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一起综合征的康复治疗_第1页
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一起综合征的康复治疗_第2页
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一起综合征的康复治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一起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每次持续3.5秒。2.循经推拿:即沿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的循行部位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进行推拿并在推拿后全方位运动关节。结果:点压根穴组总有效率为87.6%,电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屈氏用“电推拿”治疗偏瘫患者。方法是采用调压器一只接于输出与输入线和铜棒2个,推拿时用一些皮肤润滑油,将输入线握在医者左手中,输出线握在患者的患肢手中,医者用右手在患者的病损对应部位反复推拿至百会、天目、肩髃、曲池、少海、合谷5个指头及患侧下肢足三里、风市、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解溪5个足趾等,并在脾区、肝区部位推2~3分钟。每次25分钟,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本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基本治愈者48例,显效者32例,进步者18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98%。杨氏采用推拿八法(拿揉法、推揉法、拨法、弹筋法、捶击法、叩振法、压拨法、引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69例,结果痊愈49例占28.9%;显效99例,占57.9%;有效:17例,占10.6%,无效:4例,占2.6%。林氏等将60例脑卒中患者依所采用治疗方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护理、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康复组加用分节段按摩疗法。采用以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为主的肢体按摩。治疗顺序为推摩法、移动法;推摩法、钻法;推摩法、锯法;推摩法、牵拉法、振颤法。治疗3~5次以有发热感而无疼痛感为度。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均较入院前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疗效判定标准郭氏从康复医学角度介绍了缓解痉挛状态行之有效的推拿方法①施滚法于痉挛优势侧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优势痉挛被即刻缓解为度。②用快速掌擦法于痉挛劣势侧至该侧肌张力增强为度。③用三指捏法于合谷和太冲穴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伸指和产生足背屈、屈髋和屈膝为度。④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快速伸髋、伸膝和趾屈踝关节;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快速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董氏等观察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的康复疗效,方法为治疗组180例。采用手法为对肩、肘、手诸关节进行分解、被动、定量运动,对照组128例,对患者进行无规则的被动或随意运动。3个月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甘氏以先按揉肩井、天宗、肩髃、肩前俞、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外劳官等穴,继用滚法施于肩部及上臂、前臂,接着用挤法、搓法施于患肢,再用捻法施于五指及抹法施于掌背、掌心,最后做肩、肘、腕、指等关节的被动运动等基本手法为主。并在迟缓期做肩部被动活动,痉挛期重点对上臂的曲肌群施以滚法、揉法及搓法。伸肌群则做主动伸肘运动及抗阻力运动。治疗中风偏瘫所致的肩痛49例,结果治疗30天后,肩关节疼痛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林氏采用推拿治疗肾虚型中风痴呆58例,方法为顺时针方向按揉百会50次,分推阴阳、运印堂及太阳各30次、逆时针按揉悬颅、耳后高骨约0.5min;双手提拿肩井、项肌各3~5次。重按风池、风府各0.5min;点按肝俞、胆俞各0.5min,顺时针按揉肾俞、腰眼、秩边、三阴交各55次;提拿手足三阴、三阳经约2~3次,逆时针按揉髀关、粱丘、承扶,顺时针按揉足三里、丰隆各55次;掌根着于患者夹脊部或背正中,来回搓运至局部潮红、微热、略出汗为止。结果治疗1个疗程(2个月)后基本痊愈5例(8.6%),显效26例(44.8%),有效23例(39.7%),无效4例(6.9%)。总有效率93.1%。4除肌肌细胞,增强肌肉的耐受力吴氏认为推拿对脑出血偏瘫有如下作用: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头部的按摩可以改善颅内的血液供应,建立侧支循环,促进脑出血血块的液化和出血的吸收,降低颅内压,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因此,病程越短,应用头部推拿越早,其康复水平越高。对肢体的按摩可促使周围神经产生兴奋,加强传导反射。同时,营养和兴奋周围神经可以增强脑部相应区域的兴奋性,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②对肌肉、关节的影响:按摩对骨骼肌的作用明显。搓法、一指禅推法等手法可以使血管扩张,局部血流量增加,加快血液循环,营养肌细胞,增强肌肉的张力、弹力和耐受力,缓解肌肉紧张度,纠正肌萎缩。针对患侧关节的摇法具有滑利关节、疏筋活血、分离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可促进关节滑液代谢,改善软骨营养和关节囊韧带柔韧性、展延性。早期运动按摩治疗,可使瘫肢关节的被动运动与其主动运动意念相结合,通过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促使相关神经原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经反复运动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使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进而改善瘫肢运动能力。有人认为按摩是缓解疼痛和痉挛的一种物理治疗,根据作用于深部组织或皮肤可以把按摩分为两种,即深部按摩和表面触模。深部按摩可缓解痉挛,产生中枢抑制。皮肤表面刺激用于缓解疼痛,皮肤刺激还有一些特殊效应如降低某些肌肉肌紧张和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郭氏认为当施探法于痉挛优势侧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时,其对肌张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牵伸了肌肉一肌腱接头处的腱器官,使腱器官兴奋,腱器官的传入冲动抑制该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使肌张力降低,缓解了优势痉挛。②由于肌梭附着在骨骼肌纤维上并与骨骼肌纤维并联排列,向骨骼肌肌腹部牵拉肌纤维使得肌纤维两端距离缩短的作用降低了肌梭的张力,减少了肌梭的传入冲动对该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从而使肌张力降低。③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表明对大脑皮层感觉区兴奋作用的存在,有利于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异化作用,从而降低了肌张力,缓解了痉挛。魏氏认为擦法增强痉挛劣势侧肌张力的机理与现代康复医学快速触摸、逆毛发生长方向的轻刷等皮肤刺激而增强相应肌张力和肌力的促进刺激相类似。5问题和视角5.1修正运动过程中,依据推推推新方法在于训练自己的肌力根据Brunnstrom关于偏瘫本质的理论,脑卒中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其将偏瘫的恢复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松弛性瘫痪,无活动;第2阶段,在共同形式下的活动,出现痉挛;第3阶段,主动运动的出现仅见于肢体共同运动形式时,痉挛增强;第4阶段,在共同形式活动外,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痉挛减轻;第5阶段,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控制的分离运动;第6阶段,恢复至接近正常活动。也就是说偏瘫的恢复过程经历了从肌张力低下、反射减弱到肌张力增强,以至于痉挛反射亢进的过程,经历了低级运动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释放到半分离、分离运动的出现,直至协调运动的出现。那么,在中风早期,推拿对肌张力的提高是有意义的,而到痉挛期,如果推拿只强调增强肌力则反而限制了病情的恢复。因此,针对偏瘫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推拿方法,使推拿有利于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而不只是肌力的恢复。这样才能提高疗效,避免废用综合症的出现。5.2牵引手法治疗为预防痉挛和挛缩的发生,必要时可进行牵引,但必须掌握好牵引时机和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