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515页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C.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多个文化带同时并存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指向最后国家的形成,故A不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地理的复杂与分层,故C排除;这些文化带并未直接体现从黄河流域向周边的扩展,也不是先后的递进演进关系,故D不正确。2.2021年,天津市蓟州区太子陵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这次考古发掘成果A.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 B.可以证明天津农业的起源C.能够印证同期天津史文献 D.说明当地生产力水平较高【答案】A【解析】根据“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可得出,这一考古发现,反映出天津地区也有文明的起源,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农业起源,排除B项;当时没有文史材料,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力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A项。3.《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A.仰韶文化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根据各部落的推举和考察产生,“天下为公”,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可见“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在夏朝发生的,因此最有可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二里头夏文化遗址,B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排除A项;殷墟遗址属于商代文化遗址,排除C项;红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4.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使用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说明到了战国时期耕作效率明显提高,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项正确;公田变为私田以及封建制度确立也取决于铁器牛耕的应用与推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D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项。故选B项。5.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称为华夏认同。华夏认同形成于(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 D.西汉巩固大一统局面以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西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周王的实际控制能力减弱,使得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称为华夏认同,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秦朝和西汉的统一局面形成于华夏认同的基础之上,排除C、D项。故选B项。6.自秦汉时期丞相制度建立以后,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表明,丞相制度的建立A.加剧与皇权的矛盾 B.保证了皇权的独尊C.有利国家长治久安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可知,自秦汉时期丞相制度建立以后,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就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选B;A、C、D与材料无关。7.下图为秦朝的诏书版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下列关于该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确立了丞相制度
③该诏书的条令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④该诏书所写字体为隶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六王毕,四海一”;根据材料“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可知确立了丞相制度;根据材料“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可知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经济交流;根据图片诏令所用字体为“小篆”,可知已经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②③表述正确,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8.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后,儒学大张,成为主流思想,提倡三纲五常,对女性的约束逐渐增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家庭稳定无关,排除A项;对女性的约束是外在约束而非女性内在的道德自觉,排除B项;婚姻观念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答案】C【解析】根据“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可和出,家谱与宗法血缘关系有关,而东晋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选官重视家世门第,因此家谱盛行,这与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有关,C项正确;AB项与之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AB项;D项是理学的产生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错误的是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并没有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C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三个选项所述均正确,史实与推论符合逻辑,不符合题意,排除。11.史学家钱穆评价道:“若将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有关汉武帝一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A.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B.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D.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时,始设西域都护,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关于汉武帝的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12.隋文帝开皇三年,下诏停止“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州郡中正官员品评人物之权,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隋代(
)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杜绝了世家子弟入仕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威 D.改变了政权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下诏,停止各州郡中正评举人才的权力,后又把选拔人才的权力给了高级官僚阶层,是在纠正“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体现了强化君主专制权威,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是隋朝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并没有杜绝世家子弟入仕途,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调整选官权,没有改变政权社会基础,排除D。故选C项。13.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而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下列制度中属于唐承隋制的是:(
)①中央行政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户籍制度
④赋税制度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沿袭隋朝的户籍制度,以及沿袭隋朝的赋税制度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故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4.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史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下列关于唐朝租庸调制说法正确的是A.扩大收税对象 B.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C.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D项正确;ABC项与两税法有关,排除。故选D项。15.唐代“龟兹乐”极富异域情调并且乐律新鲜生动,在唐代乐舞中广为应用。在唐朝文部伎的八部乐舞当中,自破阵乐之下的六部皆用大鼓,并且杂以龟兹乐。坐部伎的六部乐舞当中,自长寿乐之下的四部皆用龟兹乐,形成了各类乐舞之间争奇斗艳的盛况。这折射出唐代(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 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C.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 D.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在唐朝时期被广泛应用,形成各类乐舞争奇斗艳的局面,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开明开放的文化生态,B项正确;“龟兹乐”源于西域地区,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艺术的发展而非经济繁荣,排除C项;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6.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宋仁宗的这番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斗争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可知,材料认为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理性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斗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7.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C.扭转了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D.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十中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可知,军费开支占据了宋朝国库的很大比重,造成了冗费,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D项正确;这种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宋朝重文轻武,改变了唐代以来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B项;宋朝边境军事弱势的局面并未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8.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9.“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答案】B【解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在“商业革命”中的突出表现是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答案为B;AC是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20.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交子的流通使用,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1.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读本几乎家喻户晓,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项正确;“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侧重于理学思想世俗化、社会化,而不是说文学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23.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
)A.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 B.行省权力大而不专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D.官员素质大大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使其权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内,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元代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权,不是强调元代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官员素质大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24.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言官的弹劾权来自于皇帝授予,依附于皇权,遭受弹劾的官员最终由皇帝决定去留,这表明了明代专制皇权得以强化,C项正确;言官权力不断扩大只是表面现象,其品秩不高,依附于皇权,排除A项;言官的设置有利于纠劾百官不法行为,改善政治生态,澄清国家吏治,排除B项;D项“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25.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
)A.内阁逐渐统领六部 B.内阁成员来源广泛C.宦官操纵国家权柄 D.制度本质没有改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但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而宦官是皇帝的影子,尤其是司礼监太监代表的是皇权,据此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内阁与初创时的内阁,本质上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权力机关,不能统领六部,排除A项;内阁成员来源广泛,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B项;宦官只是皇权的代表,操纵国家权柄的仍然是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26.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答案】D【解析】军机处由之前的“臣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规模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27.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A.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 B.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C.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 D.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可知,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编纂了不同的律例,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涉及西北地区,还涉及西南地区、北部的蒙古等,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制定相关律例不代表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8.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棉布”等等,可以看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生产市镇,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本性转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这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A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C项;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属于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并非是新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30.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开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场。同时,文学作品中也不注重内容的高雅与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满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兴趣等。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 B.传统伦理观念根深蒂固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商人开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场”。同时,小说中缺乏高雅的趣味和华美的文采,而充满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兴趣等描述,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需求的多样化,文学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书斋的摆设和极少数贵族的供品,这是对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C项正确;小说中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对理学的反叛,而不是世俗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传统伦理观念受到挑战,体现不出根深蒂固,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明显提高”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31.“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考古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组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候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1)指出解决“曾随之谜”的主要方法。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第二组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2)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请举例说明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第三组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材料1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双折式的孔子像漆衣镜,因上面绘有世界最早的孔子像而备受关注。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的情形,可以修正“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成见。材料2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约200万枚五铢钱,以1000枚为一串,首次以考古形式证明“千钱一贯”的货币校量制度最迟起源于西汉中晚期。材料3考古在刘贺遗骸腹部发现了尚未消化的“香瓜子”。海昏侯墓发现随葬的“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五种可食用植物遗存”。材料4海昏侯墓园5号墓,墓主可能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清理时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青藏东部缘边地带和中原内地的虫草贸易”。(3)根据提供的4则材料,分别简析其从侧面反映了西汉社会发展哪些状况。【答案】(1)主要方法:考古发掘。(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对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填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史实: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2)史料:传世文献史料:正史,如《史记》;科技著作,如《九章算术》;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徭律》。(3)状况:汉代儒家经典盛行;汉代出现一贯钱的情形;汉代农业有所发展;汉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联系紧密,有经济和贸易往来。【解析】(1)方法:根据材料“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手运营签约合同协议
- 门静脉血栓治疗
- 低钾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 二零二五版书店租赁协议书
- 房地产中介买卖居间合同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医院专家聘用协议书
- 二零二五山地耕地承包合同
- 专科护理领域中的医疗大数据技术应用
- 借贷合同构成要件包括
- 二零二五施工安全环保合同书协议书范例
-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习题集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道德与法治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八字基础图文解说ppt
- GB/T 28730-2012固体生物质燃料样品制备方法
- GB 5906-1997尘肺的X线诊断
- 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 湖南省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医疗机构名单目录
- 《诗词五首渔家傲(李清照)》优秀课件
-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三角形《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 现浇箱梁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