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述评_第1页
《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述评_第2页
《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述评_第3页
《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述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述评

一、对前中级官及近官的调查据我们今天所知,中国的官方制度是系统的,最完整的是汉代。而汉代的政治是以武帝为转折点,内朝外朝的分别便是在武帝时代形成的。武帝时因为国家多事,为了解决这些事务,天子除任用大臣之外,又添了不少的宾客。这一班人在政府的组织上,本来是没有地位的。但因为天子是法制的最后源泉,既然天子要这样做,政府组织自然也必须随着天子的意思改动。这便是汉代内朝与外朝分别的起源。先生在论文中对汉代内、外朝的设置作了细致的梳理,而重点则放在内朝。他认为西汉的内朝官共有如下几种类型: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左右曹、尚书和将军,而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官。劳先生又通过搜集较为详尽的史料,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证。文章先对《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进行了分析,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汉代的内朝。先生认为,内朝官属于近臣一类的,除去孟康说的还应当有左右曹、给事中、尚书,计为: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而后,又把这几种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得入禁中的,有侍中和中常侍;第二类,天子的亲近执事之官,有左右曹和散骑;第三类,掌顾问应对的,有给事中。这三类都是天子的近臣,且多是加官的。所谓加官就是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作者重点强调尚书一职,认为其不是加官,本职就是天子的近臣,职务和第三类接近。以上七种多属于天子的近臣,因为接近天子,结果将宰相的权侵夺了去。所以这些官职以官阶而论不算很高,但在政治上的地位却无与比伦了。其次,先生对于各官依次作了分述,分为:(甲)侍中侍中在天子近臣之中,要算最为尊显的。介绍了侍中的职事,主要是陪伴天子左右,当天子顾问。或者遇见朝会的时候,侍中也要接着天子的委托,质问公卿,或对公卿传话。然后列举了诸多两汉时期担任侍中的人员。最后写到了西汉侍中的人选,主要是皇帝的旧友、皇帝的外戚、皇帝的佞幸、文学侍从之臣、材武之士、功臣子弟、重臣及儒臣这七类。且汉代侍中人选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即由亲而尊。元成以前的侍中,只有前六类,哀帝以后只有第七类。到东汉以后,凡佞幸、材武以及文学侍从,都不再为侍中,只有外戚、功臣子弟和重臣及儒臣三类了。(乙)其它内朝官(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在这一部分先生分别对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的任职人员做了大量列举,并分析了这五种内朝官的选任、演变、职能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丙)尚书这是先生有关汉代内朝制度的论述重点。武帝要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他有心要自己管事,因此天子的左右另外有了一班幕僚,而替天子掌诏令的秘书机关———尚书,也变得特别重要了。天子的幕僚便是以前举出的各项加官。天子的秘书机关便是在后代特别重要的尚书台。首先先生就对尚书台的构成做了论述,尚书台由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左右丞各一人构成。然后着重论述了尚书的职守:最初尚书为管天子笔札的官,属于少府。因为管笔札,成为给天子下诏令和保管档案的官。内朝和外朝在武帝以后有了分别,于是内朝的定案便从尚书台通过,再下给三公。尚书的任务加重,于是昭帝以后,当政大臣加上领尚书事衔,来处理国家的政务。宣帝为防权臣的擅权,更由中书处置尚书的文件。刘成帝时始改。光武以后将内朝的官职多归裁并,专任尚书。此时宰相的职务也成为具文。东汉的晚期,宦官的中常侍和小黄门又成了新的内朝,控制着尚书台事。最后论述了尚书的选任。(丁)将军将军和大司马一职,在孟康所说是属于中朝。先生认为孟康所说的中朝官实在还可分作两类;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一类;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另一类。后一类自武帝时已经是天子左右的亲近臣僚。前一类的武职是自霍光秉政以后才成为当朝的机要官职。武帝时天子的宾客,大都是挂着侍中头衔与政的。但武帝时的将军都是领兵出征,并不参与朝廷政治。甚至卫青和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但他们也都从来不过问国家的大计。到霍光用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时,权力在宰相以上;从此将军属于中朝了。武帝时代,丞相和郡守国相之权虽然尚仍旧贯,但天子方面对于丞相的压力增加了。天子方面的压力,便自然形成了一个集团,便是内朝,内朝结论总汇的所在,便是尚书。在这种状况之下,尚书的组织便会庞大起来。然而丞相府还是一个完整的机关,内朝的成立使得若干国家大计被内朝夺了去。但习惯上的用人行政,总还保持一贯的成例。到了司徒,司空,太尉,三府成立了,一个有力的丞相府再变成没有力量的三个府,尚书台接受了丞相府的事权,三府只成了一个承转机关。尚书和侍中官位隆重了,尚书和侍中关系疏远了,于是新的内朝,中常侍和小黄门,随着起来。二、本文特点分析(一)各官主要内容方面的叙述文章内容丰富,用较长的篇幅对汉代内朝官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左右曹和尚书的演变、职掌、属官等基本问题,以及各官的任选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叙述。《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所载各官都为文章所述及,无一遗漏。这是一篇全面系统研究汉代内朝制度的论文。(二)风格描述1一般都是按任职人员列举———官职之设立及演变———职掌(职权)———任选等顺序进行述叙。(三)西汉官吏表是研究汉官制史的最系统的资料论文引录了大量有关秦汉官制的文献资料,如对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几乎全部引录于论文之中,这两部分资料是研究秦汉官制史的最系统的原始资料。(四)对编纂方法的评析论文大量引用和排比相关史料,然后得出结论,作者运用的编纂方法则比较单调,比较繁琐,行文不够精炼,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较难发挥其应有的学术效益。(五)武帝至成帝时,中书为五人这是严耕望先生所推崇的。例如《成帝纪》建始四年:“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百官公卿表》:“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据这几段的表面文字来看,当然是武帝置中书宦者来代替尚书,到成帝时重置尚书五人,但据其它的材料看来,却不如此简单。武帝到成帝时,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一人,尚书四人。此时另外有中书令一人,中书仆射一人。中书所管的,仍是尚书的事,所以在《石显传》称为“尚书百官之本”,而在《萧望之传》,则称为“中书政本”。可见中书并非独立于尚书之外的。至成帝时,“初置尚书员五人”,是在四人之中,加多一人,成为五人。并非至此初置尚书。(六)关于内朝与外朝的关系汉代自武帝时形成内外有别的朝官制度,这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且这是君权相权相争的必然结果。丞相以下的各官为外朝官,皇帝的侍从近臣组成内朝官。外朝是执行机构,内朝是决策机构。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中朝官”往往假借皇帝之权,以牵制丞相等大臣。东汉以后,宦官多操纵中朝大权,以挟制外朝。中外朝体现皇室与政府分开的性质,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特点。内朝与皇帝以及内朝与外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复杂多变的关系之中,内朝权势在不断地消长变化。内朝的主要职责是议论时政,向皇帝提供备选的决策方案,这无疑会对皇帝的决策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皇帝有时会径直听从中朝的建议,下令臣下执行。但是,对于有些问题,中朝外朝又常联合进行议论。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过程中,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总之,无论内朝还是外朝,都担负着议论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