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李豫鲁_第1页
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李豫鲁_第2页
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李豫鲁_第3页
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李豫鲁_第4页
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李豫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提纲与论点: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财富中医学的文化本质中西医交流与碰撞西医的异化及其垄断资本主义的内涵中医学在市场经济下的历史缺陷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及隐藏其中的“医学市场”中医学的现状和存废之争下的中医之困中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贫瘠中医学自身本质属性上的缺陷中医学的科学教育机制中医学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医学现状的众家观点近年来中医学复兴和拓展的契机从科学的一元与多元对中医生命科学的意义中医学所特有的科学优势中西医学生命科学的认知与共同发展作者:李豫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9级中医13班关键词:文化渊源存废之争不科学本质属性困境概念差字数:14,229结稿日期:2010年8月29日2010年11月17日最后修改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中医药承担着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任务,这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的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方法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开始应用传统医药。特别是在中国政府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之后,对传统医药的推广更应不遗余力。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值得我们大力的发扬和传承。从历史渊源的角度上来讲,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的方法(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正是由于其自成一体,在今天一些人看来,中医理论“费解”,但这并不妨碍中医解决现实中的医学难题。时至今日,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各类慢性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治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中医仍具西医无法取代的优势。中医四诊的“主观性”特征,也不妨碍优秀中医的准确诊疗,还因“简、便、廉”等优势深受群众喜爱。可以说,那种将中医困境完全归咎于其自身“缺陷”的观点,如同将一棵大树的枯枝败叶,归咎于树自身有“病”,却忽略了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因素。其实,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中医不科学”等矫枉过正的言论,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从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案”、新中国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到目前的“取消中医”签名,均可看出这种阴影。医学的存在不仅关乎人类的健康,而且更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当今商业社会的医学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因为要时时面对“不科学”等质疑,中医被迫处于“自我辩护”的窘境,寻找着各种“客观的”证据,到头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日益被动。不仅中医,其他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大抵如此,前段时间国学的争论就是典型一例。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大多数国人的认同为前提。同样,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中医的困境,一方面是后人创新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困境。当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了,传统医学的道理深入人心了,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会逐步恢复,中医界将不再疲于“自我辩护”,重拾自信,更专注于怎样继承和发扬好中医“国粹”。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还有一些名人公开建议废除中医药。“取消中医”风波渐息,但由此而起的“中医存废之争”,引发了人们对当前中医困境的关注。关于如何振兴中医,人们开出种种“处方”:为中医立法、加大政府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当然都对,但有个重要的方面却容易被忽略:中医的困境,缘于中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贫瘠了。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争论。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但中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续至今,且在宪法中确立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不断发展,而近百年却屡屡面对废除呼声?西医学是伴随着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企图而进入中国的,与其他领域一样,无非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解放后,中医学虽然在某些发展思路上必然地受到了西医学的影响,但毕竟中西医学间的交流合作还是比较和谐的,中西互学开展得不错,没有利益冲突,中医也得以有了一段“正规化”时期。但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中医却飞快地败下阵来。其实中西医学之间、医者之间是不可能有这样大的鸿沟的,无非是针对一个人体而已,中医之所以失败,是败于商业对科学的异化,而不是败于西医学本身。中医的治疗理念是大环境下的“群体性”与小环境下的“个体性”相结合的,大环境无特殊变动的情况下基本上难以使其诊疗模式化、规模化。中医的医疗行为也是在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保持着医学与商业的平衡及传统的道德制约,是靠行医生存而不是靠资本生存,没有集体的经济利益诉求,故而不成其为一个利益集团。因医疗本于自然,故不可能出现对医疗工具的依赖而从属于商业,更不可能为商业而不断创造市场,追逐利润,套取财富,所以根本不适合于消费社会。另一方面,中国如仍以中医学为主导,则西方医药资本将失去很大的利润空间,这是不符合进攻性极强的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的,除非中医药的主导权掌握在西方手中。君不见国外实力雄厚的企业财团,不断斥重资研究中医学,而且不断在中医药领域通过并购等手段进行“圈地运动”,蚕食中医药成果,抢注中医药专利,甚至可笑得来抢夺中医的发明权,即可看出中医的优越及巨大诱惑力。世界各国对中医的立法与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西方国家在本国医疗行业利益与中医的美好前景面前选择了一条先占据中国市场再研发中医药的战略。在“列强”社会化的卫生方法和医疗、教育模式成为当时政府组织实施公共卫生的榜样后,西医一方面与中医和平共处,传教士、医生甚至中西药并用;一方面积极介绍西医学,开展慈善事业,并用国人的赔款兴建医学校、医院、药厂,培养自己的代理人(包括留学生),以医学手段获得了武力所得不到的权益。待具备一定实力后,乘着中国精英界“西化”的东风进入学政两界,随即撕下和平的面纱,不再在乎科学的原则(西方在有组织的学术行为上是有双重标准的,不会脱离政治背景及资本主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开始对中医大肆攻击,为西医进一步开拓市场、传播西方文化开山架桥。故而,从一开始,中西医之争即是打着学术论争幌子的市场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到新中国时期,由于政府的干预,加上统制经济的束缚,西医学的商业化全面受限,并失去了西方的支援,所以不见多少成效。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的放开,西医学的春天才真正的到来。在健康的名义下飞速发展,其商业性越来越明显,甚至科学的外衣也渐渐包不住其垄断资本主义的内涵。在当今社会,面对医改难题,政府急、百姓急,但医院不急。在解决问题上,政府的影响反而没有医药企业大。就医学本身来讲,分科越来越细,检查治疗也就更细,医疗过程的复杂使人体变的更零碎,当然花钱也更多。我们不讨论学术上这个阶段的优劣,单从医疗过程上看,什么设备支持什么诊断,什么设备用于治疗什么病症并不是临床医生可决定的;开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也不是临床医生说了算的。只有医药企业才能掌控它们:给你什么你才能用什么,包括怎么用。我们不能说多数医学院校(尤其国外)都被跨国企业、基金会控制,但起码医学理论研究出来与怎样实施是两个阶段,病生理与治疗也不一定对应,即教科书所罗列的诊治方法未必反映本质,而连这些不是最佳的诊治所依赖的工具的生产制造权都掌握在商人手中,那最终整个医疗过程也就不得不受制于彼。药物在制造者眼中不再是医学问题,而成了商业问题。由此,医生最后不过成了医疗商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产品促销员——而且是在科学名义下的强制促销。如炎症,病生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目前相对完整的全身反应过程,但治疗偏偏选择了抗菌消炎,除了思路简单外,另一因素恐怕就是该思路研究出的药物相对便于生产,而且已是行业利益的一大支撑并形成了患者的共识,相当易于营销,任何的异见挑战的都是整个行业利益。除非“大佬们”能利益均沾;医院医生们依然有建立在检查,药物上的诸多好处(包括医生不必再管具体情况的变化和病生理之间的不对称,更无须为药物理论内的副作用或之外的情况负责,有了保护伞,甚至不用自己费心思医病,一切但凭“说明书”),否则,从上到下都会自觉抵制异己的出现。故而疾病的治疗只能以升级药物来解决,难以从理论上改变。当医生让病人选用更高档的药或终生服药来完成医疗的升级;当中国的百姓不断听信广告,不断买药自医,乐此不疲,我不知道他们心里会不会产生内疚或困惑——这也算治疗?医学的商业化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关心的已不是追求疾病变化的规律,而只是在其间寻找一两个环节,不论前因后果地去干涉之,抛弃了人体与疾病的有机性,何遑及长远的影响?只不过修修补补,在技术上改良,不敢越行业利益的雷池,不敢对理论进行批判。从而,医学飞速发展的百余年也是疾病爆炸的百余年,病未减少,药更增加;带病生存,带病遗传,商机无限。最后是药企赚大头,医院拿小头,政府和患者做冤大头,被动应付商业医疗的扩张。而以药企讲,进口药越来越多,合资、独资越来越多,本国弱小的制药业最后难免为人所制,此时医学的发展就不是建立在患者和社会的需要上,而是建立在跨国公司的需要上。医学何为?医疗“市场”是广大而永恒的,2006年全球单药品就达6430亿美元的销售额,刺激着大小的商家。但患者手中的货币不足,医疗市场反而相对过剩,为了赚取这有限的财富,药企、医院就用各种方式刺激需求:各种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各种所谓健康理念、健康品应运而生;或者从学术上支持代言人,把商品学术化,支配医生用药;或者直接以金钱的方式,如回扣、红包等来进入市场。诱导医疗,创造消费。他们的行为使医疗市场呈一度红火的势头,使更多小企业进入无政府的生产状态。一方面使企业小而弱,一方面使患者更无法承担医疗中附加的灰色成本。脆弱的农村市场因缺少回报更早就被商业抛到了脑后。其中尚有一个后果就是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健康——恐惧:使人不能理性地看待疾病,要么过分依赖医学,期望值过高;要么消极失望,认为又贵又医不好。前者导致了对西医学的盲目崇拜与对医疗等级的迷信,培养了市场,形成了一级级的医疗商业链同时却又混乱而困难的一种就医状态。后者使病人把有限的金钱、精力投入到了如法轮功等邪教及一切江湖骗子和迷信活动中,贻误身心。为了配合人的虚荣心理和商业社会“经济人”的习性,药物,保健品讲究包装、档次;携带或服用简便;讲究享受服务的虚幻。反而对车祸、职业事故及经济利益促使下的“烟酒饮食文化”推动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性病害、死亡不以为然,掩盖了消费社会对疾病的促成及对人的伤害。我们的一些知识分子和公众人物却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商业传教士”的角色,是令人遗憾的。医学是人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药,而是解决病痛,保证人的基本生产力。但医学的理论和工具反而束缚了人,把人变成它们的附庸,用工具理性限制了人性,对物的追求变成了医学的目的。人类于医学上的不同创造力与创造成果,不停地实践过程,不同的需要和选择,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最后似乎都让位于工具背后的市场和利润。垄断的医疗市场自有其垄断规则,垄断的学术也即是真理,医学完成了其“异化”。那么,中医学在自身的治疗和本质属性上到底有没有缺陷呢?一项调查显示,中医人数近年来锐减,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去看中医。“废除”呼声中,我们看到了中医尴尬的处境。对此我们必须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助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中药饮片加工由于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炮制规范不统一,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不稳定。振兴中医,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在中医学的科学教育机制方面,中医学仍存在诸多不足。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中医院校的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中国中医学院学制为5年,中医与西医教学时间几乎相等,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既不能继承又不能发扬。“中医教育在课程设臵方面的重要缺陷,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其实没有一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医高等学府,都是“中西医结合”院校;在大学全部课时中,约三分之一课时是西医内容,毕业生多数不会望闻问切;学生的英语比古汉语强;学校分科过细,学医的不懂药,学药的不懂医。贾谦认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弱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知识做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不能靠演算得出答案,而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难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玄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一位中医学者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称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有益影响。众家观点:•中医学生中医课程仅三成刘倩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她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中医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却占到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26.76%。“中医教育在课程设臵方面的重要缺陷,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贾谦说,我们有32所中医药院校。说是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其实没有一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医高等学府,都是“中西医结合”院校;在大学全部课时中,约三分之一课时是西医内容,毕业生多数不会望闻问切;学生的英语比古汉语强;学校分科过细,学医的不懂药,学药的不懂医。贾谦认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弱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知识做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不能靠演算得出答案,而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难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玄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一位中医学者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称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有益影响。•从业:中医人数50年内缩水一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中医却锐减如此,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比中医人数缩水更可怕的,是很多中医院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很多中医院甚至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手段,而开药甚至也开西药。原因是什么?某中医院医生称,“比如有个病人骨折,其实只要用中医的夹板固定等诊疗手段就可医好,患者只需要掏60元。如果做手术,却需要1600元。如今医院都要自负盈亏,你说医生愿意选择哪个呢?”为了效益,很多中医选择给患者动手术。“为了求生存,很多中医院尽量避免开价格低的中药,而采取西医疗法,这样好赚钱。”贾谦也有同样的看法:全国最好的中医医院的医生收入仅相当于三流西医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由于卫生医疗进行改革以后,医生需要以业绩进行考核,医护人员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这就造成简单的病症,医生也不会用简便灵验的中药为病人治病。明明喝姜汤就能治好的小毛病,也非要让仪器、设备和体检发挥作用,听任精确的仪器夺走中医的市场。”•建国后大多数中医流派已消失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介绍,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如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平乐正骨流派、陈氏儿科流派等。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据课题组初步调查,目前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面临断层甚至消失。福建著名骨科流派代表人物林如高,早年周恩来总理曾批示要整理其学术经验,并为其建立了林如高正骨医院,福建中医学院也教授他的特殊正骨技能。但现在医院已倒闭,课程已停办,仅其后人还开办着私人诊所。大多数曾辉煌一时的中医学术流派目前均处于类似的惨淡境地。课题组认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目前统一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排斥个性化学术流派,现代医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诸多限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因素,名师带徒等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课题组将就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提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中医的科学之辩“周幽王想要借助外力消灭政敌,结果自己也得到了毁灭,只能向东逃建立东周。吴三桂本想借助清兵来消灭李自成,结果只能导致明朝的灭亡。这和西医一样,借助外力来杀灭病毒,自己也会同归于尽!”科技部研究员贾谦用史实来类比西医医理的局限性。在他看来,西医的发展已经山穷水尽,无一处能胜于中医。只是目前,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中医的重要。这位西北大学物理系64级的高材生投身于中医政策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想抱儿子拜错了关公”。原本钟情实验室的贾谦搞中医现代化的课题已有十多年,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在研究的最初阶段,贾谦曾作出设想,将中医的每味药提纯,甚至颗粒化,这样按方抓药,只需配比颗粒即可,非常方便。很快,他发现自己错了。好比吃饭,如果吃得不是大米,而是米精,怎么能够生存?中药也就失去了药之为药的根本。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后,贾谦虚心请教中医专家,对他来说,“学术研究,错了就是错了。知错就要赶快改。”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强调宏观,讲究“和而不同”;而西方文化强调“争”,更侧重“见微知著”。而所谓科学,严复的翻译是“格物致知”;后来在五四运动中,科学作为“赛先生”的代名词,强调更多的是自然科学。其实中医讲究的是形而上的管理学,这个思路显然更加开阔和先进。2003年4月份,非典肆虐之时,贾谦和研究所里的另两位老先生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前往广州考察中医治疗疗效。三位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在考察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情况后,惊喜地发现,在邓铁涛老教授的指导下,中医疗法治疗非典能使病人彻底痊愈而且无副作用。这一现象也引起科技部和卫生部领导的重视。这让贾谦看到了希望。然而中医目前在社会上毕竟势危,还存在人才培养、机构设臵、社会信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挑战风车的人是孤独的,但贾谦却摇摇头:“在我们身后,十五万民间中医才是希望。”•评价:“用篮球的规则来裁判足球”“什么都提现代化,中医药也要现代化”,部分中医学者认为,“现代化”让中医变得无路可走。“现代化的提法是正确的,但具体执行的时候,现代化的路径走偏了。”曾经花费数十年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贾谦深刻反思,“比如什么都提中西医结合,什么都提与西方接轨,西方国家没有中药,哪有中药之轨?我们跟谁去接轨?美国FDA对中药一点不懂,到底有什么资格评审中药!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千年的中药标准制定自己的中药之轨,再向外铺轨,让西方兴起的自然医学与我们接轨!”让中医学者们耿耿于怀的是,在非典期间,中医治疗非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却因为拿不出现行西医体系所承认的数据说明,无法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指出,目前对中医的评价标准有问题,科学、医学与中医三者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现在是用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有关部门应该深刻反思。中国是中医药大国,有自己的中药标准,为什么硬要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它?我们应该自己拿出国际通行的中医药标准,应该是国际权威化。我国著名中医前辈崔月梨之子张晓彤称,一线的大夫都有深切的体会,从审到批、管,哪个不是用篮球的规则来裁判足球。一天到晚都在弄中药的有效成分,谁说中药治病是有效成分在起作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哪儿去了?•中医药要建立自身标准新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我国今后15年来中医药发展的总纲领,这相当于国家对中医存废之争表了态——今后,中医将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自身标准体系,不断传承和发扬。国家加大对中医药研究投入国家对中医药研究投入不足的现状有望改善。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对中医临床和亚健康、中药资源和产业发展、标准规范以及民族医药等问题已经开始立项研究,在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设立中医基础理论转向;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也列出了中医药转向予以支持;同时还将在重大传染病和新药创制两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部署。专门制定中药特色注册规定现行以西药为主的药品注册办法不适合中药的特点怎么办?国家食品药监局吴浈副局长透露,正在修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品种保护和药品注册的衔接。将根据中药不同于化药的特点,专门制定体现中药特色的中药注册补充规定,对中药研制的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很多中医学者都在批评的“用西医标准来评判中医”有望得到改变。规划纲要规定,国家计划完成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制定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透露,目前中医药标准体系的构建课题正在进行。这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4个板块。他说,中医从古以来都是有标准的,“标准不会限制中医的灵活性”。中医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有学者批评中医一味崇古,昨天科技部等部门联合表态:中医最具创新潜力。副部长刘燕华说,中医药由于与西方医学采用了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有望成为我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实现其自主创新,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定,切实加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支撑发展,解决中医药传承和发扬问题,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医药产业技术水平。•救中医的四种思路如何拯救中医,这是学界面临的最迫切、最艰难的命题。对此,中医学者和非中医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思路。中医西医平分卫生部曾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的吕炳奎提出建议:建议中央以保护中医药学为由,将卫生部一分为二,设立中医与西医两个在行政等一切方面平等的行政机构,使中医部能够独立管中医;将中医药的教育权从教育部移交给新的中医药行政部门;由新的中医药行政部门起草有关中医药的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上报人大批准,对以前限制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宣布它不适宜中医药界,只适用于西医药界;确立中药自身的符合中医药的鉴定标准,废除以美国医药鉴定标准为中医药的标准的规定和做法。•给中医发展一个宽松氛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认为,中医要发展,给中医立标准、立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从政策角度,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舍得投入,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给予全力支持,同时在实用技术方面鼓励中医院大胆地深入群众。不能用西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医,不能把所有东西纳入一个考核体系。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中医药学有5000年历史,西医药学仅200年历史。不可否认,西药解决了细菌性传染病,而且在手术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应该被消灭掉。相反,在国内关于中医存废一片讨论之声中,中医在海外发展得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2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中医在国外教育中也逐渐走热。近来欧美地区的“中医学热”尤其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已有超过80所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如新英格兰针灸学院、纽约中医学院、美洲中医学院等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达400或500以上。美国共有7000多个中医针灸诊所,遍及美国49个州,持有中医针灸执照的医师近3万人。中医学认为,人除了本身的和谐外,还必须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保持协调关系。这门学科应与多学科和谐发展。具体方法:(1)中医理论,应全面继承与发扬光大相结合;(2)融会贯通,应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研究方法,应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相结合;(4)诊病方法,应辨证分型与辨病分证相结合;(5)治疗原则,应整体调控与特异性治疗相结合;(6)理论体系,应历史传统性与现代科学性相结合;(7)诊疗技术,应中医传统诊法与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8)临床实践,应古代医案与现代疾病相结合;(9)中医传播,应国内外文资料与国外外文资料相结合。与西医药学相比,中医药学有诸多优势。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翰文献、严密制度的科学,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许多疑难症缺乏有效疗法,而且西医药日益高涨的费用已使发达国家不堪重负。中医药廉价有效,在预防及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为西医药所不及。从药物的研究开发来说,中药的研究开发有系统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循,与西药开发依赖"筛选法"相比,要简单有效得多,且其安全性有效性早已有了保证。如今各国对中医药的偏见正在改变。尤其是西方各国正从最初完全不按受的态度开始有些变通,民间逐步在一些西医不擅长的疑难病症上接受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较好,西方政府也对此采取默认态度,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中医药走入其市场的政策,使中药可以先以饮食补充剂等形式进人。这些现象都是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希望。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药行业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协调中心与战略研究机构,建立中国的中药管理条例,加大研究力度,开发新中药此外,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3企业集团、鼓励出口、在国外的医疗机构中培养和训练中医药人才等也是应该认真考虑和逐步实施的。我们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相信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科学多元化也正为学术界有识之士所承认,即科学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推崇科学精神,但不能将科学形而上学化。我们应当把科学与具体的科学方法、形态区分开来。凡能够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科学的实质不变,而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总是在变化之中。如果只承认一种眼前暂时处于强势的科学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科学方法,而否认其他科学形态和另类的科学方法,表面上似乎是在维护科学的严肃性,而实质是束缚了科学的手脚,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眼界。世界不仅在领域上是无限的,就是同一领域,其存在的层面也是无限的。领域不同决定科学分为不同门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而同一领域的不同层面,如人的生命领域,有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还有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其规律形态不同,须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把握,所形成的概念体系和知识形态也就不同,这就决定了科学多元。迄今在人类的历史上起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一个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科学。西医研究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中医研究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和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即生命整体系统及其与外部世界的无限复杂的运动关系层面,对于生命的存在都是不可缺少的,都起着决定的作用。前一层面表现为组织构造和物质元素构成,其规律系实体之间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确然性,须要用分解和还原的方法获得。后一层面表现为丰富多样且千变万化的现象,其规律系自然的整体运动关系的规律,具有变易性和极大的包容性,须要用静观和意象的方法获得。所谓静观,是观察对象、揭示规律以不干预、不设定为前提,即保持对象的自然整体状态。所谓意象方法,则是概括却不离开现象层面之“象”的认识方法。对自然整体层面的认识不强调对象的客观性,只强调认识的真实性。由于这两个层面(物质构成和自然整体)的差别和对立,因而认识它们所采用的方法方向相反:一个要使对象分解,将整体还原为部分,一个要保持对象本始的原样状态;一个必定破坏自然整体,一个坚持维护自然整体。就是说,这两条认识路线具有互斥性,均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它们无论怎么巧施,都只能进入自己的层面,不能进入对方的层面;它们各自取得的认识成果,不可能相互沟通。由是,就形成了关于人的生命的两种科学体系。西医学属于前者,中医学属于后者。科学多元发展必将成为世界的大趋势。西方科学不是万能的,有固有的局限和不可克服的负面效应。其宰制对象的实验方法所获得的规律,已将人类引导到与自然对立,与他人对立,与自我对立的严重境地。这已是众所周知。中医学和整个中国传统科学以现象层面,即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为认识的重点,形成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认识路线。静观和意象方法所获得的规律,是关于天地万物自然整体状态的规律,依这样的规律实践,其结果则是人与人、人与万物共存、共荣、共享。中国古代科学曾领先世界十几个世纪,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这一世所公认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科学的认识路线是行之有效的。西方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认识路线与西方有本质不同,而绝不表明中国的认识路线已经告终。很显然,只要世界有现象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