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专用)02-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1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2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3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4页
语文(上海专用)02-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年秋季高一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上海专用)02语文(满分150分)积累运用(10分)一、积累运用(5分)1.按要求填空。(1)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由于有人搜集苏轼对朝廷新政不满的诗句而弹劾苏轼,最终导致苏轼被贬黄州,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_____________”。(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樯橹灰飞烟灭_”写曹军惨败,来突出____________英姿勃发的形象。【答案】(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乌台诗案(4).周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易错字有:竞、雪、辩。2.选择(5分)(1)填入下面空缺处的一项是()一位朋友热心公益,但担心被孤立,小王可以引用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朋友大胆行善。A.谦受益,满招损 B.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C.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D.德不孤,必有邻(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_______了汹涌的金沙江,翻过了______积雪的大雪山,一路上______了敌人的一次次攻势,最终取得胜利。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是播种机,是宣传队,长征精神在红军的万里长征中得以________。A.渡过常年遏制涣然B.度过长年遏止焕然C.渡过长年遏止焕然D.度过常年遏制涣然【答案】(1)D(2)C【解析】【详解】考察学生名句理解和词语的辨析【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名句的含义。考生需要平时多积累,多识记。对于名家名篇,多读,多记。做这道题,首先理解题干中的语境,朋友“热心公益”,他的担心是怕“被孤立”,小王该如何劝他。其次,要理解四个选项中古代名句的内涵。A项,谦受益,满招损: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强调的是谦虚和骄傲带来的结果。与“孤立”无关B项,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山中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路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强调只要自身正,不怕外面环境的险恶。与小王的身份以及“热心公益”无关。C项,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不坚持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强调做善事,成为名声卓著的人。没有涉及到“孤立”。D项,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强调有道德,不会被孤立。符合语境要求。故选D。(2)“渡过”“度过”“度过”的意思是: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2)“渡过”的意思是:由这一岸到那一岸,从“此岸”到“彼岸”,有明确起点,因此要用“渡”。“长年”“常年”常年的意思是:终年、长期;平常的年份;往年。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常年产量不过300斤。长年的意思是:一年到头、整年、很长时间;长期;长寿;长工。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等。“焕然”“涣然”涣:消散,散开。“涣然”偏重于“涣”,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焕:光明,光亮。“焕然”偏重于“焕”,形容光彩焕发。故选C阅读(7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14分)小议“伪善”陈家琪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⑨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3.从上下文看,第⑦段两处加点词中的“义务”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是一种“伪善”。B.孔子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C.“伪善”的观念相信,动机上的善是行为本身的善的必要条件。D.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5.“做买卖童叟无欺”这个例子在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4分)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答案】3.(1).主观意愿的纯正(2).规则4.A5.第一次论证人的行为要从主观意愿的纯正出发;第二次阐述了行为本身合于规则重要性,这一事例多次使用,前后照应,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6.首先解释“伪善”的特征,然后结合对孔子、康德观点的批驳,阐明了“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指出“伪善”的具体表现;最后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本文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出于义务”的“义务”指的是主观意愿的纯正,“合于义务”的义务指的是规则。【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孔子的学说和康德的学说”扩大了范围,原文只是分别例举了孔子和康德的两种学说,不能说他们的学说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C.“必要条件”错,原文“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说明动机上的善是行为本身的善的充分条件。D.“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批驳“伪善”的观念,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但并没有认为应该弃绝‘伪善’的观念。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作用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是“‘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而“出于义务”指的是出于主观意愿的纯正,故第一次论证人的行为要从主观意愿的纯正出发;由第二处的语境“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可知,以“做买卖童叟无欺”这个例子阐述了行为本身合于规则重要性。这样的选例通俗易懂,前后使用同一事例,形成呼应,使论述结构更严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文共有9段,第1段首先引出“伪善”的概念,然后“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解释“伪善”的特征;第2-6段,引用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第7段,首先“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对孔子、康德观点的进行批驳,再指出“出于义务”与“合于义务”的不同,阐明了“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观点;第8段,“‘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指出“伪善”的具体表现;第9段,“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呼吁用法规来使道德情感获得特殊的规定性。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16分)足迹王愿坚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声音不高,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是党员吗?”“是。”曾昭良回答。“累了吧?”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产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下十个同志。”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那双智慧亲切的眼睛与下文战士们听到声音很受鼓舞相呼应。B.“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体现了环境的艰苦,表明人物身体不适,也表现出了周副主席在困境中的坚强不屈的特点。C.曾昭良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又坐下了,这让他左右为难,陷入焦急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主要人物周副主席。D.“不要停下”“千万不能停下啊”,小说写周副主席反复叮咛曾昭良,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用词准确生动,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英雄形象。B.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C.小说以“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再次叮嘱曾昭良不要停下,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使周副主席的形象更加丰满。D.“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9.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4分)10.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7.D8.D9.①与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相呼应,表现自然环境恶劣。②以曾昭良的极大痛苦,反衬他的善良无私、顽强拼搏、关爱同志的革命精神风貌。③以曾昭良的痛苦感受,类推到周副主席的感受,进一步衬托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④以人物的痛苦感受,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10.示例一: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③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的坚忍的革命精神。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做了更为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④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D.“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有误。这里应是突出周副主席关爱同志、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品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理解错误。如果对他的身体极其担心,就不会安排给他这样的任务。其实,周副主席是想到嘱托他一句,此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并非对他担心。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做此题,学生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展开,(1)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第三段描写和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相呼应,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反衬)了英雄形象。表现他们坚定的意志及不屈服的精神。(2)在人物刻画上:人物身体对环境的不适不仅表现环境的艰苦,更主要突出他们行动上并没有倒下,而是与环境作斗争,这样的描写更加反衬出曾昭良在困境中的坚强不屈的特点。而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在感同身受这种恶劣的环境,与士兵们共同经历雪的洗礼,从而更加凸显了周副主席的高大无私形象。(3)主旨上:侧面表现红军战士和领导人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主题思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探究能力。这类题目答案不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答这类题首先明确立场观点。比如“我认为……”;然后用充足的理由加以证明。判断一篇小说谁是主人公,一般从四方面考虑:用墨(字数)多少或内容的侧重而言,多的往往是主要人物;侧重的是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是否性格特征鲜明突出;情节安排上是否均有涉及;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大意是否息息相关。具体而言,(1)若认为周总理是主要人物,考生要找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周总理有关言行举止的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周总理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如本文主要记了周总理帮助曾昭良搀起了即将坐下的小司令员;鼓励战士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决定山顶的雪坪上需要留人;写下命令并签名,要求共产党员要出现在关口;搀扶战士,继续前进。从周总理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坚定的意志及不屈的精神,和爱士兵,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2)若认为曾昭良是主要人物,从情节上,曾昭良贯穿文章始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描述曾昭良搀着病员爬上雪山顶的艰难;第二部分(6-28),叙述曾昭良翻过雪山顶,在拉那些坐下休息的同志起来时,得到周恩来的帮助,周恩来鼓励大家勇敢前进,不能停下;第三部分(29-32),叙述曾昭良看着周副主席离去的背影,感慨万千。另外,文章集中笔墨通过“揪”“紧”“疼”生动形象地写出曾昭良看到雪坪上做着的以及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红军的震惊和紧张,以及他对战士的关心以及对恶劣环境的敏感。可见小说对他的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而曾昭良是千千万个普通战士的一员,他的行为和思想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革命队伍,才能战胜恶劣而罕见的雪地环境。总之,考生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展开等展开,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8分)琵琶行并序(节选)(唐)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1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白居易,字__________。(2分)12.“瑟瑟”这个形容词,唐朝诗人很少使用,而白居易一人就使用了15次,形成了独特的“瑟瑟体”。《国语词典》为此词列出了三种义项:(3分)A.碧绿的宝石B.形容风声C.形容寒冷瑟缩的样子(1)你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应属于哪种义项?()(2)下列白居易诗句中的“瑟瑟”又分别属于哪种义项?①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太湖石》)()②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题清头陀》)()13.“瑟”字是入声词,短而促,一发即收。这个字叠用在诗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分)【答案】11.①.古体诗②.乐天12.(1)B;(2)①C②B13.“瑟瑟”状秋风吹动枫叶荻花之声细碎,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烦乱之感。【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常识的能力。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常统称“歌行”。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属于古体诗。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中词语含义能力。(1)“枫叶荻花秋瑟瑟”是描写秋风吹动着枫叶和芦荻的情景,故此句中“瑟瑟”是形容风声。故选B。(2)①“未秋已瑟瑟”意思是还未进入到深秋就已经感觉到寒冷,这是写人的感觉,故此句中“瑟瑟”是形容寒冷瑟缩的样子。故选C。②“烟月苍苍风瑟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诗句,“苍苍”形容“烟月”,“瑟瑟”形容“风”,故此句中“瑟瑟”是形容风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瑟瑟”形容风声,表现了秋风吹动枫叶和荻花发出的声音之细碎。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由“送客”可知,事件的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白居易被贬江州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朋友来看他,如今到了要分别的时候,内心感到失落,细细碎碎的风声让作者烦乱,故“瑟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烦乱之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22分)张子智毁庙(1)张子智知常州,庆元乙卯春夏间,疫气大作,民病者十室而九。张多治善药,分诸坊曲①散给,而求者绝少,颇以为疑。询于郡士,皆云:“此邦东岳行宫②后有一殿,士人奉祀瘟神。四巫执其柄③,凡有疾者,必使来致祷,戒令不得服药,故虽府中给施,而不敢请。”张心殊不平。(2)他日至岳祠奠谒,户庭悄悄,香火寥落。问瘟神所在,从吏谓必加瞻敬,命炷香设褥,张悉撤去。时老弱妇女,祈赛阗咽④,见使君来,争丛绕环视。张指其中像衮冕⑤者,问为何神,巫对曰:“太岁灵君也。”又指左右数躯,或擎足,或怒目,或戟手,曰:“此何佛?”曰:“瘟司神也。”张曰:“人神一也,贵贱高卑,当有礼度。今既以太岁为尊,冠冕正坐,而侍其侧者顾失礼如此,于义安在?”即拘四巫还府,而选二十健卒,饮以酒,使往击诸像,以供器分诸刹⑥。时荐福寺被焚之后,未有佛殿,乃拆屋付僧,使营之,扫空其处,杖巫而出境。蚩蚩之民意张且贻奇谴⑦然民病益瘳⑧习俗稍革。未终更⑨,召入为吏部郎中。(选自南宋•洪迈《夷坚志》)【注释】①坊曲:城市和乡村的通称。②东岳行宫:指泰山以外各地为东岳神建的庙宇。③执其柄:掌握权柄。④祈赛阗咽:祈祷和还愿的人群堵塞道路。⑤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⑥刹:寺庙佛塔。⑦贻奇谴:此处意思是招来奇祸。⑧瘳:病愈。⑨终更:终任。更,官员轮换。1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张子智知常州()(2)杖巫而出境()15.选出与“于义安在”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A.悉埋于地 B.故不我若也 C.问为何神 D.村中少年好事者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即拘四巫还府,而选二十健卒,饮以酒,使往击诸像,以供器分诸刹。17.用“/”给第(2)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蚩蚩之民意张且贻奇谴然民病益瘳习俗稍革18.张子智毁庙的表面原因是,深层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答案】14.(1)担任知州(2)杖责15.B16.当即下令拘拿四位巫师到府,并派遣了二十名健壮的士卒,让他们饮酒后去砸碎那些塑像,把供器分送给其他寺庙。17.蚩蚩之民/意张且贻奇谴/然民病益瘳/习俗稍革18.表面原因:瘟司神形象轻慢,不合尊卑礼仪。深层原因:破除百姓迷信心里,使百姓不受巫术困扰,即时服药才能除病以消除瘟疫。【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知:管理、担任知州。句意:张子智任常州知州。(2)杖:杖责。句意:杖责诸位巫师并驱逐出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于义安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义在安”。句意:礼仪表现在哪里。A.无特殊句式。句意:全都埋在了地下。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句意:所以赶不上我。C.省略句,应为“问(其)为何神”。句意:询问这是什么神。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句意:村中好事的少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拘”,拘拿;“使往击诸像”,省略句;“以”,把;“刹”,寺庙。【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无知的民众,认为张子智这样做将会遭来奇祸,然而老百姓的瘟疫情况却逐渐好转,拜瘟神的风气才稍微得到扭转。“蚩蚩之民”是无知的百姓,结构完整,后要断开;“然民病益瘳”的“然”表示转折,另起一事,前面要断开;“习俗稍革”的主语是“习俗”,前文的主语是“民病”,应在“习俗”前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依据“人神一也,贵贱高卑,当有礼度。今既以太岁为尊,冠冕正坐,而侍其侧者顾失礼如此,于义安在?”可知表面原因是:瘟司神形象轻慢,不合尊卑礼仪。依据“庆元乙卯春夏间,疫气大作,民病者十室而九。张多治善药,分诸坊曲散给,而求者绝少,颇以为疑。询于郡士,皆云:‘此邦东岳行宫后有一殿,士人奉祀瘟神。四巫执其柄③,凡有疾者,必使来致祷,戒令不得服药,故虽府中给施,而不敢请’”可知深层原因是:破除百姓迷信心里,使百姓不受巫术困扰,同时告诉百姓即时服药才能除病以消除瘟疫。参考译文:张子智任常州知州,庆元乙卯年(1195)春夏之交,常州府瘟疫横行,百姓中十家就有九家染病。张子智本就善长制药,他将药物分发供应到各坊,但去拿药的人却很少,张子智感到十分疑惑。询问郡中士人,都说:“此地东岳行宫后面有一大殿,供奉祭祀瘟神,有四个巫师掌管。凡患病者,都会让他们去那里祷告,并告诫民众不许服药,故而官府分发药物而无人敢领。”听罢,张子智的内心极不平静。一日,他前往东岳庙拜谒,看到庙中十分安静,香火寥寥。张子智询问瘟神庙在何处,跟从的小吏说,一定要对瘟神十分恭敬,令人焚香祝祷才行。张子智命将瘟神庙的香火悉数撤去。当时祈祷和还愿的老弱妇女堵塞道路,看到知州大人前来,争相环绕观看。张子智指着其中头戴冕帽的塑像问这是何神,巫师回答说:“是太岁灵君。”张子智又指着两边的数座神像询问是什么神,这些神像或举脚,或怒视,或叉开手指,众人回答说:是掌管瘟疫的神。张子智说:“神界与人间相同,贵贱高卑,应当有礼仪法度。但现在这里居中的太岁灵君戴帽端坐,而侍立旁边的神却这样失礼,礼仪何在?”当即下令拘拿四位巫师到府,并派遣了二十名健壮的士卒,让他们饮酒后去砸碎那些塑像,把供器分送给其他寺庙。当时荐福寺被焚后没有佛殿,因此就拆了瘟神庙,将材料送给僧人,建造佛殿。将原来瘟神殿的所在地清理干净,杖责诸位巫师并驱逐出境。无知的民众,认为张子智这样做会遭来奇祸,然而老百姓的瘟疫情况却逐渐好转,拜瘟神的风气才稍微得到扭转。张子智的任期还没结束,朝廷下令让他担任吏部郎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10分)病梅馆记龚自珍①(1)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2)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3)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注:①龚自珍: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19.依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头点出三个著名的产梅胜地,引出论述对象,并以此作为一个引子,由“梅”引出“病梅”。B.“正”“直”在文中喻正直的人才,“旁条”喻奸佞之人,而“文人画士”则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C.斫直、删密、锄正,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D.“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江浙之梅皆病”,这也正是作者在《已亥杂诗》中所揭示的“万马齐喑究可哀”。20.简析第(1)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21.第(2)段中,“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看似多余,其实不可删,请简述理由。(5分)【答案】19.B20.总结上文,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意思对即可)21.不能删除,“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疗梅的举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渴望。(意思对即可)【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而‘文人画士’则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说法错误,结合“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可知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指的是“鬻梅者”,那些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的人,不是文人画士。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同时也为下文“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蓄足了情势。【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