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利用红外光谱实验技术研究半纤维素的分子结构。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得出以下结论:在897cm-1附近有较强的振动吸收峰,表明糖单元之间以0-糖苷键连接1161~988cm-1之间的谱带是木聚糖的典型吸收峰,这说明半纤维素的成分以木糖为主,结构主要为吡喃环结构。1161cm-1处的弱吸收峰表示有阿拉伯糖基侧链的存在。结合红外光谱实验,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得简化了的半纤维素二聚体模型物的分子结构。实验结果和现有理论研究表明该结构模型是合理的。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木聚糖的热解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TG和DTG曲线的分析,把木聚糖的热解反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综合分析热解实验结果发现,30°C/min的升温速率是反应的最佳环境。由分子模拟计算结果,500K和700K分别对应热解实验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低温时半纤维素的热解反应进行得十分剧烈,主要对应半纤维素支链的断裂。随着温度的升高,半纤维素主链发生分解生成各种产物。实验结果和分子模拟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关键词:半纤维素;分子模型;热解;微观反应机理ABSTRACTTheinfraredspectrumexperimenttechnologyisappliedtostudythemolecularstructureofthehemicellulose.Wegotthefollowingconclusionsbyanalyzingtheinfraredspectrogram:Thereisastrongvibrationabsorptionpeakaround897cm-1,whichshowsthatthesugarunitsisconnectedbybeta-glycosidicbond.Thebandbetween1161~988cm-1isthetypicalabsorptionpeaksofxylan,whichsuggeststhatthemaincompositionofhemicelluloseisxyloseanditsmainstructureispyranring.Theweakabsorptionpeakat1161cm-1reflectsthatthereareArabcarbohydratesidechainsthere.Weobtainedthesimplifiedmolecularstructureofhemicellulosedimmermodelbycombininginfraredspectrumexperimentresultwiththefruitsofotherresearchers.Theexperimentalresultsandtheexistingtheoreticalmodelalsoshowsthatthemodelstructureisreasonable.Thermogravimetricanalysisisusedtoresearchthepyrolysischaracteristicsofxylan.ThexylanpyrolysisreactionprocessisdividedintofourstagesaccordingtotheTGandDTGcurves.Andthepyrolysisexperimentresulttellshat30°C/minheatingrateisthebestreactioncircumstance.Itisfoundthat500Kand700K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tothesecondstageofpyrolysisexperimentandthethirdstagebyanalyzedthemolecularsimulationresults.Pyrolysisreactionofhemicelluloseisseverewhenthetemperatureislow,mainlycorrespondingtheruptureofhemicellulosebranchedchain.Themainchainofthehemicellulosedecomposedtogenerateavarietyofproductswiththeincreaseoftemperature.Theexperimentalresultsandmolecularsimulationresultscanfitwell.KeyWords:Hemicellulose;Molecularmodel;Pyrolysis;Microscopicreactionmechan目录第一章绪论TOC\o"1-5"\h\z1.1引言11.2生物质热解技术的研究现状11.2.1国外生物质热解应用现11.2.2国内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21.3半纤维素的研究概述41.3.1半纤维素的基本结构研究41.3.2半纤维素热解特性51.4分子模拟生物质热解综述61.4.1分子模拟方法61.4.2分子模拟生物质热解的研究71.5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7第二章半纤维素分子结构的研究92.1引言9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模型9半纤维素结构的红外光谱研究102.3.1红外光谱实验102.3.2半纤维素红外光谱图官能团归属112.4半纤维素模型物分子结构的建立132.5本章小结15第三章半纤维素模型物的热解反应机理研究16引言163.2计算方法163.34-0-甲基-D-葡萄糖醛酸-D-木糖二聚体的量子化学计算173.4第一阶段4-0-甲基-D-葡萄糖醛酸-D-木糖的解聚17各驻点几何构型17动力学分析18第二阶段两单体分别反应生成2-糠醛22各驻点几何构型24动力学分析28本章小结33第四章半纤维素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34引言34半纤维素热解实验34实验原料34热重实验过程34实验结果解析34半纤维素的热裂解特性34不同升温速率的影响38与分子模拟计算结果的验证40本章小结………………40结论与展望42结论42展望42参考文献44致谢O&*城南学院半纤维素的红外及热解实验研究OO&*城南学院半纤维素的红外及热解实验研究第第#页共48页城南学院半纤维素的红外及热解实验研究城南学院半纤维素的红外及热解实验研究率下,样品达到同一温度时,如果升温速率越高,那么样品所需要的反应时间就越短,这样在短时间内样品就会急剧地反应,其热失重速率就会比较大。表4.1不同升温速率下木聚糖半纤维素的热解数据升温速率(近/inin)主耍裂解恆间(V)峰疽温度(9)残固得率(%〉20220-320247.0182CO-32O251.5105()2KK32O244.K23此外,表4.1中的数据显示,不同的升温速率下,残留的固体的得率不同。其中30°C/min的升温速率下的残固得率最低。应该30°C/min的升温速率是反应的最佳环境。与分子模拟计算结果的验证由上一章的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结果可以得知,综合分析热解反应每个阶段的每个反应的动力学变值,700K是二聚体解聚反应发生的最佳温度,500K时支链的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最大,700K时主链的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最大。500K对应227C,700K对应427C,分别对应热解实验结果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说明低温时半纤维素的热解反应进行得十分剧烈,主要对应半纤维素支链的断裂分解生成小分子气体和蒸汽态液体产物。随着温度的升高,半纤维素分子主链解聚,组成主链的各个单体再发生分解生成各种产物。实验结果和分子模拟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本章小结本章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木聚糖半纤维素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失重和热失重速率曲线。根据对这些曲线的分析,把木聚糖半纤维素的热解反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30C到200C为第一阶段。此阶段样品的质量变化以物理变化为主。200C到320C为第二阶段。在这阶段,木聚糖半纤维素的质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20C到650C为第三阶段,此阶段可能是挥发分的继续逸去。650C到900C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可能对应的是焦炭等残留物的最后热裂解。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木聚糖半纤维素热解反应的热失重(TG)和热失重速率(DTG)曲线具有非常相似的变化趋势。并且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残留的固体的得率不同。其中30°C/min的升温速率下的残固得率最低,30°C/min的升温速率应该是反应的最佳环境。本章的实验结果还能和上一章的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结果相互验证说明。其中分子模拟结果中几个不同阶段反应的反应速率最大时的温度正好对应热解实验结果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可以说明低温时半纤维素的热解反应主要是支链的断裂分解。随着温度的升高,半纤维素分子主链解聚,组成主链的各个单体再发生分解生成各种产物。实验结果和分子模拟的结果能够比较好地相互验证说明。结论与展望1结论众所周知,生物质主要由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半纤维素构成。纤维素和木质素结构稳定,特性明显,易于探讨;而半纤维素相对复杂,种类繁多,活性强,不易掌握其反应特性及规律。本课题围绕半纤维素热解反应机理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该课题的研究周期内,进行了大量相关工作,大到半纤维素的基本结构以及热解反应机理等知识以及相关技术水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小到详细地研究某种半纤维素分子构造、分子模型研究以及其热解反应实际探讨等等。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收获了许多实践经验以及半纤维素相关特性和知识。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半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图,可以得出:897cm-1附近的振动吸收峰表明糖单元之间以0-糖苷键连接。1161〜988cm-1之间的谱带说明半纤维素的成分以木糖为主,主要结构为吡喃环结构。1161cm-1处的弱吸收峰表示有阿拉伯糖基侧链的存在。(2)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木聚糖的热解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TG和DTG曲线的分析,把木聚糖的热解反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综合分析热解实验结果发现,30°C/min的升温速率是反应的最佳环境。由分子模拟计算结果,500K和700K分别对应热解实验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低温时半纤维素的热解反应进行得十分剧烈,主要对应半纤维素支链的断裂。随着温度的升高,半纤维素主链发生分解生成各种产物。实验结果和分子模拟的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2展望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深入的了解了半纤维素的一般热解特性,对今后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生物质能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本人个人水平有限,实验方法单一,实验仪器不够精密等主客观因素,再加上研究时间紧凑,本课题难免有研究不到位的地方。今后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延伸与拓展。(1)本文仅选取了一种实验材料,但半纤维素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特性活泼,反应过程复杂多变、不易掌握,而且天然半纤维素分子还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变形。因此,以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多种实验仪器、多种反应条件对更多种类的半纤维素进行更复杂的热解反应。(2)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材料是分析纯AR级别的木聚糖,主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都较高,干扰杂质很低,适用于化学实验及工业分析。但红外光谱实验需要更高精度的实验材料,比如光谱纯的木聚糖。今后可以用更高精度的木聚糖来做红外光谱实验。(3)整个研究周期冗长,没有始终维持单一的实验条件。以后可以做进一步改进。参考文献WunningJ.A.,WunningJ.G.,Progr.Flamelessoxidationtoreducethermalno-formation[J].EnergyCombust.Science,23(12)(1997):81-94.Young.L,P.PianC.C.High-temperature,air-blowngasificationofdairy-farmwastesforenergyproduction[J].Energy,2008(2003):655-668.C.P.P.Carlson,K.Yoshikawa.Developmentofahigh-temperatureair-blowngasificationsystem[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1,79(3):231-241.T.J.Min,K.Yoshikawa.Distributedgasificationandpowergenerationfromsolidwastes[J].Energy,30(2005):2219-2228.[5]马隆龙,吴创之,孙立.生物质气化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⑹王革华主编.新能源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陈于勤,汪华林•生物质热加工液化技术评述[J].能源技术,2005,(03):23-27.YinWang,KunioYoshikawa.Performanceoptimizationoftwo-stagedgasificationsystemforwoodybiomass[J].FuelProcessingTechnology,88(2007):243-250.CarlosLucas.Hightemperatureair/steamgasificationofbiomassinanupdraftfixedbedbatchtypegasifier[D].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Stockholm,Sweden,2005.YangW.,PonzioAnna,Lucas,C,BlasiakW.Performanceanalysisofafixed-bedbiomassgasifierusinghightemperatureair[J].FuelProcessingTechnology,87(2006):235-245.PinzioAnna,SylwesterKalisz,WlodzimierzBlasiak.Effectofoperatingconditionsontarandgascompositioninhightemperatureair/steamgasification(HTAG)ofplasticcontainingwaste[J].FuelProcessingTechnology,87(2006):223-233.EnergyinSweden2004[M],PublishdedbySwedishEnergy,2004.KunioYoshikawa.R&D(ResearchandDevelopment)ondistributedpowergenerationfromsolidfuels[J].Energy,Volume31,Issues10-11,August2006:1656-1665.郭艳,王垚,魏飞,金涌.生物质快速裂解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0].化工进展,2001,(08):13-17.廖艳芬.纤维素热裂解机理试验机理[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3.刘倩.基于组分的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谭洪.生物质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董优雅.油菜籽粕生物质热解过程及产物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1.刘军利.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定向热解行为研究】D].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杨卿.麦草及其三种主要组分的热解规律[D].华南理工大学,2010.胡亿明•木质生物质各组分热解过程和热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王乐.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试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杨海平.油棕废弃物热解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王芸•基于组分分析的生物质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陆强.生物质选择性热解液化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晏群山,彭云云,武书彬等.蔗渣热解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相互作用[J].化工进展,2011,(02):206-212彭云云.蔗渣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其热裂解特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余紫苹.毛竹半纤维素分离及结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边静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分离及降解制备低聚木糖研究0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彭锋.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化学改性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黄娜.生物质三组分热解特性[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文丽华.生物质多组分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王琦,骆仲泱,王树荣.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高品位液体燃料U].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05):158-160黄玉成,居学海等.HN0与0自由基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6,11(22):1962-1966黄金保•纤维素快速热解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0王惠,杨海峰,碳源甲基苯热裂解机理的密度泛函动力学研究[J]化学学报1(59):17-21邓存宝.煤的自燃机理及自燃性危险指数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6李豪杰.生物质热解机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耿中峰.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刘江燕.木质素及其模型物在不同热化学环境下的解构[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郭秀娟•生物质选择性热裂解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常建华,董绮功.波谱原理信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苏克曼,潘铁英,张玉兰.波谱分析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王宝俊,秦育红,谢克昌等量子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题活动策划推广活动方案
- 电信行业资质考试备考指南
- 常用成语接龙活动设计及规则
- 海参营销咨询方案设计模板
- 数据管理咨询落地方案
- 劳务派遣合同管理规范模板
- 心理咨询师补考方案
- 仪征门店营销方案
- 咨询式薪酬体系设计方案
- 建筑水路规划方案设计要求
- 企业电气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 固定式人字抱杆整立施工作业指导书
- 天津某钢厂高速线材主轧线设备安装方案年产万吨
-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 大一统专题复习-高中历史教学资料
- YS/T 1018-2015铼粒
- GB 30526-2019烧结墙体材料和泡沫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沟槽开挖作业安全培训
- STEAM科技研学基地方案
- 【高等数学练习题】沈阳大学专升本自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 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