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佛教寺院的历史进程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北魏社会的繁荣发展嵩山是最早的五经之一,在古代被称为方外、松高、崇山、松岳等。称嵩山为中岳,始于殷商,定于汉初。《释名》云:“嵩字或为崧,山大而高曰嵩。”《白虎通》云:“中央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由于嵩山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并经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推崇,最终形成“天地之中”的共识。尤其是周武王克殷之后在嵩山行告天之礼和周公“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败,诸国蜂起。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族拓跋部落骁勇善战,一路南下,疆土不断得到扩大。在西晋末期,因皇族争权发生了“八王之乱”,原先臣服于西晋的拓跋鲜卑趁机南下,迅速扩大统治区域,依靠自身的骁勇善战开疆扩土,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长期的分裂状态,逐步采用中原文化强化国家治理。后来,在孝文帝时期,怀着对嵩山的景仰,迁都至中原腹地的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在意识形态上,北魏政权还吸收佛教,辅助治国,助力了佛教的传播。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为巩固皇权进行过短暂灭佛以外,皆大力扶持佛教。迁洛后的孝文帝及其继任者更是把佛教推崇到极致。北魏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后,立寺和僧尼数大增。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造寺成风,盛况空前。在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到魏末孝武帝永熙三年(534)的四十年间,北魏佛教寺院由最初的500座发展到最后的1367座。二、.设立大量山石寺或置石寺迁洛之后,嵩山俨然成为北魏洛阳以外另一个皇家佛教中心。据《嵩书》等文献记载,嵩山腹地及周边原有诸多与北魏相关的名寺,如嵩阳寺、嵩岳寺、会善寺、少林寺、永泰寺、道场寺、嵩高石窟寺和巩县大力山石窟寺等。其中,会善寺曾作为孝文帝迁洛后的避暑离宫。永泰寺建于北魏正光二年(521),《嵩书》有记:“魏正光二年,孝明帝之妹岀家为尼,敕为置此,本名明练寺。周武时废,隋开皇中重加修复,又度尼若干人。……至(唐)神龙二年(706),嵩岳寺僧道莹奏请重修,追荐故永泰公主,改名永泰寺。”三、寺院在赓续中的胜利和恢复北魏一代,虽起源于偏远的部落联盟,但因其在五胡中卓越的文治武功而异军突起,在华夏文明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一抹浓重的色彩。在军事上,依靠自身的骁勇善战开疆扩土,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长期的分裂状态。在文化上,逐步采用中原文化强化国家治理体系,虽然此为少数民族政权治国通例,然如北魏孝文帝这般,通过迁都洛阳推行改革的却甚为难得,同时也使得久历磨难的洛阳重现繁盛,并且凭借地处四方之中的有利位置,加强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以极大的包容性吸收了周边及西域地区诸多文化因素,最终促成了以嵩山地区为中心且影响深远的北魏特色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吸收佛教作为治国辅助,助力了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与唐代一起,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在文献方面,史学巨擘吕思勉先生的评价甚为中肯:“南北朝史事,端绪最繁,为后人所亟欲知者,或仍不免于缺略。”尤其“魏史之缺略,诚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也”。在实物方面,由于各方面原因,嵩山地区的北魏佛教遗产有些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的部分,虽不能全面展示嵩山与北魏佛教的关系,但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北魏对嵩山形胜的尊崇和重爱。尤其是孝文帝亲政和迁洛以后,大力倡导以佛教治国来弥补出身的不足,并藉此消弭中原各阶层的文化隔阂,促进了佛教在嵩山的发展。发心于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前辈时贤不懈探寻并尽力还原嵩山与北魏佛教的时空联系。毕竟,北魏曾在嵩山地区留下了厚重与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寺院的开创者跋陀,是一位来自古印度的高僧。他曾经西行到过东罗马帝国,后来又向东经丝绸之路抵达北魏平城。由于他精通的禅法正合朝野上下的习禅风尚,也深得孝文帝敬重,特为他设立禅林龛室,并收徒传法。据《续高僧传》记载:“(跋陀)随(孝文)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现存少林寺常住院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录了孝文帝为跋陀敕建少林寺的历史。此碑立于唐开元十六年(728),碑文记述:“沙门跋陀者……来游国都……太和中,诏有司于此寺处之。净供法衣,取给公府。法师乃于寺西台造舍利塔,塔后造翻经台。香水成涂,金绳为约,苦心精力,俾夜作昼。多宝全身之地,不日就工……西缘长涧,夹松柏之萧森,北距深岩,覆筠篁之冥密……空乐跋陀,息心兹地,乐静安居。”与此相同的记载还见于《魏书·释老志》中:“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此后少林寺的发展历程起起落落。隋初复称少林寺,并获赐田百顷。唐初,因少林武僧助战李唐政权有功,得到皇室供养,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灭法,寺中许多殿宇、佛像再次被毁。宋金时期,寺院得到恢复和发展,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元代禅宗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任住持的时候,被元廷授予都僧省最高僧职,封赐“光宗正法大禅师”“晋国公”等,被誉为可与达摩相比的“开山祖师”。此一时期的少林寺作为禅寺再次达到了高峰,殿宇设施多有兴建,惜毁于元末兵燹。明代再次重修,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规模。1928年的军阀混战中,石友三纵兵火烧少林寺,寺内部分建筑被付之一炬。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历史资料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等建筑,使少林寺的盛时布局得以重现。(图一)受孝文帝影响,宣武帝元恪对嵩山也是情有独钟。位于登封市西北太室山下的嵩岳寺(图二),原是宣武帝永平二年(509)遣冯亮等人修建的闲居寺。据《北史》记载,冯亮笃好佛理,“又兼工思,结架岩林,甚得栖游之适。颇以此闻,宣武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遂造闲居佛寺。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寺内现存的大雄殿和两侧伽蓝殿、白衣殿为明清所建。作为北魏时期寺院主体建筑的佛塔,成为北魏迁洛以后佛教兴盛的历史见证。因闲居寺在隋代改称嵩岳寺,故此塔习称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嵩岳寺塔平面呈十二边形,为十五级空筒式密檐式砖塔,由基台、塔身、叠涩密檐及宝刹组成,总高37.04米,底层塔壁厚达2.5米。15层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塔顶为砖质宝刹。塔身下层东、西、南、北四个正面各设一券门通向塔心室。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状楣角,门楣顶部饰三瓣莲花。塔身上层设8个方形塔龛,并在下部壸门内砖雕昂首挺胸的护法狮子。塔身转角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和覆莲,柱下为覆盆式柱础。向上各层密檐之间的塔壁均有板门和破子棂盲窗,其周边装饰与底层券门基本相同,惟形制大小有别。顶部的砖质塔刹,通高近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组成,皆为青砖平砌而成,最顶部涂白灰。塔体壸门内的护法狮子略具憨态的造型,与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和宾阳中洞的狮子造型风格极为相像。八角形倚柱的形制也具有典型的北魏特征。门窗的尖拱形门楣和卷云状楣角的处理手法还保留着古印度佛教和中亚地区装饰的诸多元素,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北魏时期佛教建筑中原与西域式风格杂糅共处的时代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地宫内出土的一件红砂岩释迦造像,背面有“大魏正光四年”的造像题记。对于此塔,中外学者都给予了很大关注。英国人叶慈、日本人关野贞和伊东忠太以及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结合文献和现存建筑结构,均认为嵩岳寺塔为北魏所建,且倾向于宣武帝至孝明帝时期。《资治通鉴》载,天监八年即北魏永平二年(509)“时佛教盛于洛阳,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魏主(宣武帝)别为之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处士南阳冯亮有巧思,魏主使与河南尹甄琛、沙门统僧暹择嵩山形胜之地立闲居寺,极岩壑土木之美。”即今嵩阳书院,北魏创建时称嵩阳寺,在北朝盛极一时。如今,嵩阳寺的建筑已无迹可寻,但保存至今的《嵩阳寺伦统碑》(又称《嵩阳寺造像碑》)清楚地记载了此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成为嵩山地区佛教发轫的见证。该碑凿刻于东魏天平二年(535),螭首扁体,碑体硕大,通高达370公分。碑身雕刻内容繁聚,题材多样,主要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六方佛、八十八佛、飞天、神王像、供养人等。在造像风格方面,该碑造像仍然继承了北魏晚期的造像风格,但在具体造像元素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褒衣博带”式造像风格仍然保留,体现在佛、菩萨和供养人方面比较明显,但面容和身躯“秀骨清像”式造型已渐渐褪去,在主尊头光上,由繁复趋向于简化,多用莲瓣组合的头光。尤其可贵的是刊刻于碑阳最下部的《嵩阳寺碑铭序》碑文,隶书体956字,主要叙述了生禅师自北魏太和八年(484)开山立宗,创立嵩阳寺,后由其任沙门统的弟子伦、艳法师及遵法师接力营建寺院、弘扬佛法的过程。(图四)碑文虽为隶书,但楷书、魏碑风味尤浓,且兼收部分篆书而别具风采,被景日昣称作嵩山地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一是印证了北魏皇室在嵩山建塔立寺之肇始。碑文载:“有大德沙门生禅师,游三空以归真,泥法流而御世……隐显无方,沉浮嵩岭,道风远被,德香普薰,乃皇帝倾心以师资,朝野望风而屈膝。此山先来未有塔庙,禅师将欲接引四生,永辞沸镬……于太和八年岁次甲子,建造伽蓝,筑立塔殿,布置僧坊,略深梗概。……乃构千善灵塔一十五层,始就七级,缘差中止。”二是司空裴衍隐居嵩岳并为嵩阳寺主的记述与魏书相合,反映了各阶层崇佛和社会动乱的现实。碑文言司空裴衍“昔在齐都,钦承师德,愿归中国,为寺檀主,本愿既从,灵归表节”,表明了裴衍崇佛和对嵩阳寺营建事务的贡献。据《魏书》载,裴衍“学识优于诸兄,才行亦过之。事亲以孝闻,兼有将略。仕萧宝卷至阴平太守。景明二年,始得归国,授通直郎”。可见,裴衍有将帅之才,与其叔裴叔业,同仕南朝萧齐,官至阴平太守,后于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归降北魏,因其祖上亦曾仕魏,因此碑文中始有“昔在齐都,钦承师德,愿归中国”的描述。由于北魏宣武帝信任外戚佞臣,导致官场倾轧之风盛行,使刚刚摆脱萧宝卷昏庸政权的裴衍产生了隐居向佛的想法,乃以身染沉疴为由,上表“欲辞朝命,请隐嵩高”三是八十八佛雕刻反映了北魏昙鸾的净土思想的流布。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东晋慧远大力弘传净土于民间,至隋唐之时确立为佛教十大宗派之一,影响深广。其中,北魏昙鸾开创了持名念佛,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石窟寺位于巩义市东北的大力山下的伊洛河畔,宣武帝时期始凿,孝明帝时期大规模营造其北魏风格体现在面貌和衣纹两大要素。无论是佛、菩萨,还是世俗人像,大都表情恬淡,赋予人以沉静的感受,太和晚期的“秀骨清像”风格几乎看不到了,仅在飞天中间有长面高鼻或眼窝深陷、颧骨较高的脸型。造像中的衣纹力求简洁,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又不失细节的变化,不仅增加了造像本身明快的节奏感,而且使窟龛整体更富于生气。尤其是造像前倾的姿势是此期石窟的一大变化。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佛教仪规的限制,微微前倾,俯首下视,表现出关注民间现实的特点,更具浓郁的亲和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佛教的轮回转世之说恰好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北魏各阶层普遍信仰大乘经典《法华经》第1、2窟是胡太后为自己和宣武帝营造的双窟,始凿于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即胡太后开始营建永宁寺的第二年。第3、4窟是稍晚为孝明帝及其皇后开凿的,完工于发生“河阴之变”的528年。由于是皇家主营,1、3、4号窟窟门内两侧都刻有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风格近似的帝后礼佛图,以高浮雕的形式表现了北魏皇室礼佛的情景。其中位于1号窟门内壁左右的帝后礼佛图最为精美。在皇帝礼佛图中,第一层画面中,比丘身着博带式袈裟作前导,后面为形象高大戴通天皇冠的皇帝,身后八个人物形体略小跟随其后。第二层和第三层,仍以比丘为先导,每组除主像外,身后都雕刻有侍从像。(图五)皇后礼佛图则改以比丘尼为前导,第一层主要人物为头戴莲花冠的皇后,并有侍女跟随,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主从像布局与第一层类似。从衣饰、神态和造像体积层次分析,皇帝礼佛图中自上而下对应为皇帝、太子和王公贵族,皇后礼佛图则对应的是皇后、公主和妃嫔。(图六)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图,场面宏大,构图严谨,艺术处理细腻,皆是按照皇帝、皇后出行仪仗规制而精心雕刻的。皇帝、皇后以及贵族、大臣、侍从、侍女等人物十分写实,仪仗、服饰、礼器繁富多采,完全是当时宫廷大型活动的真实描绘。在此类礼佛图中,不仅皇帝及女眷和臣僚等上层贵族的装束进行了改革,而且奴婢阶层的服饰也仿效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企业并购重组购销合同3篇
- 合规承诺股东权益保障承诺书3篇
- 工程施工协调委托3篇
- 劳动合同延期补充协议版3篇
- 委托维修合同3篇
- 国际贸易规则与实务培训合同范本3篇
- 展会服务合同中的展会影响力3篇
- 工程索赔案例实践启示
- 互联网借款合同格式模板3篇
- 历史文化地形图测绘合同3篇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2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贷款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 中考英语补全对话135个必背句型
- 心理社会评估健康评估本科课件
- 结构化思维与表达课件
-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 深信服SDWAN产品介绍
- JT∕T 1431.3-2022 公路机电设施用电设备能效等级及评定方法 第3部分:公路隧道照明系统
- 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使用管理办法模板
- 五年级奥数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