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门阀文化之关系_第1页
文学与门阀文化之关系_第2页
文学与门阀文化之关系_第3页
文学与门阀文化之关系_第4页
文学与门阀文化之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与门阀文化之关系

五马渡江和江左政权重建后,东晋和南朝常被视为独立的历史单位。它继续与魏晋相连,与十六国的南北朝相对应。一、刘宋之“宋武爱文”:异质的门阀文化《文心雕龙·时序》对刘宋一朝的文学盛况作了如下描述:“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刘勰以“霞蔚而飙起”盛言刘宋文才之茂,同时言及宋武帝、宋文帝、孝武帝三朝君主的文学爱好、秉文气质与文学才华。若将此段叙述理解为君主个人的文学态度对士林风气起了引导性作用,未免过于简单。对于正处于时风之中,并对文学潮流作出历史总结的刘勰来说,将君主的文学爱好与时代潮流并举的叙述模式绝非无中生有,也非流俗之言。或许提示着我们要探究南朝文学兴盛的政治社会空间,观察士风之变与政权建构之间的关系。“宋武爱文”最突出的表现是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两次组织文学赏会。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九月至彭城,停至义熙十三年(417)正月继续北伐。《南史·谢晦传》、《宋书·王昙首传》所载“彭城大会”即发生在此期间的彭城戏马台其实,刘裕对于文学赏会是有文化隔膜的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元兴三年(404)刘裕率军击败桓玄、控制建康朝政后专门整顿风俗,“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所谓“百司纵弛”的风俗,其实是门阀士族、尤其是高门士族的政治文化,即东晋初年熊远所言,“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尽礼为谄谀,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骄蹇为简雅”义熙八年(412),刘裕击败最大竞争对手刘毅,独掌大权,成为门阀士族唯一可依附的权力核心。刘裕在重新分配权力的过程中,对门阀士族的政治态度基本上做到了不咎既往。比如对刘毅的根据地荆州门阀,“除其宿釁,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刘裕阵营中的这些高门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文学名士。前引《文心雕龙·时序》所列“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便是指这些高门士族所具有的文学家族性质此外,有关上述人物,按《隋书·经籍志》所记,王弘有集一卷、蔡廓有集九卷、殷景仁有集九卷、傅亮有集三十一卷、何承天有集二十卷。“宋武爱文”,其实标志着刘裕门阀政策的改变,即至少在文化上转而认同门阀文化。据《宋书·郑鲜之传》:“高祖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高祖或有时惭恧,变色动容,既而谓人曰:‘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唯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在刘裕参与的“言论”活动中,郑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刘裕虽然“辞穷理屈”,但因为感受到是被当作对手,反而十分感动。刘裕尽管觉得与高门士族之间存在着不能“尽人之意”的隔膜,可依然“颇慕风流”,这是其独掌大权后的政治需要。所以,《宋书》特意强调刘裕“颇慕风流”的时间是“及为宰相”之后。“宋武爱文”是“颇慕风流”的重要内容。据《南史·谢晦传》记载,“帝(刘裕)于彭城大会,命纸笔赋诗,(谢)晦恐帝有失,起谏帝”。谢晦“恐帝有失”的心情正反映了刘裕“本无术学”却又必须勉强“纸笔赋诗”的不得已的处境。可以说,虽然刘裕在政治上战胜了高门士族,但在文化上却被其所征服。“宋武爱文”是被动地“爱文”。刘裕之所以“爱文”,或许还隐含着对东晋孝武帝从政风格的模仿。据《晋书·王珣传》,“时帝(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东晋孝武帝在政治上以抑制门阀、伸张皇权著称,而在文化上,孝武帝又高度认同门阀士族文化。这种在政治与文化上相互矛盾、相互平衡的政策,使其统治时期成为门阀政治走向终结的转折时期二、“大变”:谢混,“美言”“善属”“宋武爱文”除了反映新建立的王朝在文化政策上有因循门阀的一面以外,“爱文”之表述,还说明文学在晋宋之际成为门阀文化新的首要标志。按干宝《晋纪总论》对东晋门阀士风的描述:“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在晋宋之际“世情”、“时序”的转变中,谢混被看作是一个重要人物。《世说新语·文学》“简文称许掾云”条注引《续晋阳秋》:“(许)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隋书·经籍志》将《续晋阳秋》的作者署名为宋永嘉太守檀道鸾。大明六年(462),徐爰上表议刘宋国史起元时,时任尚书金部郎的檀道鸾曾建议以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起元随后在文学理论著作迭出的萧梁时代,谢混亦被看作是转折人物。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后论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谢混)大变太元之气。”太元(376—396)为晋孝武帝年号,是东晋最后一个稳定时期,随后进入晋安帝的动荡时代,以至于檀道鸾建议刘宋以晋安帝元兴三年起元。《南齐书·文学传》论曰:“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未盛。”萧子显“颇好辞藻”、“远思前比”、“自比古人”约略同时,钟嵘《诗品·序》亦言:“永嘉时,贵黄、老,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之风尽矣。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创变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按《隋书·经籍四》,谢混有集三卷,又撰《文章流别本》十二卷。可见,谢混“始改”、“大变太元之气”,是在熟悉文学史的基础上有意为之。《晋书·谢混传》云,谢混“少有美誉,善属文”,在晋孝武帝选晋陵公主婿之时,被王珣推荐,并评价为“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真长即刘惔,刘惔妹为谢安之妻,谢混为谢安之孙。刘惔“雅善言谈”,为东晋永和年间第一流清谈名士然而,谢混“江左第一”的“风流”领袖地位并非一开始便具有。上引《宋书·谢灵运传》、《南齐书·文学传》皆将殷仲文与谢混对举。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钟嵘《诗品》卷下“晋东阳太守殷仲文诗”条亦云:“义熙中,以谢益寿、殷仲文为华绮之冠。”可见迟至萧梁,将殷仲文、谢混视作义熙文学的共同代表,已经成为共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文天才弘赡”条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仲文雅有藻才,著文数十篇。”《晋书·殷仲文传》称其“善属文,为世所重”,桓玄九锡之文,“仲文之辞也”。桓玄执政时期,殷仲文“总领诏命”。《晋书》本传又云,桓玄败后,北府诸将执政,“仲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又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可见,尽管梁人著述将谢混与殷仲文并举,但是在义熙之前的士誉中,谢混还无法与殷仲文比肩,并为殷仲文所轻。殷仲文为殷仲堪从弟,据上引《晋书·王珣传》,殷仲堪“以才学文章见昵于(晋孝武)帝”。殷仲文为“从兄仲堪荐之于会稽王道子,即引为骠骑参军,甚相赏待”又据《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少所交纳”、“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都在强调谢混处于士林领袖之地位、高高在上。《宋书·刘敬宣传》亦言“时尚书仆射谢混自负才地,少所交纳”。关于乌衣之游的时间,有元兴元年至义熙元年说如从史实上考证,《宋书·谢弘微传》所述谢混“少所交纳”、“高流时誉,莫敢造门”,并非全然如此。谢混与琅邪王弘相善、品题泰山羊欣义熙三年(407),谢混参与政争已深,围绕着扬州刺史一职的空缺,“刘毅等不欲高祖(刘裕)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在谢混“轻佻躁脱”的举动中,乌衣之游绝非仅为“文义赏会”,其实际指向是人物品题。《宋书·谢弘微传》:“尝因酣宴之余,为韵语以奖劝灵运、瞻等曰:‘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沈儁,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质胜诫无文,其尚又能峻。通远怀清悟,采采摽兰讯,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微子基微尚,无勌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往将千仞。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灵运等并有诫厉之言,唯弘微独尽褒美。”《宋书》所言之“韵语”实为五言诗,“韵语”的内容是品题谢氏子弟,这其实就是“状”。在九品中正制中,吏部选官以中正提供的家世、状、品为依据参照义熙十二年(416)袁湛以尚书左仆射领豫州大中正由此可见,在义熙初年的政局中,谢混力图凭借文化优势、尤其是文学特长提升其在士论中的地位,进而为谢氏子弟出仕提供乡论声誉,这是“文义赏会”在九品中正制下的政治运作意涵。在这一政治脉络中,谢混“大变太元之气”,除了指文学本身的变化之外,同样隐含着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尤其象征着对压制谢氏之太元时代的反动。三、“才辩”与“极貌以写物”谢混“大变太元之气”,于文学而言,是变“盛道家之言”的“江左风味”。而在九品中正制下的人物品评竞争而言,却是提倡以文学水平作为人物品评标准。义熙初年,除了以“文义赏会”品题谢氏子弟外,谢混还曾为东海徐羡之、泰山羊欣、庐江何尚之、顺阳范泰等人延誉。如何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蒲,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为陈郡谢混所知,与之游处”事实上,在义熙初年高门士族的声誉竞争中,除了谢混品题提携人物之外,乌衣之游的谢氏子弟也以文学参与其间。《宋书·王惠传》:“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群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王)惠时相酬应,言清理远,瞻等惭而退。”此条记载,《宋书》记于王惠出仕行太尉参军事,府主簿,从事中郎之前。刘裕担任太尉的时间是在义熙七年(411),谢瞻群从兄弟与琅邪王惠之间的这场酬应只会发生在此之前。谢瞻所谓“才辩有风气”,《宋书·谢弘微传》也有相似的表述:“(谢)瞻等才辞辩富”。谢混对谢瞻等兄弟群从的评价是“才义丰辩”。“才辞辩富”、“才义丰辩”的内容即《宋书·王惠传》所言之“文史间发”。从思维方式上看,谢瞻等人不追求抽象的“言清理远”,而追求具象的“极貌以写物”,这构成了“才辩”的一个面向。《晋书·列女传》言谢道韫“聪识有才辩”,即举其与谢安论“毛诗何句最佳”、“雪骤下何所似”之事,可见“才辩”与文学之关系。按《宋书·谢瞻传》,谢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谢瞻在谈论中“文史间发”,其实是将其“辞采之美”用以清谈之中。关于晋宋之际文学的特点,《文心雕龙·明诗》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以“极貌以写物”的文学思维入清谈,其实是通过舆论营造新的“风气”。《晋书·殷仲文传》载:“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按《晋书·袁豹传》,袁豹“博学善文辞”。谢灵运对殷仲文的批评,固然有义熙初年谢混与殷仲文文坛领袖相争的背景,却也表现出义熙年间人物品题的一个新的标准,即“博”。谢灵运自己便曾为谢混曾评论为“博而无检”将这一与“文咏因革”互为表里的“博”的追求,置于清谈中,则与“言清理远”的东晋传统标准发生冲突,故而谢氏群从兄弟与王惠的这场谈论,以及谢灵运对殷仲文的评价,其实反映了谢氏在推动士论标准上的革命。谢混及谢氏子弟虽然提倡新的品题标准,但在义熙初年与其他高门士族的交往中,还是显得节制。如《宋书·谢瞻传》载:“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祕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从上文为何尚之等延誉可知谢混心中自有裁抑,谢灵运评论殷仲文也是为树立谢混士林领袖地位造势,并不忤逆谢混之意。对于谢灵运臧否人物,谢混所患者为引发对立。同样,按《宋书·王惠传》所述,谢瞻群从兄弟与王惠的谈论以“瞻等惭而退”。事实上,王惠之文名远不及谢瞻,《宋书·江夷传》传论对王惠的评价是“学义之美,未足以成名”。谢瞻则是“当时才士,莫不叹异”虽然在义熙初年的人物品题中,谢混、谢瞻似乎都是以陪衬者的身份出现,但这正表明了谢混、谢瞻之“风气”已经成为当日人物品题的参照系。谢混及其子侄通过有节制的人物品题,获得了主导“世论”的领袖地位。尤其是在义熙六年(410)五月至八年(412)九月间,谢混以尚书左仆射“领选”正因如此,谢混人物交往与品题成为舆论焦点。据《宋书·刘敬宣传》:“时尚书仆射谢混自负才地,少所交纳,与敬宣相遇,便尽礼着欢。或问混曰:‘卿未尝轻交于人,而倾盖于万寿,何也?’混曰:‘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夫岂有非之者邪!’”《南史》所称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在“领选”时期所积累的士林声望。在义熙六年至八年谢混“领选”时期,其所看重的文学才能成为人物品题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样的时风中,倘若没有文学才华,是会遭到歧视的。《晋书·袁湛传》:“少有操植,以冲粹自立,而无文华。故不为流俗所重。时谢混为仆射,范泰赠湛及混诗云:‘亦有后出俊,离群颇骞翥。’湛恨而不答。”据《宋书·范泰传》,“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袁湛年岁小于范泰,亦属“后生”,但因其无“文华”,故反遭范泰作诗作嘲弄。范泰诗作将袁湛“无文华”表述为“离群颇骞翥”,可知当日士风对“文华”之所趋,此即《晋书·袁湛传》所谓之“流俗”。如,与袁湛“无文华”相反,其弟袁豹“博学善文辞”,“为刘裕所知”。按《世说新语·文学》“殷仲文天才宏瞻”条注引丘渊之《文章叙》,袁豹死于义熙九年。刘裕“知”袁豹必在此前。刘裕“本无术学”,却去品题“博学善文辞”的袁豹,正是谢混以尚书仆射领选时“流俗”的表现。造就以文学论人之“流俗”的士林领袖正是谢混、范泰等人。从袁湛之例可见,“文华”为义熙年间士人之所必须教养,而非可选项。此为义熙士风与此前两晋时代“理过其辞”(上引钟嵘语)之时流的根本区别。乐广“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义熙年间,文华为“流俗所重”。不仅高门士族据以品题人物,而且次门士族也受时风熏染,扬州、荆州地区皆争相入流。《宋书·宗慤传》载:“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宗)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宗)慤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宋书》此条记于宗慤十四岁之后,又记于元嘉九年(432)随刘义恭征北将军府随镇广陵之前“士人并以文义为业”,正是义熙八年(412)后刘裕掌权、造宋时代的新士风。《宋书·谢灵运传》载,宋少帝景平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