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01(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时练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二、词语解释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2.期日中期:日中:3.过中不至至:4.太丘舍去舍:去:5.去后乃至乃:6.门外戏门外:7.尊君在不不:8.非人哉哉:9.相委而去相委:去:10.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11.友人惭惭:12.下车引之引:13.入门不顾顾:三、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期日中。译: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4.尊君在不?译: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四、文意理解1.客人发怒的原因是:,。2.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3.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4.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6.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元方:友人:7.从故事主人公的访谈中可知哪些做人的道理?8.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五、课外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④师,学习。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候袁公候:(2)远近称之称:(3)孤法卿父法:(4)周公不师孔子师:2.句子翻译:(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译:(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译: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5.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6.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诚实、守信的少年,除谢道韫和陈元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杰出少年的故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为司隶校尉为:(2)既通,前坐既:(3)君与仆有何亲仆:(4)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奇:2.对下面加点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译:②人以其语语之。译: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译: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二、词语解释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约定,动词2.期日中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3.过中不至至:到4.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5.去后乃至乃:才6.门外戏门外:在门外,名词作状语7.尊君在不不:通“否”,吗8.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词9.相委而去相委: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去:舍弃10.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1.友人惭惭:感到惭愧,形容词作动词12.下车引之引:拉,牵拉13.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三、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期日中。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他却丢下我走了。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4.尊君在不?译:你爸爸在家吗?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四、文意理解1.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3.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元方入门不顾。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搏得元方的好感。6.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元方: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7.从故事主人公的访谈中可知哪些做人的道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8.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⑴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须以礼相待。⑵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不对。五、课外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④师,学习。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⑴候袁公候:拜访,问候⑵远近称之称:称赞⑶孤法卿父法:效法⑷周公不师孔子师:学习2.句子翻译:(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译: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译: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是谁效法谁。5.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6.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诚实、守信的少年,除谢道韫和陈元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杰出少年的故事?曹冲称象,王冕四岁时能作画,曹植七步作诗,司马光砸缸等。【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为司隶校尉为:担任(2)既通,前坐既:已经(3)君与仆有何亲仆:我(4)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奇:对……感到惊奇2.对下面加点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译: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以其语语之。译: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译: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参考译文】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