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柏拉图诗歌与哲学的博弈_第1页
反柏拉图诗歌与哲学的博弈_第2页
反柏拉图诗歌与哲学的博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柏拉图诗歌与哲学的博弈

yvesbonfoy是现代法国诗坛的巨人。他出生于1923年,自青少年时代起,先后经历了世界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法国五月风暴、苏东剧变等。作为生命个体,波澜壮阔的文明进程带给他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促使他毕生关注社会、现实世界和人类命运等重大主题。2016年,博纳富瓦离世,生前已出版的20多部诗集,70余本论著以及多部译作成为他留给法国文学的宝贵财富。《杜弗的动与静》(Dumouvementetdel’immobilitédeDouve)、《刻字的石头》(Pierreécrite)、《昨日大漠一片》(Hierrégnantdésert)、《在门槛的圈套中》(Dansleleurreduseuil)、《雪的始终》(Débutetfindelaneige)、《弯曲板》(LesPlanchescourbes)等诗集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反柏拉图》(Anti-Platon)创作于1946年一、“诗哲之世”—《反柏拉图》的创作内涵《反柏拉图》是博纳富瓦在诗歌创作上的早期尝试,虽然它没有像诗集《杜弗的动与静》(1953年)一样为诗人扬名立万,但时值与超现实主义分道扬镳之际,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青年博纳富瓦的思想倾向,他表示“布勒东在梦想着他的思想而不是思考他的梦想”,因为“我们都是具有双重性的生物,既是语言的也是存在的”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成就为西方后世思想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之源。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构成,他把诗视为教化手段,“诗人以集体的名义,通过诗歌来塑造观众的灵魂,以求让后者遵循集体价值观”《反柏拉图》包括九个诗节,采用交替展开的叙述策略,铺陈虚构与真实相混杂的事物,表明博纳富瓦在某种意义上仍遵循超现实主义在梦幻中恣意想象的原则,但也尝试着“抵达更大的现实——在具体存在和日常真理中的现实”博纳富瓦主张“潜心研究昭示有限性的此在和现时(icietmaintenant)”(1981:134),并且应促使诗歌语言反映这一属性。“夜之身躯在这里开始/虚无之路在这里被覆盖”(Bonnefoy,2012:36),诗人对“此在”二、诗歌“意象”语言的应用博纳富瓦在一次谈话中被问及“是哲理诗人还是诗意哲学家”时,他表示:“从本质上说我是一位诗人。诗人本身包含着一切。”对诗人而言,在写作初期,“普通的语言可以描绘平淡无奇的经历”,而更高层次上,“语言—意象相结合的形式可以细说对某一问题的抽象认知”,最高的层次则是“诗歌语言能够触及最震撼人心的个体体验”博纳富瓦在诗的开篇将马的头和口鼻与城市、街道拼合在一起,将一个女人的脑袋和留声机拼接成一幅看似怪异的景象。如波德莱尔所言,“美是古怪的、令人惊奇的”三、哲学现实与诗哲的重新产生和改造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到荷马关于“蜡”与灵魂的相似性的说明,可能是因为蜂蜡和心灵两词在古希腊语里的同源关系。这一描述为后世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柏拉图“摹仿说”的影响下,“蜡”被抽象为一种相似性。对诗人来说,“为了给虚构的存在赋予生命,并且召唤‘来世’,诗人或吟诵者首先要构建一个故事,通过语言描绘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物”(王柯平等:148),这是柏拉图时代对诗和诗人的话语模型的误释。在《反柏拉图》中,“一个男人用蜡和颜色制作一个女人的模型,所有相似之处,使之存在,……血肉之塑像在其中重生、裂变,在蜡和颜色的激情中”(Bonnefoy,2012:35),博纳富瓦对相似性问题提出质疑,在他看来,诗歌不是模仿现实的产物,而是基于现实事物创造的新现实,需要利用诗人的天赋和语言的魔力来完成。在他的诗学思想里,“诗不仅是用想象力将一种现实浓缩,更主要是通过语言所创造的形象、韵律和诗学效果使人从现实走向一种高层次的现实——即含有一种超验性的新的更为开阔的现实”(葛雷:123)。因此,柏拉图指责诗歌乃至文学艺术的相似性和模仿问题是有失偏颇的,只有当身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回归到诗人的身份里,诗性真实的面目才会再次生动地呈现在他的眼前。经历世界大战又与超现实主义决裂后,博纳富瓦将这首诗的矛头直指柏拉图也许有其特殊的意图,表现为他在诗与哲之间的重新抉择。在《反柏拉图》中,“你”这个人称的使用值得探究,“智慧的你,您挖掘的是/人群中的高光/你倒在暗淡的死亡之国的门槛上”(Bonnefoy,2012:36),抑或“而你石状的头颅被交给风的帷幕”(Bonnefoy,2012:40),倘若将全诗看作与先哲对话,那么“你”应指的是柏拉图,与之相对,“人们称作我的那个人,当天色暗去/门被打开,人们谈论着死亡”(Bonnefoy,2012:38)中的“我”和“我们”可能就是个体的人或全体诗人。柏拉图的“理念说”使哲学陷入形式与无限性的泥沼,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应是有自然边界的,乃至当代哲学仍在用一种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探讨此问题。作为诗人,博纳富瓦明确反对哲学主张的时间、空间与现实的无限性,而认同一种“基于语言无限性的现实的有限性”(1981:132)观点。他认为“诗歌揭示的种种存在经验能被他者领会,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丰富性,最终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总而言之,“当诗是哲学的起源时,哲学也反映在诗中,它在诗中找到了具有相同真理的共鸣”(王柯平等:121)。柏拉图的智慧最初与诗歌密切联系,苏格拉底也称诗是其“意义的水库”,施莱格尔(Schlegel)倡导“包罗万象的诗”四、“在真实”的存二战后的西方社会凋敝颓废,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焦点是现实的走向和人类的命运。初出茅庐的博纳富瓦尚未彻底脱离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不过他早已发现残酷的周围世界需要青年人来重建。他尝试以诗歌改变现实,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由此,博纳富瓦致力于建构一种维系诗歌、现实和生命世界的诗学思想,“在场”是它的精神内核,从源流上对其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博纳富瓦“在场”诗学的发生史以及他以诗歌取代哲学从而完成思想求索的艰辛历程。作为反对概念化、抽象化的诗人,博纳富瓦从未就“在场”与“真实”等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在《反柏拉图》中,“这个”(ce,cet,cela)、“这里”一类的指示词被频繁使用,诗歌的言说对象被定格于当下的个体生命和“真实的场所”。博纳富瓦创作的不是模糊化的表象,而是活生生的真实,这种真实指涉“在场”,即“诗人将尚不为人所知的本原,经过自己的思考,用简练的话语陈述出来的真实”在《反柏拉图》的第五节中:“一个男人在混合卡片。一张上写着:‘永恒,我恨你!’另一张上写着:‘让这一刻拯救我!’在第三张上,男人写道:‘必不可少的死亡。’”(Bonnefoy,2012:37)博纳富瓦在诗里表示出对永恒的敌意和对死亡的批判。柏拉图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开端,关于死亡,他在《理想国》里“从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出发,运用宗教式的布道方式,通过上天入地的灵喻,表述了古希腊业报轮回的朴素思想”博纳富瓦忠实于描绘最简单的世间万物,他表示:“询问诗歌,我的一生都只反映最自然之物,别无其他,因为在过去几年的诗歌经验里,在我看来已经出现了矛盾和担忧。”(1983:23)这些“最自然之物”首先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而连接成社会现实,最终概括为整个真实世界。博纳富瓦擅于运用诗语言展示世间万象,他热衷描绘的事物群体庞大,如大地、荒漠、道路、城堡、火焰、云朵等等,尤其是“石头”这一物体在其诗歌里比比皆是,如“白日之酒倾倒,蔓延在石板上”(2002:51),“我们的家具如石头一样简朴”(2017:354)。而在《反柏拉图》中,“挖开这一小片疏松的土地,它的脑袋,直到你的牙齿重新找到一块石头”(Bonnefoy,2012:41),博纳富瓦吟诵“柳条、皮毛和石头的国度”(2012:33)并用“牙齿重新找到一块石头”,尽管他反对任何暗示,但其作品中“石”的物象与他毕生追寻的真实和真理在美学意义上显得格外接近。当然,“诗人只是采集人类自身重要的真实现状的信息,并使那些信息在此时、此地产生联系,使之成为思考的材料”(李建英:205),因而无论是“刻字的石头”、“石碑”还是“山岩”,只在诗作中展示“在场”的真实面貌,因为“物体的真实性独立于我们,因为它是什么不依赖这个人或那个人,不依赖他的思想、他的语言,甚至也不依赖他的知识”博纳富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多方面的探索,它也是人类共同意识变化更迭的反映”(1999:177),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