S11-250/10/0.4型变压器向地面主场地负荷供电,可满足地面供电需求。项目在西北侧新建一座高位水池(200m3),用于整个矿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项目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径流经截水沟收集后进初期雨水池。根据《建筑物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10年修订)、《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及《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T725-2019)等相关标准进计算,本项目生产用水及排水情况如下:1)生活用水及排水:项目职工人数19人,其中4人在矿区食宿,余下15人仅在厂区用餐,用水参照《贵州省用水定额DB52/T725—2019》中的“S962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农村生活(卫生设施较齐全):80L/(人·d),其中食宿员工用水取80L/(人·d),不在厂区住宿员工用水主要为食堂用水及入厕洗手用水,取50L/(人·d)则生活 (256.8m3/a),餐厨废水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定期清掏用作周边旱地浇灌,不外排。2)生产用水及生产废水①洗选废水项目洗选规模为2万t/a(66.7t/d),用水量按1m3/t原矿估算,项目矿石洗md水量及洗选过程损耗按15%计算,则洗选过程废水产生量为56.695m3/d。硅石矿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矿石不易溶于水(考虑少量微溶),且项目不涉及酸洗,洗选过程中不加任何添加剂,因此本项目洗选废水无毒无害,废水经过截留沟收集后进入场地内设置的三级沉淀池沉淀,沉淀后上清液暂存于清水池,重新回用于矿石洗选,不外排。车间内跑、冒、滴、漏的废水经过厂房内截留沟统一收集后引入三级沉淀池沉淀处理,上清液暂存于清水池,重新回用于矿石洗选,不外排。②矿石开采降尘用水项目开采及装载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在凿岩点、装载点及传送运输点处采用喷淋降尘措施,类比同类型生产项目,用水量按0.025m3/t·产品计,经计算,喷淋用水量为1.67m3/d。喷淋用水进入产品或蒸发,不产生废水。③场地抑尘用水项目工业场地共计3442m2,则用水量为3.44m3/d,抑尘用水全部蒸发损耗,无废水外排。3)车辆冲洗用水及排水本项目内不设置车辆清洗功能及车辆清洗措施,运输车辆需要清洗时到项目当地洗车场内进行。仅在项目内车辆进出位置设置轮胎过水槽一个,当来往车辆行驶过该轮胎过水槽时,车辆轮胎打湿,可减小运输扬尘的产生。项目内建设3m×2m×0.5m轮胎过水槽一个(轮胎过水槽无废水外排,每天补给,循环水量约为3m3)车辆过水槽用水定额0.05m3/车次,运输车辆载重量是20t,则每天运辆过水槽用水为6.5m3/d。则每天需补充用水6.5m3。过水槽废水回用于车辆轮胎冲洗,不外排。4)雨天初期雨水矿山采用露天开采,为避免雨季山洪威胁采场和冲刷台阶边坡,在矿区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将山洪水排出采矿区外,在排土场、工业场地位于矿区范围内初期雨水计入矿区初期雨水量,本次评价项目淋滤水产生量计算如下:淋滤水产生量计算:Q=qFψT式中:Q—雨水量,m3;Ψ—径流系数,取0.3;q—设计暴雨强度,L/s.hm2;F—汇水面积,本次评价按矿区工业场地(0.3206hm2)、临时堆土场20(0.3442hm2)及矿石加工区面积(0.2536hm2),合计0.9184hm2,T—降雨时间,取前15min雨水收集时间。因黔东南州只有榕江县有暴雨强度公式,因此本次评价根据项目初期污染雨水的计算采用榕江县的暴雨强度公式:式中:q—暴雨强度(L/s·hm2)P—设计降雨重现期,取1a;经计算q=101.564L/s.hm2。则前15min矿区内初期雨水总量为Q=101.564L/s·hm2×0.9184hm2×900s×0.3=25.18m3。初期雨水收集后,经过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生产,不外排。由于初期雨水根据降水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进行水平衡,仅作为非常规来水,与溪沟抽取水灵活调整。项目用水量及排污情况见下表10,水平衡图见图1表10建设项目用排水量一览表序号类别单位供水量数量排水系数排水量m3/d备注180L/d·人40.3285%0.91定期清掏用作农灌50L/d·人0.752洗选废水66.710.005(56.695)85%0括号中为回用水3矿石开采降尘用水0.025m3/t66.7/0蒸发4场地抑尘用水3442m2/0蒸发5车辆冲洗补充水0.05m3/车次0.975(5.525)85%0括号中为回用218合计--5.45(62.22)合计0.91水化粪池0.856定期清掏用作农肥0.856三级沉淀池66.710.005蓄水池15.45全部蒸发全部蒸发沉淀化粪池0.856定期清掏用作农肥0.856三级沉淀池66.710.005蓄水池15.45全部蒸发全部蒸发沉淀池0.9756.556.6955.525生活用水洗选用水矿石开采降尘用水场地抑尘用水1项目水平衡图(单位m3/d)15、矿山工作制度年有效工作日按300天计算,每天一班作业,班作业时间8h,每天净运输时间为6~8h。总平面及现场布置锦屏县铜鼓镇芭芒冲岩板山硅石矿工业场地位于矿区内中部冲沟,场地标高+500m。工业场地内设机修车间,配电房,消防器材库、临时堆矿区、办公楼等建构筑物。22施工方案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施工期主要为矿区平场、硬化、堆料场、排土场、截水沟及项目附属设施(工业广场、加工场、办公区、变压器等公用工程)的修建。项目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2-2。图2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2个月,设备安装及调试1个月。施工期共计3个月。其他无23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生态环境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项目所在地为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2018修改单二级标准。根据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2023年2月发布的《2023年黔东南州环境状况月报》可知,凯里市环境空气各指标监测结果见下表。表11锦屏县环境控制达标情况地区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备注年度μg/m3μg/m3μg/m3μg/m3μg/m3μg/m3锦屏县2022年44312470达标2023年6836270992达标(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604070354由上表可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2018修改单二级标准要求。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区域地表水体主要为距离项目南侧老鼠冲小溪,小溪为清水江支流,区域清水江根据《黔东南州水体功能区划报告》水质目标为Ⅲ类。根据《黔东水功能区划》,项目区域清水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根据《2021年黔东南州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21年度,我州主要河流“两江一河”共布设43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断面有43个,水质优良率为100%,因此本项目地表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3、地下水质量本项目建设地及其附近无泉水出露,本项目也不取用地下水。项目区域地下水环境,能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4、噪声环境质量项目所在地没有大型重污染工业企业,该区域属于农村地区,项目四面为24山坡,声环境现状良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2类标准。5、生态环境现状:(1)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项目位于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根据《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加以保护,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区域。项目用地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对区域农产品主产区生产效率影响较小。(2)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属于Ⅱ3-2龙里-墨冲土壤保持与石漠化敏感生态功能区,该区地貌类型以浅切割低中山、低山为主,地势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坡度多在17.5度以上,喀斯特较为发育,非喀斯特在区内也常见条状分布,主要生态系统为森林和灌木林,森林以暖性针叶林为主,在平塘西北部西关一带,有部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灌木林以喀斯特藤本有刺灌丛分布最为广泛,农田植被中旱地稍多于水田,是粮食及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地。草地以中地覆盖的灌草丛草地为主,其次为原生性高覆盖率草丛草地或山地草甸草地。生态环境以土壤侵蚀和石漠化轻度至中度敏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土壤保持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水土保持及石漠化防治为目标。(3)土地利用调查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从遥感技术在土地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识别的实际情况出发,本次调查采用了评价区Googleearth遥感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影像解译及实地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土地覆盖是指被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是随遥感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含义与“土地利用”相近,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土地覆盖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对地表覆盖物(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进行分类。如对林地的划分,土地覆盖依据林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林地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林地分为针叶林地、阔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等,以反映林地所处的生态环境、分布25特征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差异。土地利用从林地的利用目的和利用方向出发,将林地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但两者在大多情况下有共同之处,故在开展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常将两者合并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统称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详见表12。表12土地利用遥感调查分类体系表一级分类二级分类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11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作物轮种的耕地。12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2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21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22灌木林地:指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低矮林地和灌丛林地。23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24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茶园、桑园、热作林园等)。3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31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32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33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4水域: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41河渠: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渠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包括人工渠堤岸。42湖泊: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43水库、坑塘: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44冰川和永久积雪地: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覆盖的土地。45海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侵地带。46滩涂: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5建设用地: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51城镇用地:指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县镇以上的建成区用地。52农村居民点用地: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53工交建设用地:指独立于各级居民点以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码头及特殊用地。6未利用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61沙地: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62戈壁:指地表为碎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63盐碱地: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耐盐碱植物的土地。2664沼泽地: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长期潮湿、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65裸土地: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66裸岩石砾地:指地表为岩石活石砾,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67其它: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依照该分类系统,进行遥感调查时多数地类只划分到一级分类,但对林地划分到二级地类,以达到生态影响评价的要求,未完全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中相对复杂的分类体系进行,在此作特别说明。本次评价运用Landsat8OLI_TIRS卫星遥感影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在ENVI遥感处理软件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应用遥感自动分类和人机交互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及面积遥感调查。对照分类体系,根据贵州山地地质地貌特征、自然属性,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对土地利用类型做适当调整,最终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有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共7类。评价范围(矿界外500m范围,工业场地外300m范围及运矿道路两侧300m范围)土地利用现状表3-3评价区土地利用地类面积一览表土地类型评价范围矿界范围面积(hm2)百分比(%)面积(hm2)百分比(%)有林地278.5756.6147.4475.67灌木林地660642946509荒草地51.32434.807.66耕地659039051081水域0.530.000.00建设用地9.904.040.000.00未利用地9.832.000.480.77合计100.0062.69100.00由表3-3分析可知,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其次为耕地、灌木林地、荒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及较少水域分布;矿界范围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其次为灌木林地、荒草地。(4)生态系统类型按照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要求,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调查,并按照《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1166-2021)的要求,采用其生态系统分类体系,以II级类型作为统计依据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及面积进行27统计分析,并制作生态系统类型图。依据评价范围内生态调查结果显示,评价范围内共分布有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其他,共7种生态系统类型,II级分类共涉及11阔叶林、12针叶林、21阔叶灌丛、33草丛、42湖泊、51耕地、61居住地、63工矿交通、82裸地共9种生态类型,评价范围(矿界外500m范围,工业场地外300m范围及运矿道路两侧300m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详见表14及附图6-2。表14评价范围生态系统类型及面积统计表I级生态系统II级生态系统评价范围矿界范围%)森林生态系统11阔叶林10372107788285212针叶林174.8735.5329.56灌丛生态系统21阔叶灌丛66.063.429.465.09草地生态系统33草丛51.320.434.807.66湿地生态系统42湖泊0.530.000.00农田生态系统51耕地65.903.39城镇生态系统61居住地6.730.000.0063工矿交通2.680.000.00其他82裸地983200048077合计/100.0062.69100.00由表3-4可知,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及其他生态系统,其中以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城镇生态系统分布较少,可见评价区域城镇开发强度低。(5)陆生植被调查①植被区划根据《贵州植被区划》(黄威廉、屠玉麟编著),评价区属于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ⅠA.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ⅠA(5)黔南中山盆谷常绿栎林、马尾松林、柏木林地区—ⅠA(5)b惠水、紫云灰岩中山常绿栎林、马尾松林及石灰岩植被小区。本植被地区是贵州高原向桂北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地势一般北高南低,海拔900~1200m之间,北部边界一带是苗岭山脉,东西方向延伸,多海拔较高的山峰,如云雾山,高1949m,中部及南部则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分布有28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海拔降至700~800m。地层以中上古生代泥盆、石炭、二迭及三迭纪为多,且有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因此,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地面有落水洞、漏斗、洼地、干沟、峰林等,地下则发育有溶洞及暗河,其中各类峰林地貌更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土壤以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为多,非石灰岩地区则以黄壤、红黄壤及水化红壤为多,植被类型以石灰岩植被为主。②主要植被类型通过对矿区评价范围内现场调查,周边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植被(马尾松、杉木)、阔叶林植被以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为主,其次为响叶杨 (Populusadenopoda)、槲栎(Quercusaliena)、麻栎(Quercusacutissima)、亮叶桦(Betulaluminifera)等;灌木林植被主要为油茶(Camelliaoleifera)、盐肤木(Rhuschinensis)、马桑(Coriarianepalensis)、刺梨(Rosaroxburghii)、火棘(Quercusfabri)、红毛悬钩子(Rosaomeiensis)等;草丛植被主要为野葛 (Puerarialobata)、白车轴草(Trifoliumrepens)、蕨(Cyclosorusinterrupt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刺蓟(Cirsiumjaponicum)、铁芒萁 (Dicranopterispedata)等;农田植被的夏秋建群层片以玉米为主,在玉米间常间作黄豆、四季豆等各种豆类,形成高矮不同的空间层片结构,冬春建群层片则以白菜、萝卜、豌豆、胡豆等小季作物为主。通过现场调查及人机互动对评价范围内卫片进行解译,得出评价范围(矿界外500m范围,工业场地外300m范围及运矿道路两侧300m范围)内的植被类型及面积统计见表15及图6-3。表15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及面积统计表植被类型评价范围矿界范围面积(hm2)百分比(%)面积(hm2)百分比(%)针叶林植被174.8735.5329.56阔叶林植被103.7021.077.8828.52灌丛植被66.063.429.465.09灌草丛植被51.320.434.807.66农田植被65.903.390.510.81无植被区30.260.480.77合计100.0062.69100.0029③珍稀保护植物及名木古树通过实地调查,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定,本次调查中在拟建项目评价区域未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的野生植物分布,也未发现古大树分布。④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反映了区域植被现状的分布及长势情况,为了解评价范围内植被覆盖情况,本报告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遥感影像估算评价范围植被覆盖度,了解其空间分布情况。按照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要求,结合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归一化植被指数法使用下列公式对评价范围内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FVC=(NDVI-NDVIs)/(NDVIv-NDVIs)式中:FVC——所计算像元的植被覆盖度NDVI——所计算像元的NDVI值NDVIv——纯植物像元的NDVI值NDVIs——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NDVI值本报告采用数据为Landsat8OLI_TIRS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精度30m,影评价范围(矿界外500m范围,工业场地外300m范围及运矿道路两侧300m范围)内植被覆盖面积统计见表16,植被覆盖度分布空间分布图见图6-4。表16评价范围植被覆盖度面积统计表植被覆盖度评价范围矿界范围面积(hm2)百分比(%)面积(hm2)百分比(%)000-02030266150480770.20-0.4051.320.434.807.660.40-0.6065.903.390.510.810.60-0.8066.063.429.465.09278.5756.6147.4475.67合计4921110000626910000由表3-6可知,项目评价范围主要植被覆盖度在0.80-1.00之间,比例为覆盖度在0.00-0.20的仅为0.77%,因评价范围内土壤覆盖层较好,石漠化不发育,岩石裸露较少,多为有林地,植被覆盖度较高。⑤植被生物量30植被的生物量是指一定地段面积内植物群落在某一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重量(以t/hm2表示),群落类型不同,其生物量测定方法也有所不同。a.森林群落生物量森林生物量目前常用材积推算法来估算,用此方法估算出的生物量称为材积源生物量。由于在作材积分析时需要对森林群落样地的林木进行砍伐取样,在实际操作中要涉及到取样木砍伐的审批手续及样木赔偿付费等问题,在本次评价的短期内无法妥善办理有关手续。本次森林生物量的估算采取借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建立的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基本参数,并以其对贵州森林推算的平均生物量78.2t/hm²作为本次森林生物量估算的基础。考虑到上述参数未将森林群落的林下灌木、草本之生物量计入,因此,又借用中山大学学者在我国南方地区(广州林区)所进行的森林生物量测定中增加的灌木草本层生物量之补充,即在材积源生物量中增加10t/hm²,即以78.2+10t/hm2作为本评价区森林群落生物量的基数。b.灌丛和灌草丛生物量灌丛生物量的确定主要参考贵州师范大学屠玉麟、杨军所作的《贵州中部喀斯特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得出的数据,取灌丛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5.59t/hm2。草地植被生物量,根据北京大学朴世龙等《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中提供的贵州草地植被生物量的数据,取灌草丛类型单位面积生物c.农田植被生物量农田植被生物量由三部分组成,即作物籽粒、秸杆和根茬。由于目前尚无评价区农田的秸杆、根据单位面积产量数据,为此借用张云生等的研究结果,玉米籽粒、秸秆、根茬生物量比例为:1:1.24:0.28,水稻籽粒、秸秆、根茬生物量比例为:1:0.87:0.38。根据评价区内作物(籽粒)的平均产量(玉米:250.0kg×15亩=3750kg;水稻:400.00kg×15亩=6000kg),估算出评价区实际生物量为:以玉米为主的旱地植被生物量9.45t/hm2,以水稻为主的水田植被13.50t/hm2,本次取平均值作为农田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1.48t/hm2。d.评价区生物量计算结果31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出评价区各类植被类型面积,并通过上述方法确定各类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计算统计评价区的生物量见表17,矿界范围内的18。表17评价区生物量面积统计表植被类型面积(hm2)单位面积生物量(t/hm2)生物量(t)所占比例(%)森林278.5788.2024569.8789.39灌丛66.0625.591690.48灌草丛51.32469.58农田植被65.90756.532.75合计461.85/27486.46100.00由表17可知,评价区生物量以森林生物量为主,其次为灌丛、农田及灌草丛生物量。表18矿界范围生物量面积统计表植被类型面积(hm2)单位面积生物量(t/hm2)生物量(t)所占比例(%)森林47.4488.204184.2193.48灌丛9.4625.59242.085.41灌草丛4.8043.920.98农田植被0.515.85合计62.21/4476.06100.00由表18可知,矿界范围生物量以森林生物量为主,其次为灌丛、灌草丛生物量。(6)陆生动物调查调查区域地处亚热带,由于受人类活动及工业发展的长期影响,项目所在区域原始森林植被已不复存在,主要为次生林及人工林。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较大影响,致使适合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面积较小,且成岛屿状分布。由于栖息适宜生境较少且呈岛屿状的不连续分布,限制了境内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致使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少。实际调查中,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导致项目评价范围内无大型野生兽类活动,评价区常见动物种类有:哺乳纲:社鼠(Rattusniviventer)、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小家鼠(Musmusculus)等啮齿目鼠科种类占优势,评价范围均有分布;鸟纲:白鹭(Egrettagarzetta)、麻雀(Passermontanus)、苍鹭(ArdeacinerearectirostrisGould)、池鹭(Ardeolabacchus)等鸟类,主要分布在周边山林;爬行纲: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菜花蛇(王锦蛇)(E.carinata)等蛇类在评价区内虽有分布但数量稀少,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地灌丛及林地;32RanalimnocharisBufobufogargarizans、饰纹姬蛙(Microhylaornata)等主要分布在周边农田附近。(7)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既有差异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一样。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土壤侵蚀仅指“土”一个主体。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包括在其内,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实际上是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来代替的,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土壤侵蚀强度、侵蚀土壤程度分级等做了规定。从遥感技术的特点和所采用的国家标准来看,本报告中所指的水土流失,实为土壤侵蚀,由于本报告采用水土流失国家标准,故在此不讨论其学术差异,而是重点在于采用遥感技术分析项目建设前后的土壤侵蚀现状与变化。水力侵蚀区的侵蚀形式主要有溅蚀、面蚀和沟蚀。溅蚀在坡度较陡的坡耕地上较为严重;面蚀主要发生在大于15°的坡耕地、沟坡地上;沟蚀主要发生在沟道,通过搬运堆积物使沟谷下切,沟岸扩展,沟头延伸。本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受降雨、地形、土壤、岩性、植被、人为活动等六个因子影响。其中降雨及其产生的径流是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土壤则成为侵蚀的对象,岩性、地形、植被和人为活动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同时,由于调查区地处山区,高差大,坡度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根据遥感数据分析,调查区土壤侵蚀等级有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评价区内无天然基岩裸露区域,无强烈侵蚀等级分布,评价区(矿界外500m范围,工业场地外300m范围及运矿道路两侧300m范围)土壤侵蚀面积详见表表19评价区内土壤侵蚀统计表33侵蚀类型评价范围矿界范围面积(hm2)百分比(%)面积(hm2)百分比(%)微度侵蚀298.4760.6547.4475.67轻度侵蚀127.7425.967423.51中度侵蚀65.90390.510.81强烈侵蚀0.000.000.000.00合计100.0062.69100.00由表39分析可知,评价区域内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其次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说明该区域植被覆盖率高。与项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矿山于2014年开采完二号矿体后,由于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矿价持续走低,矿山于2015年停产。三年后,再次于2019年在矿区西南部对M3脉状矿体进行过开采,采矿权到期后停采。目前,除了矿山开采过后留下的采坑,矿山没有水、电、施工设备等工业设施,矿山无人管护。在此之前项目未办理过相关环保手续。原项目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破坏矿山开采破坏了当地的植被,使岩层大面积出露地表,且矿山开采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不利于植被生产和边坡的工程治理,导致矿山环境防治难度较2)采矿区影响①影响范围本项目主要影响区域包括西部二号矿体采空区、M3脉状矿体,因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表土完全剥离,使原有植被系统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同时,如果种草表土剥离死亡之后,其周围100m区域生物量10~20%。②按影响程度将评价区划分为三个区域严重影响区:二号矿体采空区,区域完全荒漠化。轻度影响区:M3脉状矿体50m范围内,生物量减少小于50%。波及区:其他区域,生物量减少小于10%。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希蒙得木油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甲基丙二酸二乙酯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中国纳米陶瓷涂料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熔剂油项目创业投资方案
- 乌海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畸形栓塞治疗技术考核
- 忻州市中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技术考核
- 赤峰市人民医院介入治疗护理配合考核
- 哈尔滨市中医院住院医师科研能力考核
- 唐山市中医院护理管理体系规划考核
- 运城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文化建设考核
- 慢性肾炎课件
- 「东北大板」怎么红起来的
- midas分析设计原理
- 保险金信托基础知识课件
-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起重机)
- 医师多点执业劳务协议书(参考格式)
- QC080000有害物质管理评审报告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USP31-621色谱法-中文译稿
- 妊娠期糖尿病运动指导课件
- 清洁生产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