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_第1页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_第2页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_第3页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_第4页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国西方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单元解读单元解读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獬豸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唐宋

清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秦律引经注律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乡律合流法律儒家化礼法之争礼法结合(一)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2: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渊源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习惯法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的起源(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2)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子产作刑书2.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作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材料: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左传·昭公六年》子产叔向法治德治(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思考: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派更符合时势?学派儒家(德治)法家(法治)人性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治理观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仁者无敌。商鞅:颁布法令,保护地主阶级利益韩非:①法术势;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焦点:治国手段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作用: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也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汉时期:律令并行秦朝汉朝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颁布《秦律》,

推动了律的编纂睡虎地秦简◎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张家山汉简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1.原因:董仲舒案情甲父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甲父,甲即以仗击丙,误伤甲父,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判决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思考:根据下列材料,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1.原因:(2)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量刑原则(依据):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准五服以制罪)【学习聚焦】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法律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1.法律:①过程:唐初:删繁就简思考: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的特点。《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蓝本。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②特点:【历史纵横】唐代的律、令、格、式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法律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法系定型2.教化:(南北朝)颜之推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体系庞大、体力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②社会层面:家训,强化基层教化作者书名唐太宗《帝范》杜正伦《百行章》李恕《戒子拾遗》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简表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礼法对立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唐刑罚为用《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思考:阅读上述表格,结合教材,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礼教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进程?从对立到结合再到融合发展共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

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牛刀小试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3.(2021·湖北高考)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BDC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法治教化宋《宋刑统》《天圣令》理学渗透: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理学深入族规家训。南宋朱熹《家礼》、《小学》乡约约束:儒学士人教化乡里,吕大钧《吕氏乡约》元整体弃用唐宋法律,司法实践中则广泛援引唐律———明《大明律》,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乡约宣讲明太祖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士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要受罚或治罪清《大清律例》乡约宣讲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乡约与法律合流宋元明清时期礼法并用的进一步发展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朱熹朱熹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学思之窗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特点和积极作用?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牛刀小试1.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子产“铸刑书”②《吕氏乡约》

③《永徽律疏》

④《圣谕广训》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2.(2021·湖北高考)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