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学习其中的修辞手法。2.通过赏析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3.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学习重难点: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1)字音识记脂膏()慰藉()答案:zhīgāowèijiè(2)辨析语境,给划线字注音。①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 )呢?②开考了,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③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答案:(1)tù tǔ (2)zhe zháo zhuó zhāo (3)jí jiè2.词语辨析(1)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慰藉 抚慰) (2)身陷困境不可(),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着急 焦急)答案:(1)抚慰 慰藉 (2)焦急 着急 解析 解析:(1)“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作名词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且无明显等级之分。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2)“着急”指的是急躁、心中不安。“焦急”指的是心里非常着急,注重心理活动。“焦急”比“着急”的程度更深。二、资料链接1.识作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1946年7月15日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力。闻一多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他是《红烛》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一把胡须,遮住的是下巴,流出的是精神;一头乱发,表现的是凌乱,暗含的是激情。2.探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3.知常识(1)新月派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为新月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2)诗歌的“三美”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三、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诗人以对的心迹交流为线索,讴歌了红烛的精神,表达了对烛泪的思考和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凸显了诗人、敢于牺牲自我的爱国精神。参考答案:红烛自我牺牲献身祖国(二)文脉梳理参考答案:(1)突出红烛的意象(2)讴歌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3)对红烛的殷殷寄语(4)对烛泪的思考、劝慰文本探究1.《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参考答案: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每一节都以“红烛啊!”来开头,情感在节句间层层递进。诗中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这与闻一多所倡导的诗歌理论有关。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确立诗歌的整体基调,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铺垫。3.诗歌中的红烛有怎样的精神内涵?诗人通过红烛这一形象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精神内涵:(1)牺牲自己,照亮世界(自我牺牲精神/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2)面对黑暗,勇敢抗争(驱除黑暗,拯救祖国/抗争精神)(3)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奉献精神/莫问收获,但求耕耘)。作者情感:诗歌通过对红烛献身精神的赞美,表现了诗人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崇高理想和壮美情怀。四、鉴赏技法意象意象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它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体物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虚幻意象(简称虚象)。即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即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各有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小题。灯塔守者王亚平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天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四围喧腾着愤怒的涛声。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1935年1月5日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鸥“睡熟了”,暗示着“灯塔守者”在醒着;“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而“灯塔守者”却必须为可能出现的船只时刻戒备着。B.“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表明是一个漆黑的夜,或许将有风暴来临,因而不会有船只来往,“灯塔守者”不必过度警醒。C.“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四围喧腾着愤怒的涛声”,大海的风啸涛语,似乎正在告诉着“灯塔守者”什么消息。D.“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诗句流露着“我”追求光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校园安全设备采购协议
- 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考试详尽试题及答案
- 图样设计考试题及答案
- 毛绒小熊测试题及答案
- 物理挑战2025年大学试题及答案
- 急速充电技术的挑战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车型设计要求考核试题及答案
- 单招盈亏计算试题及答案
- 学习物理的综合发展策略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双鸭山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部编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购售电合同
-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流程课件
- 环卫行业安全标识应用规范
- 水利工程竣工报告
- 广州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的麻醉管理
- 2024-2030年中国预付卡和礼品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国能辽宁北票 200MW 风力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桥梁博士毕业设计电子版
- MOOC 犯罪心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家族信托与家族财富传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