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梳理三国至隋唐儒学道教和佛教冲突融合的基本史实;通过问题探究解释儒学、道教和佛教冲突融合的原因,认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因时而变的特点。2.阅读教材,利用表格在时空框架下梳理文学艺术发展的成就,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书法艺术发展为例,探究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3.阅读教材,利用表格整理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技成就,结合史料探究科技发展的原因,认识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增进历史理解,进一步涵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科学家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心系家国的优秀品质。4.结合史料概括三国至隋唐中外交往的史实及特点,探讨中外文化交流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探讨此时中国文化演进的整体特质,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至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冲突与融合。难点:概括三国至隋唐中国历史文化演变的特点。三、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一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决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页教师讲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因时而变,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起去感触中国历史文化中民族灵魂的搏动。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生,我们首先来学习这一时期旨在探讨人生价值的学术思想的流变。【新课讲授】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式微材料二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经学在两汉享有“国宪”地位,士人“咸资经术”,然而,魏晋间“汉师拘虚迁阔之义,已为世人所厌”,结果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魏帝曹髦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师瞠目结舌。这与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照。衰弱的经学已经无力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做出理论论证,名教危机成为必然。……两汉是名教的定型时期,其标志便是“三纲五常”的提出……然而,魏晋南北朝间的朝代变换和社会动荡,使贵族们“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再加上佛教人生观、社会观的影响,纲常名教受到空前强劲的冲击。——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魏帝曹髦和汉代帝王莅临太学的不同之处,据此指出儒学地位的变化。参考答案:不同之处——魏帝诘难经师,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学。变化——自汉武帝以来儒学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2.佛、道发展材料三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傅乐成:《中国通史》上册,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材料四中国的传统思想,着重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出世的宗教思想,自古就不发达。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谈及天命鬼神一类的事。……因此儒家不能称为宗教,也无法替代其他宗教。道教虽然相信神鬼,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捉鬼、炼丹,都是为生人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对灵魂问题,并无完满的解释。既然中国的学派宗教不能满足人们对死后的种种幻想,外国的出世宗教乃乘虚而入,这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能够日益昌盛的主要原因。”——傅乐成:《中国通史》下册,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材料五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根据材料,指出佛、道两种宗教在东汉之后获得发展及儒学衰落的原因。参考答案: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等。材料六北魏都城洛阳,城中佛寺竟达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一些小小的里坊,也建置起十所佛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的永宁寺规模宏大,其僧房楼观达一千余间,寺中心有九层方形木塔一座,高四十余丈,与埃及金字塔、法国特拉斯主教堂不相上下。寺塔上悬金锋一百二十枚,每至高风永夜,“宝锋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南史,郭祖深传》记载道:“郡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教师设问:据材料,谈谈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留给你的印象?教师追问: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参考答案: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教师活动】针对这一境况,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最杰出的代表是谁?3.反佛教斗争多媒体展示:范缜“以一搏群”,进行反佛辩论【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和教材总结反佛教斗争的背景、概况。(1)背景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教师活动】这样反佛,佛教是不是就消失了呢?学生活动:损失惨重,但未伤及根本,继续留存着。(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教师追问:面对佛教兴盛问题,封建统治者和思想家们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有效,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应对方式:斗争方式、思想宽容方式。理解:暴力无法解决思想领域问题。【教师活动】总之,隋唐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是在佛、道、儒三教鼎立的新局面下展开的,通过教材总结三教并存局面的知识点。(1)三教并存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2)三教之间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的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4.“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教师活动】在隋唐时期,儒释道又有了新发展,三者出现了怎么样的交流?地位出现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教师活动】总结发言。(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5.复兴儒学【教师活动】佛、道的发展会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吗?影响到的话统治者会怎么办呢?学生活动:会,统治者会抑制佛道,促进儒学的发展。【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总结知识并展示。(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韩愈像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韩愈《课迎佛骨录》5.魏晋玄学【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呢,还有一种思想发展的比较好,请同学们翻阅书本第43页的“历史纵横”了解一下。PPT展示: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教师活动】其中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大家可以在书上补充一下,这个思想,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了解。二、文学艺术1.文学【教师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人们思想最为自由的一个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宗教文化上,文学也是如此。(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教师活动】到了唐朝,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状态,其中唐诗发展得最为繁盛,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唐诗呢?学生活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柳宗元的《江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学生活动: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杜甫的诗深沉抑郁;二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境遇也不一样。2.书法【教师活动】三国到隋唐的这段时期呢,书法艺术也在大力发展,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有名的墨宝都源自这个时代,我们一起来看看。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集序》局部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颜体 柳体3.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其绘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②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4.雕塑【教师活动】最后咱再来看看绘画艺术的三维版本——石窟雕塑艺术,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的登峰造极。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内的佛像云冈石窟三、科学技术【教师活动】了解完艺术,我们来看看这段时期的科学与技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祖冲之(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3)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禹贡》九州图2.隋唐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教师活动】到了隋唐,科技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雕版印刷《金刚经》(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火箭(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僧一行(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被后人称为“药王”。《千金方》四、中外文化交流材料十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的发展。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教师设问:阅读材料十五、教材第46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参考答案:中外文化交流空间范围广,与欧洲、中亚、西亚及南亚各国都通过陆路或海路发生联系;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领域;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外交流是双向交流,对中国和有关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唐代中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等【教师活动】通过教材总结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概况。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1)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②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西行取经路线(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①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字。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③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鉴真东渡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材料十六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 合成橡型胶粘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模板)
- 抚养老人协议书
- 网络新协议书
- 年产2000万套日用塑料制品技改项目环评报告公示
- 中国纺织数码印花墨水项目创业计划书
- 广域网链路层协议书
- 中国尿素乳膏项目商业计划书
- 双方协议书怎么解约
- 2025年仓储物流仓储操作员职业技能考试模拟题库
- 2025年煤矿矿山救护救援行动人员三级救援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 沥青路面施工合同范本模板
- 人工智能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作用与挑战研究报告
- 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 检测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 2025年公安辅警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HTTP协议课件教学课件
- T-CCUA 048-2025 政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定额测算方法
- 建筑工地环保及噪音控制施工方案
- 消化内科出科题目及答案
- 2025陕西寰宇正信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7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7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上)-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必背知识手册(沪教版)(默写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