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时期的北周时期的铜带具寻常的精致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带具探究_第1页
北周时期的北周时期的铜带具寻常的精致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带具探究_第2页
北周时期的北周时期的铜带具寻常的精致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带具探究_第3页
北周时期的北周时期的铜带具寻常的精致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带具探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周时期的北周时期的铜带具寻常的精致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带具探究

文本、图像和实物的相互证明已成为当前服装史研究的不可或缺路径。如果图像和实物的文本中的语言不详细,则尤其直观和重要。事实上,基于图像的服装历史比服装史的真实性更丰富、更复杂。本文仅以北周武帝孝陵出土的铜带具为例展开探讨,之所以选择腰带这一服饰配件进行探讨,是因为其作为一种基本的服饰用品除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用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还经常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存在。之所以选取北周武帝的带具作为个案探讨的起点,一是由于北朝政权的建立者拓跋鲜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带具系统,定居中原以后,又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带具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带具文化,在整个中国带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二则因为从文本、图像和实物三中资料对比来看,孝陵出土的铜带具在看似寻常中有着不寻常的精致。一带具在北朝的地位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是北周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并且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十九年(560-578年)期间励精图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逐渐走向强盛,并于建德六年(577年)攻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为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宣政元年(578年)六月,武帝率兵北伐突厥时,不幸以36岁英武盛年病亡,谥曰武皇帝,庙称高祖,归葬孝陵1994年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虽屡遭盗掘,仍清理出金、铜、铁、玉、石、陶、玻璃等不同质地文物数千件北朝晚期,带具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主要通过带銙的质地和数量表示服用者的身份高低,因此,带具的制作越来越精致,其中以玉带最为名贵和罕见;其次是金带,是统治者施行赏赐的重要物品。史载武帝曾将自己扎束的十三环金带赏赐功臣,如《周书·李贤传》记载,武帝“令中侍上士尉迟恺往瓜州,降玺书劳贤,赐衣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赐贤第申国公穆亦如之”。二“革从女”宅尾孝陵出土带具的扣身、带銙、革燮带饰及钅宅尾均由表框、雕纹片和背片三层铆成,兽面纹圆带饰则用表底两片铆钉而成,这种复杂的制作工艺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其他北朝带具中并不得见,其边缘明显高出中央的制作方式当为文献中提到的起梁带。据《周书·侯莫陈顺传》记载,西魏大统四年(538年),“魏文帝还,亲执顺手曰:‘渭桥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镂玉梁带赐之。”此外,孝陵出土的忍冬形“革燮带饰”在同时期带具中也非常罕见,革燮带又称鞢革燮,亦作蹀躞、革占鞢,是腰带上垂下来的系物之带,垂系鞢革燮的腰带通常称之为鞢革燮带。北朝晚期、隋唐以及辽代都有不少鞢革燮带实物出土,并有大量人物图像为证,但综观已发现的北朝带具实物及图像资料,悬挂系物带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方形或拱形銙板下端横置长方形小孔,俗称“古眼”,如陕西西安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同州萨保安伽墓甬道内出土的鎏金铜带具综观北朝时期的带具实物,与孝陵类似的“革燮带饰”目前尚无其他发现,该“革燮带”由两部分组成,中间以活页轴相连,两部分均由忍冬纹表框、雕纹片和背片三层组成,雕纹片上均浮雕纹饰。就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实物资料而言,隋唐时期与之类似的例子有3例:一例为前揭唐贞观元年(627年)窦皦墓出土的玉带具,玉带由圆首矩形銙3枚,圆形带銙8枚,圆形偏心孔扣眼、忍冬形帯饰及玉带扣各1枚组成;另一例是陕西西安硫酸厂唐墓出土的鎏金铜带具,由带扣、钅宅尾、忍冬形带饰各1枚,长方形銙、扣眼环各4枚以及圆形銙6枚共17件组成此外,根据孝陵出土的带具尺寸来看,忍冬形“革燮带饰”也不宜定为钅宅尾。据发掘简报显示,孝陵出土铜带扣之扣环为椭圆形,长径为2.3厘米,而革燮带饰通长5.4厘米,较窄一端两尖处宽1.65厘米,比扣环窄0.65厘米,因此,窄端穿过扣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较宽的一端两尖距为2.1厘米,仅比扣环窄0.2厘米,加上扣环主体部分自身的直径,通过扣环显然比较勉强。窦皦墓出土的玉带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孝陵出土的简报中命名为“钅宅尾”的配件,宽度为1.55厘米,与带鞓宽度相仿,能顺利从带扣中穿过,置于带尾的确能够起到保护腰带的作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孝陵出土的忍冬形带饰不会是腰带末端的钅宅尾,而是鞢革燮尾端的钅宅尾。关于其配置方式,北周武帝孝陵和硫酸厂唐墓均出土有活页带銙,其形制为一长一短连接而成,孙铁山《西安出土唐代鎏金铜带具》一文认为忍冬形带饰应垂直与较短的活页带銙相连,而《陕西新出土文物选粹》则认为其上端应夹鞓结于活页带銙之上19。如果按照后者来复原带具的话,腰带括接后多余部分很容易将其精美的装饰遮蔽,并且不利于人体活动,最合理的配置方式是将鞢革燮带子垂直与较短的活页带銙相连,然后将忍冬形带饰装饰于下垂鞢革燮的末端,这样以来便出现与永宁寺影塑像类似的装饰效果。孝陵发掘简报中的复原图基本正确,但将活页带銙对折置于带鞓的做法会使带身局部太过厚重,并且佩戴起来并不舒适,因此,将活页带銙展开配置是比较合理的复原方式。日本正仓院藏赤地锦幡垂端饰20(图10)的形制也是中间完整忍冬、两侧半忍冬的造型,与上引五例基本一致,诸种迹象表明,这种装饰至迟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带状物端饰了。三“培育”、“模型”的图像表现孝陵出土铜带具的装饰纹样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见于带扣扣身、条状带銙和活页带銙,装饰图案大体一致,其基本构成元素为发掘简报所称的“人形怪兽”和蹲踞狮子;第二种饰于忍冬形带饰,上面为兽面纹,下面则是人形怪兽;第三种为联珠兽面纹,饰于圆形带饰。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当属第一种,即人形怪兽和蹲踞狮子的装饰纹样,第二、三种的主体纹样显然是第一种纹样的局部表现,有相互呼应之功效。狮子是北朝图像艺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题材,随着佛教在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传布,狮子经常以佛教护法、听经论道者或佛的坐骑等形象出现于佛教造像中。侧面蹲踞的狮子形象大致于北魏晚期流行开来,表现形态丰富多样,通常两两相对雕刻于佛座前或佛龛壁面,中间铺设香炉,在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中有大量表现,李姃恩著《北朝装饰纹样》一书中对石窟造像中的狮子纹饰有比较详细的梳理武帝铜带具中的侧面蹲踞狮子体态丰润,鬣毛卷曲后整齐地披拂于肩颈,尾巴因动作不同或团成一簇,或分为三歧,与北朝晚期佛教造像中的狮子形象别无二致。不同的是,武帝铜带具上的狮子呈现出与“人形怪兽”两两互动的生动场景,这种图像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将其表现于帝王的腰带之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形怪兽”如何解读,除扣身、革燮带銙上有装饰外,革燮带饰下端也是人形怪兽,发掘简报将其描述为:“头若熊,上身裸,肩肘有鬣毛,下穿网格纹袴,四肢有爪”。由于铜带具体积狭小,发掘简报中发布的图片又不很清晰,这为我们辨识其具体形象增加了困难。从《陕西新出土文物选粹》一书中比较清晰的彩色图版(图12)来看,“人形怪兽”所着服饰比较清晰,上身并非袒裸,而是着束胸紧身衣,所谓的肩肘鬣毛不过是手臂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衣服褶皱而已。下身穿网格纹裤,足蹬尖头高靿软靴,袴口束于靴筒之内,因此,简报中“四肢有爪”的说法应是误读。至于其头部,从革燮带的装饰来看,应是一大眼人头,再结合其服饰综合考量,“人形怪兽”应是胡人形象,只不过由于带具空间狭小出现了变形而已,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苏木北哈拉吐出土的人物双狮纹金饰牌(图13,现收藏于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可以为证。该饰牌长10、宽5.8厘米,两侧各有一头侧立雄狮,正中浮雕的人物形象高鼻深目、头上有尖,与武帝带具上的“人形怪兽”极为相似。现有的图像资料也可以为笔者的推断提供旁证。人、狮共处是北朝时期常见的表现题材,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为人狮搏斗图,在图像中,人与凶猛的狮子不分主次,强弱难辨,互相搏斗,场面紧张惨烈,多见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中。如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正面屏风第2副和右侧屏风第1副图像还有一种是人与狮子和平共处的图像形式,人物形象通常表现为胡人,主要表现胡人戏狮、驯狮等形象,在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工艺美术中多有表现。前者实际上是作为佛教护法形象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物与狮子两两相对表现于佛座前或佛龛壁面,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东魏武定元年(543年)李道赞等500人造像碑从孝陵出土的铜带具装饰来看,狮子与胡人的构图明显与佛座上的护法形象极为相似,扣身、带銙上胡人与狮子间动态的不同恰是对戏狮不同瞬间的展现,因此,这种装饰也可称之为“醉拂菻弄狮子”。再加上革燮带饰造型所呈现出来的忍冬形样式恰是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中常见的植物装饰纹样,这样以来,难道孝陵出土的带具有佛教因素吗?但是,熟悉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周武帝是以灭佛著称的皇帝,就连现存最早表现北周武帝的绘画《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都以“毁灭佛法,无道”来形容武帝,甚至将其描绘成粗野蛮横的老者形态。难道这条腰带是武帝言行不一的表现吗?实际上,装饰有这种图案的腰带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狮蛮带”,或写作“师蛮带”,文献上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语林》卷二:“张燕公文逸而学奥,……上亲解紫拂林带以赐焉。”综上所述,孝陵出土的铜带具从其制作工艺和整体形制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