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中的空性课件_第1页
阿含经中的空性课件_第2页
阿含经中的空性课件_第3页
阿含经中的空性课件_第4页
阿含经中的空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7)林崇安教授2008年4月23日人間大學遠距教學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一、前言二、《阿含經》的前五度(一)以長者、尊師的身份積福(二)以轉輪聖王的身份積福(三)前階段智慧資糧尚有所不足三、《阿含經》的菩薩般若度(一)多行空(二)觀察緣起無我(三)以一乘道圓滿菩提(四)後有菩薩的成佛四、印度《般若經》的出現(一)阿含經中的空性(二)般若經中的空性五、結語本次內容目次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一、前言本次內容目次(三)以一乘道圓滿菩提《阿含經》中的「一乘道」,在南傳巴利經文中的意義是「唯一的道路」,表示這一條道路是走向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而且必經之路。一乘道的內容是什麼呢?《雜阿含經》六○七經說: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三)以一乘道圓滿菩提《阿含經》中的「一乘道」,在南傳巴利經四念住(四念處)的修習,為成佛所必須,證明如下。【證明一】《雜阿含經》六三五經中,釋尊說: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因此,四念住是證得阿羅漢、獨覺及無上佛陀所共通的修習處。四念住(四念處)的修習,為成佛所必須,證明如下。【證明二】《中阿含•(九八)念處經》:(01)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3a)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3b)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3c)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證明二】《中阿含•(九八)念處經》:(四)後有菩薩的成佛

【說明】最後釋尊降生人間,為最後一世的菩薩,稱為「後有菩薩」,後有菩薩的最後修行過程,《雜阿含經》一一七七經以譬喻說明如下:(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3)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四)後有菩薩的成佛【說明】最後釋尊降生人間,為最後一世(4)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5)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6)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犍提華、阿提目多華。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7)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4)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8)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

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兩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

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

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

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

流,謂生死。(8)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

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得平地者,謂持戒。

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

大石山者,謂正見。

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七種華者,謂七覺分。

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欲、勤、心、觀)

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信、精進、念、定、慧)

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四方風吹者,謂四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對這經文的闡釋:「後有菩薩」所修的道及果,有八項超越一般聲聞:(1)於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為五苦所逼,深起大悲。五苦指:(a)三種不正尋思及三界愛,如同灰河之水。(b)內外六處,如極熱兩岸。(c)欲界諸苦,如刺在下方。(d)色界缺慧眼,猶如盲冥,處在其中。(e)無色界缺聖慧眼,猶如昏闇,居在其上。《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對這經文的闡釋:「後有菩薩」所修的道(2)未出家時,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轉。(3)未出家時,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於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4)能棄捨廣大妙欲,淨信出家:能自然受持淨戒,以禁戒為依止,漸次能證非想非非想處。(5)往菩提樹,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為依止故,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6)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所,於漏盡道積習聞、思,發起世間正見令現在前。(2)未出家時,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7)正見如教授者漸次勝進,現觀聖諦時,便證得無漏菩提分法,故稱獲得清涼。(見道)(8)進修無上修道,為欲永斷有頂所繫煩惱:一者修聖神通(如意足)。二者修淨五根。三者證得煩惱及習氣無餘離繫(無餘涅槃)。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六者證得得隨所欲,無艱難宣說正法(轉大法輪)。(7)正見如教授者漸次勝進,現觀聖諦時,便證得無漏菩提分法,小結:「後有菩薩」於菩提樹下觀察五蘊、十二緣起等進入「見道」,成為「聖者菩薩」,再經「修道」,最後進入「究竟道」而成佛,接著轉大法輪,廣度有情。小結:「後有菩薩」於菩提樹下觀察五蘊、十二緣起等進入「見道」問題與討論【1】依據《阿含經》,菩薩於何時初次體證無我?【2】分析後有菩薩的修行過程。【3】佛和阿羅漢的差異。【4】四念住和成佛的關係。相關資料:《阿含經》的成佛之道(《法光雜誌》96,1997)。

林崇安佛學網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