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时期的道教信仰与文学活动_第1页
周武帝时期的道教信仰与文学活动_第2页
周武帝时期的道教信仰与文学活动_第3页
周武帝时期的道教信仰与文学活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武帝时期的道教信仰与文学活动

一、表现出的道教风格周武帝(543-578)出生于关龙军事贵族,但他本人非常重视南朝文化。此外,他对道教的虔诚信仰也使他对南朝的音乐和文学非常感兴趣。在他的影响下,北周朝野掀起了一股向南朝文化学习的热潮,即南朝化,而这种情形在北周前期则是难以见到的。通过崇道灭佛的宗教改革,周武帝开始在关陇地区引入南朝文化。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开展和深入,道教因素对此时期的文化交流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恰如南朝流行的天师道等教派曾对南朝文化产生相同的作用一般。从宗教信仰的变化而言,周武帝推崇道教导致了宗教审美的变化,而文化艺术的交汇首先也体现在审美风格的变化上。通过统计关中留存的道教造像及碑记便可发现,当时北周的社会中下层已经普遍接受了南朝上清道派所确立的神仙谱系。据统计,北朝道教造像碑共46处,其中佛道混合的造像碑有19处。随时间推移,其所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南朝化倾向就越发明显。从审美风格而言,此时期的造像自北魏后流行的秀骨清像风格开始向健壮造型、方座主像转变,并以莲花冠取代原本的高冠,其形体曲线尽显无余,雕刻技法也更注重线条的变化。这表现出对流畅秀逸之美的追求,在佛道造像的沉稳庄严中自然流露出对南朝名士宽衣博带的洒脱之气的歆羡,而南朝士族服饰流行宽袍博带则是受到道教求仙服散影响的产物。除此之外,周武帝还依据南朝乐歌大造道乐。而北周更为重要的朝廷礼乐也采用了梁乐府的内容,其乐府创作正是在周武帝崇道灭佛的建德年间完成的。北周初年乐府阙如,孝武帝入关时“乐声皆阙”,北周破荆州所获乐工被配为奴隶。天和元年周武帝初造“山云舞”,建德二年造六代乐成,“其宫悬,依梁三十六架”北周文学受到南朝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中也含有道教因素。由于周武帝、周宣帝曾五次在朝堂举行大醮仪式,频繁的宗教活动需要文人创作大量的颂教文字。庾信就创作了许多与道教活动有关的诗歌,如《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奉报穷秋寄隐士》《奉和赵王游仙诗》《奉和赵王隐士诗》《入道士馆诗》等。这些诗歌或描述瑰丽多彩的仙境,或直陈弃世游仙的冥想,如“香烟聚为塔,花雨积成台”“几月芝田熟。何年金灶成”“虚无推驭辨,寥廓本乘霓”等诗句,既呈现出精微玄妙的宗教体验,又营造出缥缈幽阔的艺术世界。由于北周自身文人匮乏,所谓“风流文雅,我则未暇”二、从“精神境”到“家庭”周武帝重视南朝士族的政治作用,而道教与南朝士族的紧密联系使得宇文邕在选择政治伙伴时特别重视他们,他直接提升了南朝士族的政治地位。周武帝崇奉的教派主要是经益州传入的天师道和关中的楼观道,故而他对出身益州的梁室宗亲更加亲近,也更信任家世奉道的南朝士族。萧撝率益州归附,其境遇比梁主萧詧更为优渥,成为麟趾学士、露门博士,参与校定经史及编撰《世谱》,成为北周后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出身萧纪、萧撝幕府的南朝士人多获朝聘,诸如萧大圜、刘璠、刘祥、柳霞等人皆为武帝朝倚重的文臣。家世奉道的南朝士大夫也是北周朝野争相结交的对象。王褒出身琅琊王氏,“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周武帝因奉行清静仁恕的治术而重视南朝士族,这与遵奉道门不无关系。他们虽资政道术,实借之推行儒家政教。如庾季才以天象有变为由,劝谏宇文护归政周武帝,他的至交王褒、庾信、刘谷、裴政都是周武帝信赖的政治盟友。治道之变更赖于思想和文化的改造,在提升江左士族政治地位的同时,周武帝又将南方经学引入北朝,使南学列于北周学官。沈重治学“阴阳图纬,道经释典,靡不毕综”周武帝对南朝士族的羁縻取得了良效,他们“并荷恩眄,忘羁旅焉”三、周武帝的治国之道转换周武帝推崇道教并打击佛教势力的政治目的有二:一是借助宗教改革的力量削弱宇文护集团的势力,从而实现统治思路的转换;二是消弭胡汉对立的政治氛围,通过文化改革为实现政治统一打下基础。周武帝此举还包含着纠正北周早期军事集团统治偏差的意味,恢复被六镇起义所打乱的汉化进程。而要实现上述目的他就必须借助南朝士族在政治上的襄助,同时引入南朝文化改造北周士族,周武帝对道教的推崇、对南朝士族的优待以及对南朝文化的喜爱都与其政治目标有关。北周早期依靠的力量是鲜卑军事集团,周明帝宇文毓(534—560年)继位后还特地颁赐诏书表彰北镇军人元从之功,而宇文护正是他们的代表,鲜卑军人在宇文泰死后“受护处分,凡所征发,非护书不行”周武帝与宇文护治国方略的区别,大致可概括为省赋役、宽刑罚、崇节俭,是一种与民休息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收敛人口稳定生产以扩大税源,从而降低人均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为此必须将脱离国家控制的编户重新纳入管理,防止其逃避赋役。所以,从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中收编逃户就成为当务之急。周武帝灭佛之心早定,天和四年已得出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的结论,并于其年正式发出灭佛的诏文。但实际上他仍继续实行佛道并重的政策,于次年铸成二教钟表明并无偏私的态度。建德后武帝愈加倾向道教,建德二年虽仍以道居佛前,但迟滞五个月后方才正式禁灭佛教,足见他在此问题上犹豫观望的矛盾心态。为了实现治国之道的转换,周武帝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手段:首先,为削弱宇文护的权柄,周武帝起用了齐王宪、卫王直、赵王招、滕王逌、代王达等一批亲贵收拢财权,又起用尉迟迥、杨忠等人分领兵权。他先后任命齐王宪、赵王招、谯王俭、代王达为益州总管,将赋税重地从叱罗协手中夺回。赵王招赴任之后,一年四献祥瑞三足乌(按:周明帝时以三足乌见下诏大赦天下),实际上是表示对周武帝新政“宽刑罚”的支持。其次,举行三教辩论以废除佛教,打击宇文护势力。益州是当时受天师道影响较大的区域,从东亚视域看,道教的传播是以巴蜀、江南为中心自然而然地扩展的。值得注意的是,上书劝行灭佛的卫元嵩即来自益州,正是赵王招任益州刺史时。而楼观道则积极参与到当时佛道论争之中,他们主要信奉老子、关尹,宣扬老子化胡,以《西升经》《化胡经》《妙真经》为主要经典。这些道经为周武帝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无上秘要》中《王政品》《帝王品》引《妙真经》《三皇经》所宣扬清静之法,弘扬止杀的为政之道,正是周武帝治国方略的最佳注脚。再次,以灭佛为契机,转换治国方略,重新恢复被六镇起义打断的汉化进程。卫元嵩请禁佛教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佛教滥度沙门,造作无度,“累年而损财命”佛教自传入中国即被视为“胡教”,北朝胡族政权多所供奉,如后赵石虎云:“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佛事者,特听之。”因此,周武帝弃佛归道之举意味着踵迹炎黄和承续正统,为自居华夏之主找到了依据。他继承了北魏帝王亲受符箓的传统,“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四、周武帝的文化政策由上所论可以看出,北周后期的关陇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南朝化的倾向,南朝的政教学说、文化艺术浸润着北朝士族。但这种局面却随北周的禅让而暂告一段落,这与隋文帝主政的变化有关。王夫之对周隋禅代之易颇感惊异,他认为周武帝政无遗爱是人心转移的主因,“邕果有德在人心,讵一旦而遽忘之”周宣帝的倒行逆施加速关陇集团推出杨坚作为新的代言人,后者则对周武帝的政治遗产进行了扬弃式继承。杨坚在全国范围内诏建道观,特地在益州修建至真观、清都观、清虚观、三洞观等道馆以示对道教的尊崇,但他并不尊重南朝士族和南朝文化。杨坚登基后需要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他曾暗示南朝士族领袖庾季才制造谶纬却遭到拒绝。在这种南北对立的背景下,他更要打击南朝士族及其文化。平陈后,他命苏威将烦琐的关陇政令系统推广到南方,引起了南朝士族的反抗,这与周武帝的方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统御方法不利于隋朝的政治文化统一,因而隋炀帝即位后迅速转向,继续推行文化融合的政策(杜晓勤,1999),实际上恢复了北周后期的做法。李渊、李世民父子也仿效了杨坚夺权的过程,制造符瑞以示天命,更自攀为老子之后,使神权与君权合一,故而唐代对于道教的尊奉更甚于前代。贞观三年太宗再议废佛,释法琳因诋毁老子得罪太宗被流放益州。虽然唐代尊奉道教,但在佛道二教的关系上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李渊、李世民的思想中都有倾向佛教之处,他们试图调和儒释道的关系,“这种莫衷一是欲作调人的矛盾心理”综上所述,北周后期的文化融合中蕴含着道教的影响,并随着政治势力的升降时有反复,但始终以沟通协调的方式持续发展。南方士族所奉行的政治伦理、文化观念、音乐艺术、书法文学渐渐被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