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方合作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实践_第1页
民国时期西方合作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实践_第2页
民国时期西方合作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实践_第3页
民国时期西方合作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实践_第4页
民国时期西方合作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西方合作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实践

中国的合作理论起源于民国初年的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知识分子带着中国往来于何的担忧,从西方带来了各种救赎之方。合作主义(Corporatism)也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一种方法,被一些知识分子奉为济世良方而介绍进来,传播开去并起而实践。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少系统、全面研究民国初期的合作主义思潮。笔者早年虽然尝试作过一些研究,但也仅仅涉及个别人物的合作经济思想,把民国初期合作主义者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比较少。近年来,学术界对民国初期合作经济思想有了一些研究:毛传清从合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角度研究了合作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方法和途径;陈意新对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从温和化——本土化——国家化的演变历程中论述了对以后国共两党的农村合作实践的影响;赵泉民则力图揭示合作运动在中国遭遇困境的思想文化根源并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视角阐述合作主义经济思想的作用;魏本权则从对合作主义本土化到乡村化的转化勾勒了农业合作中心论的成长历程;刘超则从合作思想在东西方学理的差异角度论述了合作经济思想中国化的过程。1但是,这些研究没有揭示出合作运动从城市转向农村即中国化的内在动因与社会背景,更没有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两大主题:救亡与启蒙关系的宏观视野来论述西方合作思想中国化演变的内在逻辑。因此,笔者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大家。一、文化政策与合作社近代西方的合作主义运动在19世纪中期以两种主要的合作社形式发展起来。一是消费合作社,源于1844年由英国罗虚代尔镇28名纺织工人创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另一是信用合作社,源于1860年的德国小镇福来默斯菲尔德,由镇长弗里德里希·雷发生创办。当罗虚代尔的纺织工人每人出资1英镑创立“先锋社”时,他们的想法是组织一个合作购买的代理机构,以批发价买进商品,再以零售价卖出,主要是卖给社员,然后将利润定期分红给社员,以使工人而不是商人取得利润。雷发生的方法是农民自己筹款组成一笔合作基金,让为生产目的而需借钱的人从基金中得到低利率贷款,使农民们通过自己的互助而取得生产的资金。根据罗虚代尔先锋社的宪章,一个合作社的原则包括:(1)社员缴纳会费;(2)实行有限责任制;(3)一人一票制;(4)由选举出的自治委员会管理交易;(5)社员有权监督账目;(6)每位社员分红的多少由其在合作社的购买量决定;(7)每季度分红,以使社员的红利在每一季度中能在合作社滞留一段时间,作为社员的存款和合作社发展的资本。雷发生合作社以信用事业为主,有些不同的原则。它要求社员还贷款时要付利息;认为个人信誉而非财产抵押是获取贷款的主要条件。但在组织原则上雷发生合作社以罗虚代尔先锋社为蓝本,实行选举和管理的民主制。这些原则的立意在于每一社员的参与和管理,他是劳动者的联合,从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企业以资本一方为主导的组织制度,使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具有劳动人民的经济组织特性。由于起源与业务实践的不同,消费合作社大多为工业城市地区工人间的组织,而信用合作社则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合作主义思想被介绍进一些新式学校,如北京京师大学堂间接的从日本引入西方的合作经济课程“产业组合”。有的经济学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也介绍过合作社,如汪延襄先生的《银行新论》,其中十章四节“人民银行”,论及信用合作和消费合作。然而这只是比较简单的介绍,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真正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方法,引起各界注意的宣传,首推朱进之和徐沧水。朱进之(1988-1923)是一位教育家、经济学者。曾在《东方杂志》、《教育杂志》上介绍欧洲合作制度。他认为当时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和金融制度,只为少数富人谋利,并不为多数平民群众解决困难。因而他主张建立平民银行,使平民得到资金融通的便利。除此之外,朱进之还在上海教育会做过平民经济问题的讲演,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暑期学校举办贫民经济讲习班,号召知识阶层首先起来实行,组织合作社。徐沧水(1895-1925),长沙人,起初从事新闻工作,担任过《民立》报编辑,又办实业编辑社,1916年在私立南洋商业公学讲学,开始宣传合作社,先后在《银行周报》上发表《消费公社与百货商店》、《说产业公会》和《平民银行之商榷》等文章。不久赴日本考察合作经济组织,两年后回国,任《银行周报》主笔,连续发表《盈利主义之校正与消费银行之研究》等文章,宣传合作主义。他们两人虽然竭力宣传合作主义,也发表了不少文章,终因为英年早逝,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五四运动后,合作主义和其他思潮一样涌进我国。当时宣传最力、影响最大者当推薛仙舟(1878-1927)。薛氏为早期倡导合作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就考察了美英德诸国的合作制度,深深为西方合作主义思想所吸引,1927年他写成《中国合作化方案》一文。这是中国合作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文献,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合作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薛仙舟之外,宣传合作思想的主要代表还有于树德、章元善、戴季陶、梁启超、孙锡麒、张延灏、王世颖、伍玉璋、尹树生和顾复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社团等形式来传播、研究合作主义思想。合作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出版界的热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最初有《建设》、《新青年》、《星期评论》、《民心周刊》、《银行周报》、《东方杂志》发表合作主义文章,接着《新教育杂志》、《太平洋杂志》、《中大商学季刊》和《东大农学月刊》等也加入到宣传的行列。而专门的合作思想的刊物也不断涌现:专刊类有《合作》、《时中》、《普益》;期刊类有《平民》周刊、《合作周刊》、《合作讯》和《合作潮旬刊》。合作主义者在这些刊物上撰写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传播西方的合作主义:有的介绍西方的合作理论及历史状况;有的分析德国雷发生式和许尔至式信用合作社各自的特色;有的从理论高度论述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革新作用;有的介绍西方某位合作主义者的理论学说;还有的对合作运动做整体的评价,最为著名的是当时宣传合作主义的主要阵地《平民》周刊,1920-1924年4年间先后发表合作主义经济思想的论文348篇,由此可见,传播研究合作主义思潮的强劲势头,这些文章以不同的方式向国人传递了世界合作经济理念。(参见下表)合作主义者还著译合作经济著作,深度传播和研究合作主义,从1921年到1927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青年协会、民智书局、长江协会及世界书局出版了20多种宣传合作主义的论著,重要者如吴颂皋的《合作银行通论》、孙锡麒的《合作制度》和《合作主义》、于树德的《农荒预防策》、王世颖的《合作主义通论》、张振平的《消费合作概论》、顾树森的《丹麦之农业及其合作》和朱懋澄的《合作运动概论》等。2.组织社团。随着合作主义思潮的传入,知识界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孤立的介绍,而开始组织社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传播,并开始培养合作人才,一些重要的社团纷纷建立。1920年12月,上海合作同志社成立,组织者薛仙舟,男女社员约70多人,委员由薛仙舟、邵力子、徐沧水、陈果夫等人。同年12月,湖南合作期成社建立,提出改造社会须从经济解放着手的主张。1922年5月1日,上海职工俱乐部成立,设有游艺社、合作社及教育社三部分。同年6月,成都普益社成立。1923年12月,无锡合作研究社成立。此外,还有一些小团体,如湖南第一师范工学会、合作研究会、上海平民学社等相继成立。3.平民学社——中国的“罗虚代尔先锋社”。在上述合作研究社团中,以《平民》周刊社存在的时间最长、宣传最力、影响最大,伍玉璋甚至把它比作为中国的“罗虚代尔先锋社”。《平民》周刊社最初还不是专门宣传合作主义,而是以提倡平民主义,促进平民教育为宗旨。从第四期开始接受薛仙舟的建议发表合作方面的文章,第六期除了合作专号,1920年7、8月间,薛仙舟自美国回国,带回了大批合作书籍,交由学生翻译,充作《平民》的稿件,所以第十一期出版即提出了鲜明的主张:“社会改造的总纲大概有两个:一是教育,二是经济。我们就在两个中拣了‘经济问题’做周刊的主义,拿欧洲风行的‘合作主义’做改造经济的方法”。1921年12月平民周刊社改组为平民学社,通过章程十八条,宗旨是“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平民学社共分为三部:(1)图书馆,专门购买关于合作方面的书籍或刊物,供学社的成员研究参考;(2)出版部,分周刊、丛书两方面,周刊每星期六出版,丛书翻译成五六种;(3)合作购买部,进行合作社经营试验,依照合作社原则,专门替社员购买书籍、文具和一切正当的消费品。从此。《平民》成为中国宣传合作主义的主要阵地,在他的影响下,各地先后出现了旨在研究和实行合作主义的团体。平民学社也成为了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合作主义研究团体。1922年6月,美国合作联合会发表了一篇介绍平民学社的文章。8月,国际合作社联盟在国际合作公报上发表了《上海之合作运动》的短文,介绍上海的合作运动,又邀请平民学社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平民学社虽然没有参加,却收到了国际合作社联盟赠寄的一批合作书籍,很快组织人力,加紧翻译,于1922年11月出版三期《国际合作刊号》。次年4月又与国际合作妇女委员会取得联系,得到一批出版物,在《平民》上连发了三期妇女合作专号。由此,西方合作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二、合作思想的启发民国初期合作主义者就其主要合作思想来讲,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传播西方的合作思想,进行思想的启蒙,传播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平民,传播区域在城市;2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集中在把西方的合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解决中国的经济危机,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传播区域面向了农村。(一)树立和发展国民教育意识,使民众接受在合作社经济制度基础上和平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合作主义者通过对合作概念的定义、合作社原理的介绍以及合作社理念的鼓吹,来达到宣传民众、启发民智,使民众接受在合作社经济制度基础上和平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1.注重经济的合力“合作”这个名词译自英文co—operation,而这个英文单词又是来源于拉丁文的co和operate两个字,意思是“大家在一种经济的共同需要上,合力工作的结合”。20世纪初,通过留学生和社会主义学者传入中国后,当时中国的报刊将之翻译成“协作社”、“协同组合”、“协社”、“公社”、“公会”,概念混乱。直到1919年,曾经留学欧美的薛仙舟将“cooperative”一词翻译成“合作社”,从此这一译名就成为了标准。因为这一译名在意义上更加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经济组织——合会,因而广为流传。2.孙锡fig的开放思想1920年戴季陶在他的著名的合作主义著作《协作社的效用》中说,合作主义建立的合作社是经济上的弱者,为维持自己的利益,联合许多同阶级的人,共同一致去抵抗经济上强者的自助组织。他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合作主义所推行的组织的本质特征。孙锡麒则明确地指出合作主义以理论上实现经济的平等为目的,其方法即由同兴趣的任何人来办理的一种联合的事业——借以谋取经济上的互相利益。所以,合作社是实现平民经济的最好组织,平民经济是“合作主义里的一种”。很显然,这种看法是把民主运用于经济方面的认识产生的经济民主理念。它的经济原则在于使平民摆脱资本家的剥削,“人人在经济上取得平等之机会”。人们提出的实行平民经济的方法很多,在诸种方案中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被人称为最切实、最和平的方法是合作社。薛仙舟认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互助合作之天性”,并笃信由此理论而产生的合作经济制度是“救国民之惟一善法”。人们认为:广大平民自发组织各种合作社,可以增强平民的经济力量,使他们逐渐由贫变富。3.关于社会主义与合作主义。在这3民初中国思想界的状况是:一方面学习西方的风气仍在成长,另一方面冷静思考西方恶的一面,从而在引入西方各种不同的“主义”的争论也在增加,这就是五四运动后不久“问题与主义”论战的思想背景。论战的结果至少有一点是各派的共识:即中国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和经济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借重西方的“主义”。借重的结果就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大行其道。而合作主义最初是被国人视为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而传介进来的,这除了合作主义理论具有“社会主义”理论成份外,更重要的它在西方是作为非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出现的。英国社会主义学者陶尼就指出:罗虚代尔先锋社从英国工人社会主义运动中成长出来,最终要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制。在法国,社会主义者则将消费合作社、社会主义政党、工会视为“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显然,合作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取向是非资本主义化的。中国的合作主义者们也以社会主义者而自豪,他们觉得合作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支,他们有的提出中国应该以罗虚代尔式的消费合作社来建设中国的现代经济,建立合作社会主义;合作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理所当然的归宿,而合作主义是渐进地、和平地达到社会主义的重要一步。首先,合作主义者认为合作主义是一种普遍平等互助的社会运动理论。张廷灏认为,合作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社会运动,对于个人,能够减少一切生活费用,是贫苦的也能够发展他的经济能力。伍玉璋认为合作主义是一种普遍均等和平之理论的运动。其次,合作主义制度是大破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适宜的途径。梁启超认为,合作社是将中国从农业社会引向资本主义,再从资本主义引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办法。在他看来,中国的主体是农民,中国社会还没有成熟到需要无产者革命或工人改革运动的地步,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无需像欧洲那样以革命或改革来取代资本主义。相反,它应首先鼓励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以此将中国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对梁启超来说,解决这两难的办法是合作社。中国改良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培育社会主义要素的成长。而作为劳工经济组织的合作社具有这种要素:它既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又增长劳工的经济力量。如果时间足够长久,劳工合作社经济力量的增长将改变工厂的资本主义性质,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梁认为合作社是治疗时代疾病之良药,应全力提倡。于树德认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大弊害是自由竞争和私有财产,它使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打破自由竞争和私有财产两种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组织。在新的社会组织未建立前,只有由小生产者组织合作社,以“互相维持,互相拥护”,增进互相间的幸福。合作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罪恶有着深刻的认识,戴季陶指出: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两个恶果,一是经济组织的无秩序状态,使物产无法集中,投机昌盛,产业界出现恐慌的祸害,二是社会出现两个苦乐不平的阶级,即靠剥削过活的有产者和靠出卖劳动力糊口的无产者,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集中,无产者的生活越来越困苦。合作主义者们也认识到当时世界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但他们认为两者矛盾的结果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会给贫困的平民雪上加霜。所以他们不赞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手段,认为要解平民痛苦这个燃眉之急,最适宜的办法就是合作主义,这个主义是立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是用“和平”,“调剂”的手段去解决平民经济的,与现行社会秩序的基础不发生极危险的冲突。第三、合作主义社会——合作共和国是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理想的大同世界。在合作主义者的心目中通过和平途径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实行合作共和的社会。薛仙舟在他的代表作《中国合作化方案》中描绘了合作共和国的蓝图:只要有信心,坚韧不拔的努力,就可以避免产生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一个安定繁荣、财产均富、生产社会化、分配合理化、爱清洁好劳动的合作主义共和国。平民学社认为,无论哪一国,都有合作社,只要他们联合起来,以大规模互助就能够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由此可见,在合作主义宣传者的心目中,合作主义社会是人类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随着合作主义传播的深入,他们发现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也在宣传互助合作,建立合作社。因此,合作主义者们感到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区分。对此,对合作主义宣传的重要人物毛飞说,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的革命,而无政府主义则是一种经济的政治革命。合作主义不是革命,而是一种通过团体互助来实现其社会经济目标的制度。可见,合作主义者们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寻第三条道路:建立合作制的社会主义。(二)提出中国“救亡”的原则近代中国社会是和近代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近代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近代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在经过资产阶级启蒙和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而中国是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之下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时刻存在,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因此,来自西方,经过西方社会长期启蒙宣传的各种“主义”一到中国,就被“救亡图存”的主题所压倒。这些“主义”和“思想”来不及由学者知识分子进行抽象的理论研究,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进行启蒙,就被现实的危机所压倒。从而,这些“主义”和“思想”要想生存或获得社会的承认而具有合法性,就必须回答现实的“救亡”这个主题。也就是说,西方来的“主义”只有和中国特殊的国情结合,提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行中国化的转换,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获得发展。合作主义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所以,合作主义只有关注民生经济,特别是关注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的社会经济问题,才能被中国社会接受。关于这一点,五四前戴季陶就已经注意到了,他在《协作社的效用》一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首先注意农民利益问题。戴季陶指出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提出解决土地问题所循途径是:用协作制的方法解决目前农民的痛苦。认为“革命也是要有革命的馀裕”,这样“才能发出勇气来”。戴季陶实际上是想用改良的方法、渐进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改良主义者梁启超也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要从资本主义引向社会主义,合作主义是最好的办法。中国的主体是农民,要将农民转化为工人又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病,合作社是最好的组织。1.培养了合作自由主义人员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其实,最早重视农村合作运动的合作主义者是被时人称为介绍合作主义思想最有名的4人之一,时任北洋政府议员的覃寿公。民国初年他在留学日本时对日本引进德国的农村合作制度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很感兴趣,为此,他编译出版了《救危之策》和《德日产业组合法汇编》2本书。覃氏在书中认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状况与19世纪中期的德国极为相似,因此,中国的合作制度只有面向农村才能挽救中国经济的危机,他强调:“唯有推行合作,才可解决我国的产业问题,唯有推行合作,才可以救中国于危亡中,以独立世界。”在建立什么形式的合作社方面,覃寿公极力推荐德国的雷发生式信用合作社。他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雷发生式信用合作社,因为中国充满了大量的贫困小农,信用合作社可以使他们免于农村高利贷的盘剥。从1920年开始,合作主义者们也开始意识到城市的消费合作社运动与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农民无关。当年12月,在美国留学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给《平民》周刊写了封长信,号召合作主义者们把眼光转向农村,成为建议《平民》的知识分子们“为农民说话”的第一人。在信中,徐志摩以他的浙江老家夏溪为例,强烈抨击农村高利贷,号召他的《平民》朋友们关注农民的利益,提醒他们合作社可以削弱农村的高利贷制度。他的信激起了合作主义者对农村社会的兴趣和责任感。从1921年初开始,《平民》的宣传者们开始认真讨论农民和农村问题,有的甚至还对农村做了社会调查,报告中国农民的苦难。这一将关注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社会的转变使得《平民》的宣传者们对雷发生式合作社发生了更大的兴趣。例如《平民》主要作者之一戚其章在《我们中国应该先组织哪一种合作社?》一文中,指出,中国应该先成立雷发生式的信用合作社。戚的想法得到许多同行的赞同,唤起了合作主义者们对农村和雷发生式合作社的关注。有的人甚至认为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社会根本性改变的第一步;还有的人认为由国家来举办信用合作社、发起农村运动是改造中国的惟一路径。由此,以信用合作来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文章陆续出现在以后的《平民》周刊各期。著名的合作主义者伍玉璋在《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中曾对《平民》周刊文章加以统计,结果发现,在统计的全部348篇宣传合作主义的文章中,关于信用合作及其报告计有31篇,占全部文章的9.2%;消费合作及其报告54篇,占全部文章的15.5%;生产合作及其报告22篇,占全部文章的6.3%;特别重要的是,农业合作文章计有32篇,占全部文章的9.2%。由此可见,虽然民国初期合作思想仍然以传播消费合作思想为主,但信用合作与农业合作思想传播的扩大,说明平民学社已经开始认真讨论农民和农村问题。平民学社将目光从城市投向农村、从城市消费合作社投向农业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探索解决中国农村社会解决危机的路径。2.第一,合作社当一些合作主义者满足于在城市的“书斋”里发出“到民间去”的呼声时,另一些合作主义者己开始了真正的民间推广工作,来到田间地头“传播”合作思想,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于树德和章元善。于树德(1894-1982),号永兹,河北省静海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0-1921年间,他在《东方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农荒预防与产业协济会》、《产业协济会之经营》、《我国古代之农荒预防策——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论文;1921年出版《信用合作社经营论》,主张合作救灾观点,他奉行“救灾不如防灾,防灾之要义在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的思想,引起合作主义思想界广泛关注。于树德还对旧中国的社会进行了阶级分析。他说,在农村可分为“豪农富户”和“贫农小户”。豪农富户既拥有大量田地,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自己吃租,又有钱财,可以放债收利,还可乘机并吞贫农田地。而贫农小户大都没有田,只能佃种他人田地,每年所收粮食,必须先除去佃租后才是自己的,如若年景不济就要负债,所以要救济这些小农,使他们结合起来,互助互济,这就必须组织合作社。至于办合作社的原则,于树德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自愿互利;二是合作社社员之间地位一律平等;三是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于树德认为农村要以发展信用合作社为主,同时兼顾购买合作社、贩卖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利用合作社。合作社发展起来后,于树德认为应该将她们联合起来,组织各种合作社联合会。联合会的任务是,帮助会员社改善业务,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如各信用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县信用合作联合会,各县联合会组织成功后,再往上联合,直至组织全国联合会。章元善(1891-1987),江苏吴县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高等学堂,1909年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学化学。1921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他任该会副干事、总干事,主要有《合作与经济建设谈》、《合作文存》以及《英国合作运动》译著等。他的合作思想的特点是从救灾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倡办农村合作社来达到防灾和发展经济的观点。章元善在华洋义赈会赈济救灾实践中,认识到单纯救灾只治标不治本,防灾比救灾更重要。于是他提出防灾的办法:一是以工代赈,进行各种工程建设;二是建立互助制度,发展农村合作社,使贫困农民摆脱高利贷的残酷剥削,帮助农民增强经济自救的力量。章元善认为,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农村的健全与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农民生死问题,亦关系国家存亡问题。要改造中国,必须先从救济农村、复兴农村入手。而农村合作社是复兴农村,组织农村自救的一种最好办法。合作社在农村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社可使农民买卖不受中国商人的剥削,合作社以低利放款给农民,农民可以不受高利贷的剥削;二是农民得了合作社的帮助,不仅能改善生活,而且会增加农业生产;三是合作社组织成立后,凡农村中的教育、卫生、公益事业都可以由合作社来组织,由此改良社会,所以说合作社是改良农村经济的有效组织。章元善主张在农村中首先发展信用合作社,然后再发展其他各种合作社。因为信用合作社简单易行,容易经营。在于树德、章元善积极参与及华洋义赈会的支持下,1922年6月,我国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河北省的香河县成立,之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河北迅速发展,到1925年,在24个县建有信用合作社100个,社员2332人,社股3525元。并由此带动了全国农村合作运动的发展。3.合作自由主义思潮的转变在党派斗争激烈,政治风云变幻,各种主义云涌的20年代,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当时提倡合作社多与社会主义思潮相联系。作为军阀统治的北洋政府,对合作思想知之不多,猜忌合作社为南方革命党之组织,一方面对合作主义以宣传激进主义的名义加以禁止,另一方面,对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处处刁难。使得北方的合作运动举步维艰。同时,南方上海的合作主义者也在为自身的生存危机和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双重出路而苦苦寻觅着。他们发现仅靠他们的启蒙呼唤是不够的,城市合作社的速度发展太慢,1920年至1922年有了20多个合作社,基本上是由各地学生知识分子举办的,而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农民或工人所组织。这使得一部分合作主义者逐渐对合作主义的改良方式失去了耐心,趋向于直接投入到社会政治行动中去。这一情况表明,一些合作主义者开始转向政治革命,这再一次证明,救亡压倒启蒙。军阀统治是合作主义者们最终转向政治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合作主义者只是对温和的合作主义和教育救国有兴趣,但军阀总认为这些思想太危险。早在1920年5月1日《平民》周刊社成立时,江苏护军使就派兵包围会场,限令学生解散。一年后,江苏军阀政府又视合作主义为激进思想,命令所有邮局不得接受邮寄《平民》周刊。1922年湖南大同合作社和浙江衙前合作社被两省军阀视为政治危险组织而勒令解散。军阀的政令使中国的合作主义者们愤慨,使他们认识到合作主义者不可能在军阀统治下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平民学社后期的主要作者之一、学社副总干事张廷灏指出:要在中国发展合作主义,中国的合作主义者必须首先参加推翻军阀权力的政治革命,然后与新政府合作来实现合作主义的理想。他呼唤他的平民同伴参加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打倒军阀,这种政治主张得到了合作主义者支持。向政治革命的转变加速了平民学社的结束和合作主义主体思想的终结。1924年7月,平民学社正式解散。但在原平民学社成员的参与下,中国国民党领袖对合作事业的倡导却随之开始。1927年7月,有中国合作主义之父称号的薛仙舟为国民政府拟定了一份《中国合作化方案》,试图在全国推行合作化,并以合作制度作为立国之经济基础,实现合作共和。薛仙舟在“方案”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实现民生主义的最好办法是推行合作化。他说:“三民主义归结于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有两大政策:“一、节制资本,二、平均地权”。“要达到此目的之方法,固不专在合作一种,然而最根本、最彻底、而于民众身上做起的,则舍合作莫属”。所以,他认为要实现民生主义,必须以国家的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推行合作化,实行全国合作共和,以为世界倡。由此,合作主义的政策化、中国化或者说合作运动由国家政权推动的时代因此开始。三、合作主义的传播合作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它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在传入中国后,经过合作主义知识分子的译介、宣传、阐述及合作运动实践,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本质特征。合作主义传播者将合作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思想所主张的社会制度为目标,采用和平的手段,实现合作共和。合作主义者称合作主义既有哲学基础,又有理想目标和实施方案,合作社是改革现实经济和社会问题最完美、最有效的途径。认为合作是自然界的公律,不论从宇宙间物质的结合,或从人类社会的种种事实,无不体现“合作”二字,因而,合作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合作这个公律基础上的。它的理想目标,是基于现实社会苦难人民的自觉、自助精神,实现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经济改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