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答案】1.C2.B3.A4.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中用“灵修、美人”来象征君王,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可得出总论点: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差半车麦秸姚雪垠“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枪毙他!枪毙汉奸!”“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是小名字吗?”队长问。“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没有,老爷。”“哑巴”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有绰号没有?”“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同志们都笑了起来。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又加上这么一句:“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不,”他说,“俺打过土匪……”“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谁?”“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一九三八年四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8.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9.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答案】6.A7.D8.(1)写了“差半车麦秸”在昏迷中干农活的场景,表现了他内心对安稳生活的渴望;(2)和开头“差半车麦秸”早就离开队伍相呼应,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意蕴。9.(1)贪小便宜、有思想局限性等落后的一面:他搞不清军阀和日寇,卑躬屈膝称“老爷”,顺手带走牛绳;(2)热爱土地,热爱和平生活等本分的一面:他感慨土地荒芜,民不聊生;(3)有民族大义、勇于献身等抗争的一面:他坚决不做汉奸,危难关头肯挺身而出。【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错误,原文信息有“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可见愤怒的对象应该是小狗子娘;C.“为人严肃,待人严厉”错误,结合“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可知,队长开始时的严厉是认为“王哑巴”是汉奸;而结合“‘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等内容可知,队长并非“待人严厉”。D.“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错误,结合自告奋勇先进村探路“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受伤后还主动请缨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可知,他有了很大的进步。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错误,没有正面交代时代大背景。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咧咧!黄牛呀……”,写了“差半车麦秸”在昏迷中依然在赶着老黄牛在土地上耕作的劳动画面,可见他骨子里的庄稼人特性,想念家乡热爱土地,不怕苦累,表现了人物内心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赶走日本侵略者,过上幸福安稳太平的生活。在人物受伤后的胡话中结束,与开头“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相照应,暗示人物因为受伤而离开,他的生死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是留白的艺术,由读者去自由联想想象进行二度创作,我们可以设置圆满的结局,伤者痊愈,战争结束,人物过上了心心念念在土地上带着耕牛劳作的安宁日子,丰富文本内容,委婉含蓄,耐人寻味。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结合“‘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可得出答案(1)具有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贪小便宜、有思想局限性等落后的一面。结合“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以及结尾的胡话中分析,可得出答案(2)具有农民身上朴实的优点,热爱土地,渴望和平生活;结合“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结合自告奋勇先进村探路“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受伤后还主动请缨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得出答案(3)作为农民,王哑巴身上具有有民族大义、勇于献身等抗争的一面,勇敢顽强无畏无惧。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先生钧,宇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人不知其为巧也。为博士,居贫,旧绫机丧功费日,先生患而易之。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从是,天下服其巧矣。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其后有人上百戏之偶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冀能动之且益其巧,钧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跳丸、掷剑……舂磨、斗鸡,变巧百端。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又患发石车,石不能连属而至。乃作一轮,悬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悬石,飞击敌城,首尾电至。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闲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巳。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候又与裴子同。傅子说其试之,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又马氏之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裴子者,裴秀。安乡侯者,曹羲也。武安侯者,曹爽也。(选自魏晋傅玄《马钧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B.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C.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D.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豫,在古代指帝王出巡。春巡为“游”,秋巡为“豫”。也可以指游乐。还可以解释为“犹豫”、“迟疑不决”。在本文中是“游乐”的意思。B.博士,在古代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以备顾问,负责经学和技艺传授的官职。文中即指此。唐以后也指对精于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C.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起于秦汉曼衍之戏,项目和内容逐渐丰富,包括杂技、角氐、幻术、游戏等,尤以杂技为主。D.上国,在春秋时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也可以是诸侯或蕃邦对中央或中心大国称呼。本文是指裴子即裴秀的职位。12.下死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定(

)A.马钧家庭贫寒,地位不高,不善辞令,但却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作出了种种创造发明:改良织机,制作指南车,发明翻车,改造杂技偶,改进连射弩机等。B.文中写裴秀对马钧的刁难,先写裴秀是上国之士,精通见理,意在透过这一个人物代表,突出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当权者轻视的不幸遭遇。C.文中借傅子对裴秀所说的话,表达了作者对马钧的同情,他认为马钧是优秀人才,但不善于表达,拙于口舌之争,希望他在发明制造之外,培养口才。D.本文通过对机械发明家马钧生平事迹和境遇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马钧聪明才智的钦佩和创新精神的赞扬,以及对官僚统治者轻蔑科技和人才的批判。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4.文尾为何要独立成段特别指出三个相关人物的姓名?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答案】10.C11.D12.C13.(1)“钧”是陶器的模型,“衡”是用来确定物体轻重的,轻重都定不准,还一定要做它们的模具吗!(2)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14.①意在点明马钧遭遇的不公待遇具体是谁所为;②突出表达作者对他们漠视马钧,轻蔑人才的谴责;③警示统治者不要像他们一样漠视人才,误国误民。【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您的长处是会讲话,短处是没有巧思。马先生的长处是有巧思,短处是不会讲话。用您的长处,攻他的短处,当然他不能不屈服了:但如果用你的短处,去较量他的长处,那您一定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子所长者言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所以“也”与前文不能断开,排除BD。“彼所短”是“击”的宾语,且“子所长”与“彼所短”为对应的所字结构,所以“彼所短”三字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本文是指裴子即裴秀的职位”说法错误,“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意思是“有位裴先生,是京师的著名人士”,所以本文中的“上国”指京师。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希望他在发明制造之外,培养口才”说法错误,从第三段傅玄的话可以看出:一方面他是在替马钧辩驳,另一方面是对官保阶层统治者不重视科学和优秀人才的批判。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模”,模型;“钧者器之模”,判断句,“者”表判断,“钧”是陶器的模型;“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判断句,“者”表判断,“衡”是用来确定物体轻重的;“所以”,用来……的。(2)“矜愍”,怜恤;“听”,任从,应许;“庶”,希望。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文中“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裴子同“傅子说其试之,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可知,这三个人都使马钧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独立成段特别指出三个人物的姓名,意在点明马钧遭遇的不公待遇具体是谁所为;由文中“又马氏之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可知,特别指出三个人物的姓名,突出表达作者对他们漠视马钧,轻蔑人才的谴责;由文中“后之君子,其鉴之哉”可知,特别指出三个人物的姓名,意在警示统治者不要像他们一样漠视人才,误国误民。参考译文:马钧先生,宇德衡,是天下闻名的技术高超的人。他年轻时过着游乐的生活,人们并不知道他有技术。他当了博士,生活贫困,旧绞机费力费时,马先生感到忱虑,于是就改进了织绫机。改进以后,那些随心所欲织出的各种奇妙的花纹和奇异的变化,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像阴阳二气的变化反复无穷。先生任给事中官职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他们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儿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用来确定物体轻重的,轻重都定不准,还一定要做它们的模具吗!”。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马上可以见效。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从此之后,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术高明了。他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做菜园,但愁的是没有水可以灌溉。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转动它,汲来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是平常水车的百来倍。后来有人进贡一套杂技模型,只能作摆设不能活动。皇帝希望它们能动起来,并使它们更巧妙,于是他就接受皇命进行制作。他用大木头雕削组合,做成轮子的形状,放在地上,下面设机关用水力发动。上面制作成女子奏乐舞蹈的形象,还可以让木偶打鼓、吹箫,跳球、掷剑……喜米磨面、斗鸡等,动作变化多端。先生看到诸葛亮设计的连弩,说:“这东西巧是很巧,但还不够完善。”他说,他可以在这基础上改造连弩,发箭的效率能增加五倍。又认为发石车效果差,石头不能连续发射。于是制作一种轮子,挂上几十块大石头,用机械转动轮子,设计一定节奏来抛出石头,石头飞击敌城,首尾接连像闪电一般。有位裴先生,是京师的著名人士,见识精深,听到马先生的事情却讥笑他。于是就去诸问刁难先生,先生被他说得没法应对。亵先生自以为击中先生要害,不停地滔滔议论。傅先生对裴先生说:“您的长处是会讲话,短处是没有巧思。马先生的长处是有巧思,短处是不会讲话。用您的长处,攻他的短处,当然他不能不屈服了;但如果用你的短处;去较量他的长处,那您一定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机巧之类,是天下极微妙精深的事情,您并不理解还要不停攻击,那攻击的内容,一定离题万里了。他内心并不同意您,但嘴上又说不过,这就是马先生不再应对你贵难的原因了。”傅先生去见安乡候,谈到裴先生和马先生说的一套话,安乡侯的看法和裴先生一样。傅玄劝他现场考验一下,他就把这事告诉了武安候。武安候并不重视,也不去考验马先生的制作。马先生的特异才能已经为大众公认,这种很容易考验效果的事情,还忽略而不去考查,何况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不出名的玉璞呢?后世的君子,要以此作为教训啊!裴先生,是裴秀。安乡候,就是曹羲。武安侯,就是曹爽。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其一)杜甫〔唐代〕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B.“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C.“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而传神。16.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答案】15.B16.①“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反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和悲凉之感,反映战争给乡村带来的破坏和伤害。②“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妻孥见面的小场景,用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③“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偶然”二字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运。④“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邻里围观的情状。写千里归来的一人引发了众多邻人的百感交集。⑤“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惊喜重逢后,夜阑秉烛对坐不敢相信的兴奋情景,反衬出战乱中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错。“归客千里至”一句,归客是指诗人自己,而非“远道而来的客人”。诗句中含有诗人千里归家后的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意思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的手法。艺术效果好比“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令人浮想联翩,感觉意境深远或主旨深刻。此诗写诗人在战乱之中侥幸返家,与家人团聚,通过游子、家人、邻人的非常心态和反常举动,揭露安史之乱百姓带来的灾难,既是对自己家庭命运的感慨,又是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乱的强烈抗议和控诉。如诗句“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这些普通的意象为点,反映战乱后的乡村氛围。诗句写乡村黄昏的景色,其中鸟儿喧宾夺主的声音,反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反映战争给乡村带来的摧残和伤害。再如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用与妻孥见面的小场景,写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极而泣。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再如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其中“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实属太偶然,妻子惊怪就不足为奇了。非常恰切地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运。又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邻里围观的情状,诗人千里归来的消息引来偌多邻人。邻人凭墙相望,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歔欷,可能是羡慕,可能是心酸,也可能是勾起自家的伤痛,富于人情味,又含蓄蕴藉。也是以点带面的写法。又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夜阑秉烛对坐的情景,深夜了,劫后余生的诗人与亲人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感觉像是在梦中一样,以这个典型场面来反衬出战乱中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苦。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了蜀道险要的地势。(3)《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4)《望海潮》中通过写游览此地的达官贵人打算临别时将杭州美景绘成图画带回朝廷夸耀,从侧面衬托出杭州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惟”“暮”“豗”“砯”“壑”“荠”。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吃辣真的太爽了,对于喜欢吃辣的人来说,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烫、麻辣火锅……简直就是“痛,并快乐着”。实际上食物中含有的辛辣成分,是一部分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段。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①,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吃辣会让人感觉很痛快。辛辣的食物不仅能让菜肴味道加倍,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首先,②。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C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其次,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再次,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辛辣食物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还有,可能有助于减肥。辣椒素干预可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辣椒素受体,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所以吃的辣比较清淡能提高代谢,对减肥可能有用,但是很多人吃的辣比较油腻,反而可能发胖。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③。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辣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C.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B19.①而是一种痛觉

②补充维生素C

③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辣味”表示强调。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前文“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后文说“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可推断填的句子应为“而是”引领,并与“痛觉”有关,故填“而是一种痛觉”;第②处,“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说的是辣椒的好处,而后文“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C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主要是说维生素C含量高,据此应填“补充维生素C”;第③处,根据前文“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应填表示转折的句子,后文有“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故应填“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七、选择类20.下列文中有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B.《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诗歌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C.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B.“都是四言诗”错误。《诗经》以四言为主,夹杂五言、六言等。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千兮”。故选B。2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C.肇锡余以嘉名D.恐年岁之不吾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句意: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A.正常句式。句意: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B.语义被动句。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C.状语后置,与例句相同,正常语序为“以嘉名肇锡余”。句意:于是把相应的美名赐给我。D.宾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害怕岁月不等待我。故选C。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也不爽(差错)

余扃牖而居(关闭)

乘彼垝垣(乘坐)B.日薄西山(迫近)

伶俜萦苦辛(孤单)

当侍东宫(应当)C.赍钱三百万(赠送)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僻静)

无与士耽(沉溺)D.门衰祚薄(门庭,家门)

西当太白有鸟道(对着)

猥以微贱(辱)【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乘:登、爬。句意:爬上那倒塌的城墙。B.当:担当。句意: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D.祚:福分。句意:家门衰微,福分浅薄。故选C。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